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6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文集: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下扬子地区为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该地区沉积在前震旦系变质岩基底之上,是由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及中-新生代陆相地层所形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就目前的勘探现状来看,下扬子地区石炭系-三叠系保存较好,且拥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海平面变化对不整合面的形成、层序的发育及其内部沉积体系的分布有控制作用,它造成很多关键性界面的形成,如FFS、MFS、SB等,这些界面在地层划分对比中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沉积演化的突变和转换界面.因此,研究下扬子地区石炭系-三叠系的海平面变化对层序发育和沉积相展布有指导作用.本文依据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综合方法,对下扬子地区石炭系-三叠系进行层序地层分析,建立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结合研究区构造背景,对该地区几条重点剖面的沉积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存在4种层序界面,即隆升侵蚀不整合面、海侵上超不整合面、水下侵蚀不整合面和暴露侵蚀不整合面。
  • 摘要: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深层、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段和四川盆地侏罗系页岩为例,通过显微观察分析、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来探讨沉积非均质性对烃源岩生烃TOC下限、油气运聚方式和油气赋存状态的控制作用.采用的技术方法包括:(1)三维层序地层正演模拟,(2)地质统计数学,(3)分子动力学模拟,(4)致密储层显微三维结构成像,(5)烃源岩生烃模拟实验.与均质沉积体系相比,沉积非均质性为非常规油气的成藏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如:(1)低TOC下限,(2)高初次排烃效率,(3)低运聚阻力,(4)易形成甜点富集区带.
  •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回暖以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非常规油气资源已经成为各大油气公司关注的焦点.北美是目前世界上对非常规资源研究与开发最为成熟的地区.本文研究了北美页岩(致密)油、气主要特征、开发流程,以及相关技术;同时对加拿大油砂主要特征和开采技术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美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 摘要:如何准确刻画沉积体系砂体与储集层空间分布特征一直是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难点,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虚拟露头表面,建立由一系列结构多边形构成初步模型体,进而在模型体上叠加涵盖露头剖面所有数字化地质信息,实现多种地质特征综合解释与测量的数字露头模型技术,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曲流河三角洲野外数字露头模型,开展研究区沉积储层特征研究,实现不同储集砂体空间分布的精确测量与分析,明确不同储集体三维空间分布模型,为储层精细对比研究提供依据.
  • 摘要:始新统流沙港组是北部湾盆地古近系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段,尤其是流沙港组二段深湖-半深湖相泥岩的发育规模直接决定了区域的油气勘探潜力.北部拗陷是北部湾盆地目前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该拗陷内的油气资源探明程度和勘探程度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本文通过古地貌恢复、构造演化分析、沉积环境分析等手段,对拗陷始新世的构造-沉积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在该时期整个拗陷的构造形态和构造控制因素具有统一性,沉积水体连通,沉积环境相似,因此拗陷南部始新统流沙港组烃源岩发育,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资源基础.
  • 摘要:笔者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中二叠统野外露头及典型井的岩芯微观薄片的观察发现中二叠统主要发育细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与灰质白云岩;物性分析表明中粗晶白云岩储层物性最好,可以作为有效储层;结合地质背景对白云岩开展的多种地球化学分析,认为中二叠统白云岩为主体为深部热液成因.白云石化流体来自于东吴运动中峨眉山玄武岩喷发过程中或晚期的深部热液.其成因包含六方面证据:单井岩心和微观照片显示中-粗晶白云岩具有鞍状白云石特征并伴有波状消光特征,孔缝中见有自形的石英晶簇与萤石等热液矿物;白云岩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位于90-200℃之间,主峰区间为140-190℃,相伴生的石英晶体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位于90-200℃之间;白云石两相流体包裹体盐度介于13.7wt%-17.6wt% NaCl Eq.之间,是正常海水的3-5倍,成岩流体为高盐度流体;白云岩稳定氧同位素极偏负,均在-7‰以下,多数样品的测试值高达-15‰,受高温作用影响明显;⑤白云岩的锶同位素值低于同期海水的锶同位素值,反映了幔源特征,具有深部热液特征;白云岩横向和纵向分布变化快,目前已发现的白云岩主要沿深大断裂与火山岩发育地区分布.
  • 摘要:通过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复合油藏断层现今与成藏期垂向正应力分析,研究断层垂向封闭性演化规律,并划分断层垂向输导模式.利用油藏现今埋深及断层倾角计算现今断层正应力,确定断层封闭性临界值,基于成藏期古埋深及断层倾角的恢复计算成藏期断层正应力,对比现今及成藏期正应力的值来研究断层封闭性的演化规律;按照戴南组底砂岩发育与否及其上油藏储量信息划分断层输导模式.
  • 摘要:本文基于烃源岩埋藏史、热史,应用Easy Ro法进行了烃源岩生烃史模拟,通过测定与原油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史确定油气主充注期次。系统分析了研究区65口探井的泥岩声波时差响应特征,并利用等效深度法进行压力计算,采用IES模拟软件对大民屯凹陷超压的发育演化进行模拟恢复。在此基础上结合关键时期盆地断层活动性的分析,探讨大民屯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的动力学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大民屯凹陷发育三套优质烃源岩层系,在沙一段沉积末期达到生烃高峰,此时期亦是油气的主充注期。盆地现今发育中等程度超压,烃源岩中超压的发育演化经历了早一晚两个阶段(增压一泄压旋回),白沙四段沉积期(45Ma)超压开始发育并迅速增大,在沙一末期达到最大,东营组沉积期以来,超压逐渐泄放降低。在油气主充注期烃源岩中发育强超压,压力系数可达到2.0以上。在超压的作用下地下流体以幕式流动为主,阐明了大民屯凹陷超压主导型和构造活动一超压联控型两种幕式成藏的动力学机制:水力破裂、泥底辟及构造断裂一超压联控。
  • 摘要:中国古老碳酸盐岩分布广,油气显示普遍,勘探前景一直备受关注.自1964年在四川盆地发现威远震旦系大气田后,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能否还有新的大发现,这是油气地质家和勘探家一直关注的重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开展了国内外古老烃源岩发育状况的调研,并在东西伯利亚盆地已经证实发育具有商业价值的元古界原生油气藏的启示下,系统开展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生烃与油气成藏的研究.
  • 摘要:近年来,中国海油在南海西部海域紧紧围绕莺歌海、琼东南、北部湾和珠江口四大盆地的重点勘探领域,努力加深地质研究,加大三维地震和钻井工作量,着力推动天然气勘探,成功发现一批大中型油气田,实现了储量的快速增长.中央底辟构造带是莺歌海盆地最有利的勘探领域.本文阐述了莺歌海盆地中深层黄流组一段高温超压岩性圈闭是最重要的勘探领域.分析了其主要特点。琼东南深水区具有独特的天然气地质条件。研究表明,乐东、陵水、宝岛和长昌四大主力生烃凹陷,主力烃源岩包括湖相始新统和海陆过渡相下渐新统崖城组;新近系上新统发育独具特色的中央峡谷重力流沉积为优质储层。
  • 摘要:准噶尔盆地昌吉凹陷永进地区侏罗系西山窑组地层现今埋深6000m左右,紧邻侏罗系-白垩系区域不整合面,处于超压过渡带,普遍发育碳酸盐胶结物.砂岩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和溶蚀是其孔渗的重要因素,同时包含成岩流体的相关信息,研究碳酸盐胶结物的结构和成分有助于恢复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为胶结带和次生孔隙带的预测提供依据.本文利用岩石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全岩及微区碳氧同位素分析,对研究区砂岩碳酸盐胶结物特征研究.结合不整合面发育、油气充注和煤系生烃过程对研究区西山窑组储层碳酸盐胶结物成因进行了分析。
  • 摘要:以苏北盆地低孔低渗储层为研究对象,提高单层测井解释符合率为目标,结合前人关于储层形成机理、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运用600多口井的相关数据,通过地质与测井的有效结合,分区块、分层段进行了测井综合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储层区域分类,有效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解释模型的建立等.
