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课题一:维生素D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课题二:IL-35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
【6h】

课题一:维生素D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课题二:IL-35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课题一 维生素D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 维生素D受体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失耐受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课题二 IL-35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难治与复发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二 Th22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分为以下两个课题进行探讨:
  课题一 维生素D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 维生素D受体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失耐受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1,25(OH)2D3和VDR在AA患者中的表达,同时评价1,25(OH)2D3对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作用,探讨其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AA的免疫抑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1)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25(OH)D3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25(OH)D3水平与AA患者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PBMCs以及1,25(OH)2D3处理后的PBMCs中VDR mRNA的表达水平;(3)通过CCK-8的方法检测1,25(OH)2D3对PBMCs增殖的影响;(4)将患者PBMCs用1,25(OH)2D3处理,未处理组作为对照。48小时后,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TNF-α、IFN-γ、IL-17A、IL-10和TGF-β1的水平变化,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T细胞相关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和Foxp3mRNA的表达变化,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1,25(OH)2D3处理的PBMCs内Th1(CD3+CD8-IFNγ+)、Th2(CD3+CD8-IL4+)、Tc1(CD3+CD8+IFNγ+)、Tc2(CD3+CD8+IL4+)和Th17(CD3+CD8-IL17+)细胞的比例变化。
  结果:(1)初治AA患者血浆25(OH)D3的水平与完全缓解患者、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AA患者血浆25(OH)D3的水平与血小板计数、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killer T cells,NKT)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与B细胞比例呈负相关;(3)初治AA患者PBMCs VDR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体外刺激实验显示1,25(OH)2D3抑制AA患者PBMCs的增殖;(5)外源性1,25(OH)2D3的加入明显抑制AA患者PBMCs分泌TNF-α、IFN-γ和IL-17A,并促进TGF-β1的产生;(6)1,25(OH)2D3抑制Th1、Tc1和Th17细胞的极化,同时促进Th2和Tc2细胞的极化,实时定量PCR的结果进一步证实1,25(OH)2D3抑制AA患者PBMCs内T-bet、RORγtmRNA的表达,同时促进GATA3、Foxp3 mRNA的表达;(7)1,25(OH)2D3处理后正常对照组PBMCs中VDR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AA患者却无明显变化。
  结论:初治AA患者PBMCs中VDR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低表达的VDR可能使维生素D-VDR通路信号传导减弱,从而导致AA的“高免疫”状态。适量的补充维生素D可通过增强信号传导来部分纠正AA免疫失耐受,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辅助性治疗策略。
  第二部分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VDR基因四个多态性位点(rs2228570、rs1544410、rs7975232和rs731236)与AA易感性的关系,并评价VDR基因多态性与AA严重程度、治疗疗效及晚期克隆演变等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采集AA患者和正常对照的外周血并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的方法检测197例AA患者和135例健康对照rs1544410(c.1024+283 G>A)、rs7975232(c.1025-49G>T)和rs731236(c.1056T>C)的基因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rs2228570(c.2T>C)的基因型。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VDR基因多态性位点与AA易感性、疾病严重程度、治疗疗效、克隆演变及其他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1) VDR基因四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2)VDR基因rs1544410、rs7975232和rs731236三个位点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连锁不平衡。(3)在VDR基因的四个多态性位点中,AA患者rs1544410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其他三个多态性位点与AA易感性无关。(4)进一步分析发现rs1544410和rs7975232位点与非重型AA的发病相关,而rs2228570位点与重型AA的发病相关。(5) AA患者rs2228570位点的基因型与治疗疗效相关:CC及CT基因型患者预后好于TT基因型者。(6)AA患者rs2228570位点的基因型与晚期克隆演变亦密切相关:TT基因型携带者更易于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而CT基因型患者更易进展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人群中,VDR基因多态性与AA的易感性、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课题二 IL-35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AA患者血浆中IL-35的表达情况,并评估IL-35对T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探讨其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基于IL-35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1)收集患者临床资料;(2)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IL-35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IL-35水平与AA患者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3)通过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L-35两个亚基p35和EBI3 mRNA的表达水平;(4)通过Brdu掺入法检测IL-35对PBMCs增殖的影响;(5)将患者和正常对照PBMCs用IL-35处理,未处理组作为对照。48小时后,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TNF-α、IFN-γ、 IL-17A、IL-10和TGF-β1的水平变化,流式细胞术和细胞计数相结合的方法检测CD4+/CD8+T细胞、Th1(CD3+CD8-IFNγ+)、Th2(CD3+CD8-IL4+)、Tc1(CD3+CD8+IFNγ+)、Tc2(CD3+CD8+IL4+)和Th17(CD3+CD8-IL17+)细胞的比例和绝对数变化,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T细胞相关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和Foxp3 mRNA的表达变化。
  结果:(1)通过ELISA检测,我们发现初治AA患者血浆中IL-35的水平明显低于完全缓解(CR)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而CR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IL-35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在初治AA患者,血浆IL-35的水平与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呈显著正相关,与淋巴细胞比例呈负相关。(3)实时定量PCR的结果显示,初治重型AA患者p35和EBI3 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初治非重型AA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4)体外刺激实验显示IL-35能抑制AA患者PBMCs的增殖,进而行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术发现IL-35能抑制CD4+和CD8+T细胞的增殖。(5)外源性IL-35的加入明显抑制AA患者PBMCs分泌TNF-α、IFN-γ和IL-17A,同时促进TGF-β的产生。(6)IL-35抑制Th1、Tc1和Th17细胞的极化,同时促进Th2和Tc2细胞的极化,实时定量PCR的结果证实IL-35抑制AA患者PBMCs内T-bet和RORγtmRNA的表达,同时促进GATA3mRNA的表达,对Foxp3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结论:初治AA患者体内IL-35的表达水平降低,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L-35低表达可能致使Tregs失能,进而导致AA的免疫失耐受状态,提示IL-35在A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

著录项

  • 作者

    于伟;

  •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授予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学科 内科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郑以州;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556.502;
  •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白细胞介素-35; 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