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佛学研究》 >中印支提窟比较研究

中印支提窟比较研究

         

摘要

印度佛教寺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最初,比丘们尚无严格称谓的居住场所。他们“此时住这,彼时居那;或栖止林地,或安身树下;或托迹山坡,或容身洞穴;或隐居墓地,或托足森林;或卜居旷野,或存身草堆。”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奉献给佛及其信徒的竹林精舍,是佛教创始以来提供给僧伽的第一座寺院。标志着它是早期寺院制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而皇室及大众信徒的慷慨捐赠,对于佛教寺院的创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寺院大多为木结构,房基为砖砌或石垒。其后随着寺院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们演变为多层砖结构,并添加若干附属建筑。孔雀王朝阿育王创始了开山造窟活动。对佛教徒来说,在山丘和崖壁上开凿石窟寺院,成为一种普遍实施的正规手段。石窟寺院就是摹仿地面寺院建成的。一处石窟群,就是一处地面寺院建筑的再现。最先为和尚开凿的是住宅窟,即比丘窟(Bhiksu—guha),尔后逐步地把支提窟、方形窟等添补到寺院群体中来。根据洞窟形制和使用性质的不同,印度的佛教石窟大体可以分为僧人生活用宏和礼拜仪式等宗教活动用窟两种。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这种石窟建筑亦同其它佛教艺术形式,如塔、雕刻及绘画等一道步出印度国门,流布于东方世界各地。这种石窟建筑首先传入中亚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