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1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
2011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

2011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1-04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

会议文集:2011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等深流沉积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等深流沉积的粒度范围相当宽广,从泥级、粉砂级至砂级,甚至细砾级,分选性一般为中等至较好,局部为好至很好,常发育各种层理、波痕、侵蚀构造、定向构造以及生物扰动构造等,垂向上典型层序为由一个向上变粗的逆递变段和一个向上变细的正递变段构成的对称递变层序.而且,随着深海调查的不断深入,在现代海洋大陆坡和陆隆地带发现了不少规模巨大的等深流沉积堆积体——等深岩丘,但地层记录中的等深岩丘发现极少.细粒的等深流沉积可以形成良好的盖层和烃源岩,砂级的等深流沉积可形成良好的储集岩,因而等深流沉积具有可观的含油气潜能.在我国应加强等深流沉积及其含量油气性的研究,结果指出:(1)等深流沉积的粒度范围相当宽广,从泥级、粉砂级至砂级,甚至细砾级,分选一般为中等到较好,沉积构造类型丰富多样,常发育各种层理、波痕、侵蚀构造、定向构造以及生物扰动构造等,垂向上可形成细-粗-细的对称递变层序。(2)等深流沉积可以形成大型的堆积体-等深岩丘,在现代海洋大陆坡和陆隆地带发现了较多的等深岩丘,但目前在地层记录中发现的等深岩丘极少。(3)深水等深流沉积具有与浊流沉积相似的油气生储盖组合条件,泥级的等深流沉积可以形成盖层和烃源岩,砂级的等深流沉积可形成良好的储集岩,这是一个潜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长组主要发育河流—湖盆相沉积,纵向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从湖盆形成—鼎盛—萎缩—消亡的沉积演化过程.该区发育一个独立的含油系统,长7为烃源岩,具有厚度大,面积广、有机质丰富的特征,在白垩世中晚期烃源岩大量生排烃并通过渗透砂体、裂缝等输导体系向下向上储集体幕式充注成藏,纵向上具有多层系含油成藏特征.长7烃源岩具有连续式生烃、幕式排烃、多点式运聚等成藏特征.根据烃源岩向下、向上主动排烃特征,可细分为源下和源上两个次级含油系统,源下次级含油系统储层主要是长10-长7下部,源上次级含油系统为长7上部—长1.两个次级含油系统在物源方向、沉积体系、储层特征、成藏期次、资源量、油藏分布规律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源下次级含油系统主要受西北沉积体系控制,而源上次级含油系统主要受东北沉积体系控制,成藏期源下早于源上次级含油系统;源上与源下次级含油系统的资源量大约是3:1.
  • 摘要:缓坡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重要的储集类型之一,且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对该类砂体形成、分布及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二叠系中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模拟原型,应用沉积模拟实验技术,论述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沉积微相特征,探讨了影响辫状河三角洲形成及演变的控制因素,揭示了平缓构造背景下大面积砂岩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基底沉降、相对湖平面升降、流量、物源供给等是影响辫状河三角洲形成及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低坡度、充足物源供给、强水流、湖水位频繁进退、多水系的汇水是形成大面积砂岩分布的主要原因.综合原始地质模型和实验认识,建立了实验条件下苏里格地区盒8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 摘要:通过应用Trinity成藏模拟系统开展资源潜力和成藏模拟研究,量化表征深县和束鹿凹陷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的动态运聚成藏过程,定量预测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两个凹陷都有规模发现的资源潜力.深县凹陷石油汇聚总量为12068×104t,剩余油资源量8960×104t;束鹿凹陷石油汇聚总量为11396×104t,剩余油资源量8461×104t.成藏控因研究结果指出,断层的开启和封闭、油柱高度和油气源相态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通过模拟各层序、各区带、各领域油气成藏过程,指出,潜山及潜山内幕、古近系深层岩性以及Ed-Es1中浅层是规模发现的重要领域,深西—刘村潜山及潜山内幕、束鹿西斜坡古近系深层、深县凹陷深南—榆科背斜带为油气预探的3个重点区带.
