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研讨会与“一带一路”下“园丁杯”全国舞蹈教师教学展示与研讨会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研讨会与“一带一路”下“园丁杯”全国舞蹈教师教学展示与研讨会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研讨会与“一带一路”下“园丁杯”全国舞蹈教师教学展示与研讨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7-04-19

主办单位:;中国人类民族学研究会;;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会议文集: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研讨会与“一带一路”下“园丁杯”全国舞蹈教师教学展示与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它作为一种与文化实践相伴随的文化现象,是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随着认识的发展,文化自觉的程度也会随着对自然、社会认识的逐步深入而不断提升.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拥有适应社会的文化自主能力是磁村花鼓得以更好普及与发展、实现社会化的根本途径.文化的觉醒是文化转换和发展的前提,是文化走人社会、适应社会的前提。文化的觉醒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磁村花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了磁村花鼓的普及与发展。回顾磁村花鼓艺术的百年历史重点分析了磁村花鼓唱词、表演形式的自我创建。新兴的唱词因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将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状况表现出来,引起人们的共鸣,深受人们的喜爱。表演形式的转换增强了舞蹈的气氛,赋予了时代感,更符合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 摘要:在中国古典舞的起步阶段,戏曲古典舞以绝对权威的态势站上了中国舞坛三足鼎立局面的其中一座高峰之巅.随后古典舞工作者开始由隐到显,由弱渐强.高金荣不断发掘、突破,"敦煌舞"终于自成体系;孙颖老先生负载着深深的责任感苦心探究数年后终于拍案而起,从此"汉唐舞"占据了古典舞天地中相当大的领域;昆舞也不甘示弱,步步紧迫;戏曲古典舞也在步步向前、开拓发展.这种古典舞"多元化"态势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推向了繁荣的局面.古舞复建要取其精髓,不离其宗,重点分析了舞袖技艺之巧、踏盘功夫之深、道具运用之妙、百戏技艺之奇。
  • 摘要:敦煌舞教学是建立创作在先,成功的作品在先,而受到作品启发,总结提炼和规范课堂的教学活动在后,这是一个历史事实.20世纪70年代后期,舞剧《丝路花雨》独特的舞姿和"S"形体态,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识,展示了一种新的中国古典舞的存在.它携带着中国古典舞蹈的基因,延续了中国古代舞蹈的脉络,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中国古典舞的新模式.《丝路花雨》的成功,促使敦煌舞的教学研究随之开始.敦煌壁画从前秦建元三年(366年)开始开凿.敦煌舞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教学体系建设、剧目编创、理论研究都需要我们去加强。教学体系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基础环节,基础是发展的根本。教学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教材的整理编写是长期教学实践的总结。俗话说:攻其坚必先利其器。教材建设对敦煌舞教学体系的优化至关重要,需要长期不懈的研究实践来逐步完善和提高。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它承载着人类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流淌着世代相传的历史血脉,亦是人类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为了进一步掌握山东“非遗”舞蹈的发展状况,激发当代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重视,同时配合我院“教材建设和舞蹈资源库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相关项目的实施与完成,2016年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非遗”舞蹈采风调研及纪录片拍摄工作正式启动。自2016年2月1日起,9支调研团队分别对平阴加古通、鼓子秧歌(商河、济阳、阳信)、新泰百兽图、海阳秧歌、胶州秧歌、莱芜花鼓锣子、周村芯子、章丘芯子、长清手龙绣球灯舞、德州抬花杠、临淄踩寸子、广饶陈官短穗花鼓、齐河绣球灯舞等13个“非遗”舞蹈进行采风调研和拍摄。