  • 摘要:为精细研究下扬子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利用地表和地震进行分析对比.研究认为:下扬子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形成于印支-燕山期.按照逆冲断层、褶皱变形样式及其组合特征,由苏鲁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可依次划分为根带、中带和对冲锋带.该区的断层相关褶皱主要有断错褶皱、断弯褶皱和断滑褶皱,由于构造变形强,在地震剖面上常显示为多个褶皱类型的组合.主要逆冲断层系统以叠瓦扇、大型逆冲推覆-反转断层、冲起构造、对冲构造和逆冲三角带构造为代表.构造变形程度从根带到对冲锋带逐渐减弱.根带以冲断为特点,叠瓦扇和紧闭褶皱组合为典型构造样式.中带以推覆为特点,它分布广,空间变形程度大,以低角度逆冲-推覆断层等为典型构造样式.对冲锋带主要为对冲式断层组合,褶皱样式显示西部多紧闭,东部多宽缓.
  • 摘要:为了揭示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型气形成条件和资源潜力,优选煤型气规模聚集带和勘探突破口. 以关键井、露头剖面、地震大剖面和主要目的层及关键地质界面为核心,建立“点-线-面”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框架,运用“地震-地质-地化”多学科一体化研究方法,在野外地质调查与区域大剖面攻关处理基础上,进行地震-地质一体化统层,落实侏罗系生烃凹陷,开展烃源岩露头、岩心取样与分析化验,评价侏罗系资源潜力,结合生烃、储层、古构造综合研究成果,评价侏罗系大型煤型气田形成与规模富集条件,优选有利勘探方向和目标.
  • 摘要:致密储层石油是当今国内外石油勘探热点领域,在北美和中国多个盆地获得重大突破.目前的石油地质研究的重点是针对致密储层孔隙结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等.本研究基于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探讨石油的排驱动力和在致密储层中的聚集机制,从而确定油气富集规律和控制因素,为寻找有利甜点区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X衍射分析等分析技术,对低渗砂岩储层进行了测试分析,总结出了临南洼陷低渗透碎屑岩储层岩石矿物特征,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造方案,通过在夏463井低渗透油层中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试油改造效果。主要思路是根据铁白云石胶结物发育特点及赋存状态,制定溶蚀微晶一显微晶铁白云石,同时返排附着粘土矿物的方案,达到对该井近井带低渗透储层增喉扩孔的效果,提高近井带渗流能力。由于该方案最大限度的降低储层二次伤害,保证了开采过程中长时问稳产,该井开采两年多来,仍有产油能力。应用结果表明了储层岩石学研究对于低渗透储层改造对策的选择至关重要,研究成果对提高低渗透碎屑岩储层的稳产能力和采收率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大中型油田的快速发现是海上油气增储上产、高效开发的根本问题.本文通过珠江口盆地西部大中型油田地质特征、油源对比及成藏综合研究,分析了两种不同类型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认为:1)琼海凸起文昌13区珠江组高阻、低阻油层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周边三个凹陷充足的油源供应、复合疏导体系及多套优质储盖组合的发育是该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2)珠三南断裂文昌19区具备珠海组二段、珠江组二段复式成藏的有利条件,文昌组中深湖相富生油岩、垂向优势疏导及优质储盖组合的发育是该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 摘要: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近五年来勘探快速发展,完成了区域二维地震探查,采集了大面积三维地震,钻探多口区域性探井,并成功获得了天然气发现.通过井-震结合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深水区自始新世至今经历了湖相、海陆过渡相、浅海相和深海相等沉积环境.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构造活动形成早期陆架坡折,开始发育深水沉积.10Ma以来,断裂活动减弱,随着陆架伸展和剧烈沉降,发育典型的陆坡,形成陆坡-深海平原环境.
  • 摘要:延长石油集团天然气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长期以来,盆地存在“南油北气”分布格局的固有认识,导致对延长探区天然气的勘探潜力评价较低,延长石油集团通过对成藏条件的细致分析,突破传统认识,从2008年开始规模性展开探区天然气勘探,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在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盒子组盒8段已探明地质储量超过3000×108m3,标志着鄂尔多斯盆地又一个大型气田的诞生;并探索出在延长探区具有良好适用性的四项关键技术,丰富了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地质理论,对相邻气田的勘探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 摘要:近些年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推动了国内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影响碳酸盐岩储层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3类: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此次针对这三大储层主控因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总结性陈述.现今沉积作用主要利用实测分析法和以今论古法,采用相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成岩作用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和复合性成岩作用.而岩溶方面主要在岩溶相及岩溶控矿、借鉴现代岩溶学的理论、理论实验相结合、风化壳岩溶、溶蚀动力学、溶蚀机理的研究与解释方面取得进展.热液作用及构造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受到很大关注.构造作用主要体现在断裂、裂缝、潜山、风化壳、不整合面对储层的控制上.现今碳酸盐岩储层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需要从分析不同类型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和时空展布规律入手,将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查明碳酸盐岩储层分布规律,预测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区带.而未来储层研究在流体地化标定、流体示踪、溯源恢复储层形成过程、多指标综合考虑的研究储层分布及发育等方面有待提高.
  • 摘要:东营凹陷北带受断坡控制广泛发育近岸水下扇体,近岸水下扇可形成扇根封堵型成岩圈闭,成岩作用对圈闭的成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沉积成岩过程中造成物性差异的原因及其演化过程为核心,在大量地质解剖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沉积组构与成岩流体研究的不同相带成岩差异模型及“多源供烃、高压充注、常压运聚、分带富集”的成岩圈闭油气运聚模式,揭示了陡坡砂砾岩体成岩圈闭成因机制及其动态成藏过程,形成了基于油驱水突破压力的成岩圈闭定量评价方法,明确了深部砂砾岩体勘探潜力.
  • 摘要:本文在大量的盆地钻孔、地震、重、磁、电和2012年中国地质出版社出版的《1:250万中国及邻区地质图》和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及邻区火成岩信息库,结合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各个盆地油气勘探成果和“火山岩油气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973研究成果,编制了1:300万中国及邻区盆地火成岩地质图。包含了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18个国家和地区,揭示了东亚多向汇聚体系时空变迁规律,从区域全球观审视东亚众多含油气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分区、分带盖层充填特点。以岩浆活动为线索,探讨了众多含油气盆地的基底类型、成因机制、充填特点、断裂构造面貌和含油气分布规律,并通过盆地类比和大地构造分区,将中国及邻区复杂构造背景下的含油气篇地划分为一个山前带(青藏高原山前及山间盆地)、两个沉降带(蒙古弧形沉降带和郑庐沉降带)和三个克拉通盆地(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从大地构造环境看,北疆地区向东横跨中蒙边境直至延伸到大兴安岭、俄罗斯远东地区中生代是重要的煤炭资源富集带;盆地类比认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的南隔壁(蒙古国)一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其中中国境内12万平方公里)二叠系、下白坐统是有利的油气勘探选区;二连、海塔、松辽、伊通等东北亚断陷盆地下部二叠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的油气勘探领域。
  • 摘要:东营凹陷作为我国东部最为典型的陆相富油断陷盆地之一,油气成藏具有油藏类型多样性、油气分布不均衡性、成藏动力差异性的特点.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系普遍存在异常高压,从盆缘到洼陷可划分为三大成藏压力系统,不同的流体动力环境下油气成藏动力、运聚方式、成藏特征存在差异.通过不同压力环境下油藏特征统计及不同驱动机制下的油气地化参数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明确了不同压力环境下成藏动力差异性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建立了不同压力环境下的成藏动力控藏模式.
  • 摘要:浊积岩分序级描述技术是在前人研究与勘探实践基础上,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较为前沿的地震沉积学理论,分析层序内部结构,明确了浊积岩发育序级的划分原则、对比和划分方法;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充分发挥了井震结合的优势,形成了浊积岩的地震识别模式的建立方法.本次研究建立了东营凹陷沙三段和沙四上不同类型浊积岩的地震响应模式,形成了浊积岩分序级描述技术;该技术可以用来预测新的浊积岩发育区.东营凹陷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浊积岩分序级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勘探优化部署,可以有效的提高浊积岩油藏的勘探成功率.
