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市银行战略定位与绩效——基于战略群组的研究
【6h】

上市银行战略定位与绩效——基于战略群组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与框架

1.3研究方法

1.4本文的特点

2.文献梳理及启示

2.1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

2.1.1战略群组的界定与划分方法

2.1.2战略群组的存在性与稳定性

2.1.3战略定位对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2.2小结与启示

3.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3.1战略群组的理论基础

3.1.1移动壁垒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3.1.2移动壁垒是战略群组的基础

3.2研究假设

3.2.1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群组的存在性

3.2.2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群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3.2.3群组内战略定位改变对银行绩效影响的显著性

4.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群组的数量化特征

4.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1.1数据来源

4.1.2样本选取

4.2划分战略群组的关键变量

4.3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原理

4.4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群组的划分

4.4.1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4.4.2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与有效性检验

4.4.3战略群组特征描述与命名

4.5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群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4.6本章小结

5.群组内战略定位改变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5.1模型构建和变量说明

5.1.1模型构建

5.1.2变量说明

5.2各回归变量描述性统计

5.3战略定位对银行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5.3.1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5.3.2模型设定检验

5.3.3回归结果

5.4本章小结

6.1主要结论

6.2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成效。然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背景和经营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银行的内部风险和资本问题备受瞩目。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受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冲击开始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依靠传统来源的利息收入减少、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资产质量下降等等。这些因素促使管理者开始关注银行的经营战略。为了摆脱原有经营模式面临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者跟随国际银行业的脚步,在经营战略方面不断进行重新调整和转型。其中,转变增长方式、降低资本占用较高的业务、发展资本集约型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共识。因此,继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改制、引入战略投资者和战略转型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之后,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战略群组理论作为分析各行业经营战略问题的重要工具,其概念的首次提出就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中存在不同的战略群组,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不同战略群组对银行绩效影响的差异性,建议银行应该努力进入高盈利的战略群组。但是已有研究表明,银行向其他群组转换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阻碍,使得银行在不同群组之间的战略转换难度很大。而且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在群组内部的战略定位研究处于空白期,不能对银行的内部竞争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本文以战略群组理论为依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群组结构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群组内战略定位改变对银行绩效产生的影响。本文的分析写作路径如下。  首先,对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说明,进而对有关战略群组、战略定位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提出本文的切入点。  其次,通过对战略群组理论基础和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环境现状的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即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群组的存在性、相对稳定性以及群组内战略定位改变对银行绩效影响的显著性。  最后,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一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群组的数量化特征。根据已有研究,最终选取了包括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融资结构和收入结构三个维度的15个关键战略变量。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4个不同的战略群组。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银行在相邻年份的移动率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相对稳定的战略群组结构。第二部分是群组内战略定位改变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设,研究群组内战略定位与银行绩效的关系,选取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和扣除/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衡量银行的经营绩效,战略距离和定位方向衡量群组内银行的战略定位,资产规模、成本收入比、资产负债率和资本充足率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分析本文选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并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1.我国商业银行与所属群组的战略距离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越靠近所属群组的中心位置对其经营绩效越有利。虽然银行成立之初拥有的资源禀赋有所区别,特定的资源结构使银行只能在有限的经营战略之间进行选择来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在短期不能进行战略转换的情况下,银行如果选择所属群组的典型战略,缩小与所属群组的战略距离,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保持较为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还可以通过加深群组内其他成员银行以及银行业以外的合作者对自身的熟悉和了解,降低沟通成本和制度成本,增加银行的经营绩效。  2.我国商业银行在群组内的定位方向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与所属群组的战略距离一定时,如果银行选择在战略上靠近其他群组则对其经营绩效更加的有利。反之,就会增加与银行业内所有成员银行的整体距离,受到战略定位不清晰和生存空间有限等不利影响,造成经营绩效的下降。因此,为了增强自身战略的稳健性,扩大生存空间,并为长期内转移到其他目标群组做好铺垫,银行应当在选择所属群组典型战略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接近其他群组。  与同类研究文献作对比,论文具有以下特点。  1.国内学者基于战略群组理论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时,通常采用层次聚类法,人为的设定战略群组数目。本文尝试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方法,使得到的商业银行战略群组结构更加合理和有效。  2.通过计算银行在相邻年份的移动率,客观地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群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问题。  3.考虑到移动壁垒的存在使银行在短期内不能进行战略转换,本文尝试分析银行在同一群组内部的竞争结构,研究群组内战略定位改变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论文还存在缺陷和不足。第一,虽然选取的关键战略变量指标能够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战略特征,但仍不能对银行的全部战略要素进行考量。第二,目前对于战略定位的定量研究还不够成熟,本文借鉴段霄,金占明(2014)的方法衡量群组内银行的战略定位可能存在局限性。第三,本文仅使用了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和扣除/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没有与其他衡量指标相结合,不能对银行绩效有一个综合的度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