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5地球物理信息检测与计算技术应用研讨会
2015地球物理信息检测与计算技术应用研讨会

2015地球物理信息检测与计算技术应用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江苏镇江
  • 出版时间: 2015-07-17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会议文集:2015地球物理信息检测与计算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小波包和峰度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赤池信息准则)提出了一种P波震相自动识别新方法,即小波包-峰度AIC方法。该方法由三部分组成:(1)利用加权STA/LTA(short term average/long term average,长短时窗平均比)方法自动检测出有效的地震事件并粗略拾取P波初至的到时;(2)对粗略拾取的到时前后各推3秒的时间窗内的信号进行小波包三尺度分解重构;(3)分别计算三个尺度重构信号的峰度AIC曲线并进行叠加,将叠加的AIC曲线的最小值作为最终拾取到的精细P波初至到时。为检验新方法的效果,参照云南地区实际震例合成理论地震图,并将本文的小波包-峰度AIC方法应用到合成理论地震P波初至自动拾取中。在合成地震记录中加入不同信噪比的高斯白噪声和实际地震噪声,以由射线追踪方法计算的理论到时为标准,对比了本文方法、加权STA/LTA方法和峰度AIC方法拾取P波的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抗噪能力更强,P波拾取的精度更高,当加入实际地震噪声SNR≥8dB时,自动与理论拾取的P波差值可保持在0.25s以内。
  • 摘要:本文对地震波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波动方程方法是地震波模拟和成像的主流算法,比较成熟的有有限元法(FEM)和有限差分法(FDM),地震波各个频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在频率域中计算是最适合并行算法的。通过并行算法,同时计算各个频率的波场值,然后再变换到时间域,就可以得到时间域的波场传播;同时计算所需频率的成像结果,再变换到时间域,就可以得到逆时偏移的成像结果,为了进一步提升计算效率,可以将并行算法移植到GPU平台。
  • 摘要:本文以油气勘探为研究对象,指出在目前的油气资源勘探中,碳酸盐岩缝洞,孔洞型油气藏占有重要地位。对散射体的准确定位(小断块、缝洞、裂缝等)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针对复杂介质条件下,开展基于惠更斯原理的复杂构造地震波场计算方法研究,首先,对半平面模型进行计算取波源为点波源,信号为一个周期的正弦波。利用惠更斯原理进行积分计算,则可算出接收点的波函数,得到的半平面模型地震记录与解波动方程方法的结果基本吻合。然后,对沉积不连续边缘绕射模型进行计算。在地下处有反射界面,在反射界面两端会产生边缘绕射。计算模型的共炮点记录和共偏移距记录,其结果与解波动方程方法的结果相符,验证了本文的方法和算法。最后,对近地表楔形模型的模拟进行计算。近地表楔形为k尺度的多层地质构造,该模型第三层中设计了一个高速的楔形体,底层有一个正断层。该多层模型的计算时间的复杂度为kn,会随层数n的增加快速增加。这种性质会对计算产生很大困难。利用剥皮法思想,可将计算的时间复杂度变为kn,满足复杂构造的计算要求。
  • 摘要:本文搜集了中国大陆自1900年-2010年发生的地震的震级和地表破裂长度相关数据,其中震级选取的是MS≥5.0的地震。文中对中国东部、西部以及中国大陆地区分别进行统计,东部地震数据52个,西部75个,采用经验方法,将地表破裂长度作为地震破裂长度,拟合得到地表破裂长度与震级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东部地区地震较少,地表破裂长度几乎均在50km以内;中国西部地区地震较多,且震级偏大,地表破裂长度明显增大,甚至达到200km;中国东西部发生地震在震级和地表破裂长度均有差异,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东西部地壳厚度不均匀,且地质条件不同,造成地震后引起的地表破裂长度不一致。研究结果可以得知地震震级与地表破裂长度的对数线性相关,可以通过对数据进一步精确化处理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定的依据。
