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兽类学报》 >群体大小和觅食环境变化对东黑冠长臂猿日移动距离的影响

群体大小和觅食环境变化对东黑冠长臂猿日移动距离的影响

         

摘要

日移动距离是反映动物觅食努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相关研究有助于了解动物对生境的适应策略,对濒危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是一种极度濒危的树栖小型类人猿,主要生活在一夫二妻制的群体中,平均群体大小6.3只,目前对于该物种的日移动距离仍然缺乏足够的科学研究.我们以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群东黑冠长臂猿群作为研究对象,在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两个时期对其进行了 157个全天跟踪,使用5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法记录长臂猿的取食行为和食物类型,每30 min记录长臂猿的位点,并使用轨迹法测算出日移动距离.结果发现东黑冠长臂猿在两个观察时期的不同食物类型取食比例有显著差异,全年的平均日移动距离为1 373 m(354-2 837 m),相比于低纬度地区营一夫一妻制(平均群体大小3.8只)生活的长臂猿类群没有明显增加.这一结果说明,虽然群体更大,但是东黑冠长臂猿并没有增加每天的觅食努力,不符合生态限制模型的预测.更大的食物斑块、更小的种间竞争和低群体密度可能是支持东黑冠长臂猿无需付出更多的觅食努力来维持更大群体的原因.另外,我们还发现东黑冠长臂猿在人类干扰强度低的研究时期果实类取食比例提高,日移动距离更长,且在果实丰富的雨季日移动距离显著高于果实匮乏的旱季,表明它们可能采取能量保守的策略来应对高质量食物匮乏的环境.总的来说,本研究在更大数据量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和详细地描述了东黑冠长臂猿的日移动距离,并以此探究长臂猿对高质量食物匮乏环境的响应,为该极度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更多的科学信息.

著录项

  • 来源
    《兽类学报》 |2021年第4期|388-397|共10页
  • 作者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高校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 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 昆明650224;

    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靖西533800;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510275;

    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靖西533800;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高校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 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 昆明650224;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510275;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高校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 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 昆明650224;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510275;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桂林541001;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动物生态学;
  • 关键词

    东黑冠长臂猿; 日移动距离; 群体大小; 人类干扰; 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