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八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
第八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

第八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12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笔者在国家环境保护部门从事环保工作近40年,深深感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近5年来,各级领导对环境保护认识之深刻,群众对良好环境期望值之高,政策制度出台频度之快,监管执法之严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之显著,都是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工作正处在负重爬坡阶段,但形势非常好,前景是光明的。
  • 摘要:当今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今天人类的共识.在人们反思这一问题的时候,历史悠久的中国道教,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启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感受自然,顺应万物为实际修行准则.道教与自然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它是世界上唯一以自然大道为信仰对象的宗教,也是致力于建设一个美好的人间家园的宗教.这里从道教的教理教义和追求出发,尝试说明它对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发展的关怀和贡献.
  • 摘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于1978年,学术业务受国家环境保护部指导,是国内环保领域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学术业务涵盖最广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环保领域广大科学家和专业人才的重要纽带。学会现有个人会员70000余人,单位会员1500余家,下设8个工作委员会、48个分会和专业委员会,汇聚了环保领域各个方面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学会会自成立以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传播科技知识,培养推荐人才,开展学术交流,提供环境决策咨询服务,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她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环境保护事业同起步、共发展,是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和开拓者。
  • 摘要:当今中华民族走向生态文明之路,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之路.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生发之根,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从乡村文化复兴开始.乡村文化的复兴将开启文化为王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学派林立,主张各异,自成一家之言,但都源于儒、释、道三家.三家学说大体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道、儒、佛三者在生命科学方面的主张,大致反映了中国古代生命科学思想流派的基本特色.所谓生命科学,就是根据生命演化规律,总结实践经验而形成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均有其各自的生命科学观.认真总结三家的生命科学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但具有学术理论意义,而且对增强人们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也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 摘要:儒家哲学本质上是生态哲学,其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一.其所谓天的规定性"生生",是自然的"合目的性",其所谓人的规定性"为天地立心"、使万物"尽性".儒家把道德共同体推及整个自然界,从宗教、道德、政治三个层次展开对于自然的生态性认识和保护,具有整体主义的特点.在宗教层面上,儒家保留着自然之魅的观念,认为一些动植物具有神性,要求祭祀它们,祭祀土地山川,"报本反始".在道德层面上,儒家把仁理解为"爱人以及物",提出"德至禽兽""泽及草木""恩及于土""恩至于水""恩及于金石"等说法.在政治层面上,历代政权都设立官职、颁布政令、法律保护自然.生态地存在是人类根本的存在方式;发掘传统生态智慧,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深入挖掘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比如: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深入挖掘中华风水文化的合理内核,充分认识它的科学原理,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从自身做起.每个人都要牢固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拥有一个美好的环境,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温馨和快乐.面对生态危机的现状,在觉醒的同时,必须在觉悟中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迫切要求.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充分认识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如何缓解这一压力,既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改善;也要改变人们的观念,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滋养,以心灵环保促进生态环保,心净国土净.本文谨从大乘佛教的慈悲理念来阐述其戒杀护生的思想,以期对今日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借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就是要从价值、理念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支撑.
  • 摘要:和合精神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为人们提供新的思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一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共生的关键所在.在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怎样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生态思想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和合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着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思想内涵.
  •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核心在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生态历史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整体和谐的生态自然观、尊道贵德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少私寡欲的生态利用思想都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借鉴.
  • 摘要:《周易》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有着“广大精微,包罗万象”的深刻内容,在其所产生之时,即周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虽然不可能面对今天所面临的这些自然和社会的问题,但乱砍滥伐、狩猎无道、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问题也是相当突出,这与今天的现状不无相似之处,《周易》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方式成为中国思想的源头活水,本文希望分别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三方面的关系入手,从这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估计当中,去寻找可供参考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 摘要:遗爱湖地处黄冈市区中心,由东湖、西湖、菱角湖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黄冈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环湖周围工厂、民居、养殖场不断增多,受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养殖污染的长期影响,湖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俨然是藏污纳垢之地.2006年,黄冈市委市政府启动遗爱湖综合保护治理工程,经过11年的建设,遗爱湖已经成为一个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文化主题公园.遗爱湖的名字与苏轼的《遗爱亭记》有关,黄冈的建设者深受东坡的德行与政事影响,心中装着老百姓,坚持民生优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生态修复为本位,以东坡文化为主线,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为旨归,把遗爱湖建成一个生态之园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引领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 摘要: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加快,使垦荒变得简单,以前田间地头的小生态环境己不存在,大片的农耕土地年年进行轮番的耕种,经常过细的耕耘土地,并使用农药与化肥,破坏了土壤里原有的生态体系,导致土壤失去活力,氧气也消耗殆尽,田地里没有微生物栖息种植出的作物就不健康,既而又要用大量农药来控制症状,可见农耕对环境影响亦不可忽视。就目前农田的现状如何使土壤由已板结死土恢复其生命力,如何解氮归田?只有自然农法(又名生态食物链农法)将成为生态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现实意义。“从根源开始,不使用化肥和人畜粪肥、不施用农药、不使用转基因种子、不锄草等,种植绿能、收集阳光、限制获取并兼顾农品相对更安全的生产目标。”这就是自然农法必须遵循的主要路径。
  •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提高,人们不仅满足于低层次的精神需求,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精神上的满足能给人带来心情上的愉悦,让人们享受更加饱满的状态享受生活.星巴克正是这样一个企业.星巴克企业之所以能广受消费者的喜爱,不单单是其咖啡产品,它所提供的人性化服务以及与顾客之间的连接等等因素都是至关重要的.本课题通过星巴克的绿色经营理念这一点展开研究,针对星巴克的绿色营销理念,列举事例及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探寻其成功的原因所在以及不足需加以改进之处.
