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核学会2011年年会
中国核学会2011年年会

中国核学会2011年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贵阳
  • 出版时间: 2011-10-11

主办单位:中国核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核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700条结果
  • 摘要:以氢化锆2粉为原料,用橡胶模成型,真空烧结的方法,制备了锆合金烧结体。对氢化锆2粉作了XRD,DSC,XPS分析,原料粉主要以ε相氢化锆存在,氢化锆2粉在498℃开始脱氢,823℃达到峰值。研究了成型压力,烧结温度对烧结体密度的影响,成型压力越高,烧结体致密度越高,当烧结温度达到1000℃时,烧结体已接近理论密度。经金相显微分析,样品在800℃时,其本只完成了脱氢过程,经1000℃以上的温度烧结后,烧结体致密,晶粒呈等轴状,大小约为50μm。经化学分析,烧结Zr 2合金在成分上与氢化前原始Zr 2材料相比,只有氧,氮,铁含量有所上升,其他合金元素成分基本无变化。
  • 摘要: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关于二氧化铀燃料辐照肿胀行为研究的相关理论,对已有的Rest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了改进,初步建立了适用于计算二氧化铀弥散型燃料辐照肿胀的Modified Rest理论计算模型。根据建立的ModifiedRest模型编写了计算程序并采用文献中的相关物理参数分别在相同条件下对二氧化铀弥散型燃料辐照肿胀尤其是对燃料内裂变气体行为特征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辐照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燃料的辐照肿胀以及燃料内裂变气体气泡的密度和大小随燃耗、辐照温度等条件的变化趋势与试验结果一致。当燃耗较高时,辐照产生的缺陷会引起燃料相的亚晶化。亚晶界网络的出现加速了裂变气体的迁移,引起大尺寸气泡的产生,最终导致燃料的加速肿胀。本研究工作为今后开发燃料辐照肿胀行为模拟计算程序并评价燃料元件的物理性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摘要:氚在材料中微观行为的实验研究一直是该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之一。氚的自显影拄术成为研究氚在材料中分布“及与材料显微组织结构、缺陷组态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氚在HR-2不锈钢中分布的自显影研究结果显示,氚窑易聚集于焊缝处,且应力对氚的扩散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斑块显像剂131I-2-(4'-二甲基氨基苯基)-6-碘咪唑并[1,2-α]吡啶(IMPY)脑SPECT显像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对24例AD患者(男7例,女17例,年龄48~79岁) 及14例健康志愿者(男6例,女8例,年龄42~67岁)静脉注射131I-IMPY 37~74 MBq后2~3 h行脑SPECT断层显像,用感兴趣区(ROI)技术半定量分析方法,计算脑OM线横断面、矢状面各脑区/小脑(CB)放射性摄取比值(Rcl/cb),并进行两样本间f检验。rn 结果:轻度认知损害期(MCI)患者中,顶叶和颞叶及额叶与小脑摄取比值增加,其与正常志愿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6 7~2.875 7,P均<0.05),而基底部和枕叶与小脑摄取比值与正常志愿者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780 5~1.434 4,P均>0.05);中晚期AD患者中,顶叶、颞叶、额叶、基底部和枕叶与小脑摄取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与正常志愿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0 1~6.278 9,P均<0.05),其中顶叶、颞叶、额叶与小脑摄取比值与MCI患者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1316~0.980 6,P均>0.05),基底部和枕叶与小脑摄取比值增加,其与MCI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5 0~3.677 2,P均<0.05);各实验组左侧各脑叶皮质摄取与小脑比值较右侧摄取略偏高,但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127 3~0.557 1,P均>0.05)。rn 结论:131I-IMPY脑SPECT显像是诊断AD的有效方法,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
  • 摘要:目的:利用腮腺显像研究甲状腺癌术后患者接受放射性碘(131I)治疗后腮腺的摄取与排泄功能。rn 方法:32例甲状 腺癌术后患者分为首次治疗组(组1)20例,重复治疗组(组2)12例,全部接受131I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腮腺显 像,分别计算腮腺的放射性摄取指数(UI)及酸性刺激后排泄指数(EI),并对腮腺功能损伤情况进行分析。rn 结果:甲状 腺癌术后患者首次治疗组131I治疗后3个月腮腺UI和EI分别下降24.7%和25.5%(t值分别为2.026 5,2.104 3,P值分别为0.049 8,0.042 0);重复治疗组131I治疗后腮腺UI和EI分别下降34.4%和39.7%(t值分别为1.120 4,2.157 5,P值分别为0.045 5,0.042 2);但两组间治疗后腮腺UI和EI比较统计学差异没有显著性(治疗后t'(UI)=1.233 1治疗后t'(EI)=1.047 4 P值均>0.05)。rn 结论:腮腺显像可灵敏地监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131I治疗后腮腺功能的变化。
  • 摘要: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09年3月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术后的6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观察rhTSH 对内源性TSH、F3。、FT4、Tg的影响及其清甲成功率。结果发现:使用rhTSH后平均浓度上升到(140.26±27.2) uIU/L。rhTSH使用前后,血清TSH、Tg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FT3、FT4无统计学差异(P>0.05)。清甲成功率:甲功正常组24/31(77.4%)、甲减组22/31(71.0%)(P>0.05)。使用rhTSH能有效刺激内源性TSH增高,提高生活质量,获得较高的清甲成功率。清甲治疗后,使用rhTSH能有效提高血清Tg,利于监测肿瘤残存、复发与转移。
  • 摘要:本文简要描述了低放废液的排放要求,然后以国家排放限值、公众照射剂量限值和职业照射剂量限值等要求为依据,并结合某放射性废水处理站低放废液中各核素的排放情况,对低放废液排放限值的确定依据及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并对低放废液排放限值的确定提出了建议。
  •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南方某厂址外环境,选取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鸭子(旱鸭和水鸭)和马尾松(Ponus masspniana Lamb)作为参考生物,通过对上述生物的放射生态学调查,获得了相关的生物学特征参数;通过对生物及其配套环境介质样品的90Sr和137 Cs放射性测量,获得了参考生物的核素浓度比CR值,采用欧共ERICA程序进行了剂量率估算。rn 结果表明,90Sr和137Cs对蟾蜍的剂量率分别为1.69E 03μGy·h-1和6.96E 03μGy·h-1,总剂量率为8.65E 03μGy·h-1;90Sr和137Cs对水鸭的剂量率分别为1.56E 04μGy·h-1和2.68E 04EμGy·h-1,总剂量率为4.24E 04μGy·h-1;90sr和137Cs对旱鸭的剂量率分别为2.04E 04μGy·h-1和2.29E 04EμGy·h-1,总剂量率为4.33E 04μGy·h-1,均远低于IAEA推荐的陆地动物剂量率筛选水平40μGy·h-1;松树不同部分对90Sr和137Cs的剂量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松针>松枝>树干,其中松针对90Sr和137Cs的剂量率分别为6.59E 04μGy·h-1和7.22E 04μGy·h-1,总剂量率为1.38E 03μGy·h-1,远低于IAEA推荐的陆地植物剂量率筛选水平400μGy·h-1。
