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1-03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利用西南地区60站1961-2011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求得半年尺度的气象干旱指数值,包括帕尔默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干旱指数、Z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采用超前相关、相似和Skill Score两种计算方法检测与西南地区农业灾情最适宜的气象干旱指数.基于最适宜的干旱指数,给出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可能发生的风险分布.结果表明,Z指数定义的冬半年气象干旱对西南地区农业旱情的指示性较其它3种气象干旱指标更优;冬半年Z指数≤-0.84时引发的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成灾率>8%的风险平均达0.53,农业干旱绝收率>5%的风险平均达0.37,风险最大地区位于贵州西北部.本文结论有助于深入认识气象干旱指数与农业干旱灾情的联系,对于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的检测预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摘要:本文针对大同地区对农业造成主要危害的春季及初夏阶段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大同地区干旱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不平衡.由于环流背景、地形影响等原因造成大同地区降水量偏少,并且由于气温升高,造成了蒸发量加大,这是引起近年来大同地区干旱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 摘要:本文分析了山西三十年主要气候及干旱、暴雨、冰雹等灾害,通过客观分析及统计、z指数计算分析,找出了山西主要气候特征及干旱、暴雨、冰雹出现的最多年份.1997、 1965、1986年为全省性重旱年,1972、1999年为大范围重旱年:暴雨最多年份为1988、1996、1964年;冰雹最多年份为1990、1985、1976年。
  • 摘要:本文通过集成汾渭平原旱涝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补充分析相关数据,给出汾渭平原旱涝现状和演变的基本规律.主要结论:1.汾渭平原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干旱和洪涝是危害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渭河平原中东部为严重旱灾风险区.2.近50年降水趋于减少,气温升高,干旱日数和强度增多增强.擎涝年代际差异明显,二十世纪90年代干旱最为严重,汾河平原60年代,渭河平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洪涝最为严重.3.汾渭平原近10多年降水增多,气温下降,干旱日数减少,强度减弱,洪涝频次增加.4.预计汾渭平原未来20-40年气温升高,降水略有增加.5.汾渭平原旱涝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有些问题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
  • 摘要:利用重庆市1960-2009年34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重庆市伏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中部的涪陵、丰都,西部的江津为伏旱高发区,西部的万盛,东北部的城口为伏旱低发区.重庆伏旱开始时间最集中的是7月上旬,整个7月开始的伏旱占了全年的56.6%.重庆伏旱60年代和70年代为商发期,而整个80年代为伏旱低发期,从90年代开始,伏旱又有所增加.重庆特重伏旱和重度伏旱从90年代开始有明显增多趋势,重庆伏旱在1979年发生突变.70年代到80年代重庆伏旱明显减少,减少最迅速的两个中心一个位于西部以渝北为中心的大片区域,另外一处位于东北部的巫山、奉节附近,80年代到90年代重庆伏旱明显增加,其中有三个快速增多的中心,分别是位于西部的渝北、铜梁、东北部的巫山.从70年代到90年代,重庆秀山的伏旱经历的"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与全市其余地区趋势完全相反.