  • 摘要:柴北缘西段是柴达木北缘冲断带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具有鲜明的走滑—挤压冲断体系特征,宏观上构成一个前展式发育的弧形冲断体系:①在结构特征上,自北向南依次发育有平台—九龙山、冷湖—马仙,鄂博梁—伊克雅乌汝3个弧形构造带;②在构造变形样式上,表现为自北向南由高应变的叠瓦构造样式向低应变的分层叠置构造样式的转换;③在演化序列上,呈自山前向盆地递进扩展的横向演化特征和深部基底卷入、浅部盖层滑脱的纵向演化特征,④在冲断性质上,表现为弧形冲断带翼部走滑冲断,前锋部位挤压冲断的应力场特征;⑤在成藏要素配置上,表现为前新生代烃源灶、古构造背景与新生代储、圈、运的纵、横向叠置.
  • 摘要:通过综合利用地质、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勘探程度较低的彰武断陷沉积特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通过对岩心观察描述及测井曲线的分析结合地震资料分析对彰武断陷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认为彰武断陷发育湖泊与扇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湖泊体系发育有半深湖-深湖亚相以及滨浅湖亚相,局部断陷发育湖底扇亚相,扇三角洲体系多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前扇三角洲亚相.表现出多物源、近物源、近距离搬运以及快速堆积的沉积特征.
  • 摘要: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的塔南凹陷由一系列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的箕状半地堑组成,表现为东西成带的特征,具有典型的复式箕状断陷结构.整体上可以看成是由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次凹组成的并联式复式箕状断陷,而每个次凹又表现为雁列式复式箕状断陷结构特点.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幕、断坳幕和坳陷幕3个过程,在多期幕式演化过程中,凹陷内部各断陷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构造控制沉积作用明显,一方面控制了同一时期沉积物在平面上的展布,另一方面控制了不同时期沉积物纵向上的叠置关系,从而在复式箕状断陷的不同部位发育不同的层序结构,组成不同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形成不同的油气藏类型.
  • 摘要:为了进一步指导江汉盆地的油气勘探,探讨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总结该区油气藏形成特点.本文以构造运动对盆地形成演化特征、对沉积充填和生储盖发育特点、油气生成一运移一聚集等成藏过程的控制及影响为研究主线,建立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江汉盆地历经晚燕山和喜山运动形成了复杂断裂系统和构造格局,对盆地沉积充填及生储盖特征、油气成藏有显著的控制作用;盆地经历三个演化阶段、六个构造沉降幕,形成两大立交构造体系,具有北西与北东叠置的半地堑结构;盆地表现出断陷与拗陷叠加成盆,多凸多凹格局与统一古湖盆的特点;盆缘格局及盆内断-拗型多期变换和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及古气候控制了沉积充填特征,形成四种沉积充填样式和古近系新沟嘴组和潜江组两套成油成盐层系及生储盖组合;盆地主要成藏期为古近纪荆河镇组抬升和变革时期,该时期的构造格局与生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分布特征.总结出江汉盆地发育“盐湖盆地脆性地层单一供烃体系的源-断双控”和“塑性地层多供烃体系”两类油气聚集方式.
  • 摘要:常规异常振幅压制技术很难精确识别异常振幅,兼顾保护有效信号和去除噪声.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分贝判定准则小波域异常振幅压制技术(ISANATM).该方法首先限定在小波域噪声优势频段去噪,利于识别噪声和保护有效信号.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贝判定准则,通过统计分析数据的数量级指数平均值,将此值作为野值识别阀值,实现对异常振幅的精确识别,进一步保护了有效信号.最后,根据给定的衰减指数,对异常振幅进行压制.经实际生产数据试验,并与常规商业软件去噪结果相比较,效果令人满意.
  • 摘要:通过对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北卡那封、布劳斯和波拿巴盆地烃源岩与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烃源岩是控制盆地油气分布的关键因素.西北陆架自下而上发育四套烃源岩,但对油气做主要贡献的为三叠系和下-中侏罗统.主要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和Ⅱ2型为主,主要生成天然气和凝析油,其易于生气的母质决定了西北陆架具有“富气贫油”的特征.垂向上,生油岩的区域性垂向分布决定了西北陆架整体呈现出“上油下气”的特征.平面上,烃源岩的分布、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控制了北卡那封盆地油气平面上显示出“内侧为油,外侧为气”的特征,布劳斯盆地油气平面上显示出“东油西气”的特征,波拿巴盆地油气平面上显示出“西油东气”的特征.
  • 摘要:本文通过将苏丹两大裂谷盆地与海内外,尤其是国内裂谷盆地的类比研究,探讨了两大盆地未来勘探的主要潜力领域,并梳理了通过“三个转移”来实现两大盆地的勘探转型,以实现盆地勘探的平稳发展和储量的可持续增长,分别是:从主力产层向非主力产层的转移,实现多层系勘探,立体勘探;从构造油藏向地层岩性油藏转移,实现勘探目标多样化,充分挖潜地下资源;从单一油藏勘探转向深浅层整体部署,油、气藏统一评价勘探局面。
  • 摘要:滨里海盆地S区块2004年被SIPC收购,经过8年的勘探累计提交石油地质储量90万吨.笔者认为反复研究认识老资料,不断总结深化勘探认识,是勘探不断取得突破的有效途径.本文系统总结了S区块从评价探索、总结提高、勘探突破以及滚动扩大等4个阶段的勘探历程.创新性的提出了“盐檐构造”;实现了S区块的勘探突破,为S区块50万吨产能建设奠定了基础.创造性的提出了“四找、四定”快速评价方法;为S区块高效勘探奠定了基础.
  • 摘要:巴西东部海上大坎波斯盆地(即桑托斯、坎波斯与圣埃思皮里图等3个盆地的合称)分布有中石化的19个权益区块,是中石化在巴西的主要投资目标.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勘探成果,厘定了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剖析了盐下裂谷体系倾向分带走向分段的构造特征,并讨论了其构造差异对盐下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大坎波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在巴西利亚造山运动及其之后的克拉通化的基底上,经历了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克拉通内坳陷、纽康姆-巴雷姆期的大陆内裂谷、阿普特期的过渡期、阿尔布—桑托期的初始拉开期和坎潘期-上新世的大规模拉开期等5个阶段.
  • 摘要:叙利亚戈贝贝油田为已开发36 a的老油田,2004年之前其钻井成功率和油井产量均很低,且其储层断裂体系分布规律及油藏地质特征不明确,而储层断裂体系识别是目前石油开发技术的世界性难题之一.为此,将基于蚂蚁算法的断裂自动识别技术应用于戈贝贝油田,明确了研究区的断裂带主要呈东西和南北2组走向,发育3个彼此不连通且相对独立的断裂连通体系;其油气分布及生产井产能主要受断裂体系控制,高产井和中产井一般位于断裂带或附近,且在断裂带中生产井段越长,其产量越高,低产井特别是干井一般位于远离断裂带的区域.通过准确地描述研究区的断裂带分布规律,进而部署水平井井位,新钻水平井成功率大幅提高,达95%,油田产油量由800 m3/d提高至2350 m3/d,为戈贝贝油田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摘要:近年来非洲油气储量增长速度仅次于中南美洲,居全球第二位,是目前世界油气勘探投资的热点区域.本文从北非、西非、东非、南非四个地区阐述了非洲油气勘探情况。非洲近两年的油气勘探发现主要集中在西非和东非地区,该趋势将进一步保持.
  • 摘要:南大西洋两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和相似的地层发育特征,但油气分布却极不均衡.作者通过对两岸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地层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的对比,结合油气分布规律,明确该区油气富集规律,指明勘探潜力及未来勘探方向.作者通过对两岸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地层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的对比,结合油气分布规律,明确该区油气富集规律,指明勘探潜力及未来勘探方向。结果表明,南大西洋两岸盆地经历了裂谷、过渡和被动大陆边缘3个阶段,相应地发育了盐下、盐岩和盐上3套层序。
  • 摘要:Muglad盆地是中非剪切带剪切应力背景下形成的被动裂谷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主力产层为上白垩统Bentiu组,部分地区在深层AG组获得较好发现,如六区Fula凹陷及4区东北部Neem含油气构造,1/2区深层AG组勘探一直未取得突破,仅在2区获得一口高产油井,对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认识不清是制约勘探突破的主要原因.通过对1/2区AG组沉积相研究表明,1/2区AG组下部地层不具备Neem地区稳定的砂泥岩互层沉积,表现为较高砂地比特征.因此,结合AG组中上部地层剥蚀范围及AG组内部沉积相带展布,认为Bamboo-Heglig隆起东部斜坡部位AG组中上部地层保存较好,且发育三角洲前缘相,为1/2区深层AG组有利勘探区带.