  • 摘要:单宁是从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多分酚类物质,能够同多种金属离子进行配位反应,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配位能力。以胶原纤维为载体,通过Mannich反应将单宁固化在胶原纤维上制备了胶原纤维固化杨梅单宁。并用胶原纤维固化杨梅单宁对含铀废水进行了铀吸附实验,实验表明,含铀废水pH值的增大有利于胶原纤维固化杨梅单宁对铀的吸附。当pH值为4.5,铀的初始浓度为300mg/L时,胶原纤维固化杨梅单宁对铀的吸附容量达到52 mg/g,对杂质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则不超过16 mg/g,体现出优良的吸附选择性。通过改变铀浓度、进液速度、吸附柱高径比等因素可优化吸附柱对含铀废水的处理。柱吸附达到饱和后,吸附到胶原纤维固化杨梅单宁上的铀可用0.1mol/L的HNO3溶液基本全部解吸,吸附柱通过去离子水冲洗后可重复使用。胶原纤维固化杨梅单宁对含铀废水中铀的吸附体现出了选择性好,吸附容量大,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 摘要:为了提高六氟化铀(UF6)冷凝工艺系统的接收能力,通过对一级冷凝器气相进口管道改进,改变了释压方式,从而将平均释压时间从13.1h缩短至8.1h;通过对两线公用冷凝器的改进,不仅提高了生产线吹氮操作的灵活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冷凝器的生产应急能力;通过对液转、取样系统的改进,实现了对其系统内余料的灵活转移。生产表明,改进后金属直收率有一定程度上升,一级冷凝接收系统的冷凝接收能力提高了8.4%,为氟化生产线安全、连续、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 摘要:近年来,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对诸如RFD(ReVerse flow diverter)泵送系统,涡流二极管泵送系统,脉冲射流混合器,脉冲射流采样系统和射流流量计这样的动力流控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由于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由提供流体输送动力的射流喷射器对,活塞筒内的液位控制和测量系统以及反向流动换向装置组成的RFD泵送系统在研究中尤其被关注。论文总结了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在RFD泵送系统研究上的一些重要进展,包括(1)RFD结构因素的影响规律和最终的结构优化结果;(2)RFD的无因次性能规律和设计准则;(3)CFD模拟;(4)RFD泵送系统的应用示范。
  • 摘要:空气升液器是核燃料后处理厂的主要流体输送设备之一,本研究针对空气升液器的流体输送性能进行了多项基础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吹气孔径对升液流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而浸没度、气流量、升液管径的影响较明显。此外,还提出了通过在线标定方法检测流量稳定性的措施。
  • 摘要:介绍了模拟组件、冷铀组件、热组件的剪切调试情况,并进行了效果对比;对过程中出现的剪切工艺问题进行了分析,实施了解决措施,效果良好,确保了后续剪切试验任务顺利完成。
  • 摘要:分散相存留分数做为脉冲萃取柱设计的基础数据之一,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对脉冲萃取柱中存留分数的测定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得到脉冲萃取柱中分散相的存留分数及脉冲萃取柱相应的水力学计算模型,通过实验及CFD对脉冲萃取柱中存留分数进行了研究和模拟。实验在内径为38mm的脉冲萃取柱中进行,以30%磷酸三丁酯/煤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利用体积置换法测定了流比分别为1、2、3、4时分散相的存留分数,考察了脉冲强度、两相表观流速、流比对柱中分散相存留分数的影响。同时借助CFD下的fluent软件建立了脉冲萃取柱的简化模型,采用标准ke湍流模型和Euler Euler多相流模型,对柱中分散相的存留分数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较,发现二维数值模拟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较好地得到不同操作条件下脉冲萃取柱中分散相存留分数值。
  • 摘要:4月1日起对北京阳坊地区空气气溶胶、地面水、雨水、土壤、蔬菜等进行采样及放射性检测分析,发现样品中有微量的放射性核素131I、137Cs、134Cs,检测结果表明日本福岛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北京地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但三种放射性核素浓度均未超过国家限值,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
  • 摘要:针对利用BROKK机器人进行放射性污染远距离测量和机械剥离去污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适合遥操作机器人搭载的防撞系统,以辅助操作人员安全完成作业任务。系统综合考虑BROKKl80型机器人的本体结构特点,选取合理的传感器安装位置,利用超声波传感器UNAM18U6903/S14探测环境障碍物,STM32作为系统的MCU,实现了多路环境障碍物距离信息实时检测与反馈,危险距离声光报警。经验证,此系统满足遥操作机器人防撞系统实时性、稳定性的需求。
  • 摘要:样品样品体系中Al3+、Hg2+的存在干扰了氙灯荧光法对微量铀含量的准确测定,方法选择了TBP二甲苯作为萃取剂,萃取分离微量铀样品中的Al3+和Hg2+,用氙灯荧光法对样品中的铀含量进行了测定,对于铀含量在1.50×10 6g/L以上的样品,方法精密度优于20%,测量结果满足分析需求。
  • 摘要: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工艺料液煤油中的微量TBP进行了测定研究。先对含微量TBP的煤油进行预处理,用0.2 mol/L氨基磺酸亚铁-1.0 mol/L硝酸反萃有机相去除钚,用去离子水洗涤有机相去除铀和硝酸,以消除杂质对气相色谱仪测定TBP的影响和对仪器的危害,然后取处理后的有机相直接进样测定TBP。实验结果表明,TBP含量(V/V)在0.02%~2%范围内,该方法的测量精密度(RSD)优于5%,回收率在95%~106%之间。
  • 摘要:随着核能、核技术的不断发展,排放到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日益增多,为了保护公众安全和保护环境,必须对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精密测定。本文介绍了近二十年来对环境中Pu的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发展状况,具体分析和比较了“光谱法、液闪法、质谱法,对每一种方法的特性及应用情况做出了归纳。“光谱法是使用最广泛的技术,因为它具有操作简单、仪器价格相对便宜,然而它对低含量Pu的测试灵敏不够,另外计数时间较长。液闪计数法具有快速,分析精度高的特点,但是效率一般,成本相对较高。质谱检出限低,分析时间快,分析效率高,但成本高,近几年应用较普遍,可以满足环境中痕量钚元素的分析。
  • 摘要:本文采用45Ca同位素示踪的方法,以油菜为研究材料,考察转基因植物细胞中钙的含量和分布情况,以了解我校在国内外率先发现的TT1耐热基因是否引起植物细胞中钙钾离子的含量和分布变化。结果表明转入耐热基因后的油菜,强化了油菜对钙离子吸收的调控能力。这种对钙离子的调控能力可能是该耐热基因在油菜中能起到抗逆性作用机理的一个方面。
  • 摘要:论文分别研究了含氮配体1,4,7,10-四对硝基苄基-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L)在不同pH,不同浓度的盐析剂(硝酸钠),不同萃取剂浓度以及不同稀释剂下对钍的萃取效果,结果显示用二氯甲烷作稀释剂在pH=4.63,盐析剂浓度为1m0l/L的条件下对钍离子有很好的萃取效果,E%=9 4.90%;同时也考察了该化合物对U022+、Th4、La汁、Sm3+、Eu3+、Y3-、Sr2+、Cs-的萃取选择性,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钍有很好的选择性。最后对萃合物结构进行了研究:用斜率法和等摩尔系列法都得出萃合物中钍和配体L是1:2结合的,用核磁证明了萃合物的结构。
  • 摘要:通过防氚渗透实验装置,对两种PVDC改性复合材料的HTO渗透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实验时间段内 HTO对该复合材料的渗透特征曲线,并与其他不同的包装材料防氚渗透性能作比较。
  • 摘要:为满足辐射环境监测中对大量生物样品快速灰化的要求,研制了一台大容量生物样品快速灰化装置。该装置由 灰化室、通排风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灰化室是关键部件。装置采用微波加热方式,微波源为输出功率达3.2kW的磁控管组。灰化室体积为18L,可一次处理公斤级的生物样品。装置采用在惰性气氛和氧气氛下分阶 段炭化和灰化的灰化方式,通过调节灰化程序可实现了炭化、灰化在同一装置中完成。初步验证实验表明采用该装置的灰化技术与传统马弗炉法相比,能大大缩短灰化时间,适合于快速灰化大量生物样品。
  • 摘要:研究了一种分析土壤中90Sr的新流程。建立的分析流程主要包括草酸沉淀、Sr.Sp ec树脂柱分离纯化锶、液闪测量这三个步骤。在测定90Sr的放射性时,使用了时间校准和双标记分区计数两种方法扣除新生长子体90 Y的干扰,确保了90Sr测量的准确性。简化了分析流程和操作,分离和测定时间小于12 h。全流程的化学收率大约6O%,方法的最小可探测活度大约20 Bq/Kg。
