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7-11-24

主办单位:;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会议文集: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氟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在自然界有着广泛分布。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氟含量差异很大,其变幅在0~184000 mgkg-1之间。氟具有双阈值性,即摄入过多或过少的氟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摄入过多会引起氟中毒,表现为斑釉牙和氟骨症;摄入不足则会引起龋齿骨质疏松。土壤氟是一种重要的人体氟源。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由于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处理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和环境地球化学等研究领域,它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土壤污染物质空间分布情况,还能更深入地分析其影响因子.本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地方性氟病高发的广东韩江三角洲南部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区域土壤氟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试图寻找其可能的影响因子,以期为该区域地方病的防治以及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 摘要: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所在区域属丘陵地貌,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有近s平方公里的松木山水库(现改名为松山湖)和丰富的植被。松木山水库位于寒溪河支流松木山水上游,是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并列入东莞市应急水源之一。松山湖水库目前是松山湖高新区部分生活用水、大朗镇生活用水和常平镇、大朗镇工农业用水主要水源,并列入东莞市应急水源地之一。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建立和发展必然会改变该区域土地利用的类型和面积,对周边的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及时准确地了解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备用饮用水源地水质现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对维护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监测了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前后的松木山水库水质状况,了解了松山湖水库中主要污染物的现状以及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2个时相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 摘要:在世界性缺水的大环境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水权制度,中国一方面水资源总量缺乏,另一方面由于水权分配的不合理,水权归属的模糊,使得大量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这也是水资源不能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原因。 本文以珠海市水权制度建立为例探讨了关于建立适合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水权制度。首先介绍了水权制度产生背景,水权的概念,然后研究了从私有水权制度到公共水权制度,最后滔滔了适合珠海市的水权制度和推广。
  •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就目前情况看,对地方经济而言,中小企业的发展正处在-个关键的转折期,面临着自主创新、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的艰巨任务。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是推动经济增长力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作为地方经济的主体,是集中体现地方综合实力,代表一方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导力量,也是自主创新较为活跃的前沿阵地。几年来,地方政府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催生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涌现出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赢得了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依托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在动员和组织中小企业及其科研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素质服务、推动创新型禾肚体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得到了各力面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由于部分领导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同志对党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因此,在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摘要: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本世纪可持续发展问题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以及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在利用过程中产生了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因此,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急需解决的实践问题。
  • 摘要:济南以“泉城”闻名于世。“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寰中之绝胜,古今之壮观”。“泉” 是济南的特色和灵魂。泉水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活力,构成济南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历史人文景观。千百年来,人们依泉而生、伴泉而居,“泉”成为济南的血脉,承载了这座古老城市的生命与延续。济南的历史沿革、城市发展、人文景观、民风习俗,无不与“泉”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泉”造就了济南。没有“泉”,济南这座举世无双的“泉城”就将毫无生气地湮没在众多平凡的城市之中。“保泉”就是保“泉城”,就是保护济南,发展济南。 本文介绍了济南对“泉”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指出名泉规划是名泉保护的前提,保泉应贯彻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
  • 摘要: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确定了海南为第一个生态省建设试点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3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山东作为第6个被国家列为生态省试点省的省份,于2003年全面启动了生态省建设工作。 近年来山东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以平均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国内生产总值(GDP)由2000 年8542亿增加至2005年的18468亿。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山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探索山东生态省建设,并通过多边形综合指标法研究了生态省建设对山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 摘要:柳州是广西主要工业基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汽车、机械、冶金、制搪、造纸、化工、建材和日化等八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加快工业化的同时。工业污染物总量在不断增长,这势必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更大的压力.如果柳州市工业继续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来推动经济增长,将难以达到节能降耗的要求,无法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润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持良好环境为条件,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即3R CReducet Reuse和Recycle)为原则,遵循生态规律的高效协调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赢”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家提出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摘要:制度设计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关注。国家所处的自然条件与资源储备等自然系统的供应能力即通常所说的经济能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性能力。但仅有经济能力是不够的,后来人们开始强调领带科学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即技术治理思路。 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认识从经济、到技术再发展到哲学理念的变化,环境管理方法也经历了相应的发展历程,实践证明有效的环境治理结构体系一定而且必须包含: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技术方法、教育方法。对于环境保护政策,从制度变迁更深层次的动因来看,仅有经济学的视角、孤立地寻求技术上的破解答案都是不全面的。制度的设计实话在可续发展能力中日益成为重要内容。重视人力资本与体制资本的积累,强调人对自然过程的认知和把握能力,对问题迅速反应的体制以及各咱运作机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会有不同的效果。制度的科学性不仅为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而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达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三方共赢格局过程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力军,其环保意识如何将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贵州省的区位、资源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将成为贵州省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后发优势。因此,本文选择贵阳市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的环境知识与行为,环境理念、认识与意愿的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改善我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依据。
  • 摘要:海南西部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台地和低丘为主。气候为热带半干早气候,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极易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东方市南部和昌江县海岸带的沙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本研究以东方昌江两市县境内、距海岸14km范围内的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30年代、50年代和70年代1:50000大比例尺地形图和1986年、2000年TM影像图,解译了的五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view3.2软件将地形图和TM影像图转换为土地利用现状图,并进行面积量算,建立5个时期的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土地利用的变化特点、规律及人地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以便为西部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整体性发展,是人类在全面总结自身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1该理论主要强调两条基础主线2:其一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把人的生存与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其二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通过社会公平机制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怀柔区作为北京的上风上水,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质的水源、75%的林木覆盖率以及丰富的动植物,使之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天然氧吧。