  • 摘要:高校舞蹈专业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创新意识的综合性舞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其培养目标侧重于接收广泛的知识信息、提升灵活的应用能力.研究表明,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特点有三:其一,学生专业基础水平差距大,既有经过五六年专业训练的舞蹈中专生,也有短期突击训练了三个月的普高生.其二,虽然只有少量毕业生选择从事专业舞蹈表演工作,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依旧沿袭北京舞蹈学院以培养专业舞蹈演员为目标的体系进行.其三,为提升学生综合知识及素养,课程开设广泛,但每门课程的课时量十分有限.中国古典舞袖舞逐渐成为高校舞蹈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袖舞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教会学生一个袖技、一个舞姿、一个步法或者一个舞蹈形式,更应传承袖舞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髓,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借助传统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袖舞课程更好地为综合性舞蹈人才培养服务。
  • 摘要:"舞剧"这一形式在中国成型并且逐步兴盛,已然走过了几十个年头.从西方芭蕾舞剧在中国的复排到本民族的大型舞剧创作成功,再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的舞剧创作繁盛期,可以看出舞剧这一形式在中国近现代、当代的发展显然是走出了"高端路线",舞剧在中国早已成为受万众追捧的"宠儿".随着舞剧的创作被大家捧在手心里的现象越发明显,能够"生产"一部优秀舞剧作品已经成为专业舞团能够证明自身实力的"代表性"成绩,所以国内各大舞团跃跃欲试.然而,受舞剧作品的大规模、大投入、大制作、高投资,艺术的高标准,演出团队的高要求等等众多因素的制约,能够制作并且推出一部优秀舞剧作品并非易事.因此,专业舞团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地前行,全国各大高校也在自身实力逐步提升之后,想在舞剧创作方面"分得一杯羹".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青年艺术团创作的舞剧《风筝》在尊重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好的剧本架构后,编导又在舞蹈的形态、道具的运用、舞台的呈现效果等方面做足了文章,最终创作出了一台剧本原创、语汇出新且富有地域独特色彩的精品舞剧。后又采取院校与专业团体合作的共赢方式,实现了20余场的舞剧巡演,使得舞剧《风筝》成为了山东舞剧的代表性作品。在整个过程当中,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舞剧创作及演出经验,尤其是为地方院校创作舞剧作品开创了新路径,并获得了极好的效果呈现,为全国的地方院校舞剧作品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回望舞剧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当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坚持:依地方文化打造原创剧本、以地方舞种演绎地方文化、以尊重传统的态度设计舞台、同专业团体合作实现巡演。
  • 摘要: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几代舞蹈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而辉煌的成就,但其在发展的进程中也遇到一些令舞界内外都极为关注的问题.笔者就此作了一点思考,愿与专家同行们共同探讨.可以把民间舞的发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纯民俗的舞蹈研究,第二部分是元素教学,第三部分是民间舞创作。民间舞的学科要发展,不可能不搞创作,所以,接受了创作的新民间舞会变得更好。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可能只抱着昨日的东西不放手,应该客观地面对和科学地对待民间舞的继承与发展,在重视保护的同时,也应紧随时代的脉搏适应现代人的口味。社会的发展多元化,允许民间舞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 摘要:作为学科,舞蹈美学本质上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美学的视角观照、考察舞蹈艺术中美的本质、美感的特征、舞蹈创作与欣赏的审美活动,以及舞蹈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其研究对象是蕴藏在舞蹈表层现象之下的深层的舞蹈美及其基本规律.而作为高校舞蹈类专业的一门理论课程,"舞蹈美学"的设课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这种崭新的哲学、美学视角中,更加理性、深入地发现舞蹈的美,理解舞蹈的美,解析舞蹈的美,领悟舞蹈的美,最终作为一名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把握舞蹈的美.