  • 摘要:以往普遍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为岩性油藏,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和储层条件控制.在大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延长组中下组合为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并提出了致密砂岩油藏与准连续型油气聚集的定义.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具有以下成藏特征:①源储近邻,大范围分布;②大面积生烃,高强度充注;③大面积准连续分布,油藏无明确边界;④圈闭由众多岩性圈闭或甜点叠合复合而成;⑤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⑥油水分异差,无明显边底水;⑦油藏压力系统复杂,且多具负压异常;⑧油气运移聚集主要为非浮力驱动,近距离运移成藏为主;⑨源储主控、构造影响小.区域构造背景、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以及盖层条件,是控制鄂尔多斯盆地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气聚集的4大控制因素.大型平缓斜坡和凹陷是致密砂岩大油田形成最有利的构造条件;烃源条件控制了致密油藏的分布范围;储层条件控制了致密油藏富集高产区的分布;区域盖层的分布控制了致密砂岩油藏的富集层位.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成藏模式的提出,预示着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仍具有较大潜力.
  • 摘要:渤海湾盆地作为断陷盆地,具有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形成的良好条件,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勘探方向逐步转向埋藏深、识别难度大、成藏条件复杂的深潜山、潜山内幕等隐蔽型潜山油藏.研究认为,埋藏深度大于3500m的深潜山以沙三段—沙四段为主要烃源层,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碳酸盐岩储层以孔洞、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具有较好的储集能力;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发育六套潜山内幕储盖组合,运移通道的输导能力与潜山储层物性有机配置,控制了油气的优先充注部位,潜山内幕具有油气聚集成藏条件.通过构建"古储古堵"、"红盖侧运"、"坡腹层状"等多种隐蔽型潜山成藏模式,先后在冀中坳陷勘探发现了牛东潜山带、长洋店潜山带、肃宁潜山带、文安斜坡潜山带等等多个隐蔽型潜山油气藏聚集带,展现了该领域良好的勘探前景.
  • 摘要:渤南低凸起潜山基岩主要为元古宇或太古宇花岗岩、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火山碎屑岩,而碳酸盐岩潜山是渤南低凸起潜山中重要的油气勘探和开发目标,本文运用钻井、地震、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渤中28-1碳酸盐岩潜山油气田为例,对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岩性、沉积相、岩溶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是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①岩性和沉积相是储层形成的基础,渤南低凸起碳酸盐岩潜山岩性中白云岩普遍发育,灰岩发育相对比较局限,纵向上可划分为白云岩→泥岩→致密灰岩→白云岩→灰岩等岩性旋回,发育开阔海、局限海、潮间坪、潮坪、浅滩等沉积相带,油气主要分布在局限海、潮间坪和潮坪沉积相带中的白云岩和部分灰岩之中.②岩溶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纵向上可划分为风化壳岩溶带和内部溶蚀带,两个岩溶作用发育带之间被致密灰岩段或泥岩段所分隔,进而形成潜山内部两套油水系统;风化壳岩溶带的形成与潜山顶面具有密切关系,主要分布在潜山面以下0~250m的范围内,油气主要发育在0~140m的范围内;内部溶蚀带的形成与潜山内部平行不整合面—中寒武统底界面密切相关,主要是表生岩溶作用的结果,分布较为局限,主要分布在中寒武统底界面0~150m的范围内,油气主要发育在0~130m范围内;岩溶古地貌分析表明,岩溶高地边缘和宽缓的岩溶斜坡相带是古岩溶发育最有利的部位,储层优势发育,油气聚集丰度高.③构造破裂作用是储层形成的纽带,构造抬升作用形成的不整合面促进了岩溶型储层和各种类型裂缝的发育,分析表明,该潜山至少存在三期裂隙,主要发育半充填或未充填的构造缝和风化溶蚀缝两种类型,集中分布在风化壳附近,可形成裂缝—孔洞型和孔洞—裂缝型储层,大大改善了储层的孔渗性.
