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中国草原论坛
2017中国草原论坛

2017中国草原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南昌
  • 出版时间: 2017-10

主办单位:;中国草学会;;农业部;;

会议文集:2017中国草原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草原生态建设事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事关农牧民切身利益,事关民族边疆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对草原生态地位的重要肯定,对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是做好草原工作的重要遵循.目前,中央出台的各项生态文明制度,涉及的改革内容十分全面,基本形成了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制度体系框架。必须认真学习这些制度文件,理解掌握精神实质,理清逻辑关系,把握正确改革方向,明确改革发展任务。
  • 摘要:中国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草原既是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广大农牧民群众最基础的生产生活资料.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事关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农业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权属明晰、保护有力、评价科学、利用合理、监管到位”的草原保护制度体系,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永续发展.
  • 摘要:中国有60亿亩草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草原执法监督,依法打击破坏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题中应有之义.近五年来,全国平均每年立案查处各类草原违法案件1.75万起,为依法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做出了应有贡献.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草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草原生态文明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政策文件精神,认真梳理涉及草原改革发展的各项重点任务,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 摘要: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草原面积13.2亿亩,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4%,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黄河、辽河、嫩江等河流的上中游或源头和东北最大的水源涵养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保护和边疆繁荣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改革创新破解草原保护建设发展难题,圆满完成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任务,有力地促进了草原生态持续好转、草原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建设目标的实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 摘要:草原丝绸之路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影响对于“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生态文化特质,探讨了其对于加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并提出传承草原丝路文化,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建议.
  • 摘要:本文概述了国内和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和各大洲典型的碳示范项目的现状,分析了中国草地碳汇的潜力和草地碳汇交易的必要性.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建立各自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其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在全球碳交易量中占据较大份额.中国碳交易主要遵循清洁发展机制(CDM),CDM项目注册和签发量均在全球占据较大份额,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份,主要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两种减排类型.从较低的减排成本或CDM项目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具有较大的优势与潜力.目前CDM项目虽还未涉及草地碳汇,但草地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将在未来的碳交易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 摘要:草原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长久以来为中国提供着重要的物质和文化支持.本研究以中国主要的草原区(内蒙古草原、黄土高原草原、东北草原、青藏高原草原)种子植物区系作为研究对象,初步建立了针对草原植被类型的植物名录.对不同草原地区间植物区系的数量特征、地理分布、区系相似性及与周边其他区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草原区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草原物种相对集中在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和豆科少数几个大科中,乔木种类匮乏.(2)植物区系属的地理成分比较复杂,温带性质显著,主要受到北温带地区、地中海和中亚地区、东亚植物区系的影响,北温带成分占据主导地位.(3)在科属水平上的区系相似性较高,表明草原区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其中青藏高原草原与其他草原区的相似性较低,可能与其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相关.
  • 摘要: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站”)自建站以来,立足于中国温带草原,长期开展草原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要素监测,草原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退化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设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通过示范推广为内蒙古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基于长期监测、养分添加和放牧控制试验,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主要发现:(1)不同物种和功能群之间的补偿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重要机制;(2)物种和群落水平的化学计量内稳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基础,由化学计量内稳性高的物种占优势的群落,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稳定性;(3)混合利用方式(放牧和打草轮换)有利于多样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基于以上基础研究和长期试验示范,内蒙古草原站研发了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的草种配置及高效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体系.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的草地生态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使得内蒙古站成为草原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 摘要:基于草牧业均衡配套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加强草牧业试点建设的政策背景,本文在对全国草牧业发展典型试点区山西和青海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草食畜牧业发展、粮经饲种植结构优化、牧草种植品种区域差异化及“粮改饲”比较效益等方面分析了草牧业推进现状;对各试点区草牧业发展在科技推广、生产经营模式发展、融资平台建设、牧草青贮方式选择、牧草种植与精准扶贫融合、龙头企业带动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剖析了草牧业发展中仍存在传统种养观念盛行、牧草作业机械及配套设施保有量不足、发展技术制约明显、牧草生产高风险但没有建立政策性保险、金融扶持发展机制不到位等难点与突出问题;并针对上述难点与突出问题提出了切实做好宣传及科技推广培训工作、加快研制与开发适应不同区域生产的牧草机械设备、全力促进草畜紧密结合、推进多样化牧草产业发展形式、推动牧草产业保险的实施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 摘要: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具有丰富的贮水量,且与周边低海拔的巨大高差形成强大的水势差.自上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水储量呈现下降趋势,径流过程减少扣水塔功能减弱趋势明显,加剧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本研究以当前山地和高原的水塔功能及其水资源的管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回顾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江源区黄河水塔影响机制的研究;②气候变化下三江源区黄河径流驱动力分析的研究;③气候变化背景下三江源区黄河径流响应变化分析的研究;④未来植被覆盖变化下三江源区黄河径流情境模拟研究.为维持人类现时水资源需要和社会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及制定地区和国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 摘要: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在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深入与拓展.以生态监测为基础,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过程及成因是现代生态学的热点之一.本文从生态监测的概念、任务、特点及类型入手,重点阐述了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监测内容以及主要监测方法,论述了生态监测与环境监测、生物监测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及应用前景.同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强化中国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应用途径拓展以及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等方面的应对战略,旨在为改善中国生态现状奠定基础.
