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地方党报两会报道研究——以2013-2017年《重庆日报》地方两会报道为例
【6h】

地方党报两会报道研究——以2013-2017年《重庆日报》地方两会报道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对象

1.1.4 研究思路

1.2 文献综述

1.2.1 会议新闻相关文献综述

1.2.2 党报时政报道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1.4.1 研究理论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重庆日报与重庆两会报道

2.1 重庆日报的两会报道

2.2 两会报道的会议报道定位

2.2.1 报道主题

2.2.2 报道议程

2.2.3 报道体裁

2.3 两会报道的内容与类型

2.3.1 会议动态

2.3.2 发展成果报道

2.3.3 提案、议案报道

2.3.4 代表、委员专访报道

2.3.5 特别策划与专栏

2.4 两会报道的媒介方式

2.4.1 媒介融合:新媒体报道加速流行

2.4.2 报网互动:报纸推荐网络“两会”报道

2.4.3 网络调查:关注不在场民意

第3章 重庆日报地方两会报道特点分析

3.1 报道规模趋于稳定,委员代表新闻占比最大

3.2 栏目设置五年来变化较少

3.3 常规体裁居多,硬新闻占头条

3.4 政情、民生成为焦点

3.4.1 经济、民生议题最多

3.4.2 新闻可读性提升

3.4.3 舆论引导力增强

第4章 地方两会报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4.1 地方两会报道存在的问题

4.1.2 着重展示宏观成就,具体生动不足

4.1.3 硬新闻版面雷同重复

4.1.4 缺乏与读者沟通渠道

4.2 地方两会报道改进建议

4.2.1 多用细节说话,减少空话套话

4.2.2 做好新闻报道策划,强化编采能力

4.2.3 版面设计创新,营造有冲击力的视觉环境

4.2.4 以读者为中心,拓展互动渠道

4.2.5 互联网时代应与新媒体融合交互报道

4.2.6 深入解读大政方针,树立主流媒体权威

4.2.7 牢记把关人意识,强化内容质量

第5章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对策及建议

5.3 未来研究值得注意的地方及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每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因为两个会议的时间基本重合或紧密连接,因此人们常将其统称为“两会”。“两会”将决定今后一段时期的政府工作计划,不仅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关乎着每一个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备受社会重视。地方党报身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两会”更是其报道的重点。一般而言,地方“两会”举行的时间早于全国“两会”,地方党报受限于地域、资金等条件,对全国“两会”的报道多是转载《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除此之外大多是对本地代表团的报道,不能完整地体现地方党报的“两会”报道特色。同时,因地方党报的特殊性质,其对地方“两会”的报道是最权威、最可信、最全面的,因此本文将以地方党报对地方“两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  《重庆日报》作为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历年地方“两会”报道都是重中之重,常有头条、专版等浓墨重彩的策划,本文将以2013-2017五年间,《重庆日报》对于地方“两会”的报道作为切入点,探讨其特色及不足。通过对五年地方“两会”报道的分析,统计其报道类型、报道形式、报道数量、栏目设置、图片数量等,进而从中分析出《重庆日报》地方“两会”报道的特色,探讨《重庆日报》如何既发挥自身的地方优势,比如以来自各行各业的委员、代表们凸显“两会”体制优势,关注委员、代表出彩的提案,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从而贴近民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又如何对政府报告和文件进行深入解读,彰显主流媒体的权威,高屋建瓴。但同时,《重庆日报》在地方“两会”报道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会议进程报道较多、报道形式固定、版面设计单一、栏目设置一成不变、缺乏读者反馈渠道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重庆日报》的深入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重庆日报》在地方“两会”报道中,需要兼顾“新闻性”,始终关注民生新闻,始终做到以读者为本,才能赢得影响力和公信力,更好地发挥党报的耳目喉舌作用,搭建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这同样也是对地方党报的“两会”报道和以后的发展方向、报道形式等提供改进的建议和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