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外语教学》 >汉语谐音表达的认知研究:“伸手要钱”所引发的语言学思考

汉语谐音表达的认知研究:“伸手要钱”所引发的语言学思考

         

摘要

坊间谐趣的日常用语“伸手要钱”可引发出严肃的语言学论题思考.这里所说的“伸手要钱”是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各词语首字谐音的集合,即谐音修辞表达,并涉及语言运用的一个重要机制:意识的双重结构——本体结构和摹状结构.汉语谐音表达有三种情况:同音词组替代;近音字词替代;有关的词组分列而词组首字谐音替代后按意义重新集结.从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来看,汉语谐音表达中的原用词语是本体结构里的事件,摹状结构里的谐音词语是用例事件.汉语谐音表达的运用是有规律的,其谐音解读的过程是因果蕴含的思维过程.汉语谐音表达体现了隐喻认知的本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