  • 摘要:整个文化世界呈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新旧文化共生共存.对待旧文化,即传统文化,人们一方面主张保护并传承,另一方面主张创新并发展.后者作为文化发展的必然宿命而逐步压抑前者的完成力度.文化建设的特色内涵根本上是求同存异的和谐进程,体现在尊重理念的坚持与贯彻当中.文章以草原文化创新发展为出发点,从其坚持的尊重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怎样坚持等三方面论证这一理念与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联系.
  • 摘要:在2010-2015年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对牧草种植区跟踪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基于2016年信息,对苜蓿、黑麦草和青贮玉米的成本收益变化进行分析,并与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和马铃薯)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发现:2016年苜蓿经济效益与上年基本持平,黑麦草和青贮玉米经济效益近年有所下滑;苜蓿生产纯收益和收益率要高于黑麦草和青贮玉米;马铃薯、苜蓿经济效益较其他作物更具优势;黑麦草及青贮玉米生产成本投入要高于粮食作物,两者的土地成本相对较高.
  • 摘要:中国畜牧业发展处于由传统草食家畜畜牧业向多元化现代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期,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与数量要求也日益增长,畜产品安全也成为近些年关注热点.草产品加工是连接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草产品加工可以调节丰欠年饲草供应不平衡,保证饲草均衡供给,有效保证现代畜牧业发展.本文从草产品加工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研究进展等方面,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草产品加工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结合中国草产品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研究与展望,对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及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可以说是中国奶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抹去的痛,但却给中国牧草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政策支持下,中国牧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此时的牧草种植主要是为了生态保护,牧草种植管理粗放、品质不高,为种草而种草,并非为畜牧而种草.2012年中央开始推行“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2015年以来的多个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把发展牧草产业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牧草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草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目前中国草产品进口规模仍然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草产品进口量的增长率仍保持在20%以上,2017年上半年累计进口草产品高达99.35万吨,同比增加了21%.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对草产品需求的持续加温,草产品价格也不断攀升,极大地调动了牧草生产的积极性,不仅传统的出口国在不断扩大贸易规模,甚至还涌现出了新的出口国。
  • 摘要:在农区、半农半牧区,人们对禁牧与放牧的取舍长期挣扎在“一放就过、一管就死”的怪圈中.过去管理不严时,牛羊漫山遍野,肆意啃食草木;如今强化管理,则政策性禁牧,牛羊必须圈养,不许离开饲养场半步.本文通过专家对牛羊生活习性及优良牧草在草地上的演替规律的论述,揭示“禁牧”与“放牧”绝非针锋相对的,在植被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科学的划区轮牧或季节性轮牧,既能满足牛羊健康生长的需要,又有利于提高草场中优良牧草的比重,是草畜共赢的合理选择.
  •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甘肃作为西北内陆省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严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草原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甘肃的草原,从其独特地理位置、面积、类型来说,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大力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草原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对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阐述了河西走廊祁连山地草原在国家生态中的地位意义,分析了当前面临的自然生态系统变化、草畜供求失衡、草原退化、草地使用权、经济发展与草地资源保护中的矛盾等现状问题,提出了河西走廊祁连山地草原可持续发展中关于制订全面长远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健全草原生产生活投入保障体系、划定基本草原、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度、创建河西走廊祁连山地草原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加大依法治草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草原生态保护意识的对策建议.
  • 摘要:天然草原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对维护动植物种群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草地安全和食品安全,保护人类和动物生存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干旱、超载过牧及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干扰,中国草原严重退化,可食牧草减少,而毒害草大量滋生蔓延,一方面引起牲畜大批中毒死亡,一方面导致草地植物种群结构生态失衡,被称为草原“绿色杀手”,严重制约草地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阐述了近年来中国天然草原毒害草灾害成因、发生特点、毒害草种属分布与危害现状、国内外毒害草防控发展趋势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天然草原毒害草防控对策与建议,将对科学治理中国草原毒害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摘要:民主改革以来,西藏以农牧结合为基础的畜牧业发展经历了经营主体变革、农牧结构调整和转型专业化三个阶段.经过进程分析发现,西藏畜牧业发展路径既受政策、制度、资源和科技等外部因素影响,也受农牧结合体系内生因素有机肥、饲料粮和饲草料等以及外生因素化肥、农用机械等的影响.经过内外因素比较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外部因素作用于外生因素,引起数量型专业化;外部因素作用于内生因素,引起质量型专业化;西藏大力发展的种草养畜属于质量型专业化,环境污染外部效应实现内部化,符合农牧结合发展规律.最后,提出西藏加快草食畜牧业专业化发展、调整农牧业补贴政策、合理引导农牧业科技发展和培育农牧结合新型经营主体等建议.