  • 摘要:"旁提"是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基本的腰部动律元素,它圆弧的外形、弧线的运动,正是中国古典舞从外形到内核、从传统到现代的升华.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旁提就是这其中的"一",而身韵、基训中丰富多变的舞姿造型、连接动作和技术技巧正是从"一"中走出来的"二"和"三",甚至是"万物",最终又回归到更高层面上的"一". 女舞者会不会用身体传情达意,会不会体现女性阴柔、含蓄的一面,能否漂亮地完成民族技术技巧,都离不开对旁提元素的掌握,所以,旁提是女班训练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身韵课和基训课中,大多是以功能性、表现性和风格性的组合形式出现,在拧倾、回旋的体态和"行云流水""曲回婉转"的动态特征中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独有的动势特点。在这里,旁提动律是始终贯穿其中的,尤其是在技术技巧的表现中,旁提不仅仅是技术技巧形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在很多技术技巧中,旁提的发力是不同于身韵训练的,它的难度更大,更具有民族性和观赏性。说到民族性,我们又不得不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清旁提从舞姿到运动路线所体现的中国辩证哲学和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只有将自己的实践上升到理论认识,不断地体会旁提独特的训练价值和审美价值,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 摘要:创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于舞蹈创作而言,选材是其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因此,选择恰当的舞蹈题材可谓难上加难.艺术源于生活,而舞蹈创作属于艺术创作的重要门类,其题材的选取必然也要源于生活.舞蹈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舞蹈的目的在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们获得美的体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创作选材中,创作者要对生活有细心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但要看到生活的表象,还要深人表象挖掘本质,融人自己的情感,创新自己的思维,将舞蹈题材进行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获得观众的认可。因此,舞蹈创作者要锻炼和培养自己对舞蹈创作选材的独到眼光,善于对生活中的舞蹈题材进行捕捉和挖掘,注意积累和丰富自身的生活阅历,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以及对生活的观察、联想和感悟能力。在对生活素材进行提取的时候,不要仅仅停留在事物的浅层表现,要充分展现出事物深刻、真挚及独特的情感气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魅力,使观众体会到舞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与情感的强烈冲击。
  • 摘要:从古至今,乐舞不分家.同为时间艺术的舞蹈与音乐,自产生之日起就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的合理运用能使舞蹈作品更加灵动传神、锦上添花.选择恰当的音乐,既能加强舞蹈表演的感染力,又能帮助舞蹈塑造鲜明可感的形象.从现今大部分的优秀舞蹈作品来看,好的音乐已是舞蹈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离开了音乐,舞蹈容易抽象乏味,缺少吸引力,能否在舞蹈创作中合理运用音乐也成为决定舞蹈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
  • 摘要:舞蹈基训课程即为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程,在高校中,通常分为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以及现代舞基训.舞蹈基训课是所有舞蹈课程学习的基础,包含了今后进阶学习的舞蹈元素,为以后的舞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舞蹈钢琴伴奏是为舞蹈教学课程提供辅助作用的一门学科,为舞蹈教学提供音乐支持.舞蹈钢琴伴奏要在旋律、节奏、韵律以及风格上与舞蹈组合保持一致,在辅助舞蹈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音乐欣赏与理解、舞蹈表现等的综合素养.
  • 摘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而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基本是由实践教学来完成的.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创作排练并演出的原创民族舞剧《风筝》,充分发挥了艺术实践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经过舞剧的编创、排练、演出等过程,不仅在弘扬山东地域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师生舞蹈编创表演能力等方面获得宝贵的经验,还帮助师生学到了很多与舞蹈专业息息相关的艺术知识。
  • 摘要:艺术类学生自我意识突出艺术专业是个开放的领域,艺术设计创作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只有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勇于吸收创新,艺术才能有大发展.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接触更多种多样的文化,视野宽,观念活,敢于冲破常规,大胆创造和表现新的内容与形式.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针对学生特点加以引导、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有机结合,进行开放式专业教育。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中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谓"文艺为人民",就是要求文艺创作要被人民所接受,进而为人民生活服务,这就要求文艺创作不能纠缠在"私人叙事"的囹圄中,应对百姓生活、民族文化与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与阐释.民间歌舞作为距离各族百姓最近的一种艺术样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无疑要担负起人民文艺创作的担子。但是,如今中国民间舞蹈创作的路径究竟有几种?从田露教授“缘从民间来”的民间舞蹈作品晚会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我国职业民间舞创作的几种参考路径。田露教授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领域的导师,不仅对民间舞蹈有着深厚的情怀,同时也深人地理解了民间舞蹈缘自民间、反映民间、返回民间、奉献人民的文艺使命。尊重民间舞蹈传统与结合当代文艺精神是田露教授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首要原则。田露教授作为中国职业舞蹈教育最高学府的教师,从民间舞蹈创作出发,不拘泥于编舞技法,根植于内心,巧妙地将舞蹈人物、舞蹈形式、舞蹈调度等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将民间舞蹈素材筛选并重新构成一个融合民间传统和当代审美的舞蹈作品。
