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性别威胁对异性恋大学生同性恋态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6h】

性别威胁对异性恋大学生同性恋态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1 研究综述

1.1 同性恋的态度研究

1.1.1 同性恋的概念

1.1.2 态度的概念

1.1.3 同性恋态度的测量

1.1.4 同性恋态度的研究结果

1.2 性别威胁

1.2.1 性别威胁概念

1.2.2 性别威胁理论基础

1.2.3 性别威胁与同性恋态度研究

1.3 态度的研究行为实验

1.3.1 外显态度的E-Prime行为实验

1.3.2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

1.3.3 情感错误归因范式(AMP)

2 研究目的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 性别威胁对异性恋大学生同性恋外显态度的影响——E-prime行为实验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研究对象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程序

3.2.5 实验施测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和异性恋外显态度的描述统计

3.3.2 性别威胁对异性恋大学生同性恋外显态度的组内差异比较

3.3.3 性别威胁对异性恋大学生同性恋外显态度的组间差异比较

3.3.4 异性恋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接受程度的交叉表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4 研究二 性别威胁对异性恋大学生同性恋内隐态度的影响——SC-IAT范式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研究对象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2.5 研究施测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2.1 同性恋态度的内隐效应

4.2.2 不同性别被试的内隐效应

4.2.3 性别威胁对异性恋大学生同性恋内隐态度d值组内差异比较

4.2.4 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内隐态度d值的组间差异比较

4.4 讨论

4.5 结论

5 研究三 性别威胁对异性恋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AMP范式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研究对象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程序

5.2.5 研究施测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外显和内隐态度的对比

5.3.2 性别威胁对异性恋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对比

5.3.3 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比较

5.3.4 三种行为实验的比较

5.4 讨论

5.5 结论

6 总讨论

6.1 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

6.2 三种行为实验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关系分析

6.3 性别威胁在异性恋大学生同性恋态度中的作用

7 总结论、不足和展望

7.1 总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性别威胁对异性恋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影响。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可信度,本研究采用E-Prime行为实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范式(SC-IAT)以及情感错误归因范式(AMP)对异性恋大学生同性恋态度进行研究。而同性恋又划分为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为了明确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特引入对异性恋的态度作为中性比较。在本研究中通过前测和后测任务测量结果的对比,进一步探讨性别威胁对异性恋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整个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共招募153名在校大学生。三个研究均采用单因素(性别威胁:有、无)前后测的被试间设计,其中,研究一的因变量是性别威胁前后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研究二的因变量是性别威胁前后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研究三的因变量是性别威胁前后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结果:(1)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持消极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对异性恋持积极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并且在性别变量上差异不显著;(2)有性别威胁组比无性别威胁组被试对同性恋持更消极的态度;(3)性别威胁组男大学生比无性别威胁组男大学生对男同性恋持更消极的态度,同样,性别威胁组女大学生比无性别威胁组女大学生对女同性恋持更消极的态度;(4)三种行为实验下,被试对相同目标图片的测量结果存在显著相关。  通过三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是外显态度还是内隐态度,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是消极的,对于异性恋的态度是积极的;(2)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是分离的;(3)性别威胁对男异性恋大学生和女异性恋大学生都产生影响,男生对男同性恋比对女同性恋持更消极的态度,同样,女生对女同性恋比对男同性恋持更消极的态度;(4)不同行为实验下,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