  • 摘要:概述了放射性物质分离自动化技术: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顺序注射分离检测等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这两种技术的原理、系统结构及其在放射性物质分离方面的应用。文章最后归纳和总结了这两种方法的特点,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参考文献13篇。
  • 摘要:擦拭样品的微粒分析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环境监测中的关键技术.铀浓缩设施是核保障重点监测对象和主要的擦拭取样点。UF6气体与空气中的水汽迅速反应水解生成氟化铀酰微粒。U02 F2中的氟元素在空气中随着时间缓慢脱去,紫外照射和升温均会加速U02 F2微粒分解脱氟。为探索紫外照射对U02 F2微粒分解脱氟的影响,首先在实验室中制备了U02 F2微粒,探索采用SEM/EDX方法分析经不同紫外照射时间后的U02 F2微粒中的F/U比变化,并优化了分析条件。在选定条件下,对不同材料表面的U02 F2微粒经不同紫外照射后的F/U比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改进实验条件或探索采用其他测量方法。
  • 摘要:基于2010年7月在崇明东滩三个断面的芦苇带和(藤)草带区域采集的6根沉积物柱状样,分析研究了沉积物的 粒度和7 Be的垂向分布特征。同时利用恒定比活度沉积速率模型,估算了崇明东滩植被带在丰水期的“表观"沉积速率。结果表明:崇明东滩植被带区域在丰水期有较高的沉积速率(淤涨最快区域可达2.3 cm/月);总体而言,(藤)草带的 沉积速率明显大于芦苇带;南段面的(藤)草带在丰水期出现侵蚀状况,粒度的分布呈现从南到北依次减小,芦苇带的沉 积物粒径小于(藤)草带。同时,对影响沉积速率的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 摘要:目前应急平台能力建设已成为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而模拟仿真软件作为应急平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一套自主开发的辐射突发事件模拟仿真系统软件,该系统以北京市区作为研究示范区域,通过采用源项设置模块、剂量转换模块,结合城市边界层小尺度模式和随机游走扩散模式,实现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上模拟“脏弹"爆炸后放射性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运过程,为早期应急和后果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参考,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借鉴。
  • 摘要:辐射加工产业是民用核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多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一部分。近些年辐射改性新材料行业各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新产品、新成果的开发和应用,研制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瓶颈,提出如何贯彻国家有关优化产业结构、贯彻产品迅速升级的方针,适应市场的发展的规律和产业发展需求。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内上市公司的运营情况分析,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未来趋势,通过经济分析和市场研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策略和方法。
  • 摘要:采用PIC方法模拟了强流电子束在薄磁透镜中的聚焦.建立了强流电子束的聚焦模型,模拟了"神龙一号"加速器4566号实验结果,得到的模拟结果非常接近实验值,说明PIC方法模拟强流束经过磁透镜时的聚焦是可信的.应用此模型模拟了电子束各参数(入射半径、发射度、能散度、相位角等)对焦斑直径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和理论公式的预期吻合得很好.利用该模型不仅可以模拟强流电子束的输运和聚焦,还可以优化磁透镜的设计.
  • 摘要:本文对中性束在注入环截面大纵横比托卡马克中加热下产生的快离子自举电流进行了数值研究.数值模拟得到了快离子自举电流密度分布和大小,研究表明自举电流的大小既敏感的依赖于中性束注入的角度,平行注入时较小,接近垂直时迅速增大;同时也较强地依赖于快离子的产生速度与临界速度的比值,自举电流的大小随注入束能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另外,中性束注入下的自举电流总伴随着由于动量输运而产生的电子回流,考虑电子回流的影响,净电流密度显著减小,且电流密度峰值向等离子体中心偏移.
  • 摘要:在大功率中性束加热(NBI)条件下,在HL-2A托卡马克上开展了聚变装置中高能粒子物理的研究,包括高能离子输运测定和高能离子驱动的阿尔芬型不稳定性对快离子损失的作用等.在高能离子输运测定实验中,利用功率达600 kw、能量达30 keV的短脉冲中性束注入"blip",运用高分辨的中子诊断系统开展了高能离子慢化时间测定。实验观测表明,由中性束加热注入到HL-2A托卡马克中的快离子在等离子体中的慢化时间与经典输运理论相符,即快离子在HL-2A等离子体中的损失主要由经典碰撞引起的.但在等离子体中有高能离子驱动不稳定性出现时,快粒子及其能量损失会反常地增强.实验中已观测到多种类型的高能离子驱动模,包括离子鱼骨模,阿尔芬型不稳定模等.开展了高能离子驱动模频率的各种扫频(chirping)行为,模在强、弱场侧的激发及模传播方向等问题的分析研究,特别是模激发和高能离子损失之间的关系等.其中,大功率中性束产生的高能离子通过与阿尔芬波、离子声波及其耦合谱共振激发比压型阿尔芬离子声波(BAAE)本征模,模的频率为10~40 kHz,并且会引起了很大的温度和密度扰动,中子诊断表明BAAE模导致了很强的快粒子和能量损失.模拟分析表明,等离子体中的电流分布演化决定了BAAE模的频差范围及扫频频率,为进一步开展高能离子驱动模及其对快离子损失的作用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 摘要:采用径向磁化永磁环与轴向磁化永磁环相组合的结构,设计了一个轴向磁场强度为0.4T的均匀永磁系统.在此永磁系统的导引下,对设计的1GHz紧凑型同轴相对论返波振荡器进行了粒子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在二极管电压320 kV,电流2.52 kA的条件下,获得了245 Mw的微波输出,效率达30%,频率保持1GHz不变.本文的研究对当前高功率微波源尤其是低频段高功率源的紧凑化小型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在HL-2A的改造升级设计中,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伏秒数,利用TSC程序对托卡马克放电的启动阶段进行模拟,分析了电流上升率和杂质浓度对伏秒消耗的影响,并对HL-2A改造装置一体化方案进行放电设计,在不同杂质浓度时,给出了最佳的电流爬升率.
  • 摘要:为了配合中同氦冷同态氚增殖概念试验包层的设计及为以后的包层制作提供性能数据以及材料,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发展了一种低活性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命名为CLF-1钢.对CLF-1钢目前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合金的研制以及用于试验包层制作所需的材料连接工艺的研究等.通过对小锭型熔炼工艺的分析,已成功熔炼得到了一个吨级CLF-1钢锭,其主要合金元素含量符合该钢的设定成分控制范围,活性杂质元素的含量也可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为了满足TBM制作的要求,对CLF-1钢进行了多种连接工艺的初步试验分析,包括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TIG)、电子束焊接(EB)、热等静压焊接(HIP)和真空热压连接等,选定了各连接工艺的主要参数及焊后热处理制度,对包层结构设计中不同部位的连接可选用不同的工艺实现.另外,对CLF-1钢在聚变堆包层服役环境下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包括CLF-1钢在高温长时时效处理后的性能变化规律,在高温强磁场作用下的微观结构及性能变化规律等,对该类材料作为聚变堆用结构材料的使用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 摘要:托卡马克等离子体大破裂将感应出非常高的环向电场,从而常常导致高能逃逸电子产生,其能量范围从几MeV到几十MeV.这些逃逸电子在等离子体熄灭时会局域地撞击在装置第一壁材料上,使这些材料在瞬间承受极大的热负荷,从而损伤材料的性能,缩短材料的使用寿命,影响装置的安全运行.通过对HL-2A装置大量的等离子体破裂研究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破裂期间逃逸电子产生的理解.利用HL-2A装置硬x射线和中子诊断系统,可以观察到逃逸电子产生于破裂初始阶段,HL-2A装置破裂电流的转换效率约为55%.由于破裂期间等离子体本底电子温度非常低(约50eV),因此可以利用软X射线相机对破裂逃逸束的时空演化进行观察.测量结果显示:破裂逃逸电子产生于等离子体芯部,破裂发生几ms后便形成了逃逸束,逃逸束直径约10 cm,逃逸束在芯部约束大约10 ms后向低场侧漂移.
