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白车身无钉铆接工艺及铆点力学性能研究
【6h】

白车身无钉铆接工艺及铆点力学性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3 无钉铆接技术简介

1.3.1 技术起源与技术原理

1.3.2 应用现状

1.3.3 技术优缺点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1.5 发展前景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无钉铆接的理论研究

2.1 无钉铆接的分类

2.2 无钉铆接成形机理

2.3 连接点失效形式及质量评价

2.3.1 失效形式

2.3.2 质量评价

2.4 影响接头质量的工艺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钉铆接成形过程的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无钉铆接成形仿真的理论基础

3.2.1 有限元仿真的分类

3.2.2 有限元平衡方程的建立

3.2.3 仿真软件ABAQUS的介绍

3.3 无钉铆接成形仿真模型的建立

3.3.1 几何建模

3.3.2 网格划分

3.3.2 材料属性

3.3.3 分析步设置

3.3.4 相互作用设置

3.3.5 载荷设置

3.3.6 接头成形仿真中的关键问题

3.4 无钉铆接成形仿真的方案设计

3.5 无钉铆接成形仿真结果及分析

3.5.1 冲压载荷分析

3.5.2 参数对颈厚和镶嵌量影响的极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钉铆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分析及工艺优化

4.1 无钉铆接接头力学仿真模型

4.2 接头力学仿真的关键问题

4.3 接头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4.3.1 不同失效模式下接头变化的特点

4.3.2 各参数对接头强度影响的方差分析

4.3.3 颈厚和镶嵌量与接头失效的关系

4.4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工艺参数优化

4.4.1 目标函数模型的建立

4.4.2 粒子群工艺参数优化

4.5 方差优化和粒子群优化的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钉铆接板件翘曲变形的实验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实验设备与试件

5.2.1 实验设备

5.2.2 实验试件

5.3 正交试验方累设计与实施

5.3.1 方案设计

5.3.2 板件变形评价

5.3.3 方案实施

5.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5.4.1 因素敏感性分析(方差分析)

5.4.2 因素——指标效应分析

5.5 曲率半径与变形量的回归分析

5.5.1 回归方程的建立

5.5.2 回归方程的理论检验

5.5.3 回归方程的实验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无钉铆接作为汽车白车身的主要连接方法之一,其连接质量一直被各汽车厂家所重视。无钉铆接所连接的对象一般为轻金属薄板,连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连接不成功的问题,连接过后又可能会出现连接点(接头)强度不足、板料变形过大等问题。本文主要利用仿真和试验的方法来研究如何减少上述缺陷的发生,以达到优化连接工艺进而提高无钉铆接质量的目的。
  本文首先对无钉铆接技术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和阐述。主要是对无钉铆接技术进行归纳和分类,然后对其成形机理进行阐述。后又对接头的失效形式行进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提出评价接头质量的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并初步阐述各工艺参数与其关系。
  其次对无钉铆接的成形过程进行了有限元仿真研究。主要阐述了仿真模型的搭建过程、仿真组别的安排以及仿真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铆接接头特征尺寸的影响规律,并初步确定了工艺参数的优方案。
  再次对无钉铆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与优化。主要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接头轴向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然后利用方差分析法和粒子群算法对相关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对比了两种方法的优化结果。
  最后对无钉铆接时的板料变形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法研究了板料的曲率半径、厚度和弯曲方向对无钉铆接后板件变形的影响,并进一步回归分析出曲率半径与变形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藉此帮助工程实际减少铆接后的板料变形,提高铆接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