  •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传统音乐的划分有多种标准,其中之一是将其分为四类:宫廷音乐(如燕乐、雅乐等),文人音乐(如琴乐、辞乐等),宗教音乐(如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民间音乐(包括戏曲、说唱、民歌、器乐、舞乐等).传统音乐再创造更重要的是把握传统音乐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不是拘泥于形式。因此,传统音乐再创造的实质就是音乐的不断发展,再创造的过程就是传统音乐发展演变的过程。传统音乐再创造不仅指传承它的形式,赋予它新的内容,还包括演奏传统曲目时的二度创造。从传统到现代,音乐表达思想情感的本质并未改变。重视传统音乐,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艺术形式,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是有益的,也是必然的。一方面,其他艺术文化可以给传统音乐注人新鲜血液,激发传统音乐的活力,通过交流碰撞出新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没有任何形式的音乐可以独立静止地永存,所有的发展都需建立在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和借鉴吸收的基础上。
  • 摘要:历朝历代的社会意识形态都与其所属的社会制度、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周代乐舞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同其他门类的教育一样,深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周人尊礼尚施,正如《论语·八佾》所云:"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与《礼记·表记》中"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及"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的风尚差别鲜明.比较三代而言,周人对鬼神所持的态度更加理智,周代是一个富于理性的时代,以至于周代乐舞也富于理性精神.周人"文质彬彬"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在周代的乐舞教育等方面.周代乐舞教育具有制度化、系统化等特点,乐舞教育在周代整体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周代乐舞教育的历史价值在于统治者并没有像此前的夏、商朝一样将乐舞作为享乐的工具,而是将乐舞作为教化国民的手段,培养出内外兼修的统治者接班人和国民子弟。周代教育国民从小就要学习“六艺”,即诗、书、礼、乐、射、御,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的全部文化艺术成就。这对于当代国民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启示。现今我国高校中的舞蹈教育可分为专业型舞蹈教育和美育型舞蹈教育。在我国各种综合类大学、艺术类专业学院中,凡是开设舞蹈专业的,其教育目标越来越注重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周代乐舞教育开创了我国舞蹈艺术教育的先河。它不仅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规范国民的内外修养,而且还作为教育后代、移风易俗的手段,承担着美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周代乐舞教育发挥了它应有的历史价值,并成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在当时很有代表性,而且还给当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对于当代舞蹈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
  • 摘要:我国设有舞蹈专业的院校有700余所,大致可分为三类: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及综合院校.前者多以培养具备高水准表演能力和技巧能力的高、精、尖"明星"人才为目标,后两者则多是培养具备相当舞蹈表演、教学、编创、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将艺术学升格为门类.
  • 摘要:中国近现代文艺发展史上曾出现了一次堪称扭转整个文艺发展方向的活动——延安新秧歌运动.正是这次运动改变了当时以"大、洋、古"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内容上开始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当时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为人熟知的秧歌剧中,可以明显地察觉到延安秧歌运动对中国现代舞蹈重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而这也为现代的舞蹈工作者提供了关于如何发展民间舞的宝贵经验.分析了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时代背景、对中国现代舞蹈重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延安新秧歌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民间舞蹈发展的启示。对民间舞蹈的发展要注意保护其原始活性、在继承的基础上要赋予其时代气息。
  • 摘要:滚灯是一种古老的具有杂技性质的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北宋,流传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已有近千年历史.过去在江苏省太仓地区十分兴盛,尤其以直塘镇青秧村的"钱家滚灯班"最有名气.滚灯一般在传统节日、庙会和庆典活动中表演,每年的正月、二月是滚灯的高潮.近代滚灯不仅用于表演,还有了"赛灯"的竞技性质.滚灯表演有相当高的技巧,体力消耗大,惊险、机巧,兼有杂技和舞蹈的因素,是力量和技巧的统一,刚健和柔韧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竞技性、娱乐性和艺术性.1949年以前,太仓每年都有民间的赛灯活动,多支队伍一起表演,以在表演中"抢"得对方手中滚灯为赢家.近年来,随着各地申请"非遗"的热潮,传统舞蹈"太仓滚灯"通过"申遗"进入了省级和市级的"非遗"名录中.具体分析了太仓滚灯的"器"与"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与道相互依赖而存在。对于舞蹈而言,器是舞蹈的器物与技术(舞蹈语言)等,道是舞蹈背后所涵盖的文化等。对于如今的太仓滚灯而言,一方面,随着“非遗”热潮,虽然有些保护措施有待商榷,但是当代太仓滚灯人想着竭尽全力地保留原汁原味的太仓滚灯,使其不“被消亡”;另一方面,随着当代大众社会审美倾向的潮流,当代滚灯人也会有意无意地去迎合。太仓滚灯就在这样一个是“传统”还是“现代”的游移中顽强地挣扎着、生存着、流传着、发展着。
