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3南方抗高温干旱人工影响天气服务技术总结交流会
2013南方抗高温干旱人工影响天气服务技术总结交流会

2013南方抗高温干旱人工影响天气服务技术总结交流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贵州
  • 出版时间: 2013-11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

会议文集:2013南方抗高温干旱人工影响天气服务技术总结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利用FY2E卫星反演的云参数产品、雷达和地面降水等资料,对2013年盛夏重庆一次地面人工增雨作业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受高空低槽东移、中低层切变,以及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增雨作业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主要作业对象为对流性云系,第四阶段为层状云和积层混合云系;整个过程作业时机把握较好,均在云系发生发展阶段,催化比较有效.卫星反演的云顶高度、云中液水含量及光学厚度等产品与雷达回波、地面降水的分布及演变一致性较好,其中云中液水含量及光学厚度等大值区显示具有较好的降水潜力,对识别人工增雨作业条件潜力区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摘要:利用卫星、雷达、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的等多种探测资料,对2013年8月23-24日一次台风外围云系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分别从作业条件预报分析、作业条件监测识别、作业方案设计和效果分析等技术方面进行了详细综合分析.发现:(1)LAPS模式、探空、雷达和卫星资料对作业条件跟踪监测分析有比较好的优势,结合分析对台风外围云系的作业条件判断比较准确;(2)运用云精细化分析系统CPAS和自主开发的飞机航线设计平台可以很方便地设计绕对流云航线及层状云穿云航线;(3)综合分析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微波辐射计各个参量的定量变化情况与地面雨量实况可以相互印证,可以很好地说明对这次台风外围云系催化作业有比较明显的增雨效果.
  • 摘要:利用我省新一代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对一次台风外围云系的增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RAPES模式和MM5模式对增雨潜力区的识别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利用云精细化分析技术;以卫星、雷达为主的多种观测资料融合实现对增雨潜力区的识别和监测,配合增雨指标,指导增雨作业;最后利用回波的演变、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的雨量对比分析上,分析得出此次增雨作业有明显的效果.
  • 摘要:利用中国气象局人影中心下发的CPAS人影决策系统分析2013年8月13日的一次飞机增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8月13日的增雨过程是典型的台风外围对流云增雨;CPAS人影决策系统为这次抗旱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CPAS系统的L波段探空分析,云层分析和观测基本一致,通过0℃层能够大致确定对流云的性质,0、-10、-20℃三个高度层随时间演变的分析,能够大致估计冷层厚度的变化,潜在估计过冷水的变化;通过云顶温度的可播性指标大致划定可播区域,沿着可播区域播撒后,气流前方普遍都有降水,且在气流前方处形成了云顶温度的带状低值区,对这个带状低值区的形成今后还需要更多个例来讨论.
  • 摘要:2013年春季,广东省旱情较为明显,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及时开展,本文介绍了3月13日的飞机增雨抗旱服务个例.分析了作业需求、作业条件;详述了作业过程.分别用全省雨量分布图和航线上的雷达RHI图变化作为物理依据证明了飞机催化作业的明显效果,最后利用广东新一代人影作业指挥系统上的效果评估模块计算此次作业的增水量为791.4万t.
  • 摘要:浙江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始于1958年,之后几经起伏,2003年以来进入了持续稳定发展时期,特别是2003、2004年和2013年的重大高温干旱给浙江人工影响天气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省级和10个市、59个县(市、区)建立了地方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省级和17个地方落实了人工影响天气地方机构和编制,有力地保障了浙江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发展。rn 下一步,将继续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建设,建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安全、装备、科研和社会化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社会化,不断提高作业能力和水平,通过积极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和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及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发挥,更好地服务于应急抗旱、森林防火、水库蓄水和生态改善等领域,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 摘要:桂林漓江风景秀丽,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由于漓江上游的降水各季节分布不均,秋冬季节干旱常造成漓江缺水,影响游船运行。