  • 摘要:草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牧区则是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在牧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实现人、草、畜的和谐相处,推进牧区经济和牧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草原执法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各类破坏草原的现象和行为,实现草原保护与草原利用的有机统一;要在充分评价和衡量草原生态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合理控制人、畜数量,减缓草原生态压力;在推进牧区草原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应注意提升牧民转产转业的能力和素质;在实施退牧禁牧、草畜平衡等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要为牧民开拓更为稳定和相对多样的增收渠道,并处理好草原生态保护与传统游牧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 摘要:借用国外的国家公园概念,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来保护中国的环境生态.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本质上需要以及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首先梳理国家公园概念的由来,以及世界范围内保护地发展的历史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保护地发展历史及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本质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由此提出理论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视角.
  • 摘要:生态补偿的内涵尚未统一,但是,其以经济手段应对生态恶化的有效性已被普遍认同.草原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下位概念,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对草原生态补偿涉及的各种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为了实现草原生态有效保护和牧区生态文明,需要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支撑与保障.受自然科学局限和理论研究滞后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法和专门的草原生态补偿法,现有的草原生态补偿法律要么原则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要么位阶低、约束力差,无法满足草原生态补偿实践的需要,必须加快建设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为此,应当以科学的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原则为指引,在《草原法》中明确规定草原生态补偿立法目的、补偿主体、对象和标准等具体内容.
  • 摘要:本文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型草地畜牧业”的概念及其内涵,面对目前草地畜牧业现代化生产模式战略选择的机遇,从技术、经济和政策等层面系统论述了三江源区“低碳型草地畜牧业”的可行性以及碳贸易潜力及其与生态补偿和农牧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三江源区开展高寒草地碳贸易试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摘要: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是有效提高优质牧草产量、缓减草畜矛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牧民收入和应对气候变化及灾害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加速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宏观角度探讨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优先重点及技术,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提出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重点,一是严禁开垦草原,快速恢复退化天然草原;二是以粮改饲为主,大力发展旱作人工草地;三是在区域尺度上,量水为出,适度发展高效灌溉人工草地.
  • 摘要:本文概述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概况,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介绍了保护区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动向,提出积极申报草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保护区作用等建议.
  • 摘要:传统计算的载畜量只表明了核定时段内的平均载畜量,没有明确载畜量核定的具体时间(时刻),开展载畜量核定容易引起混淆和争执;核查载畜量和草畜平衡时,不但要分类、分年龄数完,还要折算,工作量大,耗时长,牧民和基层草原管理人员实际操作难度大.特别是牧民可以利用牲畜补偿代谢较强这一生理特点适当多养部分牲畜,从而在第二年夏秋季节有足够的牲畜,能最大限度利用丰茂的草原资源.为此,提出了新的草地生态合理载畜量计算方法,并提出以能繁母畜数量为主要核定指标,减少了核定的难度;提出了积极推广简便易行的草地载畜量核定方法、推行秋末入冬为载畜量核定时间(时段)、以能繁母畜数量作为合理载畜量核定指标、严格考核兑现提高生态补奖资金使用效率等政策建议;提出了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和人工草地建设、加大牲畜出栏、开展划区轮牧和春季草地禁牧试点示范、合理利用牲畜补偿代谢特点、利用牧草再生特点,提高牧草产量和贮备等技术措施,以切实提高草地载畜能力.
  • 摘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之一.本文以草原管理制度为例,阐明当前管理制度过于依赖行政管制导致制度成本过高,抑制了牧区草原畜牧业的供给.本文通过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分析表明,随着饲养成本的降低,在开放进入或者存在大量公共草场的情况下,牧民必然超载过牧造成严重经济租耗散,因此政府管制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是政府管制不具有经济效率,提高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成本,抑制了草原畜牧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本文建议草原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融合草原承包制度和草畜平衡管理政策完善草原集体产权,通过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对牧户的行政管制,降低管理制度成本,从而提高草原治理现代化水平.相比单纯依靠科技创新,草原畜牧业供给侧改革借助制度创新,依赖市场力量,定会事半功倍.
  • 摘要:草原保护建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草原保护红线工程建设是进一步保障草原合理利用规划的必要条件.从分析草原保护红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入手,系统阐述了草原保护红线工程内涵和基本构想,包括制定技术指南、建立大数据工程、分区工程、预警体系工程、制度体系工程、保障体系、草原专项和国家级示范区工程.通过启动和实施草原保护红线工程,使草原生态功能、产业功能和文化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 摘要:构建草原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体系是划定草原保护红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草原保护红线不被逾越的重要保障.本文在阐释构建草原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体系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草原保护红线监测预警管理机制、创新草原保护红线监测预警技术手段、畅通草原保护红线监测预警发布途径的草原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体系构建思路,并具体分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设计了草原保护红线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从提高认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和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构建草原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举措.
