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吉西他滨顺铂和紫杉醇顺铂方案对鼻咽癌诱导化疗后肿瘤体积变化和早期疗效比较
【6h】

吉西他滨顺铂和紫杉醇顺铂方案对鼻咽癌诱导化疗后肿瘤体积变化和早期疗效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4 随访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基线特征

2 诱导化疗后肿瘤体积变化

3 生存分析

4 急性毒性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局部晚期鼻咽癌不同治疗模式的研究现状 综述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选择之一。在各种诱导化疗方案中,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的地位尚不明确。本研究着重研究GP方案诱导化疗后,鼻咽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体积缩小程度,并与常用诱导化疗方案紫杉醇联合顺铂(TP)进行比较。同时报告两组患者的早期生存与放化疗期间的急性毒性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四川省肿瘤医院接受了GP方案诱导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例,并根据T分期、N分期以及临床分期等特点匹配同期接受TP方案诱导化疗的病例。统计第二疗程诱导化疗后与复查核磁共振时间间隔和诱导化疗前后核磁共振时间间隔,并在化疗前后的核磁共振影像上勾画出肿瘤原发灶、阳性淋巴结和鼻咽腔。计算和比较两组治疗后鼻咽腔体积变化和肿瘤退缩比例[(治疗前体积-治疗后体积)/治疗前体积]。实验主要通过病例回顾、电话、门诊以及信访等多种方式联合使用进行随访。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评估各组间的分类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生存率,组间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继而分析急性毒副反应和早期生存结果。  结果: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间,Ⅲ-ⅣB期鼻咽癌共44例鼻咽癌患者接受GP方案诱导化疗。在同期86例接受TP诱导化疗患者中,根据临床特征匹配44例患者构成TP组。最终88例患者纳入研究。GP组第二疗程化疗后与复查核磁的中位间隔时间以及前后两次核磁检查的中位间隔时间分别为9±8天和46±8天,TP组为15±7天和45±11天,两组的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化疗治疗前,TP组和GP组的肿瘤原发灶平均体积分别为94.59(38.70~170.16)ml和102.20(28.55~190.86)ml,TP组和GP组的阳性淋巴结平均体积分别为13.63(0.97~196.84)ml和7.96(0.66~32.24)ml。两组诱导化疗治疗前鼻咽腔的平均体积分别为4.70(1.51~11.40)ml和3.96(0~8.98)ml。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肿瘤体积均无明显差异(P>0.05)。GP组诱导化疗后肿瘤原发灶,阳性淋巴结肿瘤退缩比例及鼻咽腔的体积变化值分别为31.89%(-1.96~89.92%),46.07%(-23.15~93.28%)和2.62(0.1~7.63)ml,而TP组为23.07%(-35.81~58.45%),33.11%(-47.26~68.87%)和1.47(-2.47~6.17)ml。GP组肿瘤体积减少比例显著大于TP组(P值分别为0.03、0.02、0.003)。两种方案的急性毒性反应相似。大部分患者随访未到两年(中位,18.7个月),整个研究的1年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无复发生存率(LRF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分别为96.5%、95.7%、98.5%和97.2%。两组间1年的OS(TP vs.GP,97.3%vs.95%),DFS(94.9%vs.96.9%),LRFS(97.4%vs.100%)和DMFS(97.5%vs.96.9%),两组患者生存率暂时未见差异(P值分别为0.69、0.49、0.40、0.76)。  结论:两组方案在急性毒性反应方面相类似,肿瘤体积和鼻咽腔的变化表明,GP方案在减轻肿瘤负荷方面明显优于TP方案,但这种优势能否最终转化为生存获益有待进一步观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