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收入分配研究——以浠水县十月大队为例
【6h】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收入分配研究——以浠水县十月大队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及说明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十月大队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十月大队的变迁

第二节 十月大队分配制度的演进

第二章 十月大队分配关系

第一节 人民公社化时期十月大队收入分配(1958-1961年)

第二节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时期十月大队收入分配(1962-1981年)

小结

第三章 分配过程与行为

第一节 分配过程

第二节 生产队长与社员的行为

结论

一、基层人力资源影响分配制度实施

二、人民公社收入分配关系日趋合理

三、坚持合理的分配制度是集体经济的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振兴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人民公社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其生产、分配等经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当今集体经济借鉴与反思。分配是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重要环节,是生产消费的中间一环。生产决定着分配,而分配又反过来影响着生产、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力水平。因此,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收入分配研究对集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十月大队为例,研究农村人民公社的收入分配关系,分配过程以及干部和农民影响分配的行为。  本文主要结合宏观层面的分配制度,按照上交国家、集体提留和社员分配三个层次来梳理1958—1981年浠水县望城乡十月大队的收入分配关系。笔者拟从国家当时的分配制度入手,研究十月大队所采取的具有村庄特色的分配制度,以及在进行收入分配时,十月大队制度实施的具体情况。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十月大队的发展与变迁,发展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变化等。十月大队一直致力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在努力改造土地、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积极使用机械生产,增加粮食产量。所以其社员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粗略梳理十月大队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各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十月大队的分配制度是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结合十月大队自己的村庄特色及生产力水平制定,并随着合作化的进行一步步发展的。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将人民公社时期分为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61年)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时期(1962-1981年),利用大量的分配数据资料来细致考察这两个时期十月大队国家、集体、社员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以及社员收入水平。十月大队生产力水平高,在完成国家征派购任务后,还能进行较高比例的集体提留,也因此,十月大队集体经济的发展蒸蒸日上,社员生活质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部分利用大量的文献档案资料详细介绍十月大队收入分配的具体过程及社员与干部的行为选择。全年进行分配之前,需要拟定分配计划,分配计划包括全分配次数,粮食产量预估以及分配数量。十月大队每年有两次预分与一次年终分配,但是除此之外,在社员急需用粮食时,还会向大队借粮。生产队长与社员的许多行为都会影响分配的结果。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一、基层人力资源影响分配制度实施;二、人民公社收入分配关系日趋合理;三、坚持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保障。

著录项

  • 作者

    李娟娟;

  •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学科 经济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杨祖义;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农村地区,人民公社,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