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贵州社会科学》 >论样板戏的非作者性

论样板戏的非作者性

         

摘要

以“集体”署名取代个人署名,是革命样板戏的一大标志.对样板戏诸版本进行文本分析,重点比较版本演变中人物角色和情节结构设置变化与作者署名变化的相关性,可以考得样板戏具有“非作者性”.由个人创作者赋予文本的人格化、个人化的元素在集体创作的语境中被消解,文本及人物的非真实性有赖于非作者性,而非作者性又确保了文本及人物的非真实性,两者互为因果.由多个成员组成的集体创作班子之所以能以合作的方式创作出形式与内容高度完整的样板戏,是由于凌驾于创作班子以及其他所有关心并提出修改意见者之上的“全知视角”起了统领样板戏文艺路线和引导方向的作用.集体创作作为全知视角的忠实执行者,旨在通过样板戏的展演诱导观众对剧中正面英雄人物形成自我指涉,这是样板戏的最高审美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