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08-11-24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

会议文集: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字学集要》这部字书在载列异体字时使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其中包括:“单作某、亦作某、或作某、古作某、本作某、俗作某”等。其中“俗作某”就是为说明这个字是正字的俗体字而应用的术语。“俗作某”这个术语究竟何指?其内涵如何?并没有多少人予以清楚说明,当然带来了对该书“俗字”研究意义的模糊认识。要想确认该书“俗字”研究的价值,就有必要对具有代表性的“俗作某”这个术语进行考察。本文对其做一解释。
  • 摘要:台湾闽南语的用字,最近展开了一个新的局面,那就是第一次以官方的政府力量整理公布了台语汉字,对一个汉字圈边缘地区的台湾来说,是人民面对汉字的百年争论,企图藉以止纷息兵的契机。但是,苦心竭力之后,汉字选用的新局面是否立基稳妥?推行过程是否顺势服众?也许尚有变数也未可知。本文想从『立基』一端,对于汉字选用的类型,以及语词探源途径,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 摘要:一种语言的价值高低,是进步还是落后,完全取决于这种语言能不能全面有效地为社会交际服务,而不在于语言单位采取何种语音结构形式和组合形式;有关的文字的价值高低,是进步还是落后,则完全取决于这种书面符号系统是不是能全面有效地服务于相应的语言系统。本文分析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探讨了汉语和汉字的性质等问题。
  • 摘要:在中国以外的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即韩国、日本,从简体字措施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如何抛弃使用了至少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楷体呢?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期间,这冲击不会太严重,但改革开放以后,韩国和日本对简体字的否认和歧视开始深化。因为他们不得不与开放的中国进行各方面的交流。虽然具有民间性,在韩国和日本出现了希望拾弃简体字而恢复繁体字的组织,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具体活动从1991年进行,到现在仍持续进行。但这样具有盲目性。笔者认为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变化与秦朝末期从小篆变化到隶书的状况相似。在大众中普遍通用的文字-繁体字,如今好像尽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根据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十七条,繁体字在所列情况下可以保留或使用。不管愿意或不愿意,如今好像到了不得不接受简体字的时候了。虽然肯定现代汉语常用字的价值,但认为在字形的选择中如果反映了文字学研究的成果会更好。
  •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语言学以汉字为单位探求文献词义的理念与操作规则,文章引证了古人具体的论证文章,说明古人阐释这四个论点是符合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的。文章最后说明,学习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基本观念和丰富经验,一定要站在现代语言学的高度。在解决汉字与汉语关系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原则。
  • 摘要:民族思维方式是一种隐性文化,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对于汉字形成、词义派生、词语构成和作文方式等影响巨大。本文从民族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思维、整体思维、圜道思维的追本溯源入手,解析思维方式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着重对汉字的语音语义、词语的语境义、形象化词语、某些特殊类词语以及写作的教学进行新的探索,旨在提高教学效率、指导教学实践。
  • 摘要:汉语是一种语义型的语言,由于汉字的表意性,某个概念或词义在汉语中经人们约定俗成用某个汉字来表示后,其形即与音、义形成千丝万缕的关联。汉字的孳乳、繁衍和词义的形成、引申、发展之间有着一种互为因果和互为促动的密切关系。
  • 摘要:本论文是考察朝鲜后期的文字学研究概况及意义为研究目的。朝鲜后期的文字学与同一时期的清代文字学研究呈现不同景象。在清代,许多学者在文字学的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研究并著写立论,形成了代表一个时代的潮流,在朝鲜学术界文字学研究却未曾形成过大气候。这种现象主要源于朝鲜后期的文字学研究备受重视性命义理之学的学风限制。但是,一直停留在学术领域边缘学科层面的文字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些研究拓宽了学术研究对象,认知各种学科的价值,更是促进了学术的开放和多边化进程。