  • 摘要:南华北地区二叠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其中,煤系泥岩为主要的有效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好.通过对烃源岩有效性的判断统计分析,有效煤系泥岩以三煤段和五煤段最厚,煤岩以二煤段和三煤段最厚.从不同构造单元烃源岩热演化分析,襄城凹陷、谭庄—沈丘凹陷和倪丘集凹陷演化程度适中,且存在二次生烃,生烃潜力较好.烃源岩有效性评价结果,南华北地区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好的主要分布在谭庄—沈丘凹陷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倪丘集凹陷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襄城凹陷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 摘要:根据在南陵、无为地区野外露头剖面上采集的162块碳酸盐岩样和20块泥质岩样分析可知,南陵、无为地区上古生界和中生界海相地层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碳酸盐岩样品有机碳含量TOC均值为0.33%,泥质岩样品有机碳含量TOC均值为0.80%,研究区泥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远高于碳酸盐岩.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有些层位烃源岩(特别是碳酸盐岩)整体评价有机质丰度较低,有的甚至为非烃源岩.但是,其中也存在有机质丰度较高的有效烃源岩小层段.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研究区海相烃源岩进行有效烃源岩的标定.通过标定,在剖面上共发现8个有机质相对富集的小层段.其中,下三叠统南陵湖组和下二叠统栖霞组中碳酸盐岩在综合评价中为非烃源岩,但是通过对地层剖面以有机碳TOC值进行标定,在剖面上找到了有机质相对富集的有效烃源岩小层段7个.其中,下三叠统南陵湖组2个,其有机碳均值分别为1.34%和0.87%,两个小层段的累计厚度超过20m;下二叠统栖霞组5个,其中,有3个小层段的有机碳TOC均值超过1.0%,其累计厚度超过40m.下三叠统从殷坑组底到上二叠统大隆组顶存在优质泥质烃源岩小层段1个,其TOC均值达到1.32%,累积厚度也有12m左右.
  • 摘要:南堡凹陷前古近系潜山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平面上发育4个碳酸盐岩断块潜山,具有洼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平面上,碳酸盐岩潜山地层分布具有西厚东薄的特点,西部奥陶系直接与上覆地层接触,东部上覆地层直接覆盖于寒武系之上.南堡凹陷碳酸盐岩潜山具有十分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首先,古近—新近系优质烃源岩不仅直接覆盖于潜山构造高部位,侧向上烃源岩还通过深大断裂与潜山储层对接,形成了较大的供烃窗口;其次,大型断裂和广泛分布的不整合面为油气运移和输导提供了有效的通道;第三,多期次构造运动和岩溶改造形成了大量裂缝和溶蚀孔洞,为碳酸盐岩油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第四,寒武系—奥陶系发育多套储盖组合,与断块、不整合面一起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如地层削蚀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断块油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等.从目前的勘探实践看,供烃窗口决定油气富集,圈闭类型控制油藏类型,储层物性影响局部高产.
  • 摘要:"巨型油气田"一词源于"Giant Field",指在目前已知技术条件下,最终探明可采储量达到或超过5×108bbl油当量的油气田.本文在系统调研全球巨型油气田勘探与研究现状基础上,依托IHS、C&C数据库及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截至2009年底发现的320个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及其赋存的48个含油气盆地进行详细分析,重点探讨其发育的板块构造环境及其富集的盆地类型.板块构造环境主要包括离散、会聚、转换三种,本文应用Paul Mann (2003)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划分方案.研究表明,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主要形成于离散板块构造环境,包括大陆裂谷与上覆凹陷、面向大洋盆的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盆地.离散板块构造环境有利于优质烃源岩、有效储层、良好盖层的形成及生储盖的有效配置.国外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勘探的启示是:加强我国离散板块构造环境下这两种类型原型盆地研究,尤其是盆地演化早期阶段裂谷系的研究,这将对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通过对高升潜山油气成藏特征的分析,对高升潜山构造、储层、油气运移通道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认为高升潜山储层为元古宇大红峪组石英岩,储集空间为构造和溶蚀缝洞.整体构造面貌为一鼻状古隆起,并被多期断层切割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潜山圈闭.油气来自陈家洼陷,通过洼陷深部的供油窗口经断层不整合面运移至潜山内部成藏.其成藏主要受圈闭类型、油源相态及储集性能的控制.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为典型的大型内陆坳陷湖盆,含油层系主要为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本文通过对烃源岩的研究,建立了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揭示了淡水湖泊环境下无机营养盐触发生物勃发的机理,评价了烃源岩的生排烃能力,提出了"高强度生烃、大面积运聚"的认识,丰富了湖盆的生烃理论.利用储层成岩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测年和沥青期次等多种方法对成藏期次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延长组油藏成藏期次可分为早白垩世早、中和晚三期.结合地层埋藏史、地层古地温演化史和成岩史与储层孔隙度演化关系的研究,明确了延长组主力目的层的成岩演化与成藏史之间的关系,其中,长8油层为先充注、持续成藏、同步致密,长6和长4+5油层为边致密、边成藏的特征.异常高压为中生界低渗透储层油气大规模运移的主要动力,过剩压力的分布特征对油藏展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建立了"生烃增压、大面积充注、多种输导、幕式成藏"的成藏模式.