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区委、区政府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立足怀柔实际,发挥环境优势,开拓创新,实现资源的综合合理利用,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 摘要:根据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规划》,武汉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在2010年将达到3000MW,其中燃煤机组占80%。为使武汉的电力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武汉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提出将对全市11家电厂的35台约2500MW燃煤机组实施烟气脱硫。在未来的5~10年中,武汉市燃煤电厂的烟气脱硫建设将进入大发展阶段。 随着烟气脱硫工程的推进,将产生大量的脱硫副产品—脱硫石膏。以循环经济的观点给出应对措施,实现废物资源化,妥善解决脱硫石膏的处置、利用问题,不仅能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而且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摘要:城市圈作为一种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已经斩露头角。国内研究表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北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初具雏形,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运行的桥头堡。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经济区域龙头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工业化进程和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 摘要:麒麟区自2001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严格按照“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社会兴办”的原则,始终围绕《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1998-2007)》确定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中小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带动、循环经济促动、城镇建设联动”工程,全面构建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麒麟区城镇节能减排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探索与实践,包括:一、实施清洁能源带动工程,在致力统筹城乡发展中推动可持续发展;二、实施循环经济促动工程,在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中推动可持续发展;三、实施城镇建设联动工程,在着力构建宜居城市中推动可持续发展。
  • 摘要: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所有哈尼人居住的村寨都大致相仿,即村寨位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腰,村寨的走向与等高线基本垂直,村寨的上部保留了茂密的树林,村寨的两侧有大量易于开垦的梯田,蘑菇房是哈尼族传统的民居建筑。哈尼族作为以农耕为主的少数民族,梯田不仅是哈尼族得以绵延繁衍的物质载体,而且是他们根据特定的地理条件进行的杰出创造,也创造了至今令人唏嘘的农耕文明。哈尼人民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敬畏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观。哈尼族的这种环境观,对于当今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对于重新构建一个新的世界,仍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资阳地区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概况,以及资阳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了实现资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摘要:酸沉降是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 酸沉降已成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严重问题,酸沉降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系统,损害建筑,不仅对金属、石料、木料、水泥等材料有很强的腐蚀作用,直接危害电线、铁轨、桥梁、车船和房屋等,特别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等古文化遗产有不可估量的剥蚀破坏作用,给人类造成大范围和多方面的危害。 四川省是我国酸性沉降主要区域之一处于四川盆地中心偏南位置的乐山市,由于长期使用高硫煤,加上不合理的城市布局,特殊的地形、气候、气象等因素,致使城市酸沉降污染极为严重。 本文首先介绍了乐山市地形及气候、气象特点,世界遗产乐山大佛景区大气污染状况四、城市降水质量状况五、乐山市酸沉降形成原因分析六、乐山市区酸沉降防治对策七、乐山大佛景区防酸雨措施
  • 摘要:贵溪市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城市坐落在信江河畔,是新兴的工业基地,也是江西省的主要工业城市之一。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大气污染物大量排放,造成环境空气质量严重下降,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等产生消极效果。目前,影响贵溪市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TSP,PM10和SO2,冬季、春季和秋季是一年中三个主要污染季节。本文拟通过对贵溪市大气环境状况进行定量化研究与定性分析,并结合生态学原理,针对贵溪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找出其原因和症结,并进一步提出治理对策,以期改善贵溪市大气环境质量,促进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江西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淤塞江河湖库,加剧了洪涝灾害。同时,水土流失使本来就十分宝贵的水土资源大量流失,加剧了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 因此,本文拟在介绍江西省水土保持己取得主要成效的基础上,分析全省水土保持工作中仍然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总结工作经验,提出今后水土保持应采取的对策,从而为促进江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摘要: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经历了20年的研究和实践,学术界主流的观点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视为社会-经济-自然三维结构的复合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资源管理、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的相关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从以往单纯时间维度为主线的研究不断向空间维度进行拓展。将区域作为研究单元衍生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同时,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性差别为制定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地域单元的引入为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运用带来了新的空间。三次产业的组织与结构决定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区域发展不同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演进的速度和路径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差别悬殊。产业结构的差异对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的决定性作用使得调整和安排地域产业结构成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 岛屿作为一种特殊空间尺度的区域,其自身的特性使得可持续开发与建设必须考虑到更多的生态承载能力问题。如何发挥崇明岛生态建设的空间功能,树立其在整个上海范围内的生态建设的典范作用,对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 摘要:上海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进行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建设.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巨额的绿化投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解决与地理空间位置无关,且不能无限细分的资源公平分配问题[[3]的基本思路是:参与分配的各方均获得相同的供给需求比,且等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比。相同的供需比是公平分配的追求目标。 解决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且不能无限细分的资源公平分配问题,同样要求各需求点均获得相同的供给需求比,且等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比。这种相同的供需比同样也是空间公共资源公平分配的追求目标.不同之处在于,供需比要采用空间供需比。 空间供需比由来己久,早在20世纪4050年代,社会经济学家以及地理科学工作者就提出了区域科学和区位论中表示两地相互作用的通用引力模型.与引力模型相似,潜能概念被引入地理学,形成了地理学的潜能模型。目前,空间供需比的叫法不一刘钊称之为区域可达性,陶海燕称之为可达性指数,王法辉称之为gravity-based index of accessibility,并证明了各需求点的空间供需比的加权平均严格等于总供给与总需求比,使之成为空间资源公平分配的理论基石。
  •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经济的繁荣已不再是人类追求的惟一目标或首要目标。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和谐共进,追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主旋律。近年来,徐州市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徐州为目标,在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当前形势来看,徐州市的环境保护依然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型环境污染矛盾依然突出,环境质量与国家标准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 摘要:水库是人们生活饮用水水源之一。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生物所需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改变了水体的理化性质,破坏生态平衡,并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性的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水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水体污染问题。 福建省是一个年均降雨量大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省份。因此,水库已经日渐成为城市重要饮用水源之一。多年来,由于水库所处的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及人类对水库生态系统的干扰加剧,福建省不少水库富营养化特征明显.因此调查福建省典型大型饮用水源地水库富营养化状况,对于福建省的供水战略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本文在社会调查、野外监测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福建省四个典型大型饮用水源地水库的污染源及污染负荷、水质现状、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福建省饮用水源地水库富营养化状况的建议和措施。
  • 摘要:作为甘肃省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石羊河,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流经张掖、武威、金昌、白银等4市9县(区),流域总面积4.16万km2,占河西地区总面积的15.4%,耕地面积42万公顷。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之上游人口增加和严重的开荒以及农田灌溉面积、农业用水的增加,同时由于上下游多次重复利用以及地下水的超采,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172%,每年超采地下水量高达5.6亿m 3,已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直接导致了位于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县由过去的阻沙天堑绿洲,变为了今日的风沙暴起源地。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甘肃省“十一五”规划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列为甘肃省十大超百亿战略性重大工程,成为甘肃“十一五”期间最重要的两个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之一,其战略地位和重要性显而易见。实施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和经济问题,更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对于整个河西走廊乃至中国西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区域战略安全意义.
