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四届四校博士生学术论坛
第十四届四校博士生学术论坛

第十四届四校博士生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6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会议文集:第十四届四校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背景下,面对各种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做好自身硬实力建设的同时,注重软实力建设.执政软实力主要包括价值观、包容性、感召力、亲和力、号召力、沟通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是党通过发挥自身的执政理念、行为方式、政策主张等来吸引和感染人民群众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使社会成员、社会集团、甚至阶级阶层认同自己的主张,以产生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从而达到长期执政的能力.执政软实力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创设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价值体系,增强党的执政理念感召力,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增强组织发展的包容力,加深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加强文化建设,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感染力,改革和完善社会沟通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扩大宣传,传播党的良好形象。统揽国际大局,多途径扩大党的影响、提高党的国际声望。
  • 摘要:讨论马克思关于分配问题的有关论述对现今中国的发展道路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关系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按劳分配方式的阐述,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决定分配的基本关系下,解决分配问题的途径在于打破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度.与自由主义相比,马克思是在生产过程中将分配问题与生产关系的讨论放在一起,从而得出了对分配公正的历史性理解以及从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来解决分配问题的不同思路,这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改革道路具有始终坚持的启示性.
  • 摘要: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既包括系统的民族殖民地学说,又包括被压迫民族和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应当遵循的总策略.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民族殖民地学说,并将这一总策略应用于中国,形成了其关于中国革命的策略思想.毛泽东吸收了列宁斯大林民族殖民地学说,又借鉴了他们的策略思想,用之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大厦.只有充分意识到列宁斯大林的民族殖民地理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源流关系,才能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研究。
  •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由观即基于人类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背景下,在尊重自然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个体独立意志基础上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所拥有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其思想深刻性、独到性对当代生态问题的研究仍然具有启发性意义。生态自由观是马克思整体自由观的基础和组成部分,马克思的生态观除了具有自由观的基本特质,如相对性、历史性、条件性等之外,还强调其与时间、空间的关联性.马克思的生态自由观追求人、社会、自然的有机协调,在人与生态环境之间建构游刃有余的状态,达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主要从人的解放、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等各个方面对人类的生态自由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生态自由既要考虑到现实个体的生态诉求,也应充分思量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因当代人在时间上优势而否定后代享有自然的机会。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认为马克思自由观鼓吹对自然的摆脱,实际上曲解了马克思自由观的真实含义,马克思的生态自由观以自然的存在和延续为基础和前提,以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为归宿.
  • 摘要: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指导思想、正确理解其本质和优越性、不断完善其实现方式是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自信的三个路径.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是提升对其自信的理论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历史发展过程中,明确其本质和自身优越性是增强对其自信的现实基点.丰富实现形式、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其向新阶段迈进,是提升对其自信的实践举措.
  • 摘要:国家问题是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成史的基本视域之一.马克思承继18世纪后期德国思想界对近代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国家理想的反思,从法哲学批判转向经济学批判,到《穆勒评注》提出"交往异化"这一核心概念,揭示出货币支配国家是交往异化的完成,私人所有是造成交往异化、人的多重分裂和自由丧失的根源.只有消灭私人所有,实现真正的属于人的生产和交往,才能在更高层次上重建人的自由的共同体,从而彻底消解了自由主义和黑格尔对国家正当性的证明.交往异化语境下的国家问题批判,是青年马克思在国家问题上取得的重要成果,孕育着马克思国家批判理论走向成熟的胚胎,为历史地和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国家观念的形成逻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具有内在逻辑.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两者互动促进效应,共同致力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国家权力运作,促成社会良好精神氛围和道德风尚的形成,提升制度自觉,坚定制度自信。通过制度宣传、教育,使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都能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形成自觉遵守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的良好氛围。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国民意识,上升为国民信仰,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
  • 摘要:中国梦作为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引起理论界高度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对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和具体内涵进行了初步阐释和研究,并对关系视域下的中国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这些理论成果为理解中国梦提供了学理支撑,是进一步开展中国梦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要实现中国梦,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内涵研究,应明确中国梦的实质;在深入研究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中国梦的理论定位;在"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中国梦的话语表达应增进国际理解,对认识偏见应给予有效回应,抓牢中国梦的话语权;推进中国梦话语的大众化,使其被群众理解和认可,成为凝聚力量、激发斗志的精神动力。