  • 摘要:对现行的草畜平衡监测和管理方法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其机制上存在的缺陷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北方草原地区草地生产力和家畜需求间存在着明显季节性差异的特点,提出了按“草地资源限量,时间机制调节,经济杠杆制约”思路对草畜平衡制度进行改革的设想.
  • 摘要: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对有效地保护草原自然资源,典型的生态系统和文化历史遗迹,拯救珍稀、特有、濒危生物种源,开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监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找出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自然资源的依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对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经济、最有效地保护草原自然资源的手段和措施.云南省草原资源丰富,有11个草地类,占全国草原类的61%,150多个草地型,面积2.29亿亩,草原植物4958种,是中国草原类型最丰富,植物种类最多的省(区)之一.研究云南草原,具有广泛的意义.但目前我省尚无一处草原类自然保护区,为了加快云南草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保护利用草类种质资源,对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利用和开发,本文提出了云南草原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重点工程、政策措施等建设构想.
  • 摘要:宁夏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国土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有天然草原面积244.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是宁夏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和黄河中游上段重要生态保护屏障,也是自治区草畜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广大衣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进一步推进宁夏草原封、休、轮牧制度,建立草原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对巩固我区草原禁牧封育成果、使草原资源“管建用,责权利”相统一、让草原绿起来、草畜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意义重大.
  • 摘要: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央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安排.组织开展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对于健全草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先后出台,明确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在国家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及时总结各地、各行业的成功做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议,对加快建立健全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十分必要。
  • 摘要:粮改饲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和重要途径,文章简要介绍了辽宁玉米种植及牛羊生产现状,分析了当前全面推进粮改饲发展草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紧密结合辽宁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六点粮改饲发展草牧业的具体建议.
  • 摘要:草原是我省陆地面积较大的生态系统类型,1985年时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左右,如今仅占5%左右.还面临着草场退化沙化、牧草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本文对我省草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近几年草原执法、管理方面的实践以及手段、创新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同时要牢固树立草原生态保护意识,强化用途管制,加大执法力度,杜绝私开滥垦、不合理开发建设等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并对草原上的动植物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以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境界.
  • 摘要: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草原生态,是国家和法律赋予草原监理人员的神圣职责,也是草原监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省以保护草原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狠抓草原监理体系建设不放松,积极发挥草原卫士职能作用,勇挑重担,履职尽责,努力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同时为适应草原监管工作新形势,对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对策建议.
  • 摘要:本文认真总结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宁夏草原违法案件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规律和趋势,针对各类违法案件发生的特点以及草原执法监督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提出“十三五”时期加强草原执法监督,扎实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教育培训,草原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规范执法能力明显提高。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依法查处各类破坏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案件,特别是《草原司法解释》颁布实施后,推动建立草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有了新突破。加强草原普法宣传,不断提高农牧民法律意识,营造人人关爱草原、人人保护草原的良好社会氛围,草原执法监督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驾护航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 摘要: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要点》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作为一项明确的改革任务.全民所有草原资源资产是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项改革任务的重点内容之一.当前,中国草原资源有偿使用仅在有关法律中存在原则性规定,国有草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未建立.为了维护国有草原资源所有者权益,促进草原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有偿使用制度在草原资源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开展了全民所有草原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研究.
  • 摘要: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草原资源,严厉打击项目建设违规征占用行为,黑龙江省草原监理部门探索建立了违规征占用草原约谈制度.本文从建立约谈制度原因和目的,约谈的依据和约谈办法,约谈的作用和效果,实施约谈制度的体会,困难和不足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约谈制度在草原监管工作中的实践应用.
  • 摘要:环境约谈制度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项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建立约谈制度目的在于加强草原监督管理的震慑力,增强草原行政执法的公信力,提高地方依法保护草原的执行力,与其他生态文明制度相衔接,共同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依法治草制度体系.通过借鉴相关部门约谈制度设计与实践经验,对草原生态环境约谈制度的设计进行浅析.
  • 摘要:南方草地面积大,四季常青,产草量高,生产和生态功能兼备.多年来,南方草地的开发利用问题一直倍受关注,但始终没有破题.在当前牛羊肉供应偏紧、北方草原超载过牧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南方草地的生产和生态优势,推进畜草配套,大力发展牛羊生产,意义重大,恰逢其时.近期赴云南和湖北两省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调查、入户走访和座谈交流,感到,南方在增草增畜、草畜配套、良性互动、和谐共赢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非常值得总结推广.只要下定决心,加大政策扶持,加快推进现代草地畜牧业建设,南方草地的潜力就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实现保供给、保生态和促增收的目标.