  • 摘要: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系统研究的思想和方法(Magoon&Dow,1994)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学的发展,但其在指导我国叠合盆地复杂油气地质条件下的地质研究和勘探实践中也显露出不足(田世澄,1996;岳伏生等,2004).我国含油气盆地多属叠合盆地,其中,多个含油气系统间相互叠置、交叉,决定了油气藏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形成复杂的油气成藏、调整过程及油气分布特征.因而,我国学者相继提出了油气成藏动力学的概念、动力学系统划分方法及研究内容.这种现象一方面表明,在引入先进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时必须根据我国实际盆地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拓延;另一方面,这也代表了石油地质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是实现油气成藏机理和过程定量研究的可行方法。在叠合盆地中关注油气成藏的时间、油气运聚的动力特征/背景及其演化、根据主要油气运聚成藏期的流体动力学特征将复杂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时间/空间均有限的成藏系统;在每个成藏系统内研究单一的成藏过程,易于把握油气成藏的特征、认识成藏机理。定量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资源较为丰富、油气勘探潜力仍然十分可观。总体上的油气生排运聚特点是:中新世是研究区主要的生油期,油的生排运量均足够丰富,但这时赛什腾凹陷只是一里坪坳陷的北部斜坡,构造圈闭主要在盆地边缘,相当部分的油都运移到盆地边部,没能保存下来。上新世以来的晚期成藏期,研究区烃源岩以生气为主,这时构造圈闭发育,天然气成藏较为容易;但这时烃源岩及主要储层的埋藏较深,储层多具有低渗-特低渗特征。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在冷湖一号-五号、鄂博梁工号及南八仙一马海一红山等地区的勘探应以油为主,兼勘探天然气,而研究区其他地区的勘探目标应以深层天然气为主。综合评价,冷湖七号、鄂博梁3号、冷湖六号等区带是柴北缘西段下一步最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其次为葫芦山、鄂博梁2号、赛什腾潜伏带等区带。
  • 摘要:廊固凹陷是一个晚期构造运动强烈,具有残留盆地性质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经过30余年的大规模勘探,已进入"成熟"盆地勘探阶段,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发现量不及饶阳凹陷的1/6.由于凹陷本身油气富集程度不高,还没有发现大量油气资源,是制约油气勘探决策的一项主要难题.本次研究利用Trinity软件,更改了常规油气藏勘探只是从生烃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圈闭条件、运移路径、保存条件进行单因素和静态分析的研究方法,在三维地震地质格架搭建上,以已探明油藏解剖结果确定模拟分析的地质参数,以已发现油气藏分布和储量结构为参照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动态量化研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成藏过程.
  • 摘要:咔唑类化合物是原油中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是研究油气运移的有效指标.利用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组成和绝对浓度的变化,并结合烃源岩和油源对比研究的结果,本文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长3和侏罗系原油的运移特征和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存在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较好地指示了该区石油的运移.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优质烃源岩和长6有效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并开始大量生烃且以垂向、侧向、垂向—侧向交替式混合运移的方式,从盆地中心和生烃中心向西部、西南和西北侧向运移的趋势.