  • 摘要:本文以地震观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将大数据应用到地震观测中,提出了构建密集地震观测网,将价格为百元的灵敏度为小数点后二位的地温计密集布设。密集的气体网,将极便宜的气体探测器密集布设。密集的地磁网,将一般的地磁仪密集布设。密集的压力网,将可以密集布设的应力应变仪密集布设。密集地震观测网将会产生巨量数据,因此不仅是密集地震预警网,这样地震进入大数据时代才有可能探索密集观测网的大数据和大地震关联。传统地震台网处理和决策都非常慎重,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这种假设;如果有一些数据有问题,就影响原有假设,决策与行动是审慎的。当前的地震速报可以较快的进行自动速报,但是处理复杂,要多中心审慎决策,特别是终报更需要审慎决策。密集地震台网的大数据,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方式,在密集的大数据里可以简而准确得到的在哪儿和多大,无需一而再的检查和复核。足以做出快速决定,地震预警的警报可以在数秒发出,地震烈度速报可以在几分钟就发出。这对于大地震的减轻灾害和挽救生命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以海底地震仪为研究对象,指出与传统的海洋多道地震系统相比,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直接与海底接触,所以除了可以记录P波以外,还可以记录S波(震源仍在水面上,S波都是地层转换波),因此OBS多设计为三分量记录(外加一个水听器)。二是OBS除了用于小偏移距的反射地震调查外,主要用于大偏移距的广角反射/折射调查和天然地震观测,用于探测地壳深部和地幔结构。三是观测环境噪声底、精度高、信号分辨率高。
  • 摘要:本文对地球物理勘探进行了研究,指出宝鸡台2013年3月建成深井地电阻率观测系统,自北向南间距为40m的四口观测井依次为井1至井4,共进行三个测道的观测,其中水平道井1和井4两口井20m处供电,井2和井4井中120m处测量为第一道,80m处测量为第三道。第二道为在#2井口中40m和160m处供电,在#3中80m和120m处测量。根据台站电测深资料,将测区地下介质简化为水平层状分布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发现,第一道干扰电流的影响系数随着距井1距离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距井1的30m处影响系数最大,第二道干扰电流的影响系数随距离的增加减小。第三道干扰电流的影响系数随距离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然后再减小。总之,宝鸡深井地电阻率亦受到传统地电阻率常见的典型干扰的影响,其中第二道垂直观测受到影响程度最小,第一道和第二道收到影响程度相近,可根据典型干扰对于各道地电阻率影响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对干扰进行排除分析。
  • 摘要:本文根据地震灾情信息特点和传播特性,结合地震烈度分布规律,研究利用空间插值或空间统计等方法将获取的离散灾情信息推漫到宏观灾情分布面,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提供动态修正依据,为应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根据历次破坏性地震实际灾情反馈特点的分析总结,结合地震灾害的演变机理和分布特点,提出了3种基于离散灾情信息快速判定地震影响范围的方法,从计算原理、数据基础、方法特点和综合判定结果看,三种方法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泰森多边形判定法是一种简易的以点推面的空间插值方法,过程简单、计算快捷,可用于震后初期灾情量较少时使用,插值结果较粗糙,必须再结合震源特性、破裂过程以及地形地貌条件等对震害分布的影响进行综合判定后才能得出相对合理的震害分布预判结果,为震后初期的应急决策提供参考;克里金插值判定法是一种基于地理统计方法的空间插值方法,对数据分布有严格的要求,其推漫结果边界比较清晰,灾区范围整体把握较好,可用于已经获取一定量灾情信息但灾区情况尚未明朗时使用,其插值结果结合地震破裂过程以及震后余震分布信息综合调整后可作为灾害评估修正和应急决策参考;标准差距离椭圆拟合方法是基于地震烈度分布呈椭圆形的假设提出的,对数据的敏感度较高,可用于对可信度较高的或由专业途径上报的灾情信息进行拟合,其结果可作为现场灾害调查和烈度圈评定的参考。