  • 摘要:近年来,随着草原野生植物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发现,掠夺式采挖草原野生植物时有发生,导致草原野生植物分布面积减少、资源量下降,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针对草原野生植物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管理的具体措施,促进草原野生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 摘要:重庆市有丰富的草山草坡,主要集中在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是长江上游特别是三峡库区绿色的生态屏障.保护好重庆市的草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重庆高度重视草地建设,保护生态,成效显著.但重庆草地未确权,草地破坏、占用时有发生,执法难.亟待摸清家底,明晰产权,促进草地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 摘要:本文分析了河南省天然草地资源、生产生态和开发利用状况;总结了当前天然草地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几种主要模式,如生态循环畜牧业带动模式、休闲观光草牧旅游业、农林牧草有机结合等模式;分析了当前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思想认识、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体系弱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草业发展;加大开发利用,促进保护建设;强化政策扶持,提高草地开发利用积极性;完善监理体系,夯实草地保护建设组织架构;强化科技创新,提升草地建设水平等对策与建议.
  • 摘要:本文应用地面监测数据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海省实施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后的草原生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5年,平均植被盖度基本稳定区域占71.27%,向良性发展的区域占15.59%,降低的区域占13.15%;草原产量相对均衡占85.03%,产量下降的占8.54%,产量上升的占6.43%,整体生态效果不显著.
  • 摘要:锡林郭勒盟位于首都北京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最南端与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103公里,有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2个国家一类口岸,全盟辖13个旗县市(区),有5个边境旗市.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万,蒙古族人口占30%.2015年以来,锡林郭勒盟委、行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自治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先行先试,创新生态管护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新路子。
  • 摘要:泽库县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是扶贫重点县,畜牧业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牧业资源转化率低,牧业发展处于低水平.随着人口的增长,牲畜数量不断增加,草畜矛盾日渐突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部署,立足县情,提出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强县”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了全县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特别是泽库县“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股份制改造,资源高度整合,生产结构调整,劳力按需分配,合作社多元化发展”的措施为合作经营基础,大力发展草地生态有机畜牧业,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青南地区草地生态有机畜牧业的发展进行了可供借鉴的尝试.
  • 摘要:2017年7月,由来自国内15所高校师生参加的“百名博士老区行”活动首次走进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开展科研服务活动.本文作者作为博士团成员,与当地与草原监理部门工作人员一道下草原、访农户、进企业,调研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绩效考评奖励资金分配以及草原保护情况,并开展相关科研服务工作.在国家草原补助奖励政策的支持下,东胜区草原保护建设与农牧业生产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是笔者将在东胜科技服务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整理撰写成调研报告,针对东胜草原生态保护、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能对当地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 摘要:本文在2016年冬虫夏草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州采集管理办法,依据相关规定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的提出阐述了几点建议.冬虫夏草,又名中华虫草,又称为夏草冬虫,简称虫草。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为麦角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虫虫草蝙蝠蛾等的幼虫尸体的复合体。真正的冬虫夏草均为野生,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带上面的雪线附近的草坡上,对自然环境要求高。根据冬虫夏草资源条件及草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分出禁采区、控制区和采挖区,适宜采挖量、采挖人员数量、采挖期限及相关保障措施,确保冬虫夏草资源有序、永续利用。
  • 摘要:到2016年底禄劝50%牛和马属动物及10%的羊都实行了舍饲圈养或半放牧半舍饲圈养方式养殖,彻底改变了禄劝草食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对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经验和体会是改革创新,集成饲草饲料开发、牛羊多功能圈舍、品种改良、疫病综合防治和快速育肥等技术的推广,重点突破圈舍和草料问题,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解决草食畜的草料问题.
  • 摘要:黄南州地处青海省东南部,海拔3600-4200米,平均气温-0.4°C--2.6°C,年降水量476.5-689.6mm,雨量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1.8-2.8倍.草地面积2488.88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2367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5.66%,平均亩产可食鲜草318.08公斤,草场类型以高寒草甸类为主.使广大牧民群众明白“草原承包权要固定,草原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和“禁牧草原禁止流转”。通过流转有利于人和草原的分离,有利于对草原畜牧业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通过经营权的流转还可以实现草畜平衡。
  •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休闲旅游的重要性.草原休闲旅游,是指以草原牧区自然景观、牧民生产生活和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配套服务,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息、疗养、体验的一种旅游形式.这种旅游方式可让游客直接参与草原牧民的生产生活,感受清新的乡土气息,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草原生态文明的理解.城市居民在得到放松和愉悦的同时,也把现代文明意识带到牧区,使牧民得到文化的进步和经济收入的增加.这种形式有助于增强城乡居民的情感交流,也是牧民增收和牧区发展的新亮点.
  • 摘要:黄南州位于三江源东南部地区,主要以高寒草甸为主,自然环境独特,生态系统脆弱.近年来黄南州草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局部地区向“黑土滩”和“沙漠化”化方向转变,严重阻碍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对退化区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利用高寒退化草原补播改良技术手段,筛选出必要进行补播的适宜地区,因地制宜选用不同草种配伍进行改良,使项目区天然草原退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草场植被得到恢复,草原自然调节功能增强,基本遏止项目区草原退化进程,促进境内的草原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和正向演替方向发展,恢复和提高天然草原原有初级生产能力,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 摘要:草地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还是维护陆地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同时草地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我市天然草地面临着面积减少、质量下降、草畜矛盾尖锐等问题,本文主要立足于长治市及时准确地了解本市资源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摘要:近年来,西藏日喀则市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牧民增收、实施人工种草、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实现草原永续利用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简述了西藏日喀则市天然草原资源监测状况和人工种草开展情况,分析了草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草产业发展规划的意见及建议.