  • 摘要:道教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崇尚自然,所以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由《周易》演绎出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也叫伏羲八卦;后天八卦也叫文王八卦。先夭八卦可以预测风水;后天八卦预测吉凶祸福。所有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化都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总的来说,国家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在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升华理念,结合世界先进经验、现代科学技术,为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社会“共生、共荣、共立、共达”的和美境界,群策群力,出谋划策。
  • 摘要: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哲学的思想方面的贡献。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跟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在这三大发明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道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道教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科学发展的启示意义,可以从道家和道教文化中“温故而知新”。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追求的是“重生”“贵生”。为此道教创造了许多养生术。道教中的生态伦理观念,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精神和自然的保护主义意识,都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它有助于人们处理好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 摘要:共享单车是以"互联网+"为背景、"共享经济"为特征的一种新型产业、业态.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包容性,也展现了创新才是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动力.共享单车是自行车行业中的创新,推动了自行车行业的再生产,更是促进了人们绿色出行.然而在共享单车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问题也接踵而至,阻碍新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就需要公司、政府、社会多方努力,为其乃至共享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力量.
  •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这与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观念是分不开的.在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进程中,儒、释、道三教就对于生态思想有着不同的解释和不同的理解,其中道教的解释最为突出.一方面,因为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宗教,不仅在汉族地区广泛传播,同时深入到白、羌、土家等少数民族地区中,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因为道教与民间信仰习俗联系紧密,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西南与中南地区.本文就将以湖北省利川作为一个例子,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展开,从民间信仰、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将道教对土家族地区的生态影响做以下分析,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的作用.
  • 摘要:应认清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水环境污染的防治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文中就水环境修复进行探讨,进而提出相关建议:即需完善水环境治理的法规体系,加大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力度;以水域限制排污总量为依据,加大点源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工农业、生活和航运污染源;提高水环境监测能力。
  • 摘要:生态文化是最具有自然亲和力的文化,是依托人类环境紧密融入自然界的文化.每个人的原乡可能在物质层面上是并不一致的,关键是作为概念的原乡是同一的.原乡伦理范式是生态文化的固有化存在.原乡伦理范式是体现原乡伦理作为生态文化的一个本然式精神命脉而聚焦的典范.原乡的范式就在于原乡同一性理念的溢出,并以此为原点的覆盖,它表达出原乡之范式的流射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原乡伦理离不开原乡记忆,而原乡记忆所构造的时空通道,是一种独特的观念模式.原乡作为伦理范式的存在,让每个人都走在原乡的路上.原乡赋予人们心灵的基本性质与原点起源,或者说它是一种原乡的范式,树立起关于灵魂知识的一种觉悟,引导人们的脚步达到对于幸福家园的抵达.当原乡从地理坐标变为思想坐标,从一种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原乡作为事实存在的观念系统加强了因价值立场不同、历史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的哲学学说.原乡记忆与自然历史的伦理范式可以说成是生态文化的本土化提炼.它是和谐社会的生态伦理与生态社会的和谐伦理的融合.原乡记忆与自然历史的伦理范式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可以成为贯穿社会生活的认识模式,可以成为改造现实世界的观念模式.