在漓江上游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是为漓江补水的一项重要工程,得到政府和气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更好地发挥人工增雨补水作业的效益,应在上游两大水库蓄水区合理设置作业点,科学统筹,合理调度,开展人工增雨作业。rn 桂林漓江人工增雨补水作业采用WR-98型人影火箭作业系统,为了提高增雨的效率,可在汛期结束前,在不致造成洪涝、地质滑坡等灾害的情况下,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水库蓄水,通过水库调度,给漓江补水。rn 桂林漓江冬春季节人工增雨补水作业对象以层状云系为主,云层范围宽,云顶高度低,0℃高度层3~4 km;应采用较低仰角,水平扇形方式作业。夏秋季节,对流发展旺盛,0℃高度层高,一般约在5 km以上,应以垂直扇形方式作业为主。尽可能将火箭弹送到云系移动的前方,通过云体前方上升气流的作用,将AgI催化剂带到-4℃以上云层,充分发挥AgI成冰核的作用。rn 人工增雨补水作业要注意作业安全,根据作业点和作业条件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选择作业方位和作业时机,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考虑作业的效果。
  • 摘要:2013年8月1-22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利用卫星、探空、雷达和地面等综合观测资料,基于云降水精细分析处理平台(CPAS)为南方高温旱区开展人工增雨进行作业条件的监测服务和作业的信息分析.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云条件监测分析技术和分析系统,对服务期间的主要天气过程和南方旱区各省作业情况进行概况总结,重点分析了不同阶段的云系结构特征和作业条件.8月1-22日,我国南方高温早区云降水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1-4日为台风外围云系降水;5-13日为副高控制下局地对流性降水;14-22日为台风登陆后低压环流云系降水.利用卫星反演的逐小时云顶高度和光学厚度的连续演变,结合探空云系垂直结构分析,能追踪云系的发展和移动的宏微观结构特征.台风外围云系和低压环流云系的云层发展较为深厚,云系覆盖范围广,云中镶嵌有不均匀的对流云团,含水量较为丰沛,适合地面和飞机增雨作业.副高控制下的局地对流云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云团覆盖范围小,生消快,更适合于地面作业.针对南方夏季积层混合云以及对流云的云宏微观结构和增雨条件的监测还需深入研究.
  • 摘要:2013年四川及西南部分地区春旱和地表水短缺严重,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积极组织实施飞机人工增雨37架次,对上述地区农业抗旱、空中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选取4月4日晚作业个例,对干旱分布、天气条件及作业条件监测、作业方案设计、效果评估等进行详细分析.增雨作业后,作业影响区降水回波强度明显增强,回波区面积增于,地面降水量也在作业后有增大的过程,作业区普降小到中雨,部分地方大雨.利用区域雨量对比的方法计算得出此次增雨作业影响面积2.9万km2,3h增加降水量11972万m3.
  • 摘要: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小时雨量、FY-2E静止卫星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云降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催化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受低压系统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湖南地区水汽输送强烈,有利于降水云系维持.湘南地区对流发展旺盛,降水较强;湘东地区以积层混合云为主,降水强度较弱.光学厚度与地面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催化后,高层的回波最先出现明显的响应,回波强度出现增长;低层回波相对于高层响应较为滞后,说明催化作用率先引起高层降水粒子的增长,雨滴下落后导致低层回波的增长.催化能引起回波的增强,并能相对延长目标云区的生命期,增大强回波区的面积,有明显的正催化效果.催化后,目标区雨量呈稳定增长的趋势,雨量明显大于对比区,对比区雨量逐渐减小,变化趋势与雷达回波的响应又很好的正相关.
  • 摘要:针对"尤特"台风外围积层混合云系开展飞机催化播撒作业,需根据云系的宏微观特征选择作业区域和作业时机.分析表明,飞机催化播撒主要在层状云中和积云边缘进行,雷达回波强度在20~30 dBZ之间,>30 dBZ的积云面积大于300 km2;飞机催化播撒层回波强度为15~20 dBZ;回波顶高>8 km,VIL>5 kg/m2.飞机催化播撒区域的云顶亮温一般为-30~-35℃,卫星反演云参数云顶高度>8 km,云顶温度<-30℃,云的有效粒子半径>15 μm,光学厚度>17.播撒区域上风方有充足的水汽和水凝物含量输送,0℃附近有微弱的上升气流,0~-10℃之间的冰晶浓度很小,整层冰晶浓度为1~10个/L,自然冰晶偏少.催化播撒后,雷达回波统计特征有明显的变化;作业影响区6小时地面雨量明显增多.