  • 摘要:北极地区待发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世界上许多大型石油公司纷纷涉足于北极地区的油气勘探.俄罗斯北极东部地区勘探程度低,对其沉积盆地及含油气远景的研究已被国际所关注.尽早积极进行俄北极东部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研究,将为开拓北极油气勘探开发市场、降低投资风险提供选区评价和决策依据.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结果表明,在东西伯利海及楚科奇海大陆架上发育着两种类型沉积盆地,即:发育在晚中生代褶皱基底之上欧特里夫期/巴列姆期之后的沉积盆地;W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北部的古生代一早中生代沉积盆地。晚中生代北阿拉斯加一楚科奇微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汇聚作用和白至纪一新生代美亚洋盆地张开产生的扩张作用,是影响俄北极东部地区两期最重要构造事件,控制着沉积盆地演化和构造一沉积特征。通过与阿拉斯加一马更些盆地的类比,认为俄北极东部大陆架和大陆斜坡盆地具有巨大油气资源潜力。
  • 摘要:本论文概括介绍拉美油气工业现状,从纵向上对拉美主要产油国近十一年来各国油气产量历史趋势及原因做出说明,然后对南美油气项目运行风险因素进行三级划分,将风险因素划分为项目所在国政治风险、作业环境风险和雇员安全风险。依此对拉美主要产油国项目运行风险因素做了详细的说明,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拉美项目运行风险的具体应对措施。表明投资环境优劣应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对具体投资环境的评判应考虑到未来油气项目运行时的风险程度大小。
  • 摘要:中东鲁卜哈里盆地的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也是沙特政府唯一对外开放的油气风险勘探领域.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油气公司及其它一些大的国际油气公司已先后进入该领域进行勘探.几年来的勘探实践表明制约该领域油气勘探突破的主要因素有:烃源条件、致密砂岩有效性及成藏要素配置等.因此,分析该地区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探讨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成藏模式,开展致密砂岩储层预测技术攻关,寻找致密砂岩储层发育有利区,是开拓该领域新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技术保障.
  • 摘要:由于盐构造与油气关系极为密切,盐构造研究成为当今世界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的热点之一.据统计,全球共有150余个含盐盆地,或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如波斯湾盆地等),或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如墨西哥湾盆地等),盐构造均十分发育.西非海岸下刚果盆地为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裂谷与被动陆缘叠合的含盐含油气盆地,受古近纪以来非洲大陆隆升和大西洋被动陆缘持续沉降的影响,盐岩层发生了多期强烈构造变形,并控制了盐上及盐下层系的构造变形.以盐岩层为界,纵向上可划分为变形特征迥异的盐下和盐上两个构造变形层,前者为基底卷入型,后者属于盖层滑脱型.盐上构造变形层盐构造样式丰富多样,包括盐筏、龟背斜、盐焊接、盐枕、刺穿、盐株、盐棚、盐墙和盐边凹陷等,并自东向西(从陆向海)表现出明显的变形分带特征.盐体变形不仅对盐上地层砂体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而且盐层本身又是盐下层系油气藏的良好区域盖层.盆地东部大量发育的盐窗有利于盐下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盐上层系运移.
  • 摘要:本文以IHS油气数据库为基础,并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试图揭示巴西东北部被动陆源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分析下一步的勘探潜力.巴西东北海岸盆地具有相似的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经历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4个阶段.由于大西洋裂开的不对称性和南美板块发生顺时针旋转,在该区形成走滑拉张作用,导致各盆地演化早期分异较为强烈,盆地没有形成统一的沉积中心.局部区域受扭压作用发生反转抬升,并遭受剥蚀.晚期进入整体坳陷阶段,沉积地层厚度向海上快速增厚.区域上主要发育同裂谷湖相和后裂谷海相两种类型的烃源岩,油气主要富集于同裂谷期的陆相碎屑岩、被动陆缘期海相碳酸盐岩和深水浊积砂岩中.该区大陆边缘相对狭窄,盐岩不发育,油气封盖主要依靠层内页岩,拉伸背景下形成的断裂系统是油气主要的运移通道.由于裂谷强度、模式、持续时间以及沉积负载等的差异,造成区域上不同盆地油气富集程度存在明显的分段特征,南段和北段盆地成藏条件较好,中段盆地较差.勘探潜力较大的是南部的普梯瓜尔盆地和北部的福斯杜亚马逊盆地,次为塞阿拉盆地和帕拉-马拉尼昂盆地,巴莱里亚斯盆地潜力最小.盆地内的有利勘探区主要位于盆地深部成熟烃源岩分布区周缘、断裂带发育区和盆地深水斜坡浊积砂岩发育区.受限于圈闭规模,区域油气勘探发现以中小油气田为主.
  • 摘要:本文在野外露头勘测、岩心表观描述、薄片分析、扫描电镜观察、X衍射分析和压汞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岩块系统储渗特征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由表及里的对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岩块系统微观储渗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系统的分析测试资料认为:A油田是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断层及裂缝主要以高角度的形式存在,在纵向上提供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岩块系统中的微裂缝改善储层物性及连通性,为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提供网状渗流通道;基质原生孔隙基本为无效孔隙,只有发育溶孔和微裂缝等次生孔隙发育才能使岩块系统成为有效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的岩块渗流特征可等效为孔隙型储层,当结合储层中渗透性强的断裂及裂缝,岩块系统与断裂或裂缝可共同构成裂缝-孔隙型或孔隙-裂缝型储层.
  • 摘要:火山岩覆盖区反射地震资料具有能量弱、资料信噪比低的特点,是目前地震勘探“世界性难题”之一.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围绕如何提高火山岩覆盖区资料信噪比进行采集攻关方法研究.在观测方法上采用宽线观测,激发上采用“轴向垫层不耦合”、“轴向岩性耦合”和利用低频信号穿透屏蔽层等方法,接收上引进陆地压加速度电检波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获剖面浅、中、深和超深层高信噪比反射信息,取得了较好的火山岩覆盖区地震成像效果.类似火山岩等致密岩性中激发上采用上述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地震子波的品质,更有利于激发能量下传,提高资料信噪比.为了获取火山岩内幕反射信息,通过陆地加速度检波器接收,可提高资料频宽,提高分辨率.
  • 摘要:本论文根据起伏地表地震波传播的特点,提出一种成像精度更高,且振幅相对保持的复杂地表高斯束偏移方法,通过Rayleigh II积分来近似描述复杂地表反向延拓的地震波场并结合基于高斯束表示的格林函数,推导了基于高斯束表示的波场反向延拓公式;结合反褶积成像条件并通过最速下降法将二维复值积分进行简化,得到了保幅的高斯束偏移公式。
  • 摘要:不同地区不同领域钻探目标评价优选是油气勘探决策常常面临的难题,通常勘探家主要从圈闭的含油气性、圈闭资源规模或效益、钻探战略意义三方面.但如何量化上述指标,解决在同一平台上充分利用上述三个因素实现多个钻探目标的统一排队优选则是技术关键所在.为此笔者提出用圈闭风险后效益和风险后战略价值指标分别实现多个圈闭的评价优选排队和钻探目标优选决策。对于多目的层圈闭和钻探目标评价优选要综合各层的含油气概率和风险因了的相关性,求得至少有一层获得油气发现的概率作为圈闭含油气概率或钻探目标成功的概率,然后以各层效益或价值为基础,利用蒙特卡洛法,将风险分析后的效益或价值模拟相加,求得风险后的效益或价值。
  • 摘要:“十一五”以来,济阳坳陷滩坝砂岩油藏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过科研攻关与勘探实践,逐步形成了“三古”控砂、“三元”控藏沉积、成藏理论体系及针对不同地质难题、不同勘探发展阶段的地球物理技术系列,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总结形成的薄互层勘探理论、针对性处理技术、古地形恢复方法、波形分析技术及薄互层储层多属性描述技术等对处理东部油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丰富了陆相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济阳坳陷滩坝砂岩的成功勘探验证了胜利油田关于成熟探区工作中坚定信心、解放思想的整体勘探思路的正确性,充分说明老区勘探战略的重要性.