  •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促进一个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南省资兴市是中期验收合格的首批“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近年来,该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被评为“湖南省首批经济强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坚持节能减排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当务之急,加强统筹协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所在,突出生态和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内容.
  • 摘要: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一人口大国,其减贫的成果对世界减贫的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中国的反贫困问题,对于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新疆是典型的资源性绿洲农业大区,地域辽阔、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域气候差异显著,独特多样自然条件,具有灌溉绿洲、灌溉农业、灌溉生态的特点,农业生产条件优良。解决新疆的贫困问题,是解决新疆经济发展是解决新疆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农村贫困的成因,找到切实有效的、针对贫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 摘要:城市化进程给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给城市承载力带来了压力。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在物质、能量和空间需求的基础上,转变为追求更加健康的人居环境。因此,应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开展城市人居建设,对建造新型生态人居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仿生态的手法将人居环境借鉴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延续的模式予以解析,形成以多样性的景观空间支撑系统,实现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普及生态意识,从而推进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
  • 摘要:矿产资源是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源泉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地区拥有的优越成矿地质条件,使得广东省矿产资源丰富。据统计,广东储量居全国前十名的矿产有60种,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的矿产有33种。 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的有硫铁矿、铅锌矿、玻璃砂等;储量和开采量均居全国前列的有独居石、磷钇矿、钽铌矿、锆英石等。储量十分丰富的还有高岭土、瓷土、油页岩、铜矿、稀土、铀矿、锡矿以及花岗石、大理石、石灰岩等。在金属矿山开发中,广东主要开采硫铁矿、有色金属、贵金属、铁矿等,著名的矿山有云浮硫铁矿、凡口铅锌矿、大宝山多金属矿、河台金矿、高明富湾银金矿等。本文研究了广东省金属矿山开发资源环境效应,讨论了广东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摘要: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县,在改革开放初期,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十分有限,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十分薄弱。但恭城历届领导和全县人民以不甘于人后的精神,坚持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咬定生态不放松”,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施“种植为龙头、养殖为重点、沼气为纽带”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在农村沼气能源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解读了恭城县可持续的农民增收之路,即:发展沼气,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选准恭城特色水果发展路子;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摘要:广西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资源短缺及由此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是21世纪广西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传统上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主要借助于工程技术措施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运用经济激励、社会结构和制度变化等社会资源来解决耕地资源危机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虚拟土地战略的提出使人们意识到在耕地资源短缺的地区,粮食安全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和经济一体化得到解决。但目前对于运用社会资源来解决耕地资源危机问题的研究还很少。这里在引入社会适应性能力概念基础上,将耕地资源稀缺问题拓展到社会经济领域,探讨耕地资源社会化稀缺问题。
  • 摘要:模式是指对某类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的事物、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抽象而得到的理性认识。某种模式一旦建立,就对此类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指导或借鉴意义。小城镇发展模式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依据不同小城镇的不同发展特征和发展条件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的不同类别的发展范式;而小城镇模式决策则是指针对具体某个小城镇,根据其发展现状和可预见的将来,参照已有的较成熟的小城镇发展模式,选择一种或兼取若干种适合自身的、能推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形式,用以指导自身的发展。模式的建立与决策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属于归纳思维型,另一种属于演绎思维型,目前对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分类和决策研究大多采用前一种思维形式。
  • 摘要:新疆是干旱区,绿洲农业是绿洲经济的基础。近些年,从事于绿洲农业的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但总体水平还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并有扩大的趋势。要实现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现实战略目标,农民收入提高问题是其中的难点。在近日闭幕的新疆农村工作会议上,“农民增收”成为与会的自治区各级领导谈论最多的话题。提交会议讨论的《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到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力争赶上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今后几年农民增收要以每年300元以上的速度增长,这是自治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对此,有必要对新疆农民收入结构的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农民增收的增长点,为农民的增收提出一些建设新的意见。
  • 摘要:大同在大力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对环境保护不合理,致使今天的大同污染十分严重。在新的形势下,更为了大同的明天,迫切要求大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严峻的现实表明,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污染日趋严重的大同市的必然选择。本文介绍了大同地区污染现状和污染的后果,并通过云岗石窟的生态环境进行实例分析,探讨了大同市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以及公众意识的觉醒及公众的作用,研究了生态环境教育模式创新和大同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是全国主要的产煤、输煤大省。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易开采。但长期以来,山西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源破坏问题和因高强度消耗资源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山西煤炭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目标在于通过构建资源利用的经济运行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最少量地排放污染物。而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它是一种建立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之上的相关企业集合的新型空间组织形式。