  • 摘要:针对连续的干旱,随州市各级人影办开展了全方位的气象服务,及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地减小旱灾造成的损失。8月22日上午,根据气象台最新气象资料分析,8月23日受12号台风“潭美”外围云系影响,随州市将迎来一次难得的降水天气过程。随州市气象局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人工增雨工作。根据气象台的天气形势分析和各乡镇抗旱需求,安排火箭发射架4具、高炮1门,分别驻守随县的昊山、洪山、三里岗,广水市的余店、骆店5个乡镇,火箭作业队还可以根据雷达回波发展情况兼顾周边乡镇的增雨工作。22日下午5个作业小分队进入作业阵地,严密监视天气变化,等待时机。整个增雨作业期间,随州市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了不间断的监测。各人影作业炮点依据雷达监测产品,及时申请空域,共开展了19次增雨作业。自23日07时开始,不断有回波西移影响随州,为混合云降水回波,直到24日07时40分,回波移出随州,随州境内降水停止。通过作业前后回波强度的对比,可以看出,增雨作业是有效的。
  • 摘要: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气象常规观测等资料,分析了2013年5月4日云南一次飞机增雨作业过程,其中利用聚类分析法对云南降水时间变化进行客观分区,增强飞机增雨作业效果检验的客观性.结果表明,有利的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可为飞机增雨作业和选择作业时机提供重要依据;与北方地区有所不同,云南降水系统常伴随对流性天气,飞机作业时可依据雷达回波和云系变化提前进行催化或绕行作业;在降水时间变化的相同分区内确定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后进行增雨效果对比分析,可提高增雨效果检验的科学性.此次飞机增雨作业过程中,作业区及下风方影响区回波强度增强、面积扩大、云体变宽;增雨作业后,作业影响区降水明显增加.
  • 摘要:本文介绍了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建设的整体情况,重点从技术集成的角度对系统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具体阐述.该系统针对传统管理和技术手段无法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现状,综合利用人工影响天气和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技术成果,以云降水精细化分析技术和省—市—县一炮站四级联动机制为核心,构筑集作业条件分析、作业方案设计、作业预警指挥、作业实时监控、作业效果评估和作业信息管理于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功能与流程,开发适合贵州省特点的集预防、实施和评估于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大力提高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的业务能力和科技水平.
  • 摘要:周宁县气象局以抗旱、增加水库蓄水为目的于2013年8月16日在周宁县纯池后溪和屏南县黄林岗作业点组织实施地基烟炉暖云人工增雨作业.此次作业受"尤特"外围低压倒槽、热带辐合带云团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主要以积层混合云云系降水为主.作业后通过区域对比和区域历史回归对此次作业进行效果评估.从新一代天气雷达分析,此次作业后云体出现回波强度略有增强、云体结构变紧实的现象.通过"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增雨作业后控制流域内增加的降水量为274.6万m3.而通过区域历史回归法计算出本次人工增雨作业所增加的降水量为291.2万m3.两种方法计算出的增雨效果相近,都证明了此次暖云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
  • 摘要:2013年7-8月,江苏气温异常偏高,接连出现持续性、大范围高温天气,淮河以南地区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均创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省局子7月30日、8月6日2次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并于8月7日提升为Ⅱ级响应。在此期间,省人影中心加强应急值守,主动及时开展空中云水资源监测与分析,综合释用国家人影中心作业潜势预报产品,科学指导市县气象部门开展增雨抗旱作业。市县气象部门积极组织、合理部署,密切跟踪云团变化,及时寻找人工增雨作业最佳时机。7-8月,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徐州、淮安、宿迁9个市共开展人工增雨作业46次,累计影响面积约8090 km2,增加降水约4315万m3。其中,7月31日南京市局率先打响高温抗旱号角,作业后中北部地区降水明显,3h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一定程度缓解了省城的高温天气;8月4日,苏州市象局提前准备好人影作业装备、作业人员,协调空域,跟踪监测,先后两次开展火箭人工增雨,太湖地区普降中到大雨,温度下降11℃,增雨工作获得苏州市周乃翔市长赞扬。
  • 摘要:2013年8月1-22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利用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数值模式为南方高温旱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报服务工作,通过云带、过冷水、云垂直结构、降水等产品,分析增雨作业条件,为外场作业提供指导产品.本文简要回顾了2013年8月的旱情和天气过程,重点对2013年8月增雨作业条件预报结果进行了分析.8月1-22日,我国南方高温旱区降水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1-4日为台风外围云系降水;5-13日为副高控制下局地对流性降水;14-22日为台风登陆后低压环流云系降水.人影模式对台风外围云系和低压环流云系降水的范围和强度基本预报正确,对局地对流降水位置的预报略有偏差.利用卫星反演光学厚度检验模式预报的云带,大范围云系与实况卫星反演结果比较吻合,而且能够预报出局地对流云团.台风外围云系和低压环流云系既有暖云降水、也有冷暖混合云降水,冷暖混合云中有0.01~0.3g/kg的过冷水,位于0~-10℃之间,具有较好的冷云催化增雨潜力;副高内部局地对流云团基本为冷暖混合云降水,过冷水含量在0.01~1 g/kg之间,位于0~-20℃之间,具有很好的冷云催化增雨潜力.根据预报产品分析得出的增雨潜力区包含了飞机增雨作业区和主要的地面作业区,但范围偏小.针对南方夏季积层混合云以及对流云的微物理结构和增雨条件的研究以及预报准确率还需加强和提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