  • 摘要:为提高同态增殖剂TBM的氚增殖率,确保未来的商用聚变堆的氚自持,在聚变堆包层中必须放置大量的中子倍增材料.中国固态增殖剂实验包层(CN HCCB TBM)的设计方案选择直径约为0.2 mm和1.0 mm的铍小球作为中子倍增材料.等离子旋转电极法(REP)被认为是制备铍小球的最佳工艺方法,因其设备具有结构紧凑、工艺参数控制简单,制备的铍小球颗粒粒度范围窄、微球表面光滑等优点.通过分析铍电极棒端头液膜的流动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采用等离子旋转电极法研制铍小球的工艺参数.选取工艺参数时,首先根据材料特性和要求的微球粒度范围确定电极棒的转速,然后再根据转速确定等离子弧的电流强度.当电极棒转速高时,可选用较大的电流.反之,电极棒转速较低时,应使用较小的电流.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实验,成功研制了粒径1.0 mm的铍小球,铍小球纯度大于98%.研制的铍小球球形度好、表面光滑、呈金属光泽,并对小球的纯度和基本物理性能做了测试.通过对不同炉次铍小球的检测结果表明:采用等离子旋转电极法制备的铍小球能够满足于中国同态增殖剂TBM的设计需求.
  • 摘要:HL-2A中性束注入系统(NBI)由两条束线组成,总注入功率3 Mw,能量45~60 keV,每条束线上装备4个大功率离子源.第一条束线采用桶式灯丝离子源,束能量45 keV,中性束注入功率1Mw;第二条束线安装型新研制成功的大功率射频离子源,束能量60 keV,中性束注入功率2 Mw.第一条束线于2007年开始投入中性束加热实验研究,在2008年的HL-2A物理实验中,等离子体环向电流160 kA,密度2.4×1019m-3,磁场1.5 T的条件下,注入中性束功率0.75 Mw和ECRH协同作用下首次实现了H(高约束)模放电.第二条中性束将在2013年底开始运行.
  • 摘要:在托卡马克上软X射线相机是一个很重要的诊断,通常被用来研究托卡马克中的磁流体力学(MHD)现象.ITER上的软X射线相机系统上有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它们包括铍窗结构、原始信号过弱、电磁噪声强等.目前通过对正在建造的ITER装置上的软X摄像相机调研和设计,在该套软X射线相机的设计工作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在这套相机上铍窗的作用是真空隔离和分光,目前设计加工的铍窗模型得到的最好结果是在铍膜厚度为25μm情况下真空漏率可以好于10-10Pa·m3/s.该套软X射线相机的原始信号大小非常弱,因此有必要确定该套相机的原始信号的强度范围.信号强度所涉及的工作有两方面,它们是建立辐射模型和估计束宽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该套相机的原始信号强度为10-8A量级.为了研究ITER上使用的软X射线相机,一个预演用的软X射线相机被安装到EAST装置上,得到了很好的实验结果.在本文中还将介绍一些其他的结果.
  • 摘要:介绍了原子能院在国内外核电技术服务领域的作用,把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核电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控制中。对核电项目的质量、进度、经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组织机构、质量保证、降低成本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原子能院核电技术服务项目的管理水平。
  • 摘要:随着我国不断加大核能利用,相关核电相关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不断深入,一些核工业工程建设领域的显性问题得到了较为有效遏制,诸如虚增工作量、高套定额标准、提高计费单价等,这些高估冒算的手段和行为已难逃竣工决算审计的法眼。但是,一些核工业工程建设领域的隐性问题由于其具有隐蔽性,却不易被发现,有的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类问题给国家建设资金所造成的损失浪费是巨大的,给腐败的滋生提供的土壤是肥沃的,如不加以及时、有效制止,必将滋生蔓延。本文拟就目前核工业工程建设领域中几个主要的隐性问题进行探讨,并从审计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 摘要:结合项目管理理论,以PDCA循环法为实施方法的量化合同进度控制体系为企业的商务管理工作开拓了一条新思路,符合了核电企业现状及绩效管理的需求。该体系概念的提出、制度的制定、程序的设计以及ERP开发(VBA设计)来自于商务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及创新,在实际应用中方便可行,经2()()9年、2010年、2011年三年大修合同管理工作中体系地应用,不断地进行优化调整,已经成为秦山第二核电厂商务管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其不仅有效保证了合同签订时间与效率,而且实现了将绩效管理与合同进度管理工作量化管理相结合的目的,为企业的商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及借鉴。
  •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DM)并发肺血栓栓塞症(PE)的相关危险因素。rn 方法:对58例DM行双下肢99mTc-MAA深静脉显像(和/或超声检查)、肺灌注显像,同期获取空腹血糖、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等实验室资料及年龄、病程、胸部症状(胸痛和呼吸困难)、下肢症状(肿胀、静脉曲张和DM足)、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等临床资料。利用SPSS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和x2检验。rn 结果:①28例DM(48.3%)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0例(17.2%)并发PE,有DVT的DM的PE发病率(32.1%)明显高于无DVT的DM(3.3%)(x2=6.53,P<0.05)。②单因素分析发现胸部症状、下肢症状、急性并发症3因素各自的PE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x2≥4.23,P<0.05),而年龄、病程、血糖、血胆固醇、血酯、血压、体重指数、糖尿病类型等因素各自PE发病率无明显差异(x2≤2.76,P>0.05)。③多因素分析提示PE危险因素包括胸部症状(Score=13.316,P=0.000)和下肢症状(Score=7.780,P=0.005),而其他因素的危险度均无显著性(Score≤2.494,P≥0.114)。rn 结论:对有胸部症状、下肢症状和/或下肢DVT的重症DM患者应尽早干预治疗,以减少PE发生。
  • 摘要:目的:构建人Hexastatin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大量表达并纯化Hexastatin蛋白,为其在体内外的活性研究奠定基础。rn 方法:提取人食管癌EC9706细胞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人Hexastatin基因,导入pMD18-T载体测序,然后克隆至pMAL-c4x表达载体,IPTG诱导表达,并利用Amylose亲和树脂纯化融合蛋白,产物进行Westernblot鉴定。rn 结果:经PCR扩增成功获得了687bp的人Hexastatin基因,测序正确。重组人Hexastatin基因在BL21菌体中获得高效可溶性表达,表达的可溶性蛋白占总蛋白量的24.8%,纯化后的MBP-Hexastatin融合蛋白纯度可达90%,Westernblot证实表达蛋白为目的蛋白。rn 结论:人Hexastatin基因克隆、表达及纯化的成功,为进一步开发其作为放射受体显像剂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半量153Sm-乙二胺四甲基撑膦酸(153Sm-EDTMP)联合半量89SrCl2治疗骨转移癌疗效及毒副反应。rn 方法:264例广泛骨转移患者随机分成153 Sm-EDTMP(Ⅰ组,156例)、89SrCl2(Ⅱ组,78例)及半量153Sm-EDTMP+89SrCl2(Ⅲ组,20例)联合治疗三组,同时设立对照组(Ⅳ组,10例),治疗后每周复查1次血常规,连续两个月,3~6月后复查骨显像,记录止疼效果、止疼起效及持续时间和骨髓抑制副反应,采用SAS V8.2软件对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x2检验。rn 结果:Ⅰ、Ⅱ、Ⅲ组止疼有效率分别为79.5%(124/156)、69.2%(54/78)和85%(17/20),三组之间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与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组止疼起效时间分别为(7.1±3.8)d,(20.5±6.7)d和(8.3±4.5)d,Ⅰ与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与Ⅰ、Ⅲ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Ⅰ、Ⅱ、Ⅲ组止疼持续时间分别为(23.6±7.4)d,(70.5±15.6)d和(60.4±12.3)d,Ⅱ与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Ⅰ与Ⅱ、Ⅲ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抑制发生率Ⅰ、Ⅱ、Ⅲ组分别62.8%(98/156),43.6%(34/78)和40%(8/20),Ⅰ与Ⅱ、Ⅲ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与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半量153Sm-EDTMP联合半量89SrCl2治疗骨转移癌疗效高,骨髓抑制副反应小。
  • 摘要:目的:研究131I治疗Graves甲亢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对Graves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258例Graves甲亢患者,131I治疗1~2次后痊愈200例、好转38例、甲低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6.12%。131I治疗后 1年甲状腺质量由治疗前(43.6±27.9)g缩小至(19.8±18.5)g(p<0.01)。131I治疗前伴突眼68例(26.4%),131I治疗后突眼痊愈24例(34.8%),好转30例(43.5%),无效12例(17.4%),加重2例(2.9%),有效率为79.7%。131I治疗前并发甲亢心患者31例(12.0%),131I治疗后25例痊愈,6例好转,有效率100%。131I治疗后暂时性甲低25例(9.7%),永久性甲低27例(10.5%)。131I治疗后先后有15例白细胞一过性降低(5.8%),8例肝功能轻度损害(3.1%),13例皮肤瘙痒(5.0%),1例出现疑似甲亢危象(0.4%)。258例患者的甲状腺类型中结节型41例,131I治疗后治愈25例 (61.0%),好转16例(39.0%),有效率为100%;弥漫型217例,治愈175例(80.6%),好转22例(10.1%),甲低10 (4.6%),无效10(4.6%),有效率为95.4%。rn 结论:131I治疗Graves甲亢简单、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优于抗甲状腺药物。
  •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物流输送中对于托盘的使用日益增多,而在辐照处理这些使用托盘的产品的时候,传统的箱式辐照装置需要对托盘进行拆分以及辐照完毕后又需要对产品进行托盘打包,这种对于托盘的拆分和打包浪费时间和人力,而对于冷冻产品在该操作上具有更大的难度,因此国际上对于能直接使用托盘进行辐照处理的辐照装置的需求日益增加。北京三强核力辐射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根据用户的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从2008年开始研发并于2010年底研发成功SQ(P)重型辐照装置,该新型辐照装置采用重型悬挂输送机和液压过源机械相结合,利用吊架直接装载两个托盘对产品进行辐照,无需对托盘产品进行拆分和打包,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和劳力;过源机械简单并可实现多种运行模式,可以满足高剂量和低剂量的处理需求;承重能力大,单一托盘的载重可达800 kg,并可处理高密度产品;特别适合于冷冻产品、食品和水果等的辐照,也可用于医疗用品的辐照灭菌。
  •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核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试验的方法与要求。在对国际和国内相应标准详细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抗震试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可以作为核电站电气设备抗震鉴定试验的参考与借鉴。