  • 摘要:塔北南斜坡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深度大于6500m)已展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对其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仍不够清楚.结合岩心、薄片、测井、录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等资料,运用构造演化史分析、储层特征描述等方法,对塔北南斜坡区岩溶类型、发育期次、分布范围以及叠加方式展开研究,认为吐木休克组尖灭线以北以潜山岩溶作用为主,尖灭线以南大部分地区以顺层岩溶作用为主,英买地区以垂向岩溶作用主导.该区域岩溶储层发育的复杂性主要受控于高能相带的展布以及构造演化史.本次研究中对岩溶叠加方式及不同地区储层发育特征的认识对于进一步深化该区域油气勘探将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 摘要:南海西部海域自20世纪70年代勘探以来,在北部湾、琼东南、珠江口(西部)盆地发现莺9井、涠洲10-3N等多个碳酸盐岩油藏.古近—新近系碳酸盐岩分布区主要位于盆地内构造隆起(凸起)区,如神狐隆起、松涛凸起.岩性主要为礁灰岩、生物灰岩、灰岩及少量白云岩.南海西部深水区中新统生物礁具备良好的形成条件,主要表现在研究区南部中新统充填沉积时发育有稳定的碳酸盐岩隆台区,晚渐新统至中新统渐进的海平面变化、适宜气候条件、多类型的造礁生物发育,决定该区生物礁的广泛存在.深水区生物礁具有四大特征:①海进退积淹没型,南部永乐隆起西北侧、北侧和东侧的多阶台缘结构随着海平面上升形成沿台缘呈多环带状分布的生物礁环.②礁相完整:实际地震剖面和反演剖面均显示礁前的前积反射相,礁核丘状反射相和礁后平行反射相分带性,其中,礁核中还可划分出水平充填的礁沟亚相和丘状的礁脊亚相.③生物礁在古隆起及其边缘阶地上稳定海进退积定植生长,并连环呈裙状.④生物礁生长及其几何形态主要受控于构造沉降、海平面变化及气候条件,并确定了构造控制台缘结构和生物礁的分布,西南季风控制了礁体内幕结构和生长方向.通过南海西部盆地生物礁钻井的分析与深水区地震资料的研究认为,南海西部深水区具有生物礁发育的良好条件,尤其是位于琼东南南部隆起上的广大地区,晚渐新统-中新统沉积时期具有充裕的生物礁发育背景条件,生物礁分布广,厚度大,预测储层发育。深水区生物礁具备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勘探潜力良好。
  • 摘要:储层裂缝研究是低渗致密岩性油气藏研究的关键.文章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背景出发,通过显微构造研究、成岩作用研究及储层微裂缝中的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认为,研究区上古生界储层微裂缝发育时间晚于压溶作用发生时间,而早于储层最大埋深时间即排烃高峰期.储层微裂缝的发育为上古生界气藏的成藏提供了必要的运移通道.(1)研究区目的储层主要发育剪性微裂缝,微裂缝形成于早白至世之前,即上古生界烃源岩排烃高峰期之前,而晚于石英次生加大边的形成时限。(2)研究区目的储层经历了压溶成岩作用,形成的石英次生加大边对储层渗透性造成进一步破坏,形成于次生加大之后的微裂缝切穿了加大边,对储层渗透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储层微裂缝的发育为天然气垂向运移提供了必要的运移通道,同时为天然气成藏提供了储存空间。(1)研究区目的储层主要发育剪性微裂缝,微裂缝形成于早白至世之前,即上古生界烃源岩排烃高峰期之前,而晚于石英次生加大边的形成时限。(2)研究区目的储层经历了压溶成岩作用,形成的石英次生加大边对储层渗透性造成进一步破坏,形成于次生加大之后的微裂缝切穿了加大边,对储层渗透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储层微裂缝的发育为天然气垂向运移提供了必要的运移通道,同时为天然气成藏提供了储存空间。(2)页岩气和煤层气的赋存机理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有相当部分的气以吸附状态存在。在未开发前煤层气绝大部分被吸附于煤颗粒表面及内部,而按美国已开发页岩气田的测试值,吸附气占的比例可以为20%-80%。另一部分气以游离态存在于页岩的微裂隙和煤层的割理中。他们开发的主要手段都是水平井和压裂,都有较长的有效生产期。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煤层气开发中以排水降压解吸,而页岩气的分段压裂有更强的造缝能力,开发井处的采出降压可以使吸附气逐渐产出。