  • 摘要:为了研究气象干旱指数对西南干旱的监测状况,本文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站台的观测资料,基于一种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近40年的干旱气候特征.本文主要是从干旱发生频率、干旱发生等级的特征、干旱日数的演变特征以及四个季节的特征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 摘要: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农田生态系统氮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等因素,加大了生态系统氮素的输入水平.植物生长对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增加的响应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氮添加试验田,以异针茅(Stipa alien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连续两年异针茅的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CO2响应曲线以及叶面积指数(LAI)等指标,研究了不同氮处理水平下异针茅叶片光合作用的响应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大气氮沉降增加会影响异针茅的叶片碳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群体LAI.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物叶片含氮量在低氮(LN)和高氮(HN)处理条件下呈上升趋势,在中氮(MN)处理条件下,不同年份的叶氮含量呈现一定的变异性.碳氮比的变化与叶氰含量的变化里负相关.(2)不同年份的氮肥处理条件下,植物叶片的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输速率(Jmax)和丙糖磷酸传输速率(TPU)变化不同.2012年MN处理条件下的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输速率较对照降低了16.12%和0.23%,其他处理条件下光合参数值都有所增加.通过对植物的叶氮含量和最大羧化速率的统计分析发现二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 摘要:"空气质量智能实时管控平台"(PALM,Platform for AQ Intelligent Management)是集污染源动态排放清单(包括在线与统计),气象观测、环境信息采集和智能减排于一体的多功能空气质量管理计算机平台.它将监测网系统整合,由高时空解析度动态排放清单系统与在线的化学天气预报系统无缝耦合,形成不同尺度的预报系统,可以实现雾霾的预报预警,环境评估,提供具体到单个污染源的精细智能减排策略与费效分析,并能定量评估各种减排措施对空气污染物浓度实际水平的定量影响.该平台汇集了国内外先进的、针对不同污染源的多种监侧和治理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包括:智能环境监测与污染源在线监控,污染源动态排放清单与空气质量评估,预警预报与应急措施决策,智能减排,防治效果评估和反馈优化等五个子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系统化的PM2.5防治管理系统之一。
  • 摘要:基于2006-2012年共7年的中国大陆地区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路者卫星观测(CALIPSO)的气溶胶和云的2级层(Layer)产品数据,利用概率统计方法,计算得到了中国地区气候态的三维的年平均雾霾出现频率.发现中国大陆地区存在如下雾霾发生热点地区: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四川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除了沙尘源区,其它地区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人为气溶胶排放.探索了雾霾垂直方向上的概率分布,发现在边界层以上大气,最大概率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而最大概率发生高度与行星边界层高度(PBLH)的分布一致.同时,分析了六种不同同气溶胶-云混合状态下的气溶胶-云滴有效半径相互关系,总体面言,云滴有效半径(Re)随AOD变化特征较为复杂,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不完全符合Twomey效应.
  • 摘要:本文使用GRAPES-CUACE模式对2013年12月6日至7日发生的一次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着重研究了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物输送关系.结果表明在京津冀地区发生雾霾天气时,北京南部地区的南风风速与北京市的PM2.5值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南部地区的南风将造成北京地区PM2.5浓度上升.北京南部地区向北输送的高度集中在地面到800hPa,在900hPa处达到最大.污染物在115°E-125°E的范围中由南向北输送,115°E-118°E之间地面到900hPa高度的偏南风将对北京地区造成显著影响.北京地区在此次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为pm2.5输出源,而在7日上午雾霾最严重的时间里,周边地区对北京表现为净输入.在雾霾天气发生时,外界输送对北京地区pm2.5总量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达到一半以上,其中南部边界输送对北京地区影响最大.
  • 摘要:本文利用山东全省74个气象站的1980-2013年的地面观测资料,主要采用日均值、14时、和任意时次3种霾日的判别方法对山东地区的霾日演变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以下规律:量级差异是最明显的特征,任意时次法计算的最多,14时法计算的最少.对于区域平均而言,三种方法的霾日分布中心相似,讨论90年代末以后山东区域平均霾日变化特征时,三种标准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对于季节变化规律而言,三种标准均发现在2000年以后霾日有季节差异减小的特征,这在用日均值法和14时法计算时最为明显.PM2.5资料的引入,内陆站和沿海站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应当指出,三种方法在估测霾日长时间变化趋势时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在统计霾日的具体日数时差别较大并不准确.