  • 摘要:计算机设备和信息处理技术正迅速进入仪表和过程控制工程之中,由于其方便的操作和其他诸多优点,更多用户乐于去使用它们。在起初用于基本功能控制后,在更多的安全关键控制中,计算机设备和信息处理技术得到了更多的应用。此时,软件的质量被人们日益重视起来,其好坏如何评判,其质量如何保证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软件的验证与确认技术正是达到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 摘要:仪表是保障核电站安全有效运营的关键设备之一。我国现役核电站应用的仪表设备,尤其是关键的1E级仪表,基本上还是依赖于进口产品。这已成为制约我国核电产业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对全国范围核电仪表市场的调研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核电仪表的定义、分类和市场现状,对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推进国产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 摘要:对江西本地生产的油菜花蜜、莲花花蜜、茶花花蜜等蜂蜜,用4 kGy、6 kGy、8 kGy三种剂量进行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实验表明:经三种剂量辐照处理,蜂蜜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酵母菌均未检出,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企控要求;蜂蜜的外观、色泽、气味、口感等感官指标影响不大,与对照比较均无明显差别;蜂蜜的水分、酸度、淀粉酶值、果糖、葡萄糖、蔗糖等理化营养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蜂蜜中残留的氯霉素及羟甲基糠醛的含量随辐照剂量的升高而降低,剂量为8 kGy时蜂蜜中未检出氯霉素含量。本研究认为辐照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蜂蜜的卫生指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蜂蜜中残留的氯霉素及羟甲基糠醛的含量,为解决当前蜂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摘要:以朱砂根种子为试材,经过剂量为50~500 Gy的γ射线照射处理,结果表明,150 Gy以下的照射剂量对发芽率几乎无影响,≥250 Gy照射的种子发芽势开始减弱,在300~500 Gy之间随辐射剂量的增大而发芽率降低。
  • 摘要:本论文采用35S示踪技术,研究了抗虫水稻品种TT51中bt抗虫基因(Cry1Ab/Cry1Ac融合基因)在两种不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及其向土壤细菌水平转移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培养30天内,35S一bt基因并没有进入土壤微生物,即bt,抗虫基因不存在向土壤细菌水平转移的可能性;其在好气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显著符合以下方程C=C0 exp(-kt)(r=0.952~0.990,p<0.01),培养至30天时,35S-bt基因已分别降解为初始引入量的9.32%和9.92%。土壤中的可提态bt基因的半减期分别为3.53 d(黄松土)和5.77 d(潮土),说明bt基因在弱酸性土中更容易降解。这些结果可为Bt抗虫水稻土壤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 摘要: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技术检测电子束辐照食品。以白胡椒粉、花椒粉、孜然粉和开心果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剂量范围内ESR波谱特征变化以及辐照剂量与信号强度的关系,并且比较了同一样品y射线和电子束辐照后ESR波谱形状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样品经电子束辐照后ESR波谱均有明显的区别,信号强度均随辐照剂量增加而增大。白胡椒和开心果在高于432 Gy剂量下照射能够检出,而花椒和孜然在高于875 Gy剂量下照射能够检出。电子束辐照后所有样品在贮藏期(200 d)内信号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衰减,200 d后仍能应用ESR法检测判定是否经过辐照处理。经同一剂量的y射线和电子束辐照的4种样品的ESR波谱形状无显著差异,但对ESR信号强度略有影响。研究结果可为ESR波谱技术在电子束辐照食品检测鉴定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基础。
  • 摘要:为系统研究甲基丁香酚(methyl eugenol,ME)对橘小实蝇不育雄虫交配能力的影响,将来自橘小实蝇蛹色伴性遗传品系的羽化前2天的雄蛹,经100 Gy的137 Cs辐照(剂量率为1.00 Gy/min),羽化后的不育雄虫达到10~12日龄时饲喂ME,分别以未饲喂ME的不育雄虫、野生普通种的雄虫作对照,野生普通种的雌虫作交配对象,对不育雄虫交配总次数、连续交配次数、交配竞争能力以及对野生雌虫再次交配发生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育雄虫可多次连续交配,一些雄虫连续交配次数可达到9次,但连续交配总次数、平均单头连续交配次数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不育雄虫的累积交配次数为344.33±12.55次,单头平均交配次数为6.88±0.25次,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饲喂 ME的不育雄虫与未饲喂ME的不育雄虫、野生雄虫同时与50头野生雌虫竞争交配时,饲喂ME的50头不育雄虫与 50头野生种雄虫竞争时的交配成功率为(44.67±2.40)%,而未饲喂ME的不育雄虫的交配成功率为(22.00± 2.31)%,二者问差异极显著(t=-6.8,P=0.002,MCI>0.5)。研究表明饲喂ME不能增加不育雄虫交配总次数及连续交配次数,但可以大幅提高不育雄虫的竞争交配能力;同时不育雄虫饲喂ME后对初次交配5日后的雌虫再次交配发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提高初次交配10日、15日后雌虫的再次交配发生率。
  • 摘要:同位素示踪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壤—植物—动物生产—环境系统中磷的活化、形态转化、吸收利用、迁移规律等方 面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生态、资源环境科学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同位素技术磷在土壤—植物—动物生产—环境系统 中动态过程研究中的几种方法,其中放射性同位素磷稀释技术在已经应用于盆栽和大田试验的研究,主要包括直接标 记水溶性磷肥磷或土壤易交换性磷、问接标记难溶性磷和难溶性磷的直接堆照三种方法。磷酸盐中氧稳定性同位素 示踪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磷从农田到水体环境的迁移过程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是该技术在土壤—植物系 统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技术与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核磁共振技术为生态系统中磷形态变化,尤其是 有机磷形态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 摘要:我们先后用60 Co射线、Ar+、CO2、He-Ne、远红外、YAG等多种激光、快中子、航天诱变等多种诱变因子,单独或与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复合处理水稻新品种或杂交材料,直接或间接地育成了一批优异水稻新种质和水稻新品种(组合)。
  •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核电的发展方针由“适度发展”向“积极快速发展”转变,新型核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作为核电重要组成部分的核电档案对于保障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日益增多的核电档案资源,对其如何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成为核电企业档案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核电档案不再是静态的“档案库”而是源源不断的输出知识和智慧的“智囊库”、“宝藏”;我们的档案人员也不再是简单提供借阅利用的媒介,而是提供参考咨询的“专家”、“智库”。通过对核电档案资源的特点分析,运用全新的视角,对核电企业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 摘要:核能的广泛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核电站的开发将有效解决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能源问题。在核聚变能未开发利用之前,还需要大力发展核裂变能,以缓解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尽管相对于化石燃料,核裂变发电具有成本低、相对清洁等优点,但它也带来了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乏燃料的处理与处置、铀资源的匮乏与大力发展核电之间的矛盾等。本文将从目前核能发展面临的难题、目前乏燃料的处理方式、保证核能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核能的未来和前景。通过引用数据、对比等方式说明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并最终分析得出只有建立核燃料循环系统才能实现核能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铀矿采冶特色数据库遵循铀科研需求主线,分析了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铀矿采冶技术资源现状,提出了建立铀矿采冶特色数据库的设想,从框架构建,内容设计,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均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并对特色数据库如何向纵深拓展作了深入研究,给出了进一步优化建议。通过将特色数据库运用在铀矿采冶信息情报调研中,再次证明,特色数据库的设计思路正确,信息服务效率显著提高。
  • 摘要:文章介绍了美国开展核聚变研究的背景、主要实验装置的现状及其主要成果,以及美国开发聚变能源的相关政策支持与预算情况。美国是世界上的聚变大国和强国,曾经对国际核聚变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聚变研究开发战略和成果有可能对世界聚变研究的发展格局产生微妙的影响。美国曾两次退出ITER计划,之后又重返 ITER计划。文章介绍了美国聚变研究政策的调整,承担的ITER采购包任务的实施状况以及美国激光聚变研究的概况。美国未来的能源发展规划是磁约束聚变与惯性约束聚变途径并行发展。
  • 摘要:分析了网络环境对铀矿冶等专业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介绍了网络环境下加强专业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改变服务模式、建立信息导航、深化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等应对措施,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铀矿冶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思路。
  • 摘要:以CFD软件ANSYS CFX为工具对超临界水堆的三维带交混翼的矩形单通道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型考虑了交混翼的仰角对于通道内温度分布及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混翼造成流体绕流,使得流道内冷热流体混合,从而使得流道内流体的温度分布均匀,有效改善了燃料棒表面温度分布情况,降低热点温度;交混翼在15°、30°、45°、50°、60°和70°几种仰角情况下,30°仰角情况更有利于温度区域均匀分布.