  • 摘要:中国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火灾易发区占1/3,频发区占1/6.草原火灾具有发生面广、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扑救较为困难等特点,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害,还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国务院将草原火灾作为重大突发事件之一纳入国家危机事件管理,防火工作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部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草原防火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草原防火条例》,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围绕“一案三制”建设,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草原火灾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草原火灾24小时扑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草原火灾发生次数与受灾损失始终处于历史低位.
  • 摘要:草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屏障,兼备生态、经济等多重功能.保护草原生态、发展草原经济、建设美丽牧区,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草原信息化是3S、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草原工作中的应用,包括草原生态信息化、草业信息化和草原畜牧业信息化等内容,涉及草原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已在草原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促进草原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实现草原生态保护、草原畜牧业发展、草产品业发展、畜产品有效供给、农牧民增收、推进草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当前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对推动草原资源保护与监测技术、畜牧生产技术革新、草原畜产品销售环节与质量追溯技术革新的作用,本研究从草原社会管理、草原畜牧业生产与流通两方面,对草原信息化进行系统规划,并对草原信息发展战略重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保障措施和建议。
  • 摘要:针对中国北方草原区气候变化莫测,草原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薄弱,特别是在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牧户适应能力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基于气象数据、树木年轮、问卷调研等数据,系统研究了区域气候变化趋势,区域、县域、牧户三个层面的气候变化脆弱性,以及牧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行为.结果表明:北方草原区气候年际、年代际和世纪3个尺度“暖旱化”趋势增强;生态环境本底越好,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越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存在传导途径与偏差.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牧户“心理载畜率”概念,从全新的视角阐释当前草原放牧超载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建议.
  • 摘要:为了搞清楚“草原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过程中,围封禁牧对荒漠草原群落的影响,选择荒漠草原的代表类型之一的小针茅群落,对其7年围封的群落动态变化过程和经过7年围封的围封禁牧区与自由放牧区的群落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为评价补奖政策的实际效果提供参考.
  • 摘要:放牧(grazing)通过草地—家畜的直接作用维护草地和家畜健康、生产草畜产品、取得经济效益.它是地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传统意义的放牧地超过全球陆地面积的一半,包括草原、部分耕地和林地.放牧系统的植物生产超过全球1/3以上,生产了世界大多数动物产品,养活了1/3以上的人口.放牧也是中国土地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放牧是一切草原文化衍发的基本途径,它赋予了草原文化深沉厚重、质朴自然、热情奔放的特征。在放牧的驱动下,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工业文化板块碰撞,这种“文化造山运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从沉闷中崛起,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一座又一座文化高峰,推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阶段。
  • 摘要:以阉牦牛提前出栏项目活动为例,按照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做法指南的计量方法,在同等牧草利用量的前提下,分别对4岁和7岁阉牦牛一生CH4排放总量和单位体重CH4排放量(即排放强度)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发现在同等牧草利用量的基础上,由于饲养一头7岁阉牦牛一生所消耗的牧草量相当于可饲养2.1头4岁的阉牦牛所消耗的牧草量,所以从CH4排放总量而言,前者一生排放CH4总量比后者少86.3kg.然而,由于后者总体重比前者重192kg,所以,后者的单位体重CH4排放强度(以CH4/体重计)只有0.973kg·kg-1,而前者为1.374kg·kg-.根据排放强度的概念,在同等牧草消耗量的基础上,如果将一头7岁阉牦牛替代成饲养2.1头4岁的阉牦牛,可以多生产192kg的活体重,在同样生产192kg活重的基础上,利用替代法估算后者饲养方式比前者饲养方式可以实现77kg CH4减排量,即相当于总减排1.6tCO2当量.因此,基于排放强度减排而不是总量减排的概念,提前出栏有较大的CH4减排潜力.
  • 摘要: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含5个目标层指标和15个指标层指标的中国北方草原区牧户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中国北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山地草原6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727户牧户生计资本状况,探讨牧户及区域尺度牧户脆弱性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北方草原区牧户生计资本存量低,牧户家庭脆弱性指数均值为0.2990,脆弱性高;(2)高脆弱性牧户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五大类生计资本存量显著低于低脆弱性牧户;(3)区域尺度牧户脆弱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山地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区域尺度牧户脆弱性自西向东依次减小明显地带性规律.
  • 摘要:本文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生态模型模拟和尺度转换手段,分析中国退牧还草综合治理工程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质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为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成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面积保持平稳,生态系统结构稳定,但局部区域仍存在草地与农田、湿地和荒漠间的相互转化;2)研究区草地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植被覆盖度略有增长,叶面积指数略呈波动式增加,净初级生产力呈显著上升,草地植被呈现恢复转好态势,生态系统总体质量有所提高,生态环境向良性演变;3)研究区生态状况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转好,局部变差,各亚区整体水平排序为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治理区>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区>蒙甘宁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4)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草地保护,气候暖湿化促进植被生长与恢复,两者共同影响研究区总体生态状况.
