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审视我国新世纪的“宗教热”
【6h】

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审视我国新世纪的“宗教热”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国外研究综述

1.6 国内研究综述

1.6.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1.6.2 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问题

1.6.3 关于“宗教五性”的问题

1.6.4 关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7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2.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

2.1.1.渊源和基础: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无神论思想和近代科学

2.1.2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批判

2.1.3 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

2.2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2.2.1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2.2.列宁的宗教观

2.2.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

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观点

3.1 宗教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

3.1.1 宗教起源

3.1.2 宗教发展规律

3.1.3 宗教消亡

3.2 宗教的本质

3.2.1 宗教是什么

3.2.2.辩证地对待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

3.3 宗教的社会功能

3.3.1.宗教的积极作用

3.3.2 宗教的消极作用

4 新世纪我国所面临的“宗教热”

4.1 新世纪中国“宗教热”的多样表征

4.1.1 信徒人数悄然攀升

4.1.2 信仰结构的微妙变化

4.1.3 宗教矛盾与冲突的日益复杂化

4.1.4 宗教交流活动空前活跃

4.2 新世纪“宗教热”带来的主要问题

4.2.1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

4.2.2 繁荣宗教经济的同时阻碍了部分地方经济的发展

4.2.3 促进文化传播交流的同时妨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4.2.4 丰富信仰选择的同时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信仰

4.3 面对新世纪我国的“宗教热”出现不同的审视角度

4.3.1 从政治角度审视新世界的“宗教热”

4.3.2 从经济角度审视新世纪的“宗教热”

4.3.3 从文化角度审视新世纪的“宗教热”

5 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新世纪“宗教热”进行审视的结论

5.1.2 具体分析“宗教热”的形成要考虑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

5.1.3“宗教热”在特定条件下会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

5.2 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关于宗教的本质看

5.2.1 新世纪我国的“宗教热”具有“鸦片”的性质

5.2.2 辩证的看待“宗教热”可以利用其作为一种“颠倒的世界观”的价值

5.3 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看

5.3.1“宗教热”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5.3.2“宗教热”对社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李瑜;

  • 作者单位

    兰州财经大学;

  • 授予单位 兰州财经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国红;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S66P72;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