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先秦美学的“比德”说
【6h】

试论先秦美学的“比德”说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先秦“比德说’’释义

第一节 “比德说”的思维基础

第二节 “比德说”的萌芽

第三节 “比德说”的逐步发展

第二章 “比德说’’的不同形态

第一节 比德于水

第二节 比德花木

第三节 比德于玉

第三章 “比德说”在美学理论上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比德说"显示出自然美的实质

第二节 “比德说”体现了真善美的结合

第三节 具有理性主义特色的“比德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章 “比德说”衰微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社会背景的变化对“比德”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思想的局限性影响“比德”说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往往都是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开始的,原始先民相信天地有鬼神,他们敬天畏神,认为“万物有灵”“天地有序”,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在此审美活动过程中,包含了强烈的伦理道德观念,从而形成了“比德”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寄情万物,皆以养德”,所谓“比德”就是以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如颜色、质地、触感等作为温厚诚朴道德的类比,使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感性体会与对人类道德情感的理性认识相交融。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是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①
  孔子最早以山水比拟君子之德,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名言,后世许多文学作品中同样也有各式各样“比德”思想的提出。现今胡家祥先生曾这样界定“比德”的概念:“即将自然现象与人的精神品质联系起来,从自然景物的特征上体验到属于人的道德含义,将自然物拟人化。”②钟子翱先生也提出“比德说”的基本含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③简单而言,就是说用自然物独有的特征来表征人们的各种品德。大干世界中遍布视野的自然物都是可见、可感、可触,客观的、实际的、存在的物体,而人的品德却是无形无影、不可触摸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比德说”的提出,在当时不仅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来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发展也同样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比德”说的思维基础、思想萌芽和思想的逐步成熟发展做了简要的叙述。“比德”思想的提出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基础。首先就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次,“比德”思想盛行的先秦时期,是一个意识形态较为活跃、思想上繁荣昌盛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而从文艺学的角度来分析,“比德”思想的产生是对《诗经》中的“比”、“兴”写作手法的一种继承与发扬。纵观《诗经》就会发现,自然事物早在春秋晚期便已经广泛成为人们写作、倾诉的对象,天文地理、动植物均已成为当时以物喻人的载体。
  第二部分,对“比德”思想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自然之美在于“比德”,这是先秦时代一个十分普遍的美学观点。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多半是将自然界的审美对象作为人的品德美或精神美的一种象征。不同的自然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相对应它们所比拟的人类的道德品行也就有所不同。什么样的自然物象征了什么样的道德精神,在第二部分做了一个详尽的说明。
  第三部分,任何一种思想的存在必定有它的价值,对于先秦时期盛行的“比德”思想更是如此。“比德说”的提出,有力地证明了人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鲜明地标记着人们对自然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把中国美学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以说,先秦的“比德说”在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部分指出了“比德说”的不足之处。先秦的“比德说”,作为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美学理论,虽然有它的价值、意义和某些存在的合理性,在我国美学史上理所当然地应占一席之地,但由于当时的思想家们大多会利用其所掌握的美学思想和理论为所处的阶级服务,也正因为阶级的局限性,“比德说”也相应的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缺点和不足。
  先秦的“比德”观念是上古先民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最真实、最贴切的感受,是人类心灵与客观自然物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手段。虽然看似疏陋,不过是将自然物与人的精神品德之间做了个最简单的打比方而已,其实不然,“比德”说犹如璞玉浑金,其中包含了十份深刻和宝贵的内容。它在塑造中国人的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创造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等等方面的影响都是千古不灭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