  • 摘要: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是他基于改变中国现状的价值诉求.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现状是其社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是其文化基础,近现代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是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公正观是其理论基础.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之中。人民主体地位是毛泽东衡量社会公正的核心价值标准,他将社会公正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首要前提。社会公正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衡量社会公正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因而公正也会有不同的内涵。社会公正的实现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任何脱离实际、脱离国情追求的所谓公正的结果都是虚无的、空想的。总结毛泽东的社会公正思想,借鉴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合理内核,反思、吸取毛泽东在建立社会公正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从实际出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通过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来推进建设公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工作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科学认识我国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是基本前提.通过研究西方利益表达理论的内容和制度环境发现,西方的利益表达理论在解释我国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方面存在适应困境,难以解释我国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实践.在分析我国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与西方的理论和实践差异后,提出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理论和实践特色,进而构建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分析框架.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政策制定等环节都居于主导地位,这是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特色。通过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群众组织等表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区域自治和扩大基层民主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在此过程中表达利益诉求;信访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方式,是健全群众利益表达诉求的重要制度安排;工作单位中仍然存在比较广泛的利益表达途径,决策过程中的听证制度,由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结合起来的大调解工作模式等途径,共同构成了不同于西方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分析框架。
  •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学术中国化思潮体现了政治思潮与学术思潮的影响互动关系;学术中国化是学术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政治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本身又是学术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学术中国化都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探索中国的发展路径,两者有着一致的目标,“中国化”是他们共同的实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中国化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代以来政治思潮的变迁往往以学术思潮为先声,学术思潮为政治思潮正名,政治思潮影响着学术思潮,两者在双向互动中不断发展.两者的互动关系是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思潮发展的缩影。
  • 摘要: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固本与包容关系是一个至关重大的政治问题.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固本与包容关系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彰显了非凡的智慧.列宁固本包容的智慧源于对唯物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深刻领悟和把握,源于对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和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永不懈怠精神.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坚持固本又勇于包容,并把二者统一于党执政和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极其深远.事实上,我国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坚持了列宁固本包容的治国理念,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不断推动我党执政的固本包容性。
  • 摘要:文本研究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并进一步使其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文本研究的日渐开展,学界方法论自觉提升,"分析目的论"的传统文本解读方法遭受批判.批判主要从理论前提、理论实质、理论延伸、方法表现和理论后果五个维度展开.这一批判基本合理,但需要澄清三点认识.基于对"分析目的论"的反思,至少应从四个方面建构新的文本解读方法.文本解读需要坚持历史优先的原则,抛弃“目的论预论”;坚持表层解读和深层解读以及多种阅读方式的统一;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简单解释框架,对文本思想作“差异分析”;防止把马克思“圣化”乃至“神化”。此外,文本研究只是中介,透视现实才是目的.应将文本研究和现实研究相结合,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新形态,实现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摘要:当今世界,民主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民主一词已经司空见惯,深入人心,然而关于民主的内涵问题,学界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的国情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也需要回答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其次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是人民,使人民意志的表达式体现公共利益,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应转变思想观念,发挥政府职能,协调利益关系,逐步完善监督制度,保证监督制度的运行。
  • 摘要:对马克思哲学的多元阐释和解读,使得如何把握其完整视域与本质特征的问题凸显出来.纵然马克思哲学极具丰富性,但对"人"的密切关注与科学阐释却是其核心旨趣.马克思"人"学之科学性在于其"现实性",这种"现实性"是在立基于"实践"的思考中、在对各种"关系"的反思中,亦即在对"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发展"的关注中历史地生成的.只有将马克思的历史观与辩证法、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科学论证与价值阐述相互贯通、相互结合,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科学的“人”学,也才能真正领会马克思哲学的完整视域与本质特征,这意味着不能将其视为一种纯粹的意识形态而不加反思地确认并强力推行,而是应该始终保持与社会现实的亲和性,自觉地运用马克思哲学来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这样才能提高马克思哲学本身的解释力与有效性,使其成为人们“真信”的主义,成为实现个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