  • 摘要:对渝东南地区6个剖面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进行元素地球化学、粘土矿物X衍射和有机碳含量测试,应用B、Sr/Ba、B/Ga和K+Na质量分数等地球化学方法并结合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对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沉积时期古盐度进行综合判别,认为五峰-龙马溪组沉积时期古水介质盐度为0.34‰~20.93‰,平均值为10.04‰,主要属于α-中盐水的范畴,且由五峰组至龙马溪组呈逐渐变咸的过程;应用Ba和(Ba/Al)terr比值计算了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生源Ba的含量,进而恢复了古生产力,认为五峰-龙马溪组生源Ba含量为198.5ppm~594.5ppm,平均值为340.93ppm,从五峰组至龙马溪组无明显变化;应用V/(V+Ni)和V/Cr比值对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形成的古环境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V/(V+Ni)值为0.48~0.96,平均值为0.78,为贫氧至厌氧环境,V/Cr值为0.62~13.47,平均值为2.65,主要为贫氧环境,且表现为从五峰组至龙马溪组还原条件的逐渐减弱.五峰组至龙马溪组TOC值为0.74~4.62,平均值为1.68,表现为从五峰组至龙马溪组逐渐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有机碳的富集与古生产率无关,取决于古盐度和古环境,强还原条件下的淡化海水是黑色页岩有机碳富集的有利条件.
  • 摘要:本文通过岩芯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对龙岗地区中下侏罗统发育的古气候背景、古地理环境、岩相特征、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重新认识和评价川中侏罗系油藏提供依据。
  • 摘要:新场须二气藏经过10余年的勘探开发,显示出气藏独有的复杂性,笔者认为须二气藏的复杂性也应表现在其成藏的复杂性,对进入开发阶段的须二气藏有必要对前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气藏成藏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结合气藏特征真正明确气藏成藏主控因素,以探索气藏开发潜力区.本文遵循2006年杨克明、叶军等提出新场须二气藏的成藏模式为高压驱赶的成藏模式,从早期原油聚集与裂解阶段、中期生气增压聚集阶段、晚期高压驱赶运聚成藏阶段对须二成藏过程中,储层及气藏气水分布进行逐一解剖,以求揭开气藏复杂性的根源。
  • 摘要:对国内外页岩气开发装备作了概述,着重阐述了国内在页岩气开发技术装备自主化研究方面的进展.目前,国外页岩气水平井开发核心技术装备包括智能化测量工具、井下动力钻具、旋转导向工具、地质导向工具等;压裂增产技术主要包含水力喷射工具、多层同时压裂工具等.国内钻机、压裂机组制造水平可满足丛式、水平井等工艺要求,封隔器、滑套等井下工具已初步实现国产化,测井设备可靠性、时效性及测量精度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随钻测井(LWD)工具、旋转导向工具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综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指出目前页岩气开发装备自主化研究的攻关方向和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根据我国页岩气资源分布、地质情况,研制适合不同钻井深度和资源条件的专用钻机;研制解决页岩气长水平段钻井难度大、周期长等问题的井下提速和导向工具;进行高分子材料井下封隔器等压裂改造工具研发;研究适应未来大规模产量下的合理组织技术及后期完整配套采气工艺装备.
  • 摘要:本文依据四川盆地威远、资阳构造的探井及盆地周缘的露头资料,明确灯影组储层特征及储层形成主控因素.四川盆地灯影组厚400-1200m,可划分为灯一、灯二、灯三、灯四段,除灯三段为碎屑岩外,其余为富含菌藻类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的同生一准同生白云岩,其沉积相以丘复合体为特征,包括微晶灰泥丘、凝块石灰泥丘、球粒灰泥丘、微生物格架灰泥丘、叠层石灰泥丘等,其中,丘基和丘翼砂(砾)屑白云岩、凝块石灰泥丘和微生物格架灰泥丘溶孔较发育,为最有利的储集岩,其储层类型包括灯四段和灯二段上部风化壳岩溶储层、灯二段内幕层间岩溶储层两大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溶孔、溶洞、晶间(溶)孔、葡萄花边构造残余孔洞与裂缝一孔洞型。储层形成主要受文石海、建隆、冰期一间冰期海平面变化、岩溶、长期浅埋等因素的控制。
  • 摘要:四川盆地侏罗系石油资源量约为12~38亿吨,目前年产油约8万吨,主要分布在川中地区,产层以大安寨灰岩为主,同时沙溪庙、凉高山等粉砂岩也有少量石油产出.随着中国非常规油气理论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四川盆地已经成为中国非常规石油勘探开发的试验基地.本文阐述了与国内其他致密储层石油勘探盆地相比,四川盆地侏罗系的先天不足,一是生油条件偏低,TOC一般在0.8~3.2%,平均1.6%左右;二是储集物性差,孔隙度一般在1%左右,渗透率一般都小于0.1md.勘探实践证明,源储分离型更易于获得相对高产,相对较好的烃源岩、较为发育的裂缝是重要的前提。而源储一体型,由于单位质量烃源岩生烃数量较低,含油丰度不高,勘探难度相对较大。目前应该着眼于源储分离型油气聚集模式,应用地质和地球化学手段,寻找有利甜点区,开展体积压裂,提高单井产量,从而打开致密储层石油勘探新局面。
  • 摘要:在过去的6年中,对页岩勘探层的认识进展非常迅速,因为许多机构和公司对页岩勘探层作了很多深入的研究,研究初期,吸附被认为是源岩中气体赋存的主要机理,随着勘探和研究的进展,认识到大多数可开发的天然气实际上是游离气,类似于常规储层.之所以称之为非常规是因为开发页岩中天然气需要水力压裂.从油气系统的观点,非常规油气意味着储层是源岩层,或者储层与源岩层交互,没有经历过明显的运移,圈闭的机理十分明确.本文通过对全球若干典型页岩勘探层(Bakken,Barnett,Eagle Ford,Haynesville,Marcellus,Niobrara,Vaca Muerta)的研究,和对中国高过成熟海相页岩和湖相页岩的分析,讨论页岩勘探层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学和关键性科学问题,并展示了如何应用建立的rinity 3D和Kinex技术解决页岩勘探层原地气量(OGIP)和原地油量(OOIP)和可采性的分析.
  • 摘要:湖相致密油资源量和可采性评价关键问题一是在什么地方;二是有多少;三是有多少可采出。本文讨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性地质技术和理论.湖相致密油勘探层空间分布识别的关键是高有机丰度源岩层段和含油夹层精细识别,利用从源岩测井地球化学评价技术可识别出湖相地层中不同TOC区间源岩层段,利用HI与TOC相关性,可实现湖相源岩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湖相致密油勘探层油的赋存形式分为两类,一是致密油勘探层中砂岩、粉砂岩和碳酸盐岩夹层中油,呈游离态;二是富有机质源岩中的油,包括了吸附态和游离态.吸附油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开采,现阶段真正有工业阶值的是游离油,根据实际地球化学数据可标定出源岩中游离油和吸附油量变化模型,从而可计算出游离油量、吸附油量和总原地油量.致密油流动性控制了其可采性,利用湖相高丰度源岩(TOC大于2%)HI演化可较高精度标定源岩的成熟度和转化率,以泌阳盆地为例展示了如何从源岩生烃模型预测页岩油流动性.