  • 摘要:根据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它的碳平衡为4个生产层的碳平衡之和,也是3个界面的碳平衡之和,而某一生产层或者某一界面的碳平衡则是其固定、输入、排放和输出的碳之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4个生产层的碳平衡分析方法定量重要生产环节的碳汇与碳源过程,便于草业生产改进碳汇管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个界面的碳平衡分析方法显示碳源和碳汇的发生机理,及其空间和数量关系,便于调控草业生产组分以增汇减排;但是,这两个方法不易区分碳的来源和去向,难以明确其利用效率.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分析的输入/输出法定量地指示碳的来源和去向,以及碳效率,计算简单,但是较为概括,不利于牧场尺度的草业碳汇管理.以中国祁连山甘肃马鹿牧场和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奶牛牧场为例,用3种方法分析了两个牧场的碳平衡,结果表明,放牧管理的草业系统的主要碳源是休闲旅游、产品加工流通环节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碳汇是草地和土壤中贮存的碳,好的草地管理可以增汇减排.
  • 摘要:牧区是雪灾的高发区,具有受灾面积广、危害程度大等特点,雪灾已成为制约草原牧区经济与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MODIS021KM数据和AMSR2数据,发挥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各自提取积雪的优势,协同两种数据源以天为监测时间单元,以旬为监测集成时段,在2016年10月上旬至2017年3月下旬期间,对中国十省区草原积雪覆盖范围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10大省区草原雪情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遥感及时准确地监测积雪的分布和演变过程等信息,对于牧区雪灾预报预警、雪灾危害程度评价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 摘要:使用1999-2012年SPOT VGT NDVI数据,采用D-L滤波方法对NDVI时间序列进行重建,基于动态阈值法提取锡林郭勒盟草原返青期,结合地面实测返青期数据对结果进行了验证.得出的主要结论:(1)提出了草原植被遥感返青期监测和地面验证相结合的新方法,采用25%动态阈值系数提取了锡林郭勒盟草原的返青期,其精度可达到68%.(2)锡盟大部分地区的遥感返青期发生在4月上旬-5月中旬,呈现由南向北推迟的空间格局.1999-2012年锡盟草原返青期整体上呈现提前的趋势,为-1.5d/10a.论文成果为增强中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指导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保护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 摘要:以在内蒙古草原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与地统计学空间分析的方法,分析露天煤矿区表层土壤(0-10cm)6种重金属含量(Cr、Cu、Mn、Ni、Zn和Pb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GIS技术绘制了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r、Cu、Mn、Ni、Zn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53、16.17、353.49、14.78、44.65和3.44mg/kg,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仅Cu含量高于内蒙古背景值.6种土壤重金属元素变异系数依次为Pb>Cr>Mn>Zn>Ni>Cu,介于在15.13%-31.27%之间,属于中等变异性.变程大小依次为:Pb>Cu>Mn>Zn>Ni>Cr,属中等空间相关,其空间分布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露天煤矿对周围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显著影响,矿区中心土壤重金属含量最高,在矿区东向、北向和东北向也较高,并向矿区四周逐渐降低.
  • 摘要: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食草型小动物,其啃食、掘洞、刈割、贮草行为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既具有破坏损伤系统的负面效应,也有利于维持和稳定系统的正面效应,这种益害转化完全取决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害鼠种群及其数量.通过对川西北的阿坝州、甘孜州和青海省果洛州的42个高寒草地样地的鼠类种群密度调查和已有文献的采集分析,分析了草原害鼠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重新定义了鼠荒地的概念,对鼠荒地危害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4个等级;依据指标因子重要性排序,分级指标包含害鼠种群、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3个因子群;总洞穴数量、有效洞口数等11个单项因子;并对不同危害程度的鼠荒地提出了封育自然修复、人为干预修复、半人工草地改建和人工草地重建4种草原鼠害适应性管理策略,对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原害鼠适应性管理和害鼠灭除后二次发生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Himawari-8(向日葵8号)是第三代静止气象卫星,空间分辨率、通道参数和定位都较上一代有较大提高.Himawari-8静止气象卫星的高空间分辨率、高频次和高时效特点,在草原火灾监测具有天然的优势.本文介绍Himawari-8观测仪器特性和基于草原特点的H8数据自适应闽值火点监测原理算法,并介绍针对2017年4月19日-20日靠近中国内蒙古边境的境外火,利用Himawari-8数据进行的连续动态监测过程和产品.监测显示,本次境外草原火共持续22小时,过火区域约1500平方公里,火点最长持续时间约6小时.结果表明,Himawari-8静止卫星数据能较好地应用到草原火情监测中,实现快速获取火点位置、面积、温度等火情信息,通过分析多时次连续观测的火情影像,获取火场动态发展变化信息,为应对境外火决策提供依据.
