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戏曲艺术》 >清末上海灯彩戏的流行及其特征、意义

清末上海灯彩戏的流行及其特征、意义

         

摘要

清同治年间,为迎合上海观众的审美需求,与蓬勃向上的京剧演出争夺观众,昆剧演出以灯彩为号召,流行于一时;光绪初年,伴随着大批昆剧艺人加入以京剧为主的茶园,将昆剧独有的灯彩戏引入京剧,上海京剧舞台由此掀起竞演灯彩戏的热潮.以《洛阳桥》(1880)、《斗牛宫》(1888)为代表的京剧灯彩戏,在演出时间、题材表现、演出形式、灯彩砌末等方面已基本体现海派京剧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内涵;灯彩运用上,京剧灯彩戏已具备海派机关布景的雏形.清末上海灯彩戏的流行,为海派京剧的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