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比教学诗词

         

摘要

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棘手的难题。诗词语言凝练,句式巧妙,意在言外,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阅读和理解之间的绊脚石。笔者认为,与其试图搬开这些绊脚石,不如挖掘这些绊脚石中蕴藏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诗词语言进行替换,增减,对句式进行还原,然后再与诗词原文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关注诗歌文本,理解诗词的言外之意,从而真正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 一、近义词对比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卢延让这句诗既形象写出了诗词创作的艰辛,也传达出诗词遣词用字的煞费苦心。可以这么说,诗词相当多的字词运用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来替换也无法起到表同样情达相同意的效果。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罗列诗词中一些词语的近义词,并将这些近义词和原文的用词进行对比,既有助于理解词语,更能欣赏这个词语运用的精确或巧妙。比如教学《水龙吟》,学生翻译“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时候,笔者马上追问了一个问题--既然“会”翻译成“理会”可以,那么我们把“会”字改成“理”可以不可以?经过一番研讨,学生认为“会”既有“理”之意--辛弃疾一个人想要收复故土,朝廷和更多的苟安派却对辛弃疾的这种诉求不予理睬;还有“懂得”和“理解”的意思--除了朝廷和苟安派,还有更多的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辛弃疾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却非要收复国土,回到北方,而下文作者用许汜一心购置天地和房屋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典故,就表达出了作者对这类人的批评。经过此番对比,学生不仅理解了“会”字的意思,更透过这个字理解了全诗作者的情感,可谓事倍功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