  • 摘要:今天的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地区,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其开放、交流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可以比拟.这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时代的诉求.龟兹地区作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个文化体系汇聚地,产生了举世瞩目的龟兹文化.而龟兹乐舞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东西方艺术的浸润,在西域乐舞史乃至中国古代乐舞史上久负盛名.它充分体现了以龟兹人为代表的我国新疆古代各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龟兹乐舞为东西方音乐舞蹈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探讨的是,当代新疆维吾尔族“顶碗舞”承继龟兹乐舞遗韵,在当今舞台艺术实践中展现出这种随历史而来的开放、交流、融合、创新的智慧。
  • 摘要:从2005年招收在职艺术硕士到2010年增设全日制艺术硕士,目前我国设置了艺术硕士培育点(舞蹈领域)的院校一共有42所,其中师范类院校为15所,占35.7%.因此将地方艺术教育、艺术创作的人才需求与本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为地方艺术事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后备人才,是每一个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立足之本.同时,舞蹈艺术专业硕士培养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有差异,它更强调创作、表演、教育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按照自身规律进行人才选拔与培养.
  • 摘要:最初,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高师院校")是以培养下一代教师为教学目的的院校,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大部分的高师院校均通过增设多种学科,构建以师范类专业为特长、多种学科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院校.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华南师范大学舞蹈系剧目课程教学使用的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探析,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剧目课程中确实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四年时间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且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让学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成为课堂中心的感觉,因此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
  • 摘要: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简称"丝路".陆上丝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从甘肃金城(兰州)出发,越过黄土高原与河西平原的分界乌鞘岭,便正式进入丝路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武威凉州,中国河西走廊之门户,处于甘肃省的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是丝绸之路自东向西进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大门.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著名抗匈将领霍去病击败匈奴,为了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西汉政府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又称"雍凉之都".笔者生于武威,长于武威,对这片故土的热爱和对“非遗”传承保护的热情,使笔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从而对武威攻鼓子舞进行调查研究。在跟杨门元老人交谈学习之后,杨老激动地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属于中国的文化,不能只在这一个地方,要把它发扬光大,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不只是杨家人会打攻鼓子,武威人都会打。要让中国认识武威,认识凉州攻鼓子。”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最关键的是保护其本身的内涵、意义和精神。社会各界应积极创造条件,在保证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不变的前提下,鼓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让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灿烂绽放。凉州的攻鼓子舞让笔者为之自豪,同时也欢迎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相关部门多加关注支持,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凉州攻鼓子舞也能像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一样,被全国大众所熟知,成为活跃在艺术舞台、演出市场以及学校等不同领域的艺术素材,从而走出甘肃,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 摘要:新疆地处我国的西部边陲,是我国地域面积最大的省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回族以其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片沃土上扎根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新疆回族舞蹈以昌吉地区的舞蹈为代表,舞蹈内容、舞蹈形式、舞蹈动态都有何特征?以其为载体所反映出的社会舞蹈文化现象又有何价值、意义?艺术源于生活,回族舞蹈作品是在本体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在民族群体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昌吉地区回族舞蹈在其舞蹈语汇、舞蹈表现形式、舞蹈内容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在横向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舞蹈语汇又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这里的回族舞蹈内容是在逐步发展的,且在各方面的影响下,舞蹈语汇又不断地丰富与延续,继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格局。