  • 摘要:致密砂岩气是一类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广泛分布于各类含油气盆地中.在四川盆地三叠系和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中,致密砂岩与煤系构成大面积分布的含气组合,是形成大型致密砂岩气田的基本条件.这些盆地在经历了早期的深埋过程后,中新生代发生了盆地的整体适度抬升和剥蚀,这对于致密砂岩气成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吸附原理和模拟实验表明,在地层抬升过程中,煤系地层可以发生降压解吸作用,释放大量的游离气从而成为抬升期的气源,所释放的天然气量占烃源岩总排气量的28-42%.同时,地层抬升过程中,煤系源岩内的孔隙中游离气由于降压发生体积膨胀也可以释放大量的天然气。据此计算得到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抬升期释放气强度可达3-6 X 108m3 /km2。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抬升期释放的天然气碳同位素比埋藏期形成的天然气碳同位素偏轻,成熟度偏低,属于烃源岩早期生成的天然气,后期地层抬升降压解吸膨胀所释放。高温高盐包裹体和逼近地质条件下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证实了煤系地层抬升期可以发生天然气降压解吸膨胀,从而发生大量排气并成藏。
  • 摘要: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技术在识别有机添加剂干扰上具有独特优势,图谱比对和去背景的定量分析方法适合不同剂量的有机添加条件,能够有效降低钻井液有机添加剂对录井信息的影响,是解决钻井地质目的与钻井安全矛盾的有效手段.同时,对于不同性质的原油,根据其指纹和含油强度能够达到流体性质和级别的现场分析.研究表明:三维定量荧光具有识别油层精度高、油层指纹独特反映的优势,在复杂钻井液体系中抗有机添加剂干扰能力强,对油层捕捉精确,特别对于常规荧光易漏失的凝析、轻质油能够及时发现,对于脱气器难以脱出的重、稠油具有良好的解释效果。该技术虽然成熟,但由于现场条件复杂,分析个体重量小,有时仍会出现偏差,同时,由于不同地区,原油性质、组成、含量差异较大,故难以形成通用的定量荧光解释标准,目前针对该项技术仍需要大量的室内实验和现场井应用来细分和完善其参数解释效果,开发更适合的解释方法来迎合目前钻井工艺的新变化和地质分析的新要求。
  • 摘要:通过岩心宏观观察与镜下微观研究相结合、储层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与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相结合,对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层系致密储层岩性及其组合、分布特征以及致密油形成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研究.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层系发育3大类6小类共计14种岩性,其中致密储层岩性以暗色泥岩、(油)页岩、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白云岩为主.
  • 摘要:陆相页岩气的勘探发现在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石油探区实现了突破,通过对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地层中的陆相页岩气进行早期评价及勘探开发先导试验取得一系列地质认识:①湖相沉积背景下发育的页岩层系分布范围广,厚度稳定;②陆相页岩气地层埋深较浅,热演化程度中等-较高;③陆相页岩气由页岩中偏腐泥型干酪根经初次裂解形成的具较低成熟度的油型气;④陆相页岩气以吸附态、溶解态和游离态赋存于页岩中,以游离态页岩气为主;⑤含气页岩层系中砂质纹层发育,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⑥页岩储层中各级别的孔径与岩性密切相关,孔径以中孔为主;⑦陆相页岩气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⑧陆相页岩气资源潜力较大,并与其它油气资源共生.最终认定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气形成具有优越的地质条件,伴随地质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突破,具备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 摘要:本文结合中、新生代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背景,以楚雄盆地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成果为基础,根据平面、剖面上扭动构造及盆地内不同构造期沉积迁移特征,分析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形成与演化序列,以及红河断裂中、新生代走滑运动的期次、性质,在此基础上分析楚雄盆地扭动作用对生储盖组合、构造样式分布、油气运聚响应的控制规律.认为侏罗纪以来扬子板块西缘的楚雄盆地受到特提斯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双重挤压,两个力源在不同构造期各占主导地位,并引起红河断裂发生五次左行和右行走滑交替,其中古近纪的左行走滑和新近纪的右行走滑距离最大.盆地西南部楚雄一带长期继承性沉降中心附近的次级斜交扭动构造发育区,有利于油气生成和保存.
  • 摘要: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勘探实践为依托,以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配套实验资料为基础,分析吉木萨尔芦草沟组致密油六性关系基本特征,提出致密油测井评价思路,建立致密油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等关键参数的测井表征方法,为致密油勘探部署与工程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见到了明显的地质效果.对致密油测井评价配套技术的发展及昌吉油田的发现起到关键作用.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致密气资源量10.37×1012m3,占盆地总天然气资源量的68%.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大规模勘探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目前已发现气田9个,其中苏里格、乌审旗、神木、米脂等4个探明储量超千亿方大型气田为致密砂岩气田,探明致密气地质储量3.78×1012m3.目前已进入储量产量快速增长阶段,每年探明储量规模超过5000×108m3,致密气产量年均增幅30×108m3,建成了以苏里格气田为代表的致密气生产基地.苏里格致密气藏具有含气层系多、面积大、资源丰度低,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总结其成藏地质条件和勘探技术发现:平缓的构造与烃源岩广覆式分布、稳定的沉积与储集体大面积分布、建设性成岩作用与相对高渗储层分布、储层先致密后成藏与非浮力驱动运移、近距离运聚成藏与高的聚集效率等因素是致密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全数字地震勘探、复杂气层测井精细评价是致密气藏勘探关键技术.在气田开发过程中,集成创新形成了以地震、储层改造、优化钻井、井下节流、排水采气术、数字管理等为核心的致密气开发关键技术.
  • 摘要:楚科奇海陆架区为阿拉斯加北坡盆地的主要海域部分,它位于盆地的西北部.阿拉斯加北坡盆地是一个古、中、新生代叠合盆地,目前已发现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如普鲁德霍湾、恩迪科特、Liberty-Turn等,但主要集中在陆地,海域的油气勘探程度整体较低.通过研究楚克奇海陆架区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为北坡盆地海域开展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方向. 楚科奇海陆架区经历4个明显的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为泥盆世埃尔斯米尔造山阶段、石炭世一三叠世被动边缘阶段、侏罗世一早白至世裂谷阶段以及晚期的布鲁克斯造山和前陆阶段。楚克奇海域存在西南部和东北部两大物源,沉积体系主要呈西南一北东向展布;波弗特层序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较薄,而其上下的层序都发育较厚的浅海三角洲沉积体系。
  • 摘要:以川西坳陷孝泉-丰谷地区须家河组第四段上亚段的2000余件普通薄片数据和300余件铸体薄片数据为基础,按照点-线-面的顺序对研究区须四段上亚段储层沉积成岩相展开研究.研究过程中,提出以粒径中值、分选和圆度、成分成熟度、粒间孔率、相参数等为基础参数的沉积变量,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为基础参数的成岩变量,以这些基础变量为基础,通过聚类、判别等统计分析方法综合沉积与成岩信息,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进行沉积成岩相的定量划分.
  • 摘要:桂中山区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地表条件及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大部分为碳酸盐岩直接出露,岩溶、裂缝发育,导致激发及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地震波场复杂,构造成像困难.通过攻关试验,宽线观测方法利用相邻道的面元叠加信息,有效压制了各种干扰,剖面品质有较大改善.桂中山区特殊地震地质条件下的弯宽线采集技术,是压制干扰,提高剖面信噪比的有效方法,实际生产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采集效果,可在类似的低信噪比地区推广.
  • 摘要:为精细识别迈陈凹陷南部断裂带扇体,寻找有利勘探目标,针对研究区钻井资料少,地震资料差的特点,在地震沉积学解释思路的指导下,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井资料,建立地层格架,将涠洲组地层划分7个三级层序,利用地震属性横向分辨率高和地震波阻抗剖面垂向分辨率高的特点,开展精细识别.研究表明,在复杂区扇体利用地震沉积学的方法开展识别,克服了传统扇体识别以地震相刻画为主的局限,使得扇体识别技术具有了更多的地质意义.通过应用,认为迈陈凹陷东部地区沿迈陈断层发育5个“朵叶状”扇体,纵向上相互叠置,冲积扇扇中为有利的储集体,东部扇体规模大,油藏有利,可以优选XW3东块提交钻探.
  • 摘要:以苏北盆地低孔低渗储层为研究对象,提高单层测井解释符合率为目标,结合前人关于储层形成机理、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运用600多口井的相关数据,通过地质与测井的有效结合,分区块、分层段进行了测井综合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储层区域分类,有效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解释模型的建立等.在对低孔、低渗成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的储层地质特征、岩性特征、物性分布等,分析了低孔、低渗储层的测井响应模式;在储层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储层参数、试油资料,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法进一步进行储层类别的精细划分;在储层参数定量评价和储层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储层流体性质识别研究,提出了基于双孔隙度重叠的流体指示法;在储层分类及流体性质识别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储层类型,优选出适合于该储层类型且效果好的的流体性质识别方法.研究形成的苏北盆地低孔低渗储层解释方法,使储层参数定量计算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达到行业标准,最后通过122口新井验证,储层单层测井解释符合率在83%以上.