  •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不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充分发挥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生态智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非常必要和重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倡导生态文化,其核心任务是,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从而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素养,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
  • 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遵循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的基础上,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和谐氛围。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公民在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增强公民之间的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推动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摘要:在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已经亮起了红灯的大背景下,要把资源环境恶化势头压下来,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同时满足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需求,就必须端好生态"饭碗",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其次,完善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户转变生产方式;再次,要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的监管等一系列措施,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化肥尽快减下来,把超过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切实退出来,把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为资源和财富,把土壤改良好,把受损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治理好,把耕地、水资源等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坚决保住。
  • 摘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和课题,认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协同关系对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基层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现实状况及问题,通过对富有特色的闽东古田县食用菌发展之路的调研分析,认识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冲突产生是客观必然的,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正确运用技术创新手段和发挥政府管控职能等途径,能够有效地解决制约瓶颈问题,建立起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关系,从而推进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 摘要:闽茶起源及文化渊源年代久远,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均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闽茶起源、品质、风俗都具有浓郁地缘特色并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远古生态孕育了闽茶"武夷类群"并繁衍至今,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闽茶优质高产并成为历朝历代贡品,悠久的产茶、制茶、饮茶历史又衍生了多样化的传统习俗及地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闽茶文化底蕴.福建优越生态环境奠定了闽茶良好品质根基,不断创造出多元化系列名优品牌.在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福建重视茶叶安全生产与管理,积极推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也进一步促进闽茶文化发展,生态文明与闽茶文化相辅而行,共同推动福建茶业繁荣与进步.
  • 摘要:风水学中,在山峦之中,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水来而看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天门开则财源茂盛.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户闭则财用之不竭.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大千世界形成之后便出现了高山耸立,青山绿水,大河奔流的壮观景象,大自然的环境是纯天然形成的,阴阳二气奇妙地在高山大河之间周流运行,呈现出种种奇异的状态,他们是按照同样的规律与法则变化的,彼此重视和谐一致而不相冲.宇宙间的万物万象,其实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阴阳二气虽然相互分离了,但是它们的运动变化却是出于同样的道理,阴气中蕴蓄着阳气,阳气中包涵着阴气,二者即各自独立,又和谐统一这说明了阴阳二气遵循同一法则并行不悖的意思。所以地理学家们才说山虽然是静止的,但是其奇妙之处恰恰在这静止中。理解阴阳二气要注重观察它们融汇化合,要做到思虑精细入微。
  • 摘要:笔者经过长期对《易经》易理和卦象基础知识学习研究以及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在传统风水学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对人与世界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新的风水理论观点.此新的风水理论观点紧扣《易经》哲理,依托易学八卦干支基础学问,它的根本立足点在于《易经》的易理,"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摒弃了传统风水学的繁杂玄乎的手法和难懂难记的口诀断语,祛除神秘化,取消一切传统的而毫无意义的与现代社会理念不相融的化煞风水物,建立一种全新的、能为社会和民众理解的环境美学风水学.
  • 摘要:可以说,伏羲河图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而悟道创造出来的,这是人类首先发明创造的表示银河系天体运动规律的理念,由此可见,伏羲是懂得了天地变化之规律,于是作河图和八卦,又遵从天地变化之规律行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古至今的人类和动植物进化历史,印证了伏羲河图是真理念。因此,凡是遵循和适应伏羲河图规律的,都能生存和健康成长发展,否则,会被淘汰以至消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由伏羲至今的历史证明,一切科学理念都是人类根据宇宙大自然运动规律而进行经验总结得来的,伏羲河图是表示整个宇宙运动规律的全息图,因此,伏羲河图是一切科学理念之本源,也是生态文明理念之本源。
  • 摘要: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近些年来成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环境保护需要公众参与,必须理顺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关系、职责和作用.政府是环境治理体系中法律和政策的制定者及监督执法者;企业是环境治理体系中防治环境污染的主体;公众是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以及参与环境保护的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是环境利益共同体,三者相辅相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缺一不可.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三者的共理性.政府为中立的仲裁者,倾听民意,成为尊重民意的协调者、监督者以及合格的领导者.那么志愿者团队如何带动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呢?就鸡西市兴凯湖环保志愿者团队的实践经验进行探讨:要树立团队愿景,坚持阳光心态,培养志愿者吃苦耐劳精神,使志愿者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爱护身边天然绿地,常举办去身边景点捡垃圾的民间环保活动带动市民增强环保意识;响应国家对森林、草原、耕地、河流的合理规划和保护,开展公众监督活动,协助国家落实还林、还草、还湿政策;鼓励志愿者参与社会户外运动,收集环保生态资料,保护生态物种、践行环保理念;支持自然农耕,研发、推广绿色农业活化土壤持术,使农民提高环保意识;参与少数民族村寨保护工作,挖掘传统环保技术,使美丽乡村工作落到实处。
