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
【6h】

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5.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DR病因病机研究

2.中医药对DR的治疗

3.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糖脂代谢及胰腺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

1.一般情况

2.糖脂、胰腺指标检测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1.血清指标

2.视网膜氧化应激及炎症相关蛋白(NF-kB p65、TNF-α)表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1.眼底照相及血管荧光造影

2.视网膜石蜡切片HE染色

3.视网膜石蜡切片PAS染色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血—视网膜通透性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1.视网膜EB渗漏量

2.视网膜中ZO-1、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蛋白表达

3.视网膜中ZO-1、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从p38 MAPK相关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

1.视网膜中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蛋白表达

2.视网膜中PRC2、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 mRNA表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主要视网膜血管并发症,仍是导致许多国家DM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DR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发现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相关通路的激活在DR发生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DR在DM患者中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使患者、医者更清楚认知到DR早期防治的重要性、关键性。本研究在前期基础上,结合导师仝小林院士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经验,采用益气通络方对无视网膜病变的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 mellitus,TIDM)大鼠进行早期干预,从血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等整体层面和视网膜、胰腺组织病理学、β细胞功能、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及p38MAPK相关通路等微观层面,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共同观察早期采用益气通络方对延缓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及探讨其内在机制,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善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中的差异,为在“态靶因果”、“早期治络、全程通络”思想指导下,提出益气温经通络法治疗T1DM“气虚络瘀”之态以防治DR提供科学依据,阐释科学内涵。  研究目的:  1.观察益气通络方在改善T1DM大鼠血糖、血脂、损伤胰岛组织、调节β细胞功能以及关键蛋白中的作用,从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改善受损胰腺组织角度,探讨益气通络方延缓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整体作用及减轻胰腺损害,进而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  2.观察益气通络方在缓解T1DM大鼠血清、视网膜中氧化应激、炎症相关指标中的作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减轻TIDM大鼠氧化应激、炎症水平,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  3.观察益气通络方在减少T1DM大鼠视网膜伊文思蓝(Evansblue,EB)渗漏量、提高关键紧密连接表达、减轻视网膜病理形态的作用,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改善BRB及视网膜组织损害,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  4.观察益气通络方在降低TIDM大鼠视网膜多梳抑制复合物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2,PRC2)、p38MAPK、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表达的作用,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调节PRC2/p38MAPK/MMP-9/VEGFR通路,抑制视网膜毛细血管变性以及新生血管,从而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  研究方法:  1.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10只,从中随机取25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45mg/kg诱导T1DM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17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胰岛素组、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益气通络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活血通络组、胰岛素+活血通络组,每组25只。  2.每两周测量大鼠体重以及随机血糖,于病程12周进行取材,检测相关指标。检测各组大鼠全血HbAlc,血清糖(FBG)、脂(CHO、TG、HDL-c、LDL-c、VLDL-c),观察各组大鼠糖脂代谢的差异;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腺石蜡制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病理形态的差异,Western blot检测胰腺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IRS-1)、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4,Glut-4)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维持葡萄糖稳态关键蛋白的差异。  3.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ROS、iNOS、NO、MDA,SOD、GSH、CAT)、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中NF-kB p65、TNF-α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整体血清及局部视网膜氧化应激、炎症水平的差异。  4.利用眼底照相及血管荧光造影、视网膜石蜡切片HE/PAS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及血管病变的差异。  5.采用伊文思蓝法检测各组大鼠EB渗漏量,Western blot、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Z0-1、Occludin、Claudin5、VE-cadherin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BRB以及关键紧密连接的差异。  6.Western blot、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PRC2、EZH2、SU212、EED、p38MAPK、MMP-9、VEGFR表达,观察各组大鼠PRC2/p38MAPK/MMP-9/VEGFR通路蛋白、mRNA表达的差异。  研究结果:  1.对TIDM大鼠体重、糖脂代谢及胰腺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较差,体重明显下降而后缓慢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不同程度改善了T1DM大鼠一般状态,胰岛素组效果最优,两方联用胰岛素优于两方单用。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大鼠各时间段体重增长幅度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用药组无差异。(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增长幅度明显增大,糖指标(HbA1c、FB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活血通络组于用药2周时有明显降糖作用,除两方单用组、胰岛素+活血通络组外,其余用药组均于4周时呈现降糖效果;12周时除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活血通络组,其余用药组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其中胰岛素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降糖效果最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体而言,6组用药组随机血糖增长幅度均螺旋式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不同程度降低了HbA1c,其中胰岛素组、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降低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脂指标(CHOL、TG、HDL-c、LDL-c、VL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CHOL、HDL-c、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益气通络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活血通络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组明显优于两方单用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降脂效果最优。  2.对TIDM大鼠氧化应激及炎症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ROS、iNOS、NO、MDA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益气通络组MDA外,各用药组ROS、iNOS、NO、MDA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整体而言,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优于两方单用,胰岛素+活血通络组效果最优,胰岛素及联用羟苯磺酸钙次之。(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OD、CA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提高了SOD、GSH、CAT水平。(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两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差于两方单用,胰岛素效果最优。(4)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TNF-α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F-kBp65蛋白表达略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益气通络组TNF-α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1.T1DM大鼠于病程12周时,视网膜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BRB破坏,已出现早期视网膜病变。  2.T1DM大鼠造模成功同时给予中西医不同干预方式,以早期防治DR发生发展。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在改善BRB损害、提高视网膜紧密连接、抑制p38MAPK相关通路(即PRC2/p38MAPK/MMP-9/VEGFR)方面效果最优,是早期防治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内在机制。  3.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改善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作用优于益气通络方单用、活血通络方及其联用胰岛素,为在西医降糖治疗基础上联用中医益气活血通络法,对T1DM患者进行整体辨证治疗,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治DR提供实验依据。  4.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可调节T1DM大鼠糖脂代谢,改善胰腺损害,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可能是防治DR发生发展的另一原因。  5.单用胰岛素虽能明显降糖,改善炎症及氧化应激,但在改善BRB损害、提高视网膜紧密连接、抑制p38MAPK相关通路方面明显次于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证实了单纯采用胰岛素降糖不能完全延缓DR发生及恶化程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