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学术交流》 >论老舍“赶任务”剧作观及其后期的话剧创作

论老舍“赶任务”剧作观及其后期的话剧创作

         

摘要

老舍在其话剧创作的前期,曾多次受托写剧.从受托写剧演化为迎合政治需要而写剧,观念化倾向愈益严重.从老舍的剧作观来说,走向浪漫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在《方珍珠》的写作及批评的反馈中,老舍的创作观完成了从前期向后期的转换.50年代,他一直热心于“赶”着任务走.赶任务的创作观,所秉持的实际上就是题材决定论和主题先行论.从老舍修改《春华秋实》的过程中,可以看到50年代中国戏剧生产最典型的运作模式有这样三个特点:一、剧本高度政治化、法规化,剧本成为政策的形象表现.二、剧本的生产是剧作家、群众与领导三结合进行的.三、剧本须跟着政策的变动或发展而反复修改.自《龙须沟》以后,老舍剧作的质量便往下滑,他已经深深地陷入了困境,但他还是沿着“赶任务”的路子在往前走.不过,老舍本人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的精品——《茶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当时戏剧生产的模式,又由这一时期最为优秀的话剧导演焦菊隐来执导,由此,在艺术上珠连璧合的《茶馆》,乃辉耀出了洞穿历史的独异的光彩.《茶馆》以后,老舍的话剧创作就又迅速跌落了下去.老舍这一阶段话剧创作的历程对于理论史的意义,在于从一个典型的例案上,鲜明地表现了整个时代戏剧生产模式的特点及其运作的具体情况,表现了在当日占主导地位的“赶任务”的创作观从兴起到黯然收场的过程.此外,也还表现了在社会政治学模式统治时期艺术精品产生的艰难性及其所需要付出的沉重的人生代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