  • 摘要:胜利滩海主力含油层系为上第三系馆陶组,储层为河流相砂岩,油藏类型为典型的岩性油藏.勘探经历了由构造到岩性油藏的转变,储量随勘探技术的进步逐年增长.岩性油藏勘探探索阶段,三维地震水平切片识别河道砂体技术虽然简单,但开创了该油田岩性油藏勘探的先河.随后组合相干数据体切片、三维立体显示和分频扫描等形成了单砂体储层描述技术,使岩性勘探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砂体漏判、误判和多个砂体的一致性描述问题.针对该问题,研究形成了相控多属性储层描述技术.该技术应用河流沉积微相有序分布特征,引入空间可识别概念,沿等时界面提取多种地震属性参数综合判识沉积微相,进而刻画出各类储层的空间分布.研究河流相砂岩含不同流体的物理特征,应用地震叠前、叠后属性信息预测其含油气性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油层的预测精度受岩层厚度和岩性组合影响较大,预测方法需进一步提高.
  • 摘要: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内坡带HW地区阜二段页岩油气显示丰富,埋深较小,是裂缝含油勘探有利区.该区实施了高精度三维地震,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具有小面元、大偏移距、宽方位角、高覆盖次数的特点,较适合针对高角度裂缝储层的预测研究.研究过程中,以HW高精度数据为基础,以全程保幅思想为指导,开展保幅叠前偏移振幅规则化方法研究、各项异性速度分析及视各向异性动校研究,并针对阜二段下含油系统进行了裂缝预测.研究表明,在这项技术中,宽方位角地震数据是基础,振幅相对保持处理是保证,高质量方位角道集的形成是关键.通过选取振幅包络属性所进行的裂缝预测,其结果与实钻井吻合程度较好.研究成果形成了苏北盆地优质泥页岩裂缝储层裂缝预测与储层描述的可行方法,可以作为井位设计的依据.
  • 摘要:以实体建模技术为核心、以建立模型应用为目的的设计理念,建立了面向应用的三维地质建模的体系结构,并提出了基于特征的驾驭式可视化设计思路.通过将数据库、图形库、知识库与三维互动模拟的系统集成,直观、形象、准确地把握空间地质数据的局部特征与整体架构,并初步应用到三维地质建模软件GPTModel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摘要:叙利亚戈贝贝油田为已开发36 a的老油田,2004年之前其钻井成功率和油井产量均很低,且其储层断裂体系分布规律及油藏地质特征不明确,而储层断裂体系识别是目前石油开发技术的世界性难题之一.为此,将基于蚂蚁算法的断裂自动识别技术应用于戈贝贝油田,明确了研究区的断裂带主要呈东西和南北2组走向,发育3个彼此不连通且相对独立的断裂连通体系;其油气分布及生产井产能主要受断裂体系控制,高产井和中产井一般位于断裂带或附近,且在断裂带中生产井段越长,其产量越高,低产井特别是干井一般位于远离断裂带的区域.通过准确地描述研究区的断裂带分布规律,进而部署水平井井位,新钻水平井成功率大幅提高,达95%,油田产油量由800 m3/d提高至2 350 m3/d,为戈贝贝油田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摘要: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地层为咸化半深湖-深湖相沉积,沉积厚度主要分布200~350m之间.源储呈互层状分布,储层发育于生油岩中,源、储一体.储层以细粒级的粉细砂岩为主,夹纹层状的碳酸盐岩,且多为细粒级机械沉积和化学沉积的过渡性岩类,岩性复杂多变.储层储集空间以溶蚀孔、剩余粒间孔、晶间孔为主,可见少量裂缝.储层覆压孔隙度主要分布在6~15%之间,覆压渗透率普遍低于0.1md.含油饱和度普遍较高,大多数分析样品的饱和度大于80%.针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的特点,提出了致密油岩性、物性、含油性、源岩特性、岩石机械特性、岩石的脆性“六性”特征的测井表征及其相关关系评价的综合测井评价思路.研究工作以多参数配套实验为依托,共完成各类实验4572块次,基本查明了“六性”特征.以丰富的实验资料和针对性的测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六性”测井表征技术,搞清了六性的相关关系.研究成果为勘探部署与工程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见到明显的地质效果.
  • 摘要:裂陷区存在大量的缺失下盘地层沉积的控盆主边界正断层,这类断层的运动学特征对认识盆地的结构、沉积充填以及油气成藏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这类断层的活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地层楔形体法:断层活动的效应是造成了断层上盘地层厚度的增加,形成楔形地层超覆体.所以,不同构造层底界面和其内部的最大地层超覆面所围限的地层楔形体的视厚度就代表了不同时期断层活动产生的垂距.某一地质时期内,断层活动可能具有阶段性,从而在断层上盘发育多个地层楔形体,所有地层楔形体的视厚度和就代表了地层沉积时期的断层活动产生的垂距.本文将地层楔形体法应用于沙南-埕北地区,结合横穿断层的地震剖面,对控盆3条边界断层的活动性做了测量分析,沙南断层、沙东南断层和埕北断层都是早期活动的主边界断层,主要在孔店组-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活动,其中沙三段沉积时期断层活动最为强烈,平均垂直活动速率都超过了150m/Ma,进而确定了沙南凹陷和埕北凹陷是富生烃凹陷,具有油气勘探潜力,为这一地区油气勘探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摘要:本文对湖泊和海洋沉积物的分级分离发现,粗颗粒富集生物体和碎屑、絮凝体以及碎屑矿物等;细颗粒中富集无定形有机质和粘粒矿物等,而且粘粒级颗粒(2u)富集水生有机质。对烃源岩进行分离发现,一部分有机质呈颗粒态,一部分与无机矿物共生赋存态;将烃源岩的全岩与粘粒级(2u)特征对比发现,全岩中结构、无定形和抱型等有机质都存在,有机质类型从I-III型都有;而粘粒级中,不论是从泥岩还是泥质粉砂岩中提取的粘粒,无定形为主体,属水生有机质为主的工型。综合对比沉积物和烃源岩中有机质赋存态,可以划分出烃源岩中颗粒有机质及有机质与矿物共生赋存态二种类型。对粘粒级进行XRD,TG和IR分析发现,它与粘土矿物和干酪根的特征都不同,并且以非共价键将有机质(脂肪酸)与粘土矿物结合起来,展现了粘粒级的独特性以及与颗粒有机质的差异性。因此,烃源岩及资源评价的研究中,需以有机一无机相互作用为主线,关注烃源岩中有机质的赋存态差异,关注不同赋存态有机质生烃特征和机理差异,特别关注成岩演化过程中矿物转化对有机质生烃的控制作用,突破单一的热控制机制,建立不同赋存态有机质多阶段生烃模式,探索油气资源评价以及油气勘探的新思路。
  • 摘要:大龙口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处于盆山结合的前陆冲断带暨山前复杂构造带上.大龙口背斜核部构造变动十分复杂,但是野外露头情况良好,为分析构造样式、建立构造模型、指导地震解释,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实物教材.本文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大龙口背斜核部的露头构造特征研究,认为岩层能干性对构造变形具有重要影响,软弱层往往成为断裂构造的发起点、终止点或不协调构造的转折点,对挤压地区的构造变形具有控制作用,在地震解释时应给予特别重视.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褶翼楔入构造、类冲起构造和分离反向褶曲构造等三种新的构造样式类型,对该区及具相似地质条件的其它地区的构造建模和地震解释有启示意义.
