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137Cs和SCP的对比对南方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初步研究——以黄茅潭流域为例
【6h】

基于137Cs和SCP的对比对南方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初步研究——以黄茅潭流域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引言

1.1 中外研究现状

1.1.1国内外 137Cs核示踪技术研究现状

1.1.2 沉积物球状碳颗粒的研究进展

1.1.3 土壤侵蚀与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3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3.1 样品采集方案

(1)流域坡面土壤样品

(2)湖底沉积岩芯样品

(3)湖泊底泥样品

(4)本底值样品

3.2 流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

3.3 实验方法

3.3.1 137Cs比活度测定方法

3.3.2 球状碳颗粒(SCP)计数测定方法

4 137Cs活度、球状碳颗粒(SCP)计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土壤中的分布

4.1 137Cs活度、球状碳颗粒(SCP)计数的计算

4.1.1 137Cs比活度和面积活度的计算

4.1.2 SCP计数的计算

4.2 137Cs、球状碳颗粒(SCP)在土壤中的分布

4.2.1 本底值的确定

4.2.2 示踪核素137Cs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

4.2.3 SCP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

5 基于137Cs与SCP模型计算土壤侵蚀/沉积情况

5.1基于 137Cs的土壤侵蚀/沉积模型

5.1.1 137Cs面积浓度再分配率(CPR)

5.1.2 农耕地土壤侵蚀量137Cs数学模型

5.1.3 非耕作土壤侵蚀量137Cs数学模型

5.1.4 沉积区 137Cs泥沙沉积模型

5.2基于 137Cs的小流域土壤侵蚀与沉积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5.2.1 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137Cs分布特点

5.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137Cs分布特征

5.3基于球状碳颗粒(SCP)计算土壤侵蚀/沉积的数学模型

5.3.1球状碳颗粒(SCP)与放射性示踪元素的异同

5.3.2 基于质量逼近模型建立的SCP土壤侵蚀/沉积模型

5.3.3 SCP土壤侵蚀/沉积模型计算的土壤侵蚀/沉积结果

6 黄茅潭流域的侵蚀来源示踪

6.1 利用137Cs和球状碳颗粒(SCP)确定流域泥沙输移比

6.1.1 泥沙输移比的计算

6.1.2 流域泥沙输移比结果分析

6.2 小流域侵蚀产沙来源示踪

结 论

1. 主要结论

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土壤侵蚀是威胁土地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地形、降水和人为等因素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也逐渐进入大家视野。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条件复杂,而且土壤侵蚀研究地区性较强。因此,针对我国南方小流域,研究其特定的土壤侵蚀情况尤为重要。  本研究以黄茅潭这个南方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土壤剖面和湖泊碎屑沉积,利用 137Cs 和球状碳颗粒(SCP)分别计算侵蚀模数,对比分析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土地利用条件的土壤侵蚀强度;并基于土壤侵蚀模数的分析,结合流域内的实际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黄茅潭流域的输沙比和泥沙贡献率,探讨该流域的泥沙来源和输运情况,对黄茅潭流域内的水土流失评估和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研究表明:  1. 黄茅潭流域中游地区和上游地区的137Cs比活度的蓄积峰有良好的年代指向, SCP计数的垂直分布的时间特征不明显;137Cs比活度和SCP计数均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  2. 利用 137Cs 和球状碳颗粒(SCP)两个指标分别计算的侵蚀模数表明黄茅潭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轻度侵蚀,极少部分地区属于中度侵蚀。  3. 流域内的土壤侵蚀强度和地貌条件与土地利用情况息息相关,其中:考虑不同流域位置,土壤侵蚀强度上游<中游<下游;从采样点的地貌部位来看,坡底<坡顶<坡面;按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流域土壤侵蚀强度从小到大依次为:水田<林地<旱地<弃耕地。  4. 基于土壤侵蚀模数的分析,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输沙贡献率从小到大以此为:荒地<林地<水田<旱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