  • 摘要:在改进国际上最流行的OMI卫星二氧化氮产品(KNMI的DOMINO v2)的基础上,反演了一套基于OMI卫星遥感的对流层二氧化氮垂直柱浓度资料,POMINOe利用LIDORT v3.6辐射传输模式发展了一个反演算法AMFv6,引入气溶胶的光学作用,考虑地面反射率随角度的变化,井采用高空间分辨率(50km)的二氧化氮垂直廓线信息。采用同样的反演参数和方法,基于02-02对辐射的吸收以反演云量和云高。实现了AMFv6反演算法的并行计算,快速实现逐行(line-by-line)的辐射传输计算,避免了使用查算表而引入的误差。初步结果表明,达到二氧化氮资料与华北地区的地基MAX-DOAS观测相关性非常好,R2达到0.96.大幅度超过了DOMINO v2与MAX-DOAS的相关性(R2=0.72)。本研究将进一步分析卫星二氧化氮资料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好地了解中国氮氧化物污染状况。
  • 摘要: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细粒子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降低大气能见度,对人体健康具有负面影响,其形成过程已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发现酸性无机颗粒物种子如(NH4)2SO4和H2SO4可引发VOCs的异相表面酸催化反应,从而促进SOA生成2.作为大气中含量最高的颗粒物之一,矿质气溶胶对全球气候和区域空气质量都有重要影响,也能够极大地改变典型气态污染物(VOCs、NOx、SO2等)的大气寿命和环境效应;然而,矿质颗粒物对SOA生成过程的影响还不清楚.因此,研究矿质气溶胶颗粒对SOA生成的大气光化学反应过程的影响对深入认识和了解大气复合污染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分析豫东冬小麦产区近五十年的水、温要素的变化趋势,数学统计与模型模拟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规律,预测未来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和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规律,探讨气候变化和干旱灾害对商丘市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得出黄淮海平原气候趋于"暖湿化"发展,对研究区粮食作物产量的提升较为有利,光照、温度和降水适宜度在全生育期的中后期与冬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干旱受灾面积呈减小趋势,但成灾面积呈增大趋势等结论.
  • 摘要:黑龙江境内松嫩平原土壤湿度是制约粮食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研究该区域土壤湿度的时序变化对了解土湿演变过程十分必要.本文选取松嫩平原16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10年共30a的时间序列,固定地段逐句平均土壤湿度等观测资料,采用M-K趋势检验及突变分析法,分析了本区域作物生长季内(5~9月)表层(0~30cm)平均土壤湿度的时序特征.结果表明:松嫩平原5个地区土壤湿度的趋势变化除南部不明显外,其余各区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趋势性达到显著性水平.显著的突变年份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土壤湿度突变时间为2002年;中部为1991年;北部为1991年;西部为1997年.发生明显突变性演变的地区基本都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年际变化图相比,除南部存在差异外,其余各部分表现基本一致.
  • 摘要:本文选取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雨量、极端气温等多个气象指标构建量化评估指数,将干旱分类为春旱、夏旱和伏旱三个类别,分别计算春旱指数、夏旱指数及伏旱指数,分析备种干旱发生程度及范围,再根据综合干旱指数对2009年的干旱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春夏,黑龙江省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松嫩平原最严重,三江平原其次.春旱期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严重,东部地区旱情比西部地区轻:夏旱期全省普遍比较严重,以三江平原北部地区最为严重;伏旱期中部地区比较严重.综合来看,是典型的夏旱连伏旱,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部分地区绝产.将评估结果与土钻法监测土壤湿度对比分析,其结果基本一致,但优缺点各异.
  • 摘要:影响森林火险、火情和火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气象因子是发生森林火灾的重要条件,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基础,雷电所引发的雷击火已成为主要火因.通过对气象因子、雷暴天气、可燃物特性和物候期的分析,采用多因子综合指标法,进行模糊数学计算,模拟出一种综合森林火险趋势预报预测方法,为森林防火提供更科学的气象服务.
  • 摘要:在振荡系统平衡点两边对称范围内,L分布函数能用最大振幅来描绘振荡发生的概率及分布,一般以0点为平衡点,均方根是1/3最大振幅,显然0点至两边正负1/3最大振幅内均为稳定区间.引入绝对降水量概念后,利用L分布稳定区特性、距离平衡0点远近及发生概率,对干湿振荡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化干湿指数振荡系统的最大正振幅为+1,最大负振幅为-1,均方根为1/3,0点两边正负1/3范围内的发生概率是70%,其间可认为干湿接近准平衡态,-1/3至-1区间发生概率15%,为重度干燥状态;+1/3至+1区间发生概率15%,是重度湿润状态.当标准化干湿指数大小等于均方根或+1/3时,此时径流量刚好等于1/3降水量:蒸发最等于2/3降水量;降水量是蒸发量的1.5倍.最后,用乙分布函数将干湿振荡系统划分为干湿6级或干湿12级.
