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我国经济不存在流动性陷阱——降息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我国经济不存在流动性陷阱——降息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摘要

从199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国内需求特别是国内实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旺,国内经济增长乏力.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国中央银行先后三次降低利率(1997年10月1日、1998年3月25日、1998年7月1日).但这些措施对于刺激投资、启动经济来说,效果交不明显.货币政策似乎“失灵”了.有学者据此判断,我国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所描述的“流动性陷阱”,导致货币政策失效.那么,究竟我国是不是真的出现了“流动性陷阱”?笔者以为,答案是否定的.本文的目的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我国并不存在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降息政策之所以效果不明显,是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反应机制尚不完善有关.由于银行商业化改革逐步深化,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更多的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因而在信贷资金比较宽松、存差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尽管利率降低了,银行仍然“惜贷”.从企业方面来讲,由于企业正逐步变成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在经营过程中更多的考虑了风险的因素,因而会出现利率下调,信贷资金宽松条件下的“惜惜”现象.由此导致银行和企业对利率反应不灵敏,这种状况的产生和存在是与“流动性陷阱”有本质区别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