  • 摘要:山西省是煤炭蕴藏资源大省和煤炭资源的开发大省,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2006年山西煤炭原煤产量为5.8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调出总量的75%。 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山西煤炭工业在全国煤炭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全国煤炭企业100强中山西企业有12家,其中前10名中有4家山西企业,分别是山西煤销集团、山西同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和山西晋城无烟煤集团。 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基本情况2山西焦煤集团古交矿区循环经济的实践3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 摘要:桉树属于桃金娘科,原产于澳大利亚,引进中国已经100多年,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华南地区,其种植历史更是悠久。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针对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大量学者以及相关部门表示按树对环境无危害;同时近年来,也有大批学者认为桉树对水土和环境有着不利影响。本次在广西贺州地区展开调查,对以上两种观点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
  • 摘要:上坝村位于广东省翁源县新江镇横石河下游,近年来由于多种疾病和癌症的高发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出现这一制度的原因与位于上游的大宝山矿的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坝村灌溉水直接源于大宝山尾矿库的酸性废水,其水质远差于非矿山污染区的河流水,其pH值和Pb、Zn、Cd、Cu均超出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污染严重。 上坝村土壤重金属可交换态含量较高,特别是Cu、Zn、Pb,土壤污染至深层部位。稻田上和根系土污染指数均显示为重度污染。 上坝村土壤存在中等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陈公湾土壤因高Cd原因,也存在中等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但潜在风险指数较低。
  • 摘要: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的滞后汇聚了主要的影响不平衡的大多矛盾,作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极—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高效建设和谐社会,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的实现.目前对和谐社会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和谐社会的建设还不多。欠发达地区普遍落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找准切入点,集中精力和优势建设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择广东省欠发达地区梅州市作为研究区,研究梅州市选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切入点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行性,为欠发达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路。
  •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共知的事实:工业革命以来,水又因为是工业的必需而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水,作为水环境的一部分,对整个生态环境又举足轻重的意义。保护水环境是没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使人担忧。本文介绍了中山的水环境概况。水具有外部性,单靠市场机制水环境难以得到保护,需要政府的经济调控作用和行政调控作用。本文研究了环境的改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摘要:肝癌为世界第六大常见恶性肿瘤,大量事实表明,肝癌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是多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多突变的结果,其死亡率随不同地域而变化.由于癌症是一种多因素或多病因疾病,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微量元素与这些癌症的关系至今仍无定论,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佛山顺德区是我国肝癌四大高发区之一,近年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但多年来对顺德肝癌高发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调查和分析甚少,并初步得出环境中高Cu、贫Mn和Pe可能与该区肝癌高发有关的结论,而近年研究认为顺德肝癌病区各元素含量与周边正常区差异不大。笔者认为上述研究不在同一时期,研究区域也不尽一致,且近二十年来,顺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加剧了重金属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杰藩等人的研究结论,尽管如此,各种来源的污染物质正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当地居民的安全和健康。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对顺德肝癌高发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的调查,了解该区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同时。利用基于多元统计的方法对研究的17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分类,进而了解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为识别该区影响肝癌高发的环境因素和控制重金属污染源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生态足迹(Ecologi:Ga1 footprint,EF)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土地面积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生态足迹,二是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主要用来计算农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为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人口、某一区域持续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则是一个区域所能提供给人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能力进行比较,一方面分析计算人类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一方面计算该区域的生态承载力,以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作为指标衡量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趋势的,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目能生态足迹已经应用于我国很多省、市、地区等各级地理范围,以及土地,旅游等领域。本文以2000-2003年潮州市为例,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核算,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规划。
  • 摘要: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等各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河流的自然地理规律是河流生态功能发挥的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对环境、景观建设的日益重视,河流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要想实现持续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需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先进的开发利用技术、来对其进行最有效的管理,使之与生态系统相协调。 对河流的保护要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河流形态、河床地貌是河流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然特征,其过去、现在和将来严格受河流自然地理发育过程的控制,且经久不变地作用其中。河流系统的时间尺度在许多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一条河流以很多种方式呈现出“易变历史”,反映出河流在流域内既流动且又帮助形成流域地形的流域特征。河道形态可能在很长时期内自然地改变,也可能由于人类介入发生突变,但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后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觉察。因此,对江河岸线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考虑到时间尺度,其实用上的重要性在于从长远观点做好河流的保护规划.
