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文艺理论研究》 >文化研究与美国华人学者的知识谱系--从刘禾的“国民性”争议谈起

文化研究与美国华人学者的知识谱系--从刘禾的“国民性”争议谈起

         

摘要

刘禾对鲁迅国民性话语的批判其实不是一次个别性的文学批评,而是其"被译介的现代性"的理论游牧的一部分。不管是刘禾的"被译介的现代性"、李欧梵的"追寻现代性"、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周蕾的"被压抑的视觉性"还是史书美的"现代的诱惑",其理论旨趣往往倾向于从权力批判的角度,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反思现代民族国家背后的"压抑性政体"。这一知识生产机制的形成跟美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具有一种同构性,而且在跨文化的理论旅行中暴露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理论游戏"被推演到极端,则会陷入语言游戏的循环怪圈,被理论预设所支配,从而无法真正抵达文学文本的经验和问题;二是美国华人学者与文化研究的亲缘关系,导致其极大地依赖于对西方文化理论方法的游牧式"猎取",这也是其能够在国内学界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中国学术主体性的增强以及知识共享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一知识群体面临着提升理论原创性的挑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