  • 摘要:从传世典籍来看,战国时期始有程度副词{太},同时“太”字已用来记录程度副词{太}。然而,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出土简帛资料表明:在字与词的关系上,程度副词{太}和记录它的“太”字出现的时代并不一致。rn 西周时期已有程度副词{太},表示程度过甚。这种用法是从程度副词{大}表程度深引申而来的。不过在东汉中期以前,程度副词{太}在出土文献资料中多作“大”,或假借“泰”为之。程度副词{太}写作“太”是在“大”、“太"二字分化之后,时间不会早于魏晋。典籍中“泰”作程度副词属假借现象,即“大”、“太”假借“泰”为之。这种现象集中在两汉时期,魏晋以后逐渐消失。
  • 摘要:《慧琳音义》指唐·慧琳所撰之《一切经音义》。收在《大正藏》第五十四册。本书内容精辟,非前后诸家音义所能及。在文字学方面的贡献,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一书,成为训诂学的标准,惟傅本不一,经后人刊落,勘误甚多。如用慧琳《音羲》封勘,可以用慧琳《音羲》增捕订正《说文》。此外,唐代佛经多为写本,抄经之士,人各异体,形成各种异体字俗体字,成为我们研究俗体字演化的绝佳材料。本文针对其中更换声符的异体字作深入之讨论。
  • 摘要:汉字的造字理据和形体结构在历史演变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从汉字的性质看,由最初的表词文字向语素一音节文字发展,很多汉字在现代口语中已不能独立成词,有些现行汉字所记录的核心义与造字之初的本义有了明显不同;二,从汉字的造字理据看,逐渐由表意性文字向意音性文字发展,古今汉字的造字理据具有一定的差异,现代汉字中的半理据字和无理据字的比例上升;三,从现代汉字的形体结构看,象形性功能逐渐丧失,表音性功能大大降低,记号性功能有所增强,汉字的简化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汉语发展的需要;四,从汉字的应用看,传统的偏旁分析和新兴的部件分析在汉字研究和教学中可以相互补充,现代汉字具有更强的结构规律和类推规则。这些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汉字教学以及规范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摘要: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要学好汉语,特别是要获得汉语的读写能力,具备汉语书面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汉字自身的特点以及汉字教学的滞后,致使汉字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瓶颈。本文从汉字的性质特点出发,针对对外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汉字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 摘要:认识汉字的人都知道,字有形音义,传统汉语文学也按此分为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话学,那时,研究汉字也就是研究汉语,并没有着重考察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后来引进的西方现代语言学认为文字是语言的身外之物,研究汉语的对汉字不感兴趣。19-20世纪之交发现了甲骨文,文字学研究专攻古文字,如唐兰所说,只注重研究汉字的“构成的理论”和“字体的变迁”,也无暇顾及与汉语的关系了。因此,长期以来关于汉语和汉字关系缺乏深入的研究。然而,这却是一个不可不研究的根本问题,因为汉语和汉字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独特的关系,不研究它,就很难真正地理解汉语的特性。汉语和汉字的关系是综合型的,结构方式是立体化的,形、音、义之间是一体化的,文字的单位和语言的单位是相对应的。
  • 摘要:目前方言本字的研究,受到国内外一些学者的批评。国内的预言学者认为,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反正是方言嘛,属于小众文化,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找寻方言本字的意义不大。国外则有人认为,站在共识语言学立场,没有必要把方言词写成汉字,或者要写成某个汉字。反正每个方言本身是个独立的系统,没有必要跟别的系统比较。总之,研究方言本字就好像研究宇宙黑洞一样,找不出什么实用的价值。但是,方言本字并非想象中那么一文不值的。通过方言本字的比较,不止可以找出古汉语的发音,研究方言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找出语音的演变规律。
  • 摘要:“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一个具有多重量词身份,用以称量的事物众多,范围较广,而重量词用法,集合量词是其主要用法。。本文介绍了量词“片”的产生、时代及发展演变过程。