  • 摘要: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独特生态功能的自然综合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降解环境污染、蓄洪抗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国际上把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但是随着湿地环境恶化,湿地主要物种多样性在不段下降。本文主要探讨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湿地中薇甘菊危害分布情况。同时采集薇甘菊发生严重地带的土样对比分析揭示了薇甘菊的发生和土壤环境遭到破坏有关。为在较大尺度范围内验证,对广东地区薇甘菊发生与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关系的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薇甘菊的传播、爆发和人类不适当的开发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有关。所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减小薇甘菊等外来入侵种的侵害需要各方面的科学协调。
  • 摘要:目前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当今全球所共同倡导的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也是既利于当代又适应未来的唯一正确抉择。事实上,城市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亦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广州番禺区为例,交通系统在巨大的需求增长压力下不断扩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区的交通压力,但随着广州市南拓步伐的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小汽车拥有量激增,城市交通必然将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同时道路的扩张也受到城市稀缺的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限制。实践也证明,仅限于提高交通系统自身服务水平的规划方式犹如扬汤止沸,必将导致交通发展与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尖锐对立,并将阻碍城市发展的进程。本文利用2006年的实地调查资料,在分析番禺中心城区交通现状的基础上,促使番禺建立起低占地、低能耗、低费用、高效率的集约型交通发展模式,探索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 摘要:新会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区域面积1387平方公里,人口74万。本文首先介绍了新会的区情概况,然后分析了了新会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有利条件,最后提出了新会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目标和行动措施。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出现了大批规模较大、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以镇级经济为单元的新型经济形态--专业镇经济。2000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2006年10月,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专业镇的意见》,进一步加快了全省专业镇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了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本文笔者就试着结合东源县的实际,谈谈东源县专业镇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态势。
  • 摘要:谋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立和发展,既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探索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行动。其目的就是通过实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发展道路,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 摘要:“可持续发展”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现已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发展观,它强调城市在增长的同时更注重城市质量的提高,包括城市的生态结构质量、环境质量以及建筑美学质量等方面,最终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其核心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和自然空间内,以节约资源,提高技术、改善环境等为主要手段,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优化城市结构、功能并使其与外部的资源、环境、信息、物流和谐一致,在满足城市当前发展需求和正确评估城市未来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功能、结构、规模、数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非持续性到可持续性,不断追求其内在潜力得以实现的有序动态过程。相比“城镇化”而言,“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我们进入一个更宽广的领域,而且即使对待同样一个问题,也必须从更多的视角来观察:城市的发展不再仅从社会经济的需要出发,还要顾及到资源和环境容量:光有城镇化率这样的规模发展还不够,还要优化城市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城市活力,要对更大区域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负起责任。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更是国家未来发展政策的试金石,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要发挥先锋作用。在今后的发展,必须要走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摘要:美国的911事件后,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问题在西方国家受到空前的关注。在我国,2005年由石化公司爆炸引发的松花江水污染所导致的哈尔滨停水事件,也让国人广泛认识到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水是维系城市生命的战略性资源,一个城市失去水资源供给的必然结局就是该城市消亡。可以说,城市供水系统是一类与社会和谐及社会安全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实施,城市供水系统如果在一定时间里出现问题,往往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保障城市的供水安全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深圳市是我国南方地区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城市,保障深圳市的长期供水安全对于维护我国南方地区的和谐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深圳对其它地区水源的依赖是威胁深圳供水安全的一个隐患,深圳水源结构隐含的供水安全隐患实际上是由不妥当的水事体制造成的。本文拟着眼传统水制度的改进,探讨如何通过供水安全目标取向的水价改革去削减深圳水源结构的水安全隐患。
  • 摘要: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高级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同时城市也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城市化则是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既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器。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随着经济的率先发展,其城市化进程也较其它地区为快为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本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3,进入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从空间上看,珠江三角洲形成了广(州)佛(山)、港(香港)深(圳)、珠(海)澳(门)三大都市圈。同时,应该看到,珠江三角洲西岸的发展滞后于中东部地区。而佛山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倚广州,西接肇庆,南连中山、珠海,北通清远,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重要城市。佛山的发展,可以弥补珠江三角洲东强西弱的格局,有利于带动珠江三角洲西部如江门、肇庆以及粤西与大西部的发展。因此,利用客观、准确的数据透视佛山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为佛山的进一步城市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更好地充当珠江三角洲西岸城市群发展的领头羊角色有重要意义。
  • 摘要:佛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曾是我国四大名镇之一。2002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来四个县级市和两个区重组为五个区,实行“一市辖五区’(即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的管理体制。行政区划调整后组团式的发展思路为佛山打造广东第三大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将是佛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的重要历史时期,是加快推进“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发展进程的关键阶段。“十一五”期间佛山市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速度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依然很大,特别是传统产业(纺织印染、陶瓷、电力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负荷。为更好地协调佛山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两者进行定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一些典型的指标,依据多种相关关系进行拟合,选取拟合关系最好的方程预测“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压力和未来环境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为佛山市“十一五”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 摘要: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延续和深化川,产业可持续发展把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从此视角多维地考虑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需要社会政策,法规体系,市场机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持和推动,强调综合政策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是一种关于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理念,虽然指的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却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可能脱离社会、科技等的支持而得以实现。它必须以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大系统的角度而不是割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在其实践层面上,循环经济的全面推动,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等转变问题,还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发展战略、政策、法律、教育、科技等社会各个方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转变.因此,循环经济的理论要指导社会经济实践,实际上需要以社会各个层面的转变作为依托,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当中,并切实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政策、立法,以及公众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各个层次当中去,实现社会发展模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变革。 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上的转变,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使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东莞市作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达城市之一,2006年,东莞市完成生产总值2624.63亿元,居广东省地级以上市的第四位。但是,东莞市同样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等问题。作为广东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一,东莞市根据自身的需求不断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按照“循环经济”原则和要求推动循环型城市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东莞市推进循环经济的管理模式,并探讨了东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及主要任务。
  • 摘要:东莞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产业支援服务业,这些都离不开高新科技的强力支撑。东莞产业发展模式、科技发展基础、城市功能定位与广州、深圳等国内大城市不尽相同,推进科技创新的路径也不尽相同。只有结合东莞产业发展对科技的现实需求,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技术创新链,才能达到成功推进产业升级转型的目的。
  •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土地被开发利用,植被减少,机动车迅猛增加,大气气溶胶污染事件频发,已成为全国灰霆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大气气溶胶污染对居民健康、出行以及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都有现实或潜在的影响。对大气气溶胶的监测和控制已是当务之急。 环境与气象监测站一直在监测大气污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得到监测站点处较精确的地表大气污染物浓度信息和气象信息;但是,由于地面观测仪器、设施一般比较昂贵,这种方法只能在有限的地面站点进行,不可能得到良好的空间覆盖和三维空间分布信息,难以对污染物来源、污染物变化趋势进行宏观分析。MODIS (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卫星遥感资料以其良好的空间覆盖,弥补了离散的地面监测站点难以反映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的不足,可以成为大气质量监测系统的重要数据源,使宏观观测陆地气溶胶的分布和传输趋势变为现实。但是遥感数据不能直接表达地表气溶胶光学厚度,精度上有一定的误差,尤其是多云雨的时期,气溶胶的光学遥感受到限制。利用遥感监测的优势,同时结合非遥感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发挥不同来源监测数据的优势,建立可应用的气溶胶监测模式,对监测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主要贡献源的分布和变化,以及提出合理的控制排放建议有着积极意义.