  • 摘要:应用对土壤湿度有直接影响的前期降水、日照、蒸发等气象要素和前期土壤湿度资料,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法建立旬土壤湿度预报模型,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了旬土壤湿度预测,通过与多元回归方法的预测结果相比较,证实该法具有预测误差小和计算速度快的特点,可满足为农业服务的实际需要.
  • 摘要:利用成宁市6站50a来(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使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成宁市年、季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旱涝发生规律.结果表明:50a来年降水量呈弱增加趋势,1990年代为降水峰值期,四季中夏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尤以冬季降水量增加显著,春秋季降水量变化不明显;近十年来冬季降水量增加明显,年、春、夏、秋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加的同时,雨日则呈显著减少趋势,四季中春、秋两季雨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冬、夏两季雨日呈弱增加趋势;成宁市干旱和洪涝灾害四季都有不同程度发生,50a年重旱年出现1次,重涝年出现2次,大多数干旱年份出现在20世纪的1960和1970年代,21世纪的2000年代干旱年份又有增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出现涝年的几率明显增多,一年四季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涝发生.
  • 摘要:湖北到广东,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气象灾害种类多,时间跨度大,危害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持续低温冰冻、高温热浪、暴雪、(雷雨、寒潮、台风)大风、暴雨渍涝、低温连阴雨、大雾等给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正确认识这些天气规律,以最大程度减轻不利气象条件造成的影响、减少灾害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合理安排生产调度,对保障武汉到广州高铁正常运行极其重要.
  • 摘要:本文使用气候预测中心提供的模式输出的土壤湿度和气候研究中心提供的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了中国土壤记忆时间的分布和不同区域降水量与土壤湿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土壤记忆时间呈现西北长东南短的分布趋势,降水较为充沛的华南地区土壤湿度和大气相互作用强烈,但持续时间短.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地区,土壤湿度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偏弱,但持续时间长.降水量与之后1-2个月的土壤湿度的相关系数最大,这说明降水量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可以延续1-2个月,其中西南地区降水对土壤湿度的影响时间最长,可以达到2个月;华南地区为一个月左右.不同区域降水量与土壤湿度的关系有很大相同,在不同的周期上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周期较长的趋势中,降水量落后于土壤湿度,而在较短周期的趋势中,降水量要超前于土壤湿度.
  • 摘要:气象旱涝天气气候事件是自然灾害,其极端气候事件是灾难.针对南通地区近40年(1963-2002年)所发生的气象旱涝天气气候事件,利用同期该地区8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按气象干旱等级的国家标准划分其等级,用08时(北京时)500hpa历史天气图资料,以天气学原理为基础,分析旱涝事件的特征及其成因,划分天气类型,探明其引发的主要因子.结果发现:(1)、南通地区的气象旱涝天气气候事件与降水量异常欠亏和丰沛紧密相连.(2)、引发旱涝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大陆暖高(指云贵高压和南海高压),南支西风槽和台风.(3)、干旱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伸脊内的下沉绝热增温的辐散区和西风槽后,洪涝产生在南支西风槽前锋际的连阴雨区、强降水区和台风的暴雨区.(4)、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事件与南通地区的旱涝气候事件间有一定的相关.(5)、南通地区上年12月-当年3月的月尺度气温距平百分率与6-8月的旱涝气候事件有150天和180天的韵律对应.