  • 摘要: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报告中看平等观的变化,有助于学习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平等与资本主义平等,了解中国梦中的平等不等同于美国梦中的平等.对平等的特定范围进行分析,指出平等从历史中产生。中西方平等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平等体现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资产阶级的平等观与是为本阶级服务的,一旦有利益的冲突,抽象的平等不能惠及其他的阶级;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坚持和发展的平等需要考虑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可见,平等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它从历史中产生,随着时代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而变化。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报告中也能看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平等观从最初的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思想、社会多个领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出现的平等与西方资本主义平等的关系,既要看到统一,又要看到对立,不能简单的把中国梦中的平等等同于西方价值观中的平等。并且,一个平等观的实现,不是仅仅靠思想上的批评来实现的,而是要经历社会的发展,需要制度的保障。
  •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永恒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在本质内涵上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帮助群众树立生态观,提倡生态消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生态税收政策,建立适应生态文明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公众参与意识。
  • 摘要:《哥达纲领批判》这一马克思晚年的重要文本蕴含了马克思丰富的公正思想.本文尝试厘清马克思在这一文本中对拉萨尔主义公正观的批判逻辑,从而把握其基本思维理路,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理论观点.本文认为,马克思在其中通过比较分析和逻辑归谬的方法,批驳了拉萨尔主义公正观的一系列错误,指出拉萨尔主义公正观关于公正的基本规定、不公正产生的原因、实现公正的基本原则等方面都存在重大理论问题.从马克思的批判逻辑中,可以发现生产要素是马克思公正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批判的所有立足点在于生产要素。马克思以是否占有生产要素来批判拉萨尔主义公正观的两个前提,以生产要素的构成来批驳拉萨尔主义公正观所谓不公正产生的原因,同时还以“生产要素分配决定劳动所得的分配”这一观点来分析并证明拉萨尔主义观所谓的“公平分配劳动所得”是不可行的。可见,在讨论马克思的公正观时,始终不能忽视马克思的这一逻辑前提,否则就不可能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公正思想。
  • 摘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但是当前,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过程中,出现了党群关系在目标指向上出现偏差,部分群众弱势化,党政干部的官僚腐败问题严重,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党的威信,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十分复杂.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制度建设,构建有效机制来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应了解民意,改善群众民生状况,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沟通交流机制;完善党的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整个历程,留下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本群.这些文本在中国翻译、出版和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是一个服从和服务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需要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组成部分和缩影;也是一个由中国学者结合中国实际展开再创作的过程,彰显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还是一个不断和国际学术界交流和对话、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国际性视野和世界历史眼光.
  • 摘要:本文首先对中国梦的目标进行分析,指出中国梦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三个参照系揭示"复兴"三种涵义.其次,探讨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恩格斯的"合力"理论来阐释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最后,根据三大参照系以及"复兴"的内涵发掘中国梦的民族性、时代性、理论性、实践性四大特性.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所在。中国梦的特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是一致的,中国梦是新时期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丰富和发展。
  • 摘要:抗战前夕,刘少奇对白区党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加强和调整白区党的建设;及时纠正各种"左"和"右"的错误,突出强调党的思想建设;适应革命形势的变化,灵活转变党的组织工作,肃清空谈的领导作风.刘少奇关于白区党的建设思想是现实性和理论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 摘要:郑振铎建国初期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容包括为人民群众服务;科学分类、分区指导、因地制宜;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积极捐献文物;近期发展和远景规划相协调这五个方面.指出要有计划性地对古墓葬、古遗址类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保护,做好两年或三年到五年的短期规划,科学规划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郑振铎建国初期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并不是尽善尽美,但对于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所关涉的根本成就、社会活动和基本规律等领域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传播、实践、创新和影响也有地域范围,包括中国国内各地方、整体中国以及国际地区.从中国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自身内在发展还可以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来源、现实阶段、未来发展等时间范围.在领域、地域和时域三重视野下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进一步认识其方位和地位.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党的领导。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民族宗教政策、惠民富民政策等。在树立共同理想,承认共同政治基础上,走符合本地具体实际的发展路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使各地一道最终实现全国全面全民小康。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