  • 摘要: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广东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此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尤其重要。“十一五”时期是试点城市开展循环经济工作的重要时期,东莞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示范推广、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着力构建循环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城市建设模式、社会消费模式,努力建设成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因此,东莞作为试点城市的意义重大:首先,东莞作为广东经济发达城市,为发达城市探索一条高效、健康、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途径积累经验。经济发达城市都面临着资源紧张的问题,通过对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和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创造出以最低消耗与最低排放为标志的最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发展道路。其次,试点城市工作为在城市层面推进循环经济选好关键切入点积累经验。循环经济城市的工作是多层面的,通过产业链的构建与延伸、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与机制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建设以及社会节约型消费与生产间的网络形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再次,试点城市的工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可行的途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从资源利用的视角看经济发展问题,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正是改变从前唯GDP为重的发展方式,既看重经济发展速度又看重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摘要:FEASIBLE模型是OECD环境行动计划工作组(EAP TF)、丹麦能源与环境部(DANCEE)和丹麦COWI咨询公司共同开发,帮助新独立国家(NIS)或过渡经济国家在需要大量投资的环境领域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融资规划的融资战略工具。它主要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实际资金供需缺口,提出弥补资金缺口的战略措施。FEASIBLE模型由框架假设和预测、环境目标、现状分析、资金需求、供给预测、资金缺口分析六部分构成。 城市建设固定投资过多依赖银行借贷,不利于污水处理业市场化发展。特别是对于像广州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在污水处理上,完全可以吸引更多的私人资本参与,加快污水处理业的产业化发展。 因此,广州市应该调整污水处理费价格,在弥补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费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成本收费;逐步实现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提高运营效率;有条件的引入私营部门参与,扩大融资渠道,促进竞争.
  • 摘要:人流密集的街道往往伴随着商业的兴起,传统商业街就诞生于这种背景。街道尤其是传统商业街道往往是一个城市特有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具有很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20世纪中叶以来,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保护历史街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已经被普遍认同。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城区正面临着土地功能置换和旧建筑的更新改造,如何使老城区的历史文脉在旧城区的改造和更新中得到保护和延续,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主要以广州市上下九商业街为例研究了城市空间形态视角下的传统商业街文脉延续与现代再生。
  • 摘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需要的可持续性为核心的社会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城市应协调交通和其他系统的关系,达到以较小的资源投入、较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所产生的交通需求的城市交通系统。 目前,广州市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迅猛扩张、机动车快速增长等将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针对目前的形势,制定合理的交通策略,将对广州城市社会经济以及交通运输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摘要:萝岗区2005年起正式成为广州8个行政区之一,是在原广州开发区的基础上,并入了白云区、黄埔区、增城市的部分区域形成的新区,总面积389km2。区内地貌属珠江三角洲冲积丘陵平原区,一般海拔50-300m,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地丘陵,南部平原与丘陵相间,最高峰为油麻山,海拔433.6m。本文对广州市萝岗区景观动态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并对结果进行了结果与分析。
  • 摘要:广州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城市”。广州的“水”除了珠江,还包括231条河涌,总长达913公里。然而,快速城市化和高速的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累积效应,给广州市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自广州市启动河涌综合整治以来,不断创新机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现己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广州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功,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横渡珠江活动重新启动,珠江夜游已成为广州的一道风景,河涌两岸的房地产升值明显。本文通过广州市河涌综合整治前后水质变化分析,探讨了广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推进机制与模式,以期进一步指导水环境综合整治这一系统工程。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人口跨地区性迁移流动是区域人口发展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也逐渐成为区域人口总量变动的主因,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广东流动人口总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均居全国首位。作为广东省省会、华南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的广州市,在人口迁移流动方面也是广东省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广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优先发展的政策优势、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优势、城市博大的包容性优势不断的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 人口迁移流动虽然促进了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盲目流动、社会保障空白、计划生育失控、子女教育缺位,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将流动人口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如何使流动人口的权益合理化是广州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巫待解决的问题。
  • 摘要:珠三角发达地区由于土地、能源、人力等资源紧张,一些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产业没有竞争优势,这些产业必需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同时,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下,珠三角地区正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性产业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为了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产业承接也正由被动的承接转变为主动的承接。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创造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主要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位单位,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县域经济,这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
  • 摘要:在20世纪的十大全球环境问题中,土壤荒漠化是其中之一。荒漠化被认为是地球的“皮肤病”或“溃疡病”,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荒漠化土地在全球分布广泛,大约全球陆地总面积的30%已遭到荒漠化的危害。同样,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也很广泛。我国重点荒漠化地区己从20世纪90年代的“破坏大于治理”转为“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仍在扩展。 荒漠化既是一种自然灾害,也是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现代荒漠化与地质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有所不同,它的发展趋势将取决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叠加影响。因此,防治荒漠化是一项复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理,科学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保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从整个社会功能体系出发,实行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布实施。逐步建立起既能促进环境优化,又能有利于社会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镇经济可谓突飞猛进,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乡镇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对于乡镇工业经济如何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道路则关注不够,而正好是这一环节推动了乡镇企业质的提高。 为了探讨乡镇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缘由,笔者选取了地处广东省珠三角的T镇作为研究对象,2(15年T镇工农业总产值1.4.89亿元,属于珠江三角洲经济较发达的镇。从普遍意义上而言,T镇经济发展的习处也恰恰反映了从传统粗放型发展到集约型发展的阵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当粗放型的乡镇企业不适应经济增长需求时,乡镇领导人及时的通过发展工业经济促进了可持续的发展。