  • 摘要:汉语没有系统的形态变化,“以意合”,非“以形合”。古汉语是如此;现代汉语由于受西方语言的影响,复合词,特别是派生词有一定的形态标志,语法功能相对稳定,但从总体上来讲,其基本特征没有改变。这种语法功能“隐含”的特征,直接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词的“兼类”—在语义相容的情况下,指称、陈述的转化相对自由;二是在非常规组合中,词语的功能彼此影响,发生“互动”,使一些词语在词类呈现“中间状态”。其中第一种结果,人们认识较早,也论述较多—当然,许多方面尚需深入研究;而第二种结果,研究中涉及较少,只是个别语言学者偶然提及,尚未有人进行实质性研究。
  • 摘要:汉字在汉语词语的独立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特别是对书面语词汇来说更是如此。作者抽样的语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同音复音词,共有2886组,涉及词语6228条。对同音复音词中几种情况做一介绍。
  • 摘要:西方的普通语言学理论极少提到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汉字具有上千年的历史,长期与汉语共生共荣,从汉语史的具体实际看,汉字能对汉语的语音和语义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以“行李”、“馂馅”、“(輻)”、“暴”、“犍椎”等词为例,探讨汉字对汉语的语音、语义的影响。
  • 摘要:在拼音文字里,一个书写单位通常就代表一个词。但是在汉字里,字跟词往往不是一对一的关系。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学术语的影响,在应该说“字”的时候,往往不说“字”而错误地用“词”这个提法。rn 从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的角度来说,对于汉字有形音义三要素的提法,必须加以一定的条件限制,也就是说,我们说的汉字有形、音、义三要素,其音义就要区分是语境中的汉字,还是贮存状态的汉字。如果是语境中的汉字,每个汉字都有其明确的读音和词义或词素义,但如果是贮存状态的汉字,它的音和义都是潜在备用的,就是字典里每个汉字字头下所标的若干读音和若干义项。这种种读音和义项,只有在具体的语境里才能获得展现。汉字的造字方式都是就孤立的汉字而言的,所以造字方式不能叫做“表词方式”。rn 通常只要谈“本义”,几乎都定义为“词的最早的意义”或“词的本来的意义”。其实,具体语境里的词,每个词的词义都是确定的,不存在“本来”如何的问题。如果撇开具体的语境来谈词的最早的意义,就只能从语源的角度来谈了。rn 从语源的角度来谈,就必须按照音义发展的线索,一直追溯到无穷之远,这其实是不可能做到的。真正能够做到的,都只能是按照汉字的古文字字形来分析它的造字本义。这样分析出来的本义,只能说是这个“字”的本义,而不能说是这个“词”的本义。rn “古今词义的异同”这个提法见于许多高校古代汉语教材,但从具体的举例来看,谈的大多是“古今字义的异同”,而不是“古今词义的异同”。有些人在讲到汉语拼音的拼写法的时候,把“正字法”改称为“正词法”。rn 汉语拼音的分词连写等问题当然跟汉语里的词的划分有关。但是在拼音汉语时,把表示一个双音节或多音节词的字母连写在一起,只不过是反映而不是创造一个语言事实。方块汉字不用分词连写法,汉语里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照样存在。可见就拼音方法而言,我们要正的并不是语言中的词,而是词的书写形式,即文字。
  • 摘要:文字、语言、文化三者相互制约使得语言得以稳态发展。汉字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外来语的高潮,文字系统符号虽未发生变异,但汉字表意的同质性规律却被打破。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化,拼音方案的实施,对外开放,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汉语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汉字系统也面临一场考验,新的外来语伴随着——字母词语一并入驻汉语。rn 这对汉语汉字系统意味着什么?本文以汉语文本中涌现的字母词语为研究的锚点,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我们对其进行分类分析,通过分类发现字母词语中除了大量的各种外来的缩略名称词语,各种编码、代号,术语、行业语几种非常用词语外,还存在借形、构词、造词、单位、字母等其他用法,而后面这几种用法中,除去“单位”归入“通用字符集”,已经涉及字母参与构成汉语词语。通过分析各种现象和原因,作者认为汉字系统存在接受变异的可能,提出了汉语文字系统何处去的问题。
  • 摘要:《诗经·生民》中后稷出生的神话,实际是上古华夏族弃婴习俗的曲折反映。本文从古文献、汉字学、民族史和语源探索的角度对其进行论证。
  •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伟大发明,其功绩远在四大发明之上。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汉字典籍文化;没有汉字典籍文化,也就没有在这个意义上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民族,首当复兴汉字典籍文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