  • 摘要:笔者从2008年第一次步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大门至今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自第一次走上讲台,教授舞蹈系中专2006级的舞蹈概论课至今,所教授的班次涵盖中专、本科、任职教育、专升本、研究生等五个教学层次,所授课程包括舞蹈概论、舞蹈赏析、解放军舞蹈史等舞蹈系开设的所有理论课程.在近十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于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美学等知识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认识,并且,在向中专2010级及本科2013级、2014级、2015级、2016级学生讲授“舞蹈概论”的过程中,逐渐尝试更加科学、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互动式教学法,提出将“课堂还给学生”,并申报“针对任职教育的互动式舞蹈理论教学研究”的课题,不断摸索和总结舞蹈理论教学改革的新方式。
  • 摘要: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他指出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建设"一带一路"理应坚持文化先行.广东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策源地和港口,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亦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早在秦朝,连接着江西省大庾和广东省南雄两地的"梅关古道"通关,开启了中国南北交流的历史篇章.时至唐代,宰相张九龄奉旨开通大庾岭路.从此,这里成为了古代中原与南粤、东南亚乃至西洋联结的交通要道,也成为我国古代南方的另一条"丝绸之路"即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可以透过梅关古道这一南北交流之路径,比较岭南舞蹈与中原舞蹈之间的共通性与独特性,从而揭示中原文明对于岭南舞蹈在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揭开“岭南古舞”的神秘面纱。岭南,地处沿海,其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岭南古人独特的生活方法与审美习惯。这一地区的舞蹈,必然承载着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自梅关古道开通之后,中原文明逐渐进入岭南,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历史悠悠,岭南古舞就这样在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岁月长河中,既吸收又抛弃,既融合也发展,不断地生发出新的内容与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艺术血脉。通过对于岭南古舞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引领每一位正在岭南大地上接受舞蹈教育的学子,从身体意识出发,从审美教育出发,走进玄妙多彩的岭南文化,实现地域传统的自我认同。
  • 摘要:梅卓燕是当前香港著名的现代舞蹈家.她出生于广州,13岁时迁居香港,此后在香港加入专业舞团开始了她的舞蹈人生.从她的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的国家观念、文化观念、人文关怀等基本思想情况.本文选择梅氏1987年的作品《狂草》为研究对象,遵循舞蹈社会学家海伦·托马斯(Henlen Thomas)提出的"二元舞蹈社会学分析法",通过对该舞作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分析入手,来获得《狂草》这部作品中所包含的梅氏编舞思想、创作理念和梅氏对文化社会的思考,从中总结梅氏作品受人瞩目的关键所在,以启迪当下的舞蹈创作.梅卓燕是从一个他文化的环境中,开始对自己的母文化系统进行反思,然后回归到自己舞蹈专业的领域,尝试技术的融合、文化的交流对话,进而产生出独特的舞作。这样的经验提示我们,除了身在国内对外来文化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之外,也要勇于走出去。当一个个体真正置身于完全差异的文化环境中时,才会真真切切地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才会产生文化自觉意识。走出去是对自己的检验,也是真实了解世界的最佳途径。
  • 摘要: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越中亚绿洲抵达欧洲、非洲的这条"丝绸之路",并非只是一条简单的商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同样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文化.古代的西域则是这个网络中至关重要的中介者,是中亚商旅贩客进入中国中原的必经之地.由于得天时地利之便,西域文化广受来自东西文化的深刻影响,舞蹈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呈现了多元文化融合交流的盛况.西域乐舞得"丝绸之路"之优势,广纳东西方乐舞文化,在本土生根发芽,渐趋形成了综合性较强且别具一格的歌舞风貌.新疆塔吉克族位于帕米尔高原下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乐舞丰富多彩,需要传承保护并逐渐为世人认识.田野工作让笔者感受到了塔吉克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塔吉克族舞蹈的丰富多彩、塔吉克族人民的热情奔放。“一带一路”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希望帕米尔高原上的新疆塔吉克族舞蹈也将随着这股热流走下高原,走进广大人民的视野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在这走路都要喘息的高原之上竟然会有如此丰富的舞蹈、如此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愿高原人坚韧不拔的民族情怀、高原人动人的舞魂、高原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撒满人间。
  • 摘要: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萨满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角色,虽然已经是远去的文化人物,但是仍然以各种方式活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怀着对远古文化的崇敬之情,人们坚定地踏上萨满仪式的探索发现之旅.而作为与萨满仪式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面具舞,无可厚非地延续着萨满文化的余韵,经年之变,延绵不绝,成为面具舞创意的契机和动力.