  • 摘要:纵观工业革命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很少有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危机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曾经的工业生产模式造成了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就停止工业化,将“工业化”指责为一切问题的产生源头。我们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反思传统的发展模式,结合并利用现今社会的新兴科技产业,创新环保技术,国际化经营管理理念,以及愈加重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政策,愈加重视居住环境质量的民众心理,真正切实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对于工业可持续发展有了定性的确定之后,我们也应该有一些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定量地评价各个具体的工业企业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有以工业经济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非货币指标体系等等指标体系构成的工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指标。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东部中小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中国人在许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经常走“弯路”。“十一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被几十个中国的大中城市列入头等交通发展规划,形势一片大好,可谓如火如涂;而多年承载近十几亿国人出行的自行车交通,却逐步被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怎样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交通有机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到了引起人们更多人关注的时候了。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经济特性,然后分析了自行车交通在中国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介绍了发达国家的自行车交通浪潮,最后研究了二者的有机结合。
  • 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今后的基本战略。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协调。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是人与环境系统众多矛盾中的根本性矛盾。库兹涅茨曲线从宏观尺度,既为分析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手段,同时,也为预测环境和经济的关系演变趋势,进而制定适宜的环境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 摘要:产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产业发展中如何保护好环境;二是如何建立一个与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这两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保持广东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未雨绸缪,协调和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让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本文对广东产业发展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趋势预测,最后提出了解决产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
  • 摘要:珠江是联系泛珠三角区域的天然纽带,“共饮珠江水”将“9+2”省区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被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换代淘汰的落后工艺逐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污染逐步蔓延,呈现出明显区域性特征,成为制约区域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介绍了泛珠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认为排污权交易有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立泛珠三角区域排污权交易体系的构思。
  • 摘要:饮用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健康,同时也是人们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基础和保障。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使得众多城市面临饮用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水污染事件近年来频繁出现,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广东北江水污染事件,江苏太湖、安徽巢湖、湖北东湖、云南滇池的蓝藻爆发以及江苏沭阳水污染事件都彰显饮用水安全的严重性和巨大的影响。 从广东特定省情来看,由于环境污染、局部和季节性干早和供需不平衡等问题,饮用水安全面临也相当严峻的危机。本文对广东省饮用水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调研,在了解本省饮用水环境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广东省省情的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对策。
  • 摘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制定和落实产业政策,保持了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其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和经验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产业发展走过的历程。研究总结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和经验,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广东乃至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 摘要:20世纪b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方分析法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但在国内外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范围大、涉及利益相关方层次复杂及领域广等特点,使用利益相关方分析法确定区域发展中存在相关方利益冲突,应注重多方利益的协调。 根据经济发展速度、经济规模总量和发展前景广阔等因素,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既具有代表性也具有特殊性。从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角度出发,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相关方的利益诉求以及各利益相关方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关系,使利益相关方分析法作为一个平台起到确定和协调主要、次要矛盾的作用,反映相关方利益的不同点、共同点和关心点。以各方利益基础为依据,优化区域发展战略,争取使各方利益最大程度上达成一致,利益最大化。
  •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生产、生活与活动的空间,也是城市发展的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快,以及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加大,大量耕地被占用现象突出,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凸现,土地紧缺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对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已有不少学者分别从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节约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广东省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的研究较少,相关的研究主要是从耕地保护、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探讨。广东省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已经先行一步,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位列全国前茅,与此同时,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的面临的问题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超前性。因此,分析广东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将对我国其它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 摘要: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从生态学角度提出的一个现代城市和谐发展的全新理念。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构成城市生态复合系统的城市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藕合度、协调度、平衡度达到最佳水平,共同促使城市生态复合系统的发展。 为此,笔者在广州、茂名等广东城市开展了“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调查”,通过对城市的实地调查,对广东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有了比较真实的了解,并依据调查提出了建设绿色广东,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点。
  • 摘要:广东省矿产资源丰富,已找到矿产129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有91种。储量居全国前十名的有60种,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的矿产有33种。 本文介绍了广东省矿产资源特征以及开发现状,探讨了矿山环境的危害性,分析了矿山环境中硫化物的氧化作用,最后介绍了矿山环境中重金属的来源。
  • 摘要:海岸带是目前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带,是海洋与陆地交互作用的地带,面临着人类与自然的双重影响。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综合管理和调控对策等进行了研究,我国政府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并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作为重要内容。广东省海岸带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通过对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和定量评价[Cpl,认为广东省海岸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2)近岸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3)人地矛盾日益紧张;4)海岸带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5)海岸带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鱼待加强。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尝试对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探讨,提出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对策措施的一些初步设想,以期为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和规划提供一些参考。
  • 摘要:节能减排是中央从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农村在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布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搞好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助于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了广东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的措施,并提出了加快推进广东农业节能减排的对策建议。