  • 摘要:文中概述了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生态环境风水考察情况,总体看,城市官邸选址错误,布局存在严重缺陷,不利官长、人丁及经济社会发展。在冲动相应不利方位之年月,相关的卦理类象人丁事故难免。一州风水影响一州,一国风水影响一国,从风水学的角度,它们影响了历史。堪舆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规划评价系统既有社会科学的内容,又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其中也有迷信的色彩。辩证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不能简单地把中国风水文化说成封建迷信。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遗址、其后的龙山文化遗址就有了风水堪舆,还没到封建社会呢!所以说风水堪舆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堪舆无国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堪舆学,同样可以在国外堪舆风水环境并判断吉凶,进行风水环境堪舆策划,造福一方官民。
  • 摘要:日本著名水营养专家林秀光指出"水是最好良药,水能治病,也能致病."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早有提出,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药补不如食补,食补要有水辅.因此,好水是治病良药,坏水是万病之源,科学饮用健康的好水,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意义非常深远.每天应当喝多少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应当在2500毫升,不低于1200毫升,应当根据年龄、体质因人而异。应当按照少量、多饮、慢饮的原则来进行。
  • 摘要:易学没教过一句断语,其教的是一种思维方法。要大家怎么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个时代,怎么发展的一种方法。人不能要求社会适应你,只有人去顺应社会。希望易学的思维也能成为保护社会自然环境的一股理念力量。总而言之,世间万物起于元,聚于缘,达于圆,就这样生生不息互相转换,循环不已!由心去爱护万物,尊重每个生物的生存磁场,不随心所欲破坏万物风水,保持生态平衡,才能让子子孙孙享受大自然的回馈。人与人之间多点谅解与互动,才能感受彼此的真善美。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不止对人,亦是对万物。
  • 摘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道教也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形成了丰富而深邃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念.道教的玄门五术"山、命、医、卜、相"就是以性命双修的"山术"为首,道教的"洞天福地"都是名山大川,人间胜境,可见道教追求"与道合真"的修炼过程与"山水"、与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良好的自然环境是道教修炼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当今时代,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和物质文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等等,这些问题是全球性的、世界性的,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习总书记强调,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从长远来看,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平衡的生态体系才是人类真正的财富,本文旨在发掘道教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思想、生态智慧,探讨道教思想对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站在道教立场上对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 摘要:中国古建筑文化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阴阳五行的“堪舆”学(即风水学)所讲的内容,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给人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 摘要: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着一定的运行规律,都有其相对的平衡性和灵活性.上古时期,伏羲开创了先天八卦,周文王姬昌追创后天八卦,后来孔子诠释八卦作《十翼》.三者的内容莫过于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簿,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就是一物生两仪,即阴阳二极.负阴而抱阳,互为表里.反之,则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在这种阴消阳长互为转换的动态过程中,不言而喻,有一个自然达到平衡的发展过程.如果某事某物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则另有一番景象发生,与正常规律就会出现质的变故而此起彼伏,局势小者虽可忽略,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不能小视.局势大者,则会出现难以掌控的局面.易经的核心就是“平衡”,换而言之就是“和谐”。总体来说,任何事物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人为的制衡规律,都会达到共同相生相克的运行机制和游戏规则。都会得到良好的和谐效应。
  • 摘要:2016年4月18日,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第九条,公民必须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只要掌握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则,就一定能把生态文明观念深入贯彻落实下去,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古人把观"象"看作是洞悉世界奥秘的必然方式,"象"也是《周易》思维的典型特征."意象"是原始思维的认识方式的基本要素.在原始思维的三个不同的运作阶段中,意象占着主导的地位.整部《周易》都是以"象"来表"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周易》的思维方式典型地体现了原始思维的特征,或者说,这种以"象"表"意"的思维方式正是以《周易》为典型和源头的.
  • 摘要:道为何?如一定要解释,那相对于充满虚妄的人世间来说,道就是“虚空”和妄想,是超科学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对于有大格局和大境界的人来说,道为内化于心的实在。无论道教、佛教、禅宗,都以心为本原,能顿悟者,即心得道,去私亲道。党的十八大后,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认“道”追源,教化人们,把丢失的灵魂找回来,双肩担道义,振兴中华。
  • 摘要:本文以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湮化,反生成与反湮化相循不息之规则构建了一个变化着的宇宙模式图,阐述了宇宙的基本元素三才论,以阴阳元的有无生化呈现一个完整的物与事的演化规律.全文揭示三才论思想中的元是被千百年来被人忽略或遗忘的关键要素,也是对中华文化最大最深的误读之处.希望国人回到中华文明的核心处反思中华文化的真相与特征,并呼吁更多有志者行此大道,让"世界祥和"成为人类终极的太和之道.
  • 摘要: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对人们身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也对生活水平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下,很容易忽略对身体的保养呵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小的病症因为没有大的反应而往往被人们忽视,在不注意不控制的前提下慢慢加重.黔庄酒业集团针对这些问题,组织专家团队,历经数十年寒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间断地进行研发和反复试验,提出《中亿康》配制酒的概念,选取价值贵重,品相上等的中草药材,并配以酱香酒核心酿酒区域中古法酿制的纯粮酱香酒,制出经典配制酒.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此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揭示了我国目前的生态困境,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深刻地阐明生态与文明、生态与经济、生态与政治以及生态与民生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对于我国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