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模式与民族精神

         

摘要

正 1 在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八年之间,国内思想界、学术界曾经流行一种狭隘、肤浅、绝对的时髦论调: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彻底否定,只有全盘西化,才能使这块古老大地重新获得生机。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代表着传统文化、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屈原,受到了“理所当然”的否定。一位青年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从孔子、孟子、屈原开始,就形成了自觉的奴性人格,所以《离骚》主人公与《祝福》的主人公表现出国人之悲剧的一致性:坐不隐奴隶地位的悲剧。于是他攻击屈原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