  • 摘要:新会经济发展在珠江三角洲西岸占有重要地位新会产业基础雄厚,制造业较为发达,是珠江三角洲西岸正在崛起的工业重镇。有国家和省产业基地4个,省专业镇4个。全区现有工业企业5000多家,依托江海连通的优势,在银洲湖区域已形成了纺织化纤、五金不锈钢、集装箱、钢铁、造纸、石油化工、食品、电力电器等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新会是中国的五金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江门纺织化纤产业基地、广东省石油化工基地,还是我国集装箱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拆船基地。随着银洲湖区域开发建设纳入到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的发展部署中,新会将逐渐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西岸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珠江三角洲西岸城市发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介绍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特色建设的发展优势和实现路径。
  • 摘要:伴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急剧耗减以及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等问题愈来愈明显。其中广东省森林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的破碎化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尤为严重。本文针对广东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客观衡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效能,对该区域森林资源的保护及其科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森林资源纳入我国国民绿色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依据。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活跃的经济和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中西部地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到沿海地区就业了。外来人口的涌入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也给当地的社会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但是由于我们人口管理还是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没,并不是按照居住地管理,而是按照户籍地管理,这给劳动力的市场和跨区域流动带来的很多问题。
  • 摘要:生态城市圈是一个探索中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它更适于一定区域内有相当数量城市的情况,如中国的京津塘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当然,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圈的理解不同,加上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则要求,就是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
  • 摘要:城市化高速推进致使城市地质环境受到的影响和压力与日俱增。人们不得不面临着诸多地质与环境问题。 城市发展的需求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中。作为“数字城市”的组成部分之一,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服务的城市地质信息系统也应该随着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其相应的服务功能,在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个过程需要多个途径和方面的协调来完成的,包括建设思路的调整、系统建设的开放性、地学信息的数据挖掘、增强公众服务功能等方面。
  • 摘要:人口转变理论告诉我们,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过程中会依次会形成年龄结构和经济负担不同的三个阶段,用人口抚养比表示依次就是高少年儿童人口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高老龄人口抚养比。 本文首先概述了国外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而后总结了国外及东亚地区处理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和教训,最后得出了国外经验教训对我国处理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启示。
  • 摘要:城乡边缘带位于连续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兼具城市与乡村特征。城乡边缘带是城市空间近域扩展地带,其景观变化剧烈,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强烈,自然、人文景观和土地利用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动态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普遍伴有景观生态过度退化问题,对城、乡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严重障碍。城乡边缘带的景观动态,是实施城乡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重视并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对象。当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已引起普遍关注,成为许多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近年,对城乡边缘带的特征、功能、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等方面仍有较多研究,但对城乡边缘带景观动态调控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研究欠缺。为此,本文分析城乡边缘带景观动态对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特征以及景观调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有效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边缘带景观调控优化对策,为进一步研究城乡边缘带景观调控的系统方法与措施提供条件,并通过在相关实践中的全面应用,有力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和区域化程度的加快,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和低廉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于科学技术的竞争,国家、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国家的战略,将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模式。 区域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系统是国家自主创新系统的区域化的纵向延伸,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有国家自主创新系统对应的结构与功能,又区分于国家自主创新系统,具有区域的自身特点和特色,通过区域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可以实现将科学技术和区域科技资源(人才、知识、资金)、区域优势资源高效地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本文借助系统分析的方法,构建出了区域技术自主创新系统模型,并就区域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运行过程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 摘要:展开对香港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讨论,与笔者2007年暑期参加的一个社会经济考察计划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次计划全称为:李韶社会经济考察计划。来自内地,香港以及美国优秀高校的81位同学参加了这次计划,主要是围绕了香港的经济发展以及内地的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和走向展开了深入探讨。通过讲座,古迹和环境游历,参观各种经济组织等方式,大家在对比和借鉴中有了许多新的思考,思考内地和香港在未来的合作以及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
  • 摘要: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的汇聚地,作为自然、土地、人力资源的高效运作区域,城市也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城市,城市作为现代化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核心代表,其城市化发展程度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同时也是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的表现是一个城市的形成或城市不断增加以及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趋势,是城市工业发展现代化、社会化的结果和外在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通常可以通过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得到解释。通常被看作判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城市化的阶段,因此城市化也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 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实现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都需要水资源的良好管理和保护作保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难题。水资源的减少和水污染让水资源的可得性成为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国家工农业稳步发展的严重制约条件。不论是从国家宏观的角度总体观察,还是从现实生活方方面面以小见大,作为公民都感到了水资源问题已经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不容忽视的真相。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指出生态环境有负众望,而后介绍了水资源污染的情况,并探析了污染的原因,提出了若干建议。
  • 摘要:水对国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基本的安全问题。在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水危机被列为未来10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仍有20%的人口 水源地安全问题通常是指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源地出现了水质污染、水量短缺、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由此造人体健康状况恶化、人口死亡等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使得水源地水量减少,污染加剧,改变了水源地原有的动态平衡,并且降低了水质。并且由于人类的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得水源地降低甚至丧失正常的供水功能,不能满足人们对饮用水的基本需求,危机人体的生命健康。
  • 摘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摘要:20世纪初,“创新理论”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首次提出来。在他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指把已经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到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其目的是获得一种潜在的利润,从而推动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 本文首先介绍了创新及区域创新系统,探讨了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以及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发挥政府积极作用的对策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