  • 摘要: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发生高温干旱,其持续时间长、强度高.本文利用1971~2000年中国西南五省区市141个气象站逐日实测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构建气候背景场;再基于2006年的上述资料,以旬为时间尺度,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信号场等指标和方法,对川渝地区夏旱(7~8月)期间的旱情时空分布特征、位势高度场异常及风场异常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 2006年川渝伏旱,从7月上旬干旱开始,到7月中旬旱情大规模蔓延,重庆、四川、贵州三省市的PAPI值达到-50%;8月上句,旱情在川渝全境蔓延:8月中旬,西南全境受灾.(2)干旱期间,川渝地区(尤其其北部)上空有正异常高度场信号,为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降水形成.(3)来自阿拉伯海域经风场输送的水汽,在印度半岛和孟加拉湾以南、中南半岛以及南海和我国华南地区三处地理区域,显现经向风负异常特征,不利于水汽北上,也是川渝夏旱的重要成因之一。
  • 摘要: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徐州地区地表干湿状况的影响,利用该区1960-2012年间6个气象站的观测资科,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各站的潜在蒸数量,由潜在蒸散量和降水量之比构建干燥度指数.结果表明,该区地表干湿状况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与1960-1979年相比,1980-2010年间潜在蒸散降低了4.9%,降水量减少了6.4%,相应地,地表干燥度增加了3.1%.该区干燥度指数西北高东南低,表明东南部区域地表湿润状况优于西北部.
  • 摘要:利用江苏省气温和降水的站点数据对苏州干旱进行了风险区划,从降水实况、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分析等方面,对2013年2月18-19日苏州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层有冷槽不断东移,引导冷空气向南输送;低纬度有南支槽加强东移,前部还有短波东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西南急流,与冷空气交汇,形成了这次暴雪过程;降水过程中,中低层有冷平流出现,而700hPa上有一个暖中心存在,形成了逆温层,为典型的降雪层结.
  • 摘要:2011年1-5月江西省大部出现严重干旱灾害,至5月中旬,全省已栽早稻受旱面积达533万亩,140多万亩中稻无水泡田翻耕,23.5万人口饮水困难,有必要对灾害期间的气候特征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对江西省84个气象站2011年1月1日-5月20日气温、降水、无雨日数及干旱发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省大部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特别4月1-5月20日54个县(市)降水量创历史同期最少值,其中赣南偏少幅度达到8成至近l倍.2)全省大部无降水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10~25天,20个县(市)无降水日数刨历史新高.3)干旱过程出现时间略偏早、波及范围大、蔓延迅速、程度重.干旱给各行各业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 摘要:高光谱反演技术凭借快速、有效和不破坏植被的优势,已成为评估植被生长环境及本身水分含量的重要方法.本文概述了利用高光谱数据反演植被及土壤水分含量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干旱胁迫环境下植被反射光谱的变化情况、植被反射光谱对水分敏感性以及利用植被高光谱反射率反演水分含量的几种常用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最后针对目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摘要:利用1961-2012年辽宁省23个气象台站的降水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来分析辽宁省近52a的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四季EOF分析第一模态空间分布均表现为全区一致型,时间系数均存在年代际变化:EOF分析第二模态都表现为西北-东南的反位相分布.REOF分将辽宁省四季的旱涝分布划分为四个区域:春季,Ⅰ区辽南地区,Ⅱ区辽两地区,Ⅲ区辽东北地区;夏季,Ⅰ区辽西南地区,Ⅱ区为辽宁北部地区,Ⅲ区为辽东南地区;秋季,Ⅰ区为辽西地区,Ⅱ区为辽宁南部沿海地区,Ⅲ区辽东北地区:冬季,Ⅰ区辽宁东部地区,Ⅱ区辽宁西部地区,Ⅲ区为大连市与丹东市的交界处.
  • 摘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较频繁,发生在鄂尔多斯市干旱事件给当地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探讨旱湿的特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鄂尔多斯市地区内11个气象站点,1967-2009年气象要素数据,运用伊万诺夫湿润度的计算方法,对发生在鄂尔多斯市气象旱湿进行等级划分,对气象旱湿指数的使用条件及范围进行详细阐述,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干旱主要发生在4-6月份,而7-9月份较为湿润.这个结论为防御干旱,评价干旱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由于2012年春夏过渡时期山东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旱情.为及时掌握干旱分布及变化情况,利用MODIS地表温度数据(MOD1 1A2)和植被指数数据(MOD13A2),结合土壤水分自动站的实测数据,采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法,构建了LST-NDVI、LST-EVI特征空间,反演了2012年6~7月山东省干湿转换期的土壤水分,分析了干旱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LST-NDVI特征空间反演精度为82.95%,LST-EVI特征空间反演精度为84.33%,精度提高了1.66%.前期山东省中南部、西部出现旱情并以轻旱为主,后期由于降水旱情明显缓解,干旱面积减少了6 5427 km2.因此基于MODIS数据利用温度植被指数法在本区域进行干旱监测是可行的.
