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6h】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比较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干预效果,探索通过实施积极心理干预培养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可行性。为医学教育环境下,对医学生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供实践和理论借鉴。  方法:  文献法。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搜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献和相关应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读、整理,在此基础上详细梳理原有的理论观点,并对原有文献加以重新组合、升华,从而找出其中的新联系,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下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实验法。通过开展积极心理课程,分四次对实验组班级医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时间为期两个月,每周一次,共四次。第一次,认识自身性格优势;第二次,成败归因指导训练;第三次,记录和分享快乐事件;第四次,感恩和希望教育。  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段文杰等人编制的“中华美德问卷”,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值和效度值(Cronbachα=0.87-0.92;r=0.70-0.76,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中华美德问卷”包括24个因素,3个维度,96道个题目,采用五点记分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生的性别、生源、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为班级干部等人口学基本特征,以及24个因素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  结果:  在积极心理品质三大维度上,医学生得分最高的是生命力维度,其次是人际维度,得分最低的是意志力维度。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爱与被爱、团队精神、公平正义、仁慈、领导力。实验组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人际维度、生命力维度、意志维度和总分的平均分都高于对照组学生,但是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在各因素的水平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激情、希望与审慎因子水平的得分差异显著,实验组学生要好于对照组学生。  结论:  在积极心理品质的三大维度上,实验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平均分,但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实验干预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并不显著。在各因素水平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激情、希望与审慎因子水平的得分差异显著,实验组学生要好于对照组学生。其它因素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得分,但是差异并不显著。实验干预明显的提高了医学生激情、希望与审慎因子积极心理品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