  • 摘要:草原火灾发生后,草原过火面积以及火灾对畜牧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不但为草原防火部门所关心,也是农牧业、民政、生态环保等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问题.中国草原分布广阔,草原火灾的影响范围一般比较大,以人工方式很难较精确地估算草原火灾的影响范围和过火面积.本文介绍基于RS和GIS技术的草原火灾损失快速评估技术原理、方法.利用卫星遥感可监测草原火灾,并快速获取过火区范围和面积;利用GIS技术提供过火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对草产量、载畜量、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展布,可生成用于评估社会经济损失的背景数据.利用该技术方法可快速评估草原火灾的影响损失,包括估算草原过火区面积、草产量损失、受影响牲畜量、人口等社会经济数据.最后,给出基于RS和GIS技术,对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草原火灾的影响损失评估个例.
  • 摘要:草地资源不仅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经济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草原火灾的频繁发生成为制约草原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携式风力灭火机是中国草原火灾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灭火机具,但普遍存在风机出口风速低、灭火效率不高等问题,好多方面有待逐步改进.本文对其蜗壳和叶片进行了优化设计,经过正交试验得到各个影响因素的优良参数值,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和实际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便携式风力灭火机的基本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 摘要:便携式风力灭火机广泛应用于中国草原火灾扑救,由于灭火现场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便携式风力灭火机经常出现不好启动和不能启动的情况,这一致命缺陷经常会使得灭火队员错过最佳灭火时机,降低整体灭火效率,严重时会因灭火不及时而导致重大草原火灾事故.本文针对这种具体情况,专门对便携式风力灭火机的电起动机构进行功能设计和系统方案研究,通过对其关键机构的计算机模拟分析和实际工作性能测试试验,便携式风力灭火机电起动机构能够实现快速电启动,工作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 摘要:为研究苜蓿遗传多态性及亲缘关系,本试验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区48份苜蓿品种进行DNA扩增.结果表明,80对引物与48份苜蓿品种扩增结果清晰,总扩增条带294条,多态率为100%,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31-0.87,平均值为0.59.聚类分析以Dice遗传相似系数0.65为阈值,将48份品种归为9类,且PI197530和PI355881亲缘关系最远,相似系数为0.31,PI346901和PI345658亲缘关系最近,为0.87.
  • 摘要:以“玉草3号”在凉山地区青饲利用为主要目的,以当地广泛种植品种中单2号与西抗18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产量依次为“玉草3号”>西抗18>中单2号,产量分别为87140.00kg/hm2、49833.33kg/hm2及37500kg/hm2,“玉草3号”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 摘要:高梁-苏丹草杂交种(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简称高丹草,是一种重要的饲料作物,但其遗传机制研究还较少.本研究利用皖草3号亲本高粱雄性不育系Tx623A与恢复系苏丹草Sa的F2代共184个分离单株,作为作图群体,构建了高粱-苏丹草杂交种(高丹草)SSR分子遗传图谱,并对5个饲用产量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结果表明:924对SSR引物在不育系高梁Tx623A和恢复系苏丹草Sa间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180个引物在亲本之间具有多态性,多态性的比率为19.48%.利用124个标记构建了高粱-苏丹草杂交种(高丹草)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为1196.2cM,平均图距10.4cM;利用完备复合区间方法定位了9个QTL位点,其中包含5个鲜重QTL位点,与茎粗、株高、分蘖和叶片数各有1个QTL位点,这些位点分别位于1、2、3、5、8、10号染色体上.在1和2号染色体上定位了2个QTL位点,在3,5,8,10号染色体上各定位了一个QTL位点,而且在8号染色体上的一个QTL位点qFW和qBN同时控制了鲜重和叶片数;定位了控制鲜重的QTL位点5个,分别位于1、2、3、5和8染色体上,这5个鲜重QTL位点对总变异的贡献值超过50%.在这些QTL位点中,都表现出了加性和显性效应,但大多数为显性效应.其中,qFW-3对表型变异的贡献值为14.66%.因此,可以认为它是鲜重的一个主效QTL位点.
  • 摘要:为研究人工湖对毗邻放牧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试验采用PLFA的方法分析了毗邻人工湖的放牧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距离上(10m、30m、60m、100m、150m、250m、400m、600m)和年际间的动态变化,并采用冗余分析探索了各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贡献度.结果表明:随着建湖时间的增加,细菌、真菌所占的比例随着离湖距离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离湖100m-150m处比值达到最大.在对三年内所有采样点的冗余分析中发现,水分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中贡献度最大,土壤磷的贡献度最小.
  • 摘要:草原是中国重要的陆地生态屏障,对草原的生态监测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对草地植被调查时,既不能对所有草地面积进行统计,这样耗时耗力耗财,也不可在狭小的一块面积进行草地研究,这样不能客观的反映群落的状态.所以确定群落最小面积在野外草地监测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确定最小面积的方法有很多,本文综述了确定群落最小面积的方法,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以期使调查更高效可靠,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