  • 摘要:早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先生便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以此来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与实质性意义.而在今天,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艺术教育方兴未艾,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量子信息技术及虚拟现实等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的时代大潮中,艺术教育也在悄然无声地发生着变化.我国民办教育还处于发展过程中,舞蹈艺术虽自原始时期便已产生,可舞蹈教育与理论却是年轻而又生机勃勃。因此,不论是在舞蹈实践抑或是舞蹈理论中,中国的舞蹈人都不应停下脚步、裹足不前。在翻涌的理论大潮中,舞蹈理论研究者作为舞蹈实践一定程度上的引路者,更应理性地看待、敏锐地捕捉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参考方案,推动舞蹈教育良性发展。
  • 摘要:在对舞蹈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动律"一词是最常涉及和接触到的.在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不同的风格,学习这些舞蹈时,最关键的方法就是要掌握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动律特征.把握好舞蹈的动律特征,是掌握舞蹈民族风格的必经之路,也是使舞蹈具有民族性的重要法宝.舞蹈的民族性的功能突出,意义深远,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为观众提供更加鲜明和丰富的审美对象,形成我国民族舞蹈多元一体之格局,为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 摘要:我国是一个集五十六个民族为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舞蹈文化的形成是伴随了几千年历史洗礼所形成的产物,并且集结了歌、舞、乐三者的特色,以最为原始的舞蹈为载体,逐渐发展而成的.由于人文背景、文化差异、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也造成了各个民族舞蹈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 摘要:舞蹈基本功训练在舞蹈教学体系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舞蹈专业学生本科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形体基本功训练,才能在舞台表演中做到动作协调、优美舒展,富有舞蹈表现力.普通高校中的舞蹈专业目前正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舞蹈生的生源问题.随着近年来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高中生选择了"艺术"这条道路,受到"艺考热"的考学趋势影响,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生源结构也随之发生转变,大部分由普通高中生组成.由于普通高中生和艺术中专生的教育经历不同,二者在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即普通高中生的专业水平弱于艺术中专生.因此,如何提升零基础普通高中生的专业水准,是所有普通高校舞蹈教师头痛的问题.
  • 摘要:民间舞蹈是地域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形神合一的姿态存在于群众生活之中,积淀了民族精神底蕴,传承着千年文化精髓.山西,典型的农耕文化区域,加之外来草原文化的影响,衍生出了多种风格清新、纯真、质朴的特色民间舞蹈.随着历史的嬗变与传承发展,逐渐形成了晋北、晋中、晋南三个具有代表性风格的区域民间舞蹈.三个地区的民间舞蹈风格表面上虽然各有特点,但因为同属黄土高原文化区,三晋文化的血脉天然流淌于每个典型区域舞蹈之中,所以从表现形态的本质层面来说,它们又具有了共同的风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舞蹈动律、夸张的表演形态、灵活的道具运用、深厚的文化内涵。
  •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民族积淀.中国古典舞是表现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中国形态美学与韵律美学的结晶.它独特的表现形式与韵味,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因此,使中国古典舞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肩负的使命,"舞以载史"亦成为许多舞蹈家们毕生奋斗的目标.1949年以来,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与发展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优秀的舞蹈作品层出不穷,如《扇舞丹青》《秦王点兵》《书韵》《爱莲说》等.本文主要对中国古典舞在四川地区创作的实践特点及发展走向进行了部分探索。能够从中国古典舞在四川地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点及面地了解中国古典舞整体建设的发展走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应该如何在不丢失本土舞蹈文化的前提下融人世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之中?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本土优秀特色文化,与时代的审美情趣、时代精神和脉搏相结合,进一步开拓出具有地域性特点和时代性特点的古典舞,进一步丰富中国古典舞的内涵,使其能够以独特的审美特色与鲜活的生命力,立足于世界舞蹈艺术之林。
  • 摘要: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花倮人源于西北高原南下的氐羌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彝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西南地区,创造了历史悠久和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彝族支系繁多,其中"倮"又分花倮和白倮,花倮是彝族的一个分支,是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滇东南文山州西畴县、广南县等山区,大约只有三千人,千百年来,他们用本民族的舞蹈把花倮文化、民族精神传承至今。笔者通过实践对花倮舞蹈的编创总结出保持动作原生性、、遵守民间传统性、发展舞蹈创新性几点思考。要编创彝族花倮舞蹈,首先需要对该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在编创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民族特征不明显、舞蹈属性偏差等问题。其次要对舞蹈"怎么跳""什么时候跳""在哪儿跳""跳什么""有没有道具"等问题做具体调查。资料收集、访问老艺人等一系列的工作做好后再开始编创,做到跳有所在,编有所取,演有所从,论有所归。所以,编创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要对原生态动作有一个分析、掌握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了解民族内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作,这样的创作才是符合逻辑规律和民间舞蹈审美意义的创作。