  • 摘要:数值模拟程序在调试和应用阶段,其概念模型的变量空间分别对应于考核区和应用区.数值模拟的科学预测功能主要体现在应用区内,该区内数值模拟的不确定度是可靠性认证的重要信息,但无法通过对比分析来评估,该项研究是为应用区内的数值模拟建立不确定度的量化评估方法.通过泛函关系对数值模拟的本质及其不确定度的产生机制和分类标准进行了剖析.根据数值模拟验证与确认(Verification & Validation)的技术思想,研究了考核区内基于数值解与标准解对比分析的不确定度量化方法,提出了数值模拟不确定度与概念模型的变量之间一定存在特定函数规律的技术思想,并由此建立了应用区内不确定度量化评估的外推模型.这些方法在实例中得到了演示和检验,展示了数值模拟不确定度量化的技术框架.
  • 摘要:基于人体医学影像数据和通用蒙特卡罗程序MCNP,初步研制成功了可供BNCT研究使用的放疗计划系统的软件原型MDP.简要介绍该放疗计划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主要功能以及所涉及到的主要技术,最后通过一个假设的治疗方案对该系统功能进行了初步的验证,结果证明该软件原型已经实现了放疗计划系统所必备的功能,可以用于进一步的科研工作.
  • 摘要:Fe3O4磁性纳米粒子(MNPs)表面积大、吸附率高、且在外磁场作用下易于磁液分离,冠醚具有对铀、钍等离子选择性配位的能力。为结合两者的特点和优势,本研究制备了高吸附性能和易于磁液分离的18冠6/LA/Fe3O4复合磁纳米粒子。其结构经IR、SEM、VSM、DGA等进行表征,表明18冠6/Fe3O4复合纳米粒子的粒径在12 23 nm,饱和磁化强度为56.338 emu/g,具有超顺磁性和较强的抗氧化性能。用制得的复合磁性纳米粒子对溶液中铀、钍等离子进行吸附实验,具有吸附量大、快速高效、易于磁液分离等优点,可方便进行富集和定位,利于回收和重复利用。
  • 摘要:放射性废液各工艺处理最终阶段是将放射性废液转化为浓缩液和净化液两部分。其中净化液通过两种方式向环境进行排放,一是水体稀释,二是空气载带。相比水体稀释法,空气载带法受地理及气候影响较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净化后含氚废水空气载带排放站的成功应用,解决了净化液向环境安全排放的难题。rn 该设施利用空气增湿原理,将净化后含氚废水以气体载带方式向环境排放。该设施建成后,经过冷调试、热调试及整改,积累了大量运行数据与运行经验,为我国今后大范围应用此类方法奠定了基础。
  • 摘要:热调试期间,研究了2AF料液的调料方式、亚硝酸钠的加入方式、亚硝酸钠的浓度及加入量等因素对调料效果的影响,确定出了最佳的调料方法:首先,将料液酸度调至2 mol/L;然后采用计量泵通过压空搅拌管线将理论计算量90%的4 mol/L的亚硝酸钠溶液缓慢地加入到2AF调料槽中;待反应完全后再将料液酸度调至3.5 mol/L。采用此方法调料的2AF料液进入钚纯化系统的2A单元进行萃取试验,钚的收率可以达到设计要求。
  • 摘要:在预形成集团模型框架下分析了偶偶重核的大集团(14C,24,26Ne,28,30Mg,32Si等)预形成因子,用基于密度依赖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的双折叠模型来计算核势.计算表明,穿透概率随着反应能急剧的变化,穿透概率主要决定大集团放射性的半衰期,壳效应在大集团的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剩余子核越接近幻数或者双幻数,母核中大集团放射性的预形成越快.在大集团放射性中可以明显地展示壳效应,大集团放射性也表明了类铅核中的质子中子对称性的特点,预形成因子能够提供核结构信息.
