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王坤根老中医“重气化”思想及其临床应用
【6h】

王坤根老中医“重气化”思想及其临床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目的:  王坤根老中医是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本项目研究了王坤根老中医“重气化”思想在临床中的实际运用,并将此经验运用于“阳痿”的临床诊治,以期总结、发扬王坤根老中医“重气化”的临床经验。  方法:  在复习中医经典文献基础上,结合跟师侍诊、师生问答等多种方式总结王师对中医“气化”理论的理解,及其在临床上对“重气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在继承王师“重气化”思想基础上,将此经验尝试应用于“阳痿”的临床诊治。  结果:  中国气论认为,气是构成世间万物的根本,而气通过阴阳、五行等化生世间万物和各种现象。气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黄帝内经》有19篇直接以“气”冠名。《黄帝内经》中的“气”包括物质之气、功能之气及转化之气,内涵丰富却不显杂乱。所以如是者,其要在于“气化”二字。在气一元论出现的同时,气化的概念就随之出现了。但最早明确提出“气化”概念的是《黄帝内经》,它不仅是中医气化理论的源头,也是中国哲学气化思想的肇始之一,比二程的“万物之始皆气化”观点要早一千余年。《内经》中提及“气化”的条文共有7处。通过对《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对气化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医的气化概念,主要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王师认为,气化是万物成败之根本,也是人身之根本。因此,气化异常是疾病发生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因之一。正是人身之气的变动,及其与天地之气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疾病发生的基础。当然,人身之气的变动,及其与天地之气的相互作用,也是保命全形、养生延寿的基础,区别不过是在于这些“变动”和“相互作用”是否合于天地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诸多条文中都反复强调了“病由气生”,“气变为病”的思想。  既病之后,当以调气为先,要“谨守其气,无使倾移”,以达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的目的。愈病之法,无非针药;针药之道,在于调气。所谓“刺之道,气调而止。”而药物之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也都是食、药气化特点的一方面。用之临床,正是以药物之气化调节五脏之气化,从而治疗五脏所主之疾病。可见,针刺、方药等治疗手段都是通过调节人身气机而达到治疗目标的。因此,疾病的发病、治法、方药等莫不由乎气化。  基于这种对气化理论的深入理解,王师临证之时,非常重视对气化理论的应用。他禀《内经》之说,综各家之理,认为天地、人身同此一气。一气而生阴阳,阴阳而生五行,五脏以应五行。从气化论疾,其要在于明其生化胜复之道、气机运行之理,其余如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虽皆由乎气化,亦不必务以气化言之,反致无从下手。  生化之道,主要是指天地水谷之气,化生精微则养人,变生痰、饮、浊、瘀则伤人。于此类精微不化、反生阴浊之病人,王师以“化阴浊”之法治之。代表方为王师验方三术二陈一桂汤,善治治一切阴邪浊气积聚于内,尚未成形者。无论代谢综合征、冠心病、更年期综合征、黄褐斑甚至前列腺增生,皆可用之。其要只在“阴浊之邪”四字。  人身气化,不止在“化”,还在于“行”。气郁则血不能行,津不能化,不但留于经络而为诸患,更可生诸阴浊之邪,王师以“行郁滞”治之,代表方为柴郁二陈汤、半夏厚朴汤等。柴郁二陈汤由柴胡,郁金,香附,陈皮,半夏,茯苓,蒲公英七昧药物组成,功专清疏和胃,但有肝气犯胃者,无论痛、胀、气、酸,皆可用之。以其兼有泻热之功,肝胃郁热之证亦可选用本方。尤善治肝气犯胃所致之胃胀、胃痛、吞酸、胁痛、失眠诸疾。半夏厚朴汤方出《金匮要略》,可治痰气交阻,实能调和七情,可用于各种情志郁结之证。王师认为此方能散、能降、能开,宜于肝郁气结,兼有上逆之象者。  胜复之道,亢则害,承乃制,五行更替,各有胜复也。五行关系是脏腑病变传化的根本,也是内伤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王师非常重视基于五行的脏腑关系,通过调节生克乘侮以合气宜。代表方为百合乌药汤、滋水清肝饮、左金丸等。  百合乌药汤虽然药止二味,但润燥相济,寒温同用,补泻兼施,性主下行,泻金平土,润金伐木,且二味皆主主心腹诸痛,故善治胃脘诸痛。王师喜以此方治阴虚肝郁之胃痛者。  滋水清肝饮为阴虚肝旺主方之一,后世多有加减。治疗阴虚肝郁的名方“一贯煎”即由引方化裁而来。何任老中医以一贯煎治阴虚诸胃痛,无不拈手即效,王师临床亦常仿其意而用治胃痛诸疾,然不拘于胃痛,但凡肝肾二经阴虚火旺,而以肝火为主者皆有用之者。  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王师认为本方为泻肝热之剂,而非治反酸专方。王师用左金丸,颇为灵活,但有肝热、肝郁者,不拘是否有吐酸反胃,皆能用之,往往与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温胆汤、二陈汤、半夏厚朴汤、柴郁二陈汤等合用。  阳痿是男性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成年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但目前对阳痿的病机还缺少统一的认识。阳痿也许是男科临床上病机最复杂的疾病之一。五脏当然都可以导致阳痿,湿热、血瘀、痰浊、寒凝,亦无有不可致阳痿者。更有甚者,大量阳痿患者除了勃起功能减退外,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有诸内”的复杂病机背景下,“形诸外”的却是“无证可辨”。这给临床辨治阳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受王师重视气化的临床经验启发,我们认为,“气化不及于宗筋”可能是阳痿的基本病机。阳虚失于推动,则气化无力,不能及于宗筋;阴精渐亏,化源不足,水煮空铛而气化无源;外感六淫,内生阴浊,阻滞经络,气化不能布于宗筋。这三者均可致气化不及于宗筋而生阳痿之疾。我们针对这三种病机,分别采用气化无力者,治以辛热;气化无源者,治以厚味;气化不通者,治以通达的方法。并通过验案分析,详细讨论了这三种治法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结论:  “气”是中华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气化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核心。王师认为气化是人身之根本,疾病的发生、诊治及处方用药皆与气化息息相关。王师基于气化理论,采用化阴浊、行郁滞、合气宜诸法治疗各科杂病而收良效。在传承王师应用气化理论诊治疾病的经验上,我们提出“气化不及于宗筋”是阳痿的重要病机,将王师“重气化”思想用于阳痿辨治。其气化无力者,治以辛热;气化无源者,治以厚味;气化不通者,治以通达。

著录项

  • 作者

    孙洁;

  • 作者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

  • 授予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
  • 学科 中医内科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王坤根;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王坤根,阳痿,重气化思想;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