  • 摘要: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是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属于有鲜明特色者,对于岭南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西关,即广州荔湾区旧称,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荔枝湾,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朝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西关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应不断思考如何将更多的元素运用到舞蹈创作中。例如,“荔枝湾”这一带还有许多可挖掘的新鲜元素。另外,广东还有最地道的粤剧。应结合更多的艺术形式,丰富舞蹈作品构件,将西关文化更精致地承载于舞蹈作品中,最大限度地去展现西关文化,而不是让这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渐渐淡忘于人们的脑海。希望有一天,当人们看到一个动作、一件道具、一段音乐,就会想起昔日那繁荣的老西关。
  • 摘要:创作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舞蹈作品,推动地域舞蹈文化的发展是现代创作手段与地域舞蹈文化相融合的意义.在挖掘和保护地域舞蹈文化的同时,舞蹈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伴随科技的进步,现代技术被大量应用于舞蹈演出.舞蹈的现代创作手段包含所应用的舞蹈创作技法和舞台技术(灯光、音响和幕布等舞台设备).从近两年央视春晚来看,LED视频、多种组合式升降舞台、威亚等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带给观众"似幻似真"的视觉效果,增强了舞台的立体呈现能力.
  • 摘要:信息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文化可以以数字的方式进行飞速的交流和融合.在经历了时间洗礼与时代的会通之后,舞蹈艺术也随之迎来了新纪元.不论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事物的来临,还是以自信的态度回归传统文化,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信息环境下都将以一个更加理性的姿态不断向前迈进.无论是大众舞蹈、少儿舞蹈,还是专业艺术舞蹈,大部分舞蹈创作都打破原有的创作模式追求创新.在寻求创新的道路上,并没有放弃传统文化,所有艺术的发展最终都将是回归本源,在创新与回归的交替中才能使其具有超越以往的深度.改革的转型期,教育这方热土如何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诸方面,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不仅专业艺术院校存在着困惑,普通高校更是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时期,我国艺术教育还存在着困惑和倾向性问题,需要加以调整和改革。培养面向未来的艺术人才,原有的艺术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
  • 摘要:艺术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音乐教师在素质教育中承担重要责任,发挥重要作用,达到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丰富想象、增强记忆、开启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目的.专业院校、师范院校、普通高校在培养音乐人才方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值得高职院校借鉴与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层面音乐专业教育不断升温,同时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不断冲击着各高校,高校传统教学模式远不及培养人才的需要.音乐人才培养必须顺应时代的脚步,融入现代思维,与社会接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目前高职人才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特别是民办高职教育只能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不断学习、借鉴与研究中,不断总结、探索、求发展.
  • 摘要:古典舞是借鉴戏曲、武术而来,而戏曲与武术则来源于民间.古典舞在汉唐时期尤为突出,这也形成了一套所谓的汉唐古典舞.那么,古典舞在军旅舞蹈中又意味着什么呢?古典舞本身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其来自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古典舞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太极八卦为核心,呈现出一套传承之用的理论体系.而军旅舞蹈从古代开始就出现了很多传承经典之作的题材,例如公孙娘《剑器舞》、展现军旅战士气势的《小刀会》中的舞剧片段《大刀会》.我军的舞蹈艺术,从初始至今,可以说是在与不同舞种的结合中逐渐成长成熟,其以最具直观性的艺术形象积极反映和热情讴歌了解放军的生活,以艺术的手段展现了解放军各个历史时期的峥嵘岁月。军旅题材的舞蹈一直以提高部队战斗力、鼓舞士气、陶冶情操、提升战士思想境界为艺术表现目的,是我军政治宣传工作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武器。从《小溪、江河、大海》来看,该作品来源于课堂,并且把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收与放、呼与吸等相结合来展现中国古典舞所赋予的内涵,同时作品也吸收了我国戏曲中的表演和身段。通过欣赏作品,能看到战士的形象具有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战士身上既有英雄主义的理想美,又有普通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舞在军旅舞蹈表现中的作用是积极的、有力的,它是我们今后的训练、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