  • 摘要:目前美国、中同等同家都建设了7.5 MeV的高能X射线加速器,而证明辐照后食品放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人员对生肉进行7.5 MeV的X射线(轫致辐射)照射试验。对大体积鲜肉进行照射,肉和肉灰样本取自该鲜肉光中子注量率最高并且接受X射线剂量达到15 kGy的位置,这一剂量是美国FDA批准对肉进行辐照使用最高剂量的2 倍。辐照后食品产生的相关辐射剂量与天然本底辐照进行了评估对比。试验表明食用接受7.5 MeV电子能量甚至更广泛能谱的X射线照射的食品,对人不会产生危害。目前普遍采用的靶材料有Au、Ta和W,美国规定只有Au和Ta可以作为食品辐照的靶材料,而中国还未有相关规定。我国第一台用于食品辐照的7.5 MeV X射线转靶加速器正在建设中,会为我国食品检疫及对靶材料的选择进行探索研究。
  • 摘要:辐照检疫处理技术是利用60Co产生的γ射线、小于10 MeV的电子束或小于7.5 MeV的高能X射线进行杀菌灭虫。辐照技术因其具有无毒、无残留、对商品品质无不利影响等优点在植物检疫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对辐照在植物检疫方面的应用日趋关注,并出台了包括国家标准《植物检疫措施准则:辐照处理》(GB/T 21659-2008) 在内的一系列标准对辐照食品卫生、辐照食品工艺和辐照食品检测鉴定进行规范指导。目前我国研究人员已对小麦、柑橘、荔枝、芒果等植物携带的病虫害所需辐照剂量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使用辐照进行植物检疫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对不同种类植物进行试验确定辐照剂量。
  • 摘要:核电站的通风系统同一般民用项目的通风系统一样,在风管穿越防火分隔处以及穿越重要的功能房间处要设置各种类型的防火阀。本文介绍了核电站中采用的防火阀的类型功能及其内部构造,并分析不同类型防火阀的电气联控的实现方式。
  • 摘要:采用ANSYS程序的非线性随动强化模型研究接管嘴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累计应变,并依据RCC-M规范对累计应变进行了定量评价。所用循环载荷包括剧烈的温度变化及压力波动。
  • 摘要:本文针对中试厂11只俄罗斯三关节机械手全面的系统调试及现场应用过程中存在和产生的各种故障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防止了常见故障的频繁发生,保证俄罗斯三关节机械手能够正常工作。最后总结了俄罗斯三关节机械手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 摘要:利用60Co γ射线辐照聚烯烃弹性体/氢氧化镁复合材料(POE/MH),研究了辐照效应对其拉伸、阻燃以及热机械性能的影响。凝胶含量测试表明POE试样经150 kGy辐照,凝胶含量达到49.5%;POE/MH试样经75 kGy辐照,相比与未辐照的试样增加了57.9%。拉伸实验表明POE试样经75 kGy辐照,其拉伸强度比未辐照试样增长了63.3%; POE/MH试样经125 kGy辐照,其拉伸强度比未辐照试样增长了85.5%。热机械性能测试表明阻燃剂含量为120份的复合材料,经125 kGy辐照,试样的软化点为194.0℃,未经辐照试样的软化点为131.9℃。阻燃实验表明MH含量为120份的复合材料,经125 kGy辐照,其氧指数(LOI)达到32;与此同时,辐照效应有效地改善了阻燃材料在燃烧过程中的熔滴现象,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熔滴量逐步减少。实验结果表明适当剂量的辐照可以有效地增强POE/MH复合材料的拉伸、阻燃以及热机械性能。
  • 摘要: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厂(中试厂)在原设计电解槽系统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试验和整改,研究了在UO2(NO3)2-HNO3-N2H4·HNO3体系中,采用钛板为阴极、镀铂钛网为阳极的电解还原制备四价铀溶液的方法。通过分析电流密度、U(Ⅵ)浓度、硝酸浓度、肼浓度、温度等对电解还原的影响,确定出工艺运行和控制参数的范围,并在热料试验中进行验证,获得了电解槽电解运行的最佳工艺运行和控制参数。在最佳工艺运行条件下,最终制备得到四价铀浓度大于150 g/L的溶液。
  • 摘要:铁磁性磷化铟由Fe+注入磷化铟晶片并在氮气中快速热退火而形成,注入剂量达为5×1016 Fe+/cm2.样品的表面形貌、磁学性质和化学键性质分别用磁力显微镜、超导量子干涉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较高温度(100℃以上)退火可导致铁磁性团簇的形成;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样品磁性的来源逐渐由杂质带d电子的双交换跃迁作用向铁磁性团簇转变.
  • 摘要:研制了一种可应用于D-T中子发生器的伴随α粒子探测器,通过探测反应中与14MeV中子同时产生、方向相反的3.5 MeV的α粒子,可以监测中子产额,还可以利用探测器的时间信号进行符合测量.探测器采用掺铈铝酸钇(YAP:Ce简称YAP)晶体做发光材料,由蓝宝石(Al2O3)玻璃法兰密封于D-T中子发生器内,用滨松R1450光电倍增管接收光信号,产生电脉冲.探测器输出负信号的前沿下降时间约为6 ns;对241Am 5.486 MeV α粒子的能量分辨率约为5.4%.在高压倍加器用作D-T中子源,(探测器计数率达到15 000 s-1时,对3.5 MeV伴随α粒子的能量分辨率约为27%,峰谷比达到10:1.YAP闪烁体及蓝宝石玻璃经8h 4OO℃烘烤后,探测器的时间性能和能量分辨性能未发生改变.实验表明,研制的探测器满足了密封D-T中子发生器的制造工艺要求,性能可靠,可安装于小型D-T中子发生器内用作伴随α粒子探测器.
  • 摘要:建立了低浓铀和燃料级钚的运输辐射探测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和拟合方法计算了该模型的辐射场,分析了模型在运输中的可探查范围与探测器响应周期、车速和探测位置的关系,探讨了提高/降低核材料探测识别的方法.
  • 摘要:本文以10个支路并联的100 kA-LTD模块为实验平台,利用光纤探针阵列测试系统同时对所有10只多间隙气体开关的放电发光过程进行了诊断.通过实验获得了LTD模块的输出电流和电压波形以及所有10只开关的闭合导通起始时间.将光纤测试系统获得的各个开关闭合导通起始时间带入Pspice电路模型进行模拟反演,结果表明,模拟反演结果与实验得到的负载电流波形符合较好.
  • 摘要:本文针对基于MOSFET的高精度恒流源,从干扰源、传播路径等方面分析了系统内可能对恒流源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办法并使用PSpice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在电路设计中提高了恒流源设备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 摘要:在探测和确认裂变材料工作中,裂变中子和γ的时间关联符合谱测量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谱的某些特性与被测裂变材料的质量和同位素丰度等相关.本工作使用MCNP程序对液体闪烁体探测器测得的252 Cf自发裂变n/γ飞行时间谱进行了模拟,并且得到了252 Cf自发裂变的时间关联符合谱,为铀和钚材料的测量打下了基础.
  • 摘要:采用CZT探测器、数字谱仪、准直器等组成了一套便携式CZT探测器铀富集度测量装置.该装置主要用于对铀丰度进行现场实验测定,以便确定铀浓缩厂相应铀产品丰度符合规定要求,没有违约产品的生产.实验研究中,对几类产品容器、多种丰度产品进了刻度测量,对容器厚度进行校正,建立了CZT探测器针对铀浓缩厂物料容器及取样器中UF6物料铀丰度的测量方法.现场测量结果表明,铀丰度测量结果相对偏差小于3%,方法简单可靠,装置简便,能满足核材料保障监督和核设施现场测量中的需求.
  • 摘要: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一套能够实现在线自动测量粉尘的粉尘浓度监测系统.系统以β射线吸收法原理为设计基础,采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技术,实现对用户输入参数设置,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以及系统与计算机通讯的有效控制.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操作简便,便于维护和可远程监控的特点.设计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硬件电路和软件开发.
  • 摘要:氟-18监测仪研制过程中,确定18F传输效率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实验地点原因,当前仅限于用理论求解方法.本文通过对热工水力特征以及55/19型号蒸汽发生器结构的分析,研究了蒸汽发生器的传热管泄漏后一回路的18F核素进入取样通道的输运特性,分别选用5种微尘粒径为运算工况,通过FLUENT软件的模拟,进一步得到18F微尘在取样通道中的传输效率.
  • 摘要:本文根据核应急监测的基本目和任务要求,探讨和分析了移动式核应急监测实验室应具备的功能及相应装备的基本技术要求.rn移动式核应急监测实验室的功能分析。
  • 摘要:由人体的CT医学影像数据建立人体数字化体模和感兴趣器官或区域(假设为均匀的放射源),分别采用解析方法和蒙特卡洛方法(MCNP程序)计算了体外HPGe探测器的无源效率刻度曲线,二者在低能和高能段符合很好,在中能段最大差异在5%左右.自己研制的无源效率刻度软件在计算问题的规模上和计算时间上比蒙特卡洛方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
  • 摘要:采用三维朗谬尔探针阵列在HL-2A装置边缘等离子体中通过测量带状流的空间特征,包括极向和环向对称性,以及有限的径向波数,观测到大功率份额的低频带状流和测地声模带状流共存.湍流非线性耦合分析表明低频带状流和测地声模带状流均可能是由三波耦合机制形成的.低频带状流和测地声模带状流的强度均随ECRH的功率增加而增加.湍流包络调制分析显示湍流包络与低频带状流和测地声模带状流是反相位相关的.