  • 摘要:为探索定量评估干旱灾害对旱区冬小麦造成损失的方法,以山东省莒县为例,利用1981~2010年莒县三十年气候整编资料以及历年冬小麦生长发育期、土壤水分观测资料,运用FAO PM公式,对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旱灾害等级》中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可能蒸散量、需水量、水分亏缺率进行求算,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表(Kc)中后期阶段的发育期、Kc的界定取值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等进行订正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间各生育阶段总可能蒸散量518.741mm、不同作物系数小麦总需水量466.393mm,平均作物系数总需水量440.93mm,进而求算的阶段水分亏缺率符合实际,效果良好,用水分亏缺率作为评估干旱区对冬小麦造成损失的方法可取,可以满足依据水分亏缺率对小麦产量的预报评估需要,可作为基层和各级科研人员对该方法的掌握和了解小麦干旱灾害评估方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照依据.
  • 摘要:为了评价DZN1型土壤水分监测站的监测能力、服务效益和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对齐河县2011年2月28 日-12月13日期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与人工平行对比观测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进行差值对比和概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的数据与自动站取得的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0cm和40cm土层人工观测的数据接近于自动站数据,40cm土层人工与自动观测土壤相对湿度的平均差值在8个层次中为最小,60cm层次的平均差值为最大.人工与自动站观测数据的相关性在各层均表现显著,给出存在数据偏差的原因及以后仪器运行应注意的问题,认为DZN1型自动站观测的资料基本能代替人工观测的资料。
  • 摘要:利用Lomb-Scargle和EOF-EEMD的方法分析了2013年5月-12月中国184个城市气象自动观测站近地面二氧化氮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二氧化氮的主要日内周期为12小时或者24小时,可用凌晨谷值和下午谷值之比的相对大小来辨别这两种周期.对夏季(6.22-8.22)和冬季(10.25-12.25)东部城市站点的EOF-EEMD分析结果显示,华北和华东地区二氧化氮的日际变化在6-8月期间有2天或4天的准周期反向震荡,在10-12月期间不仅含有4天或10天的反向震荡,还存在3-4天或7天的同向变化.各地区的月平均浓度都表现出夏季(6-8月)浓度最低和12月浓度最高的特点.对比OMI卫星观测和地面观测,发现OMI的对流层垂直柱浓度与华北、华东地区地面测站的浓度相关性较好,而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面观测浓度相关性较低.对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地面测站的观测值和卫星观测值各自取区域平均后,各个地区的相关性均有提升.
  • 摘要:利用2005-2010年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的PM2.5、散射系数(σsp)的连续观测资料,结合后向轨迹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不同气团传输路径对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偏南路径的气团往往会导致北京出现较高PM2.5浓度和σsp,偏北路径的气团一般对应较低的污染物浓度,但冬季来自西北路径的慢速气团比较特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剧北京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气团轨迹组的污染物浓度不仅与途径区域、气团的移动速度相关,与气团的运动高度也有密切关系.气团的运动高度越低,越容易受到近地面人为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吸纳更多的污染物,从而导致气团内污染物浓度升高.人为污染气溶胶与沙尘气溶胶的散射效率(αsp)有明显区别,其值约为沙尘气溶胶的5倍.冬季的平均人为污染气溶胶αsp最高(4.55 m2g-1),夏季次之(4.23 m2g-1),春季最低(3.35 m2g-1).春季、夏季、秋季的西北偏西路径和偏南路径、夏季的东北路径以及冬季的偏北路径都有较高的αsp (>4.0 m2g-1),说明这些路径上的人为污染物排放以及气溶胶的二次生成反应对北京气溶胶光学特性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华北区域对北京的污染有突出贡献外,西北偏西地区及夏季东北地区的污染排放对北京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