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蒙着面纱的霍桑——论霍桑《重述的故事》中含混的表现及其成因
【6h】

蒙着面纱的霍桑——论霍桑《重述的故事》中含混的表现及其成因

代理获取

摘要

自十九世纪以来,那撒尼尔·霍桑一直是美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小说家,多年来,他的地位和声望鲜有人可以质疑和撼动。作为作家的霍桑和作为个体的霍桑总是文学圈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评论家和读者对“霍桑问题”也很感兴趣:尽管人们多年来已经对霍桑和他的作品做了很多研究,他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霍桑一生创作了十部长篇小说和百余篇短篇作品(主要是故事和随笔)。但是遗憾的是,国内读者对这些短篇作品的认识不足。传记性作品告诉我们,霍桑当初正是凭借自己独具风格的短篇小说打入英美文坛的,而他本人也对它们钟爱有加,曾自称它们是“偏僻山谷中带有苍白色彩的花朵”。因此,本论文所选择的文本是霍桑最早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即《重述的故事》。论文的切入点为霍桑独特的写作风格:含混。翻开他的作品,会发现含混始终充斥着它们。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写作特点,他的作品才显得如此厚重隽永、意味深长。论文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这一写作特点,即探讨它的成因。
  本论文的研究特色在于:首先,国内的读者比较熟悉的是霍桑的长篇作品,特别是《红字》和《七个尖角顶的房子》,而对他的诸多短篇小说缺乏认识和分析;其次,虽然以往评论家们对霍桑的含混写作特色屡有提及,但是缺乏专门和系统的研究,而且他们也没有提及这一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
  含混是贯穿《重述的故事》这一短篇小说集的主线。论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含混的表现:一是小说集中各个短篇的排列顺序是霍桑精心设计的,是他对“中间地带”理论的具体运用;二是选取了六个短篇,各有侧重的分析了含混在这些短篇文本中的表现。这六个短篇分别是《白发勇士》、《牧师的黑面纱》、《温顺的男孩》、《威克菲尔德》、《会预言的肖像》和《范希的西洋景箱》。
  论文从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两个方面探讨了霍桑这一艺术特点的形成原因:直接成因是体现了霍桑本人文学创作观的“中间地带”理论,他一直试图在想象和现实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深层原因则在于霍桑个体本身:矛盾情结是其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尤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他对写作这一职业的态度、对独居与社会的态度、以及对宗教特别是清教的态度。从本质上说,霍桑作品中的含混是他本人矛盾思想的表现。
  限于篇幅要求,论文没有分析小说集中的随笔,而霍桑的随笔为数不少,是另一个颇具前景的研究领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