  • 摘要:古温标是恢复沉积盆地热历史最主要的参数之一,但在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碳酸盐岩层系中缺乏合适的古温标,对其经受的热历史和成烃史的恢复一直是困扰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的难题.本文针对伊利石结晶度(IC)作为碳酸盐岩层系古温标的可能性进行了探索,首次通过热模拟实验建立了伊利石结晶度(IC)与镜质组反射率(R0)的定量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川东北地区的热历史恢复.模拟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中志留世的古热流值为53.5mW/m2.从中志留世到晚二叠世初古热流持续增大,在晚二叠世初期突然增高到最大古热流(65.3mW/m2).之后快速下降,三叠纪早期热流值降为50.3mW/m2.从三叠纪早期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现今热流为44mW/m2.论文利用热模拟实验初步得出热模拟条件下伊利石结晶度与镜质组反射率的定量关系,为海相碳酸盐岩的热历史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但是由于这种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I)热模拟实验是高温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怎样比较合理地外推到漫长低温的地质条件下的。(2)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仅对样品进行了恒温时间相同、不同温度点的热模拟实验研究,未对样品进行同一恒定温度下不同恒温时间的热模拟实验。要想对伊利石的热演化特征及其实质进行更为深入地探讨,探索伊利石结晶度与温度一时间指数的定量关系,必须在选定的同一恒温条件下,对样品进行不同恒温时间的热模拟。(3)自生伊利石的提纯效果、伊利石结晶度在测试时的准确性都直接影响着伊利石结晶度与镜质组反射率定量关系式的建立。
  • 摘要:随着勘探的深入,特别是2003年以来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大发展,塔里木盆地"三次资评"结果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并指导盆地的油气勘探,因此,对塔中和塔北隆起资源量进行了重新计算,重点对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考虑到目前台盆区海相油源及海相烃源岩的时空分布等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本次没有采用成因法,主要采用了饱和探井法、油藏规模序列法、类比法等三种方法重新计算了塔北和塔中隆起油气资源量;另外,还针对不同层系的特点分层系进行了油气资源量计算.结算结果,塔中隆起(中石油矿权范围内)最终可探明资源量为24.1×108t,重点集中在海相碳酸盐岩,在17×108t以上;目前已发现三级储量6.9×108t(折合探明储量为5.8×108t),还有10×108t以上的油气有待发现.塔北隆起最终可探明资源量为71.2×108t,重点集中在海相碳酸盐岩,在50×108t以上,勘探潜力巨大.无论是塔中还是塔北,由于寒武系目前发现尚少,赋值时偏于保守,实际勘探潜力应该更大.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成藏地质条件综合研究表明,盆地范围内发育台内碳酸盐岩浅水台地相—台地边缘礁滩相—斜坡相—深水盆地相的碳酸盐岩沉积,发育风化壳、白云岩、岩溶洞穴等多种类型的有效储集体,可形成大型岩溶古地貌圈闭、岩溶洞穴圈闭及白云岩差异云化圈闭等多种圈闭类型.上、下古生界两套烃源岩与其相配置,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有利.在靖边奥陶系风化壳大气田发现及探明以来,长庆油田始终坚持成藏富集规律的研究深化和勘探,近期在奥陶系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新发现.在靖边气田南部落实新的风化壳气藏目标,并已形成储量规模;在靖边气田西侧及盆地西部天环地区发现了较好的白云岩及洞穴型、礁滩型储层和圈闭类型,试气获得工业气流.进一步证实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资源丰富、成藏类型多样,勘探潜力大.随着长庆油田油气当量上产5000×104t并持续稳产目标的确立,海相碳酸盐岩作为重要的勘探领域,"十二五"期间将成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