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明前期广西东部的“动乱”性质、治理策略与民族分布格局的变动

明前期广西东部的“动乱”性质、治理策略与民族分布格局的变动

         

摘要

宋元时期,两广流官地区形成了省地与徭峒并存的“民-瑶”二元结构。元明以来,来自桂西地区的掌握农耕技术的僮人群体在种种机缘情况下不断向桂东地区迁徙,并逐步在地化。桂东地区原有的“民-瑶”二元结构被迅速打破。明前期,桂东地方官府推行剿抚结合与招僮防瑶等治理政策来应对“瑶乱”。与此同时,僮人在桂东的定居与壮大,产生了大量土地控制的诉求,从而形成“蚕食”之局。正统以来,在桂林、柳州、平乐三府交界地区的理定、永福、荔浦、修仁、洛容、古田、阳朔等县相继发生了大量民、瑶、僮之间的矛盾与激烈冲突。至明中叶,僮人已经成为这一地区最具优势的人群,导致官府不得不引入“狼兵”来平衡当地的族群格局。民、瑶、南僮、胡北僮、“狼”等各色人群在这一区域内反复拉扯缠斗,也相互交流影响。民退僮进,是明前期广西东部民族分布格局最为显著的变化特征,对后世广西东部民族分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历史基础上,广西东部地区最终形成了汉、壮、瑶等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往交流交融格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