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市场约束效应研究
【6h】

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市场约束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前言

1.1.1选题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国内外文献回顾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4内容框架

1.5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1.5.1创新之处

1.5.2不足之处

2.次级债定义及我国次级债发行现状

2.1次级债的定义与特征

2.1.1次级债的定义

2.1.2次级债的特征

2.1.3次级债的作用

2.1.4次级债的风险

2.2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概况

2.2.1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背景

2.2.2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现状

3.商业银行次级债市场约束作用机制

3.1市场约束的含义

3.1.1市场约束定义

3.1.2市场约束与官方监管的关系

3.2次级债对银行业市场约束的前提条件及作用机制

3.2.1次级债市场约束作用的前提条件

3.2.2次级债市场约束效应的作用机制

3.2.3次级债发挥市场约束作用的局限

4.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市场约束效应实证检验

4.1利差模型

4.1.1实证假设

4.1.2变量选取

4.1.4基于全样本的实证结果

4.1.5样本债券分组实证结果

4.2发行决策模型

4.2.1变量选取

4.2.2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3样本的实证结果

4.3论文实证结论

5.政策建议与进一步展望

5.1政策建议

5.2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展开▼

摘要

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正式把市场约束写入《巴塞尔协议Ⅱ》,列为新协议的三大支柱之一,至此便确立了市场约束在银行监管中的重要地位。商业银行次级债券与存款相比,其偿还顺序靠后、不能随时赎回本金并且无担保,与股票相比,不能分享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带来的高收益,这些天生的属性使得次级债对银行具备市场约束作用,也使之受到了监管当局的重视。  自2003年12月兴业银行发行第一支次级债券以来,我国次级债券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本文统计,截至2014年1月,我国商业银行总共发行了11779.4亿元的次级债券,其中国有银行发行了7349.3亿元,股份制银行发行了3260亿元,城市商业银行发行了986.1亿元,农村商业银行发行了184亿元。而监管机构在次级债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断提高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还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次级债券的通知、办法。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一方面满足了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需求,另一方面次级债作为发挥市场约束作用的金融工具之一,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都希望它能发挥出市场约束效应。我国银行业的平稳发展不能只依靠官方监管,还需要市场约束的支撑。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市场约束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分析目前次级债券市场约束作用的发挥状况是非常有价值的。  本文把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效应作为研究主题,共设五章:  第一章为引言,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内容框架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在已有文献中,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关于银行次级债市场约束效应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理论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并且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目前次级债券的市场约束效应在发达国家已经存在并且显著性越来越强,学者们对于提高市场约束效应、完善监管提出了许多建议。而反观我国,由于我国银行次级债市场起步晚,从2002年开始才涌现学者对次级债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而实证文献到目前为止较少,实证中的样本量也普遍偏小。并且实证多从收益率差和银行风险指标之间的关系来证明次级债的市场约束作用,只有较少部分的文章从银行管理层的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展现状以及已有文献的启发,本文把研究重心放在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市场约束效应的实证研究以及后续对策。由于我国次级债流通市场的流动性不高,并且数据难以获得,本文只收集到次级债的发行数据,所以实证部分针对市场约束中的市场监督效应进行分析。运用利差模型检验市场监督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强弱程度。运用发行决策模型验证事前的市场监督效应是否存在。最后基于两个模型回归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第二章对次级债的定义及相关特征进行了介绍,并且对本文搜集到的180支银行次级债从发行方式、发行对象、发行规模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商业银行次级债券是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位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同时具备资本属性和债券属性。统计分析显示,180支次级债样本中,募集方式以公募为主;投资者主要为机构投资者,且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占极大比例;发行规模从1.2亿到500亿不等,大规模次级债主要由国有银行和城商行发行;发行期限集中在10年和15年,两者之和占到了总体数量的97.22%;次级债的评级中,国有银行发行的次级债获得最高评级。  第三章阐述了市场约束的内涵,并对次级债市场约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本文按照Flannery(2001)的划分方式,把市场约束划分为市场监督和市场影响两个阶段。在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市场监督阶段,次级债投资者通过分析收集的发债银行的各类信息,评估出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并将评估结果反映到次级债发行上。次级债的发行利率就和银行的风险水平直接关联,高风险的银行就会面临高发行成本。在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市场影响阶段,次级债投资者和监管当局都对银行进行约束。投资者在次级债发行流通后,会持续对银行的经营状况、风险状况、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当评估出银行经营不佳、风险提高时,投资者便对手中持有的次级债进行抛售并且暂时不再投资该银行新发行的次级债,这会直接拉低次级债价格提升风险溢价。这也使得银行向市场传递出负面的信息,融资成本上升,银行管理层观察到这一变化后,会调整经营计划,限制风险过高的行为。可见投资者在市场影响阶段对银行发挥的是直接约束作用。而监管当局也会通过对次级债券价格在流通市场的变化对商业银行进行约束。当次级债价格一直偏低或者出现异常变动时,监管机构便会介入调查,当确认是银行方面的因素引起,会提高对银行的监管要求。银行管理层便会遵循监管机构的指示,进行业务调整,控制自身风险,达到监管标准。监管机构在市场影响阶段发挥的是间接约束的作用。  第四章是实证分析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章节。运用利差模型和Tobit模型,分别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效应进行验证,并对影响变量做出分析,得出结论。利差模型选用的是2004-2014.1的164支固定利率次级债作为样本,回归方程中选取利差(SPREAD)作为因变量;资本充足率(CAR)、股东权益比率(EQR)以及拨备覆盖率(PRR)、资产收益率(ROA)、流动性比例(LR)、不良贷款率(NPL)作为银行风险变量;发债银行的主体评级(RATE)作为银行风险变量的替代变量;资产对数(ASSET)作为控制变量;通货膨胀率(CPI)作为宏观经济变量;G、D1、D2作为虚拟变量,分别进行了全样本回归和分组回归。发行决策模型选取了2009-2012的31家银行作为样本,采用Tobit模型,选取标准处理后的发行量(银行当年次级债发行量/总资产)为因变量;资本充足率(CAR)、不良贷款率(NPL)、资产收益率(ROA)、股东收益率(EQR)、流动性比例(LR)为银行风险变量;通货膨胀率(CPI)作为宏观经济变量;银行性质(G)为虚拟变量,进行回归。综合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我国银行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效应作用是存在的,但非常微弱,并且非银行首次发行的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效应强于银行首次发行的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效应。现阶段我国次级债投资者对银行风险的判定,可能更多地依赖于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  第五章根据实证结果以及我国次级债券的现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我国银行次级债要更好地发挥出市场约束效应,需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扩大次级债的投资群体;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弱化政府隐性担保;建立商业银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激活次级债流通市场。  本文的创新点有如下几点:  第一,本文采用截止到2014年1月的次级债样本数据,样本量较大并且具备时效性,实证结果更贴合实际。  第二,利差模型中引入商业银行主体评级作为变量,将其作为银行风险变量的替代变量,对其进行检验。  第三,利差模型不仅对全样本进行分析,还根据次级债是否为银行首次发行的次级债,将样本分成两组分别回归。并且加入发行决策模型对市场监督效应进行进一步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