  • 摘要:文章介绍了LSF技术应用于TBM“U”型第一壁的工艺设计方案。为了验证将LSF技术应用于U形第一壁制造的初步可行性,进行了有关基于国产低活性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产氚实验包层模块的首选结构材料)一CLF-1的激光立体成形技术实验研究。文中观察并讨论了激光沉积态的CLF-1钢的微观组织结构,XRD结果和力学性能,以及和CLF -1钢锻件在热处理工艺上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激光立体成形CLF-1钢经热处理工艺A(970℃,45 min/AC+650 ℃,60 min/AC)处理后,其微观组织以铁素体为主,室温下样品的强度低于工艺B处理样品的强度,样品的延伸率高于工艺B处理样品的延伸率;激光立体成形CLF_1钢经热处理工艺B(970℃,45 min/AC+733℃,90 min/AC)处理后,其微观组织为马氏体,室温下样品的平均抗拉强度达848 MPa,平均屈服强度达732 MPa;相比CLF-1锻件,经过适当热处理的激光立体成形CLF-1钢具有更好的拉伸性能和相当的塑性。
  • 摘要:以1,4,7,10-四氮环十二烷和亚磷酸为原料合成1,4,7,10-四膦酸亚甲基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DOTMP);通过反应堆辐照176Lu2O3天然靶,反应堆中子注量率为2×1013 n/cm2/s,辐照10天制备核素177 Lu,经化学处理得到 177 LuCl3溶液。制备177 Lu-DOTMP并对177 Lu-DOTMP在骨转移癌模型动物体内分布及在日本大耳白兔体内显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得到177 LuCl3 溶液活度为9.19×105 MBq,依照选择的最佳条件标记DOTMP,标记率大于99.4%。生物分布结果显示177 Lu DOTMP可以选择性的在骨组织吸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而且在血中清除较快,在其它脏器只有少量的摄取。SPECT显像结果可以看出,放射性聚集膀胱组织,177 Lu-DOTMP主要通过肾排泄,注射后 22 h骨骼放射性摄取明显,46 h骨骼中放射性积聚更多。该结果表明177 Lu-DOTMP具有良好的骨靶向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研究以大豆合丰25为试验材料,经过航天搭载与60Co—γ辐射的复合诱变处理,对M2代4个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复合诱变后大豆群体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存在着与对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株系;只有1个株系主茎节数存在单株变异率,其他株系主茎节数单株变异不明显;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农艺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单株变异率,可以为大豆种质创新所利用。
  • 摘要:ITER重力支撑是我国承担的ITER建造任务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ITER重力支撑的设计状况及为确保其工程可靠性而设计的大型工程测试台,并考虑到ITER的特殊运行条件对测试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分析。
  • 摘要:在中性束注入器中,量热靶是其中的关键部件之一,承担着测量束功率和束功率密度分布的任务,即采用量热法获得沉积到靶上的束功率,并采用埋在量热靶中的热电偶阵列测出靶板不同位置的温升,获得引出离子束或中性束的 束功率密度分布。结合注入器其他部件的束沉积(截获)功率,可以获得如注入功率、中性化效率、束传输效率、束截面 功率密度分布和束散角等重要参数。因此,量热靶的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是NBI注入器研制和束诊断的一项重要工 作。针对HL 2A装置的NBI注入器的量热靶,将采用热传导理论、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方法,分析HL 2A装 置NBI注入器量热靶的热传导性能和瞬态温升特性,并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初步设计即将建造的HL 2M装置的3MW NBI注入器量热靶。通过对比得知,热电偶测得的温升比模拟结果高出10%左右,处于工程测量误差允许范 围内;通过热电偶阵列测量得到的束功率分布呈高斯分布,拟合系数大于0.95;对HL 2M装置即将新建的3MW-NBI 注入器惯性量热器的热性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单个离子源引出离子束功率3MW的设计参数下,启动偏转磁铁时,2cm厚的惯性量热器能够承受400ms的脉冲,不启动偏转磁铁时,惯性量热器只能承受100ms的脉冲。因此在设计时,需要高流量、高冷却面积的冷却水系统。
  • 摘要:具有剂量率高,加工速度快、关机后无辐射、不需定期补充放射源、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等特点的电子加速器辐照 装置,在当今辐照灭菌的市场中有明显的价格和经济优势。利用能量为10 MeV的高能量的电子加速器开展辐照工 艺和辐照新领域的研究,在10 MeV加速器上满功率辐照食品泡凤爪,得到了预期效果。10 MeV能量的电子束对 149 mm厚的装有泡凤爪的包装箱,采用两面辐照工艺,剂量测试显示辐照剂量分布基本均匀,不均匀度<2。10 kGy 剂量的两面辐照工艺,经微生物检测,灭菌效果良好,满足灭菌要求。针对149 mm厚包装箱的泡凤爪,内装6层泡凤 爪,单面辐照工艺则不能满足其辐照灭菌要求,经剂量测定发现第4层泡凤爪剂量已下降了8%。由于电子束的特 点,从第4层开始,剂量已急剧下滑。
  • 摘要:植物检疫处理方法被用来消灭农产品中的检疫性害虫,从而使这些农产品可以从隔离检疫区运出。离子辐照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植物检疫处理方法,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使用这一方法。包括美国在内的6个国家,每年辐照将近19000 t的甘薯及水果还有少量的咖喱叶,来控制检疫性害虫的数量。相对于其他处理方法,辐照处理的优势包括大多数新鲜农产品对其具有耐受性,可以在最后包装阶段和在托盘装载时进行处理,并且没有杀虫剂残留。虽然接受辐照后害虫无法完全发育或进行繁殖,但在进行产品检验时害虫可能还活着,这给监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电子束产生的高能x射线是对大包装和托盘负载食品进行消毒的理想方法。x射线定向集中并具有高穿透力和优秀剂量均匀度,可以对食品快速高效地进行消毒灭虫。目前我国辐照植物检疫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 摘要:利用60 Co-γ辐射降解有机磷农药乙酰甲胺磷的稀水溶液,以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辐照气氛和吸收剂量下乙酰甲胺磷稀水溶液辐照前后的毒性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等检测手段对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结合溶液毒性变化和降解率、生成的无机离子浓度等,初步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下乙酰甲胺磷的辐射降解机理。
  • 摘要:利用60 Co—γ辐射降解对氯硝基苯(p-CNB)的稀水溶液,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离子色谱(IC)检测水中p- CNB的浓度和生成的无机离子浓度,探讨了不同辐照气氛对p-CNB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CNB的降解率随吸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O2的存在可以促进p—CNB的降解,并且水辐解产生的水合电子和羟基自由基都能使p— CNB发生明显降解,生成C1‐、NO‐3及少量的NH+4等无机离子。
  • 摘要:本文研究了辐照处理对变温压差膨化金丝小枣品质的影响。研究0 kGy、2 kGy、4 kGy、6 kGy、8 kGy的辐照对膨化产品理化特性的影响,发现辐照可以软化金丝小枣组织,对降低膨化产品硬度,降低干制产品表观密度有一定的作用。辐照处理对膨化干燥产品色泽影响较小。辐照预处理有利于干制金丝小枣产品品质。
  • 摘要:采用预辐射接枝的方法研究了丙烯酸甲酯(MA)单体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表面的接枝聚合反应。考察了吸收剂量、单体浓度、接枝聚合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UHMWPE纤维接枝MA的接枝率较高,最高可达约200%,接枝率随吸收剂量、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升高而增加。用红外光谱法分析了接枝前后纤维官能团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接枝前后纤维表面的形貌。
  • 摘要:在200MWe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HTR-PM)的燃料元件中,约12000个包覆燃料颗粒弥散在石墨基体内组成直径50mm的燃料区,外面是厚度5mm的同样基体材料的无燃料区;直径小于1mm的包覆燃料颗粒是由中心直径约0.5mm的UO2核芯和多层包覆层组成。HTR-PM具有良好的负反应性温度特性,在某些瞬态或事故发生而导致不期望的功率上升时,仅通过燃料温升引入的较大负反应性就可以实现自动停堆或将堆芯功率降低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这也是HTR-PM的同有安全特性之一。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开发的球床式高温气冷堆系统分析程序 THERMIX在计算燃料球温度时,假设直径50mm的燃料区具有均匀的功率密度,未考虑包覆燃料颗粒和石墨基体之间的温度差异。论文以快速反应性引入事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包覆燃料颗粒温度两种情况下的温度反馈特性及反应堆功率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由于HTR-PM燃料的负反应性温度系数高于慢化剂的负反应性温度系数,而在反应性引入事故中,包覆燃料颗粒的升温高于石墨基体,因此能有效地限制功率上升幅度,使得反应堆功率快速降低。这也证明了THERMIX程序计算的保守性,进一步论证了HTR-PM的安全特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