  • 摘要:本文从分析五大重点投资地区的对外合作政策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反映海外投资项目价值分配差异的财税制度评价方法及指标,综合评价了各国合同者收益及财税制度的稳定性,并预测了资源国财税体制的变化趋势。针对海外油气资源重点地区合作发展的特点,综合评价采用的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其中定量指标包括资源潜力,定性的指标主要包括能源政策因素、社会政治因素。能源政策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稳定性和合同者的收益情况。
  • 摘要:库车前陆盆地膏盐岩层具有压力和物性双重封闭机制,一般认为是优质的区域盖层,但如何理解盐上浅层油气显示、盐上大宛齐油田和盐下失利圈闭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盖层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轴加温加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膏盐岩具有“浅埋低温脆变、深埋高温塑变,弱挤压弹塑形变、强挤压破坏形变,盐岩塑性强、膏岩硬度大”的岩石力学特征.本文研究成果与勘探现状吻合,由此推测,克拉区带断穿型组合以勘探完整背斜圈闭为主;克拉苏断裂带上下盘盐上背斜圈闭、盐构造侧向遮挡圈闭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油藏;博孜地区膏盐岩埋深近7000m,且构造挤压相对较弱,发育未穿型断盖组合,油气勘探潜力大;克深区带及其南部盐下未穿型断盖组合发育区有望形成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
  • 摘要:南美地区自西向东发育盆地自西向东发育弧前盆地、弧后挤压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被动边缘盆地等,面对众多的盆地,如何快速地优选有利勘探盆地,是石油公司要解决的重要任务.盆地油气资源总量反映盆地油气资源的富集程度,剩余储量与待发现资源量反映着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是战略选区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利用IHS数据库,全面统计了南美各盆地的油气储量、产量、待发现的油气资源量,分析了盆地的剩余资源量、已发现和待发现的油气田藏储量规模.分析结果认为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油气资源最丰富,其中East Venezuela、Maracaibo、Campos等盆地油气资源最丰富,均大于500亿桶油当量以上,其次Trinida、Santos等盆地.
  • 摘要: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地表与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难度大,适合的勘探技术对该区的油气勘探显得尤为重要.受和田古隆起的控制影响,玉北地区经历了多期差异沉降与隆升,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孔洞、裂缝为主,发育孔洞-裂缝型、裂缝型、孔洞型3种储层类型,油气类型为岩溶缝洞型油藏.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多期暴露和多期断裂形成了缝洞型优质储层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空间基础,合适的储层预测方法与技术提高了勘探成功率,优化的工程工艺技术为油气勘探突破提供了保障.
  • 摘要:本文以库车深层碎屑岩、塔北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为例,通过精细包裹体组合分析、油气充注期次与古温压恢复等研究,结合人工合成包裹体研究,再现了两种类型深层油气藏形成过程,对比了碎屑岩、碳酸盐岩古流体演化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碳酸盐岩储层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校正是准确恢复成藏时捕获温、压条件的基础。研究表明,库车深层主要表现为早期油气充注、晚期天然气充注、超压充注的成藏特征,盐度演化、古压力演化记录了油气充注过程,晚期充注与调整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差异,形成了库车大北一克拉苏构造带深层特有的“多期充注、阶段捕获”成藏模式;而塔北地区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成藏时问相对早,经历了喜山期调整与改造,通过包裹体分析、均一温度校正、温压模拟等研究厘定了其成藏期次与时问,塔北地区主要表现为油气充注成藏后“长期埋藏保存、晚期快速深埋”的成藏模式。
  • 摘要:随着天然气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天然气勘探技术日显重要,天然气成藏与开发新技术是天然气勘探实践的重要手段.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在近几年研发了天然气成藏与开发新技术包括天然气生成模拟技术、天然气成因鉴别与气源对比技术、天然气成藏物理模拟技术、天然气盖层评价技术、天然气藏开发物理模拟实验技术五大技术系列20多项新技术.
  • 摘要: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深水盐下油气勘探一直是全球油气勘探的重点,巴西桑托斯(Santos)盆地深水盐下的油气发现拉开了南大西洋盐下油气勘探的大幕,2012年2月安哥拉深水钻井的油气发现掀开了西非深水盐下油气勘探的序幕,使该领域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区域.通过针对南大西洋两岸具有代表性盆地的综合研究(研究重点盆地主要包括巴西的坎波斯(Campos)盆地和桑托斯盆地,西非的加蓬盆地、下刚果盆地和宽扎盆地),重点对已发现的典型油气藏与已钻井进行精细解剖,总结了深水盐下四个主要油气成藏条件:(1)盐下裂谷期湖相泥页岩是主要烃源岩,并且西非下刚果盆地油气勘探现状揭示盐下湖盆的发育程度直接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2)厚层、连续分布的盐岩层是有效盖层,是控制巴西坎波斯与桑托斯两个相邻盆地油气差异成藏的关键因素;(3)优质的湖相碳酸盐岩是盐下成藏重要的储层,同时安哥拉宽扎盆地新发现Cameia-1井碳酸盐岩储层内测试产能平均约为每天7500桶,有效证实了该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较好的物性;(4)盐下裂谷期的构造高部位是构造-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位置,并且在此其他油气成藏条件均较为发育,成藏条件较优越,是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盐下油气成藏的最佳位置.深水盐下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能很好的指导在该领域的油气勘探潜力的分析,对海外战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根据已发现油气田资料和石油地质理论对坎普斯盆地盐下层系的石油地质条件、圈闭特征和油气藏成藏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了盆地盐下层系的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坎普斯盆地盐下层系勘探前景广阔,应是未来储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未来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以下儿个方向:一是继续勘探中央隆起带。中央隆起带位于成熟烃源岩分布区,同时也处在考维那一巴拉提凹陷和马利姆凹陷之间,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盐下层系的3套储层在该区域都很发育,油气通过不整合面、层问的横向运移和通过断层的垂向运移富集到构造、岩性一构造型圈闭中形成油气藏。二是重点寻找拉格菲群白生白储型油气藏。三是在继续寻找构造、岩性一构造型圈闭基础上,重视潜山、地层和岩性等隐蔽圈闭和复合型圈闭的勘探。四是盆地中盐较厚的地区。
  • 摘要:灯影期为隐生宙-显生宙交界的特殊时期,特殊的海洋环境造就了蓝菌的繁盛,形成了特殊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系统.尤其在四川盆地北缘灯影组白云岩中,发育大量球状、丝状蓝细菌.根据两者形态学特征:球状蓝菌形成了房室型、树枝型、链球型蓝细菌集合体;丝状蓝细菌形成了管型、叠层型、凝块型蓝菌集合体.这两种蓝细菌的粘结捕获作用、细胞外聚合物的钙化作用形成了叠层石、凝块石两种微生物碳酸盐岩.微生物岩分带性明显:叠层石主要发育在潮间带,凝块石主要发育在潮下带.此外,丝状蓝细菌在潮下高能环境中也承担重要的造岩作用,形成了团块、核形石等碳酸盐岩颗粒.最后根据Riding的生物礁分类方案,认为本区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微生物礁:粘结型微生物、及骨架型微生物礁.
  • 摘要:近年来,针对川中地区深层天然气的勘探,发现了磨溪-高石梯震旦系-寒武系大气区,展示了前寒武系良好勘探潜力.作者有幸参与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一寒武系大气区形成与分布的项目研究,充分利用重力、磁力、地震及钻井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深层构造演化及其对大气区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腹部存在受断裂控制的、NE向展布的南华纪裂谷。该裂谷向北可能与杨子北部大陆边缘盆地相接,向南与川西一滇中陆内裂谷相连。裂谷内充填巨厚沉积,在三维地震上有较清晰的响应。野外露头剖面显示陆内裂谷发育泥质烃源岩。表明川中南华系是一个潜在的含油气系统。2)震旦系发育陡山沱组及灯影组两套烃源岩,泥质岩为主,有机碳含量高,是重要的已证实的含油气系统。其中,陡山沱组分布受澄江期威远一南充古隆起控制,在川西和川东两个地区有分布。3)晚震旦世一早寒武世早期发生的桐湾运动,主要有三幕,控制了震旦系灯影组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形成与分布。目前资料揭示,灯影组储集层在四川盆地及邻区大面积分布。4)桐湾运动III幕在盆地西南部形成NW向展布的侵蚀谷,其上覆蛛竹寺组烃源岩在侵蚀谷内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与灯影组岩溶储集层组成良好的源一储配置关系,成藏条件优越,是灯影组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