  •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常用时频分析方法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地震尖脉冲信号和部分尺度下信号重构理论的宽带子波构成方法。该子波具有子波旁瓣小,非零值时间延迟短等优点。与雷克子波和宽带雷克子波的比较表明,在相同主瓣等效频率情况下,四参数宽带B样条子波的分辨率更高,而且具有易于波形和频谱调节的四个基本参数。参数m控制子波旁瓣的衰减,参数fb控制子波的相位数,频率积分下、上限p和q控制着子波的主瓣宽度,即主瓣等效频率。无论增大频率积分下限p还是增大上限q均减小子波的主瓣宽度,而且旁瓣的能量增大,相位数也增加,此时则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旁瓣控制参数m来衰减旁瓣,调节相位数控制参数fb来减少相位数。楔形模型测试表明,四参数宽带B样条地震子波不仅具有可直接调节旁瓣衰减的参数,而且还可以直接调节相位的个数,与相同主瓣等效频率的需克子波和俞氏子波相比,四参数宽带H样条子波旁瓣小,非零时间点的延续时间短,时频分析分辨率更高且参数选择更为灵活,可为地震资料处理提供一个更方便、更灵活的地震理论子波。
  • 摘要: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简易实用入手,使用VC++高级编程语言开发了一个基于MapGIS的渐变色剖平图的自动绘制程序,与以往剖平图绘制软件相比,该软件有以下几个创新点:区文件设置不同图层号,可应用MapGIS中的图层分离功能,把重叠的区域进行分离,根据需要调整不同图层的前后顺序,使图形更加清晰美观,是本软件最大的创新点;设置观测曲线的峰值点、谷值点;调整曲线在剖面线位置处观测值的大小;添加曲线横坐标并调整标注间隔及大小。同时该软件结合MapGIS系统自身的功能,实现了物探数据剖平图的自动绘制,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实际应用表明,软件运行高效,剖平图绘制准确、美观。
  • 摘要:本文为建立震源差异的标志参量,利用爆炸与地震倒谱的几何差异特征,引进了一个参量c作为识别判据,用以定量描述震源倒谱形态的复杂性并标志其震源的性质。在前期实践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对数形式集中了参数分布的值域区间,也延用了地震学的经典做法。对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事件的计算结果显示,c值能够标示出地动记录事件的震源类型,c零值是能够区分开地震与爆炸的分界值。
  • 摘要:本文以气象观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维量子中继传输与存储,5G总体及关键器件,5G无线技术,5G网络等在气象观测中的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气象服务网络设施及其设备运行、全息传递和全景监控,应当成为民族性气象工程安全可靠和地球物理科技创新标准永续拓展的坚实路基,微观领域“互联网+5G态北斗6D量子监测与计算技术”的应用,势必将对地球物理信息监测与计算技术应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及对当今部分信息化检测、监测与计算装备“有限责任兼容”和网络主权困境的突破,具有广阔的应用意义与前景。这一渐进性民族自主监测、计算与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应用,可直接服务于“一带一路”全球化物流交通监控等“互联网+地球物理信息监测与计算+气象服务+…+N”战略的即时自主在线安全移动互联,对全球经济、社会、自然和环境的积极促进和技术影响。
  • 摘要:本文对川滇次声波观测网建设进行了研究,指出强震前通常能够记录到显著的异常次声信号。次声监测作为一种新的监测技术,在川滇地震预报实验场开展实验观测研究,值得尝试,通过了“川滇地区强震次声波跟踪”工作方案的论证。经过对次声波传感器选型对比,并根据论证专家组的建议,合理优化次声波阵列空间分布,以提高次声波对重点区域,特别是川滇交界地区的监测能力,实践证明,川滇次声监测网覆盖川滇交界地区和滇西地区,能够对该区域内的与地震相关次声波进行有效监测,也可以对其他自然事件和人工事件次声源进行监测。
  • 摘要:国家测震台网地震波形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基于WebGIS和数据库技术,实现全国测震台网地震台站元数据和地震波形数据的科学规范管理,并通过用户分级管理权限认证系统提供数据服务;通过地震事件波形数据在线服务Wilber系统,提供全球M5.5级以上地震事件全国地震台站波形数据在线服务,以及国内及周边地区M3.5级以上地震事件区域地震台站波形数据在线服务,满足不同用户需求;通过用户定制数据请求在线提交系统,实现定制数据服务,满足不同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和大地震应急产出的科研人员服务。
  • 摘要:为了避免构造指数人为选取的局限性,对复杂场源的构造指数是如何构成的问题进行深化研究,结果表明,当窗口大小一定时,随着窗口越靠近某一场源中心点,反演出的深度和位置越准确。当窗口大小一定时,随着窗口变大,反演出的位置逐渐向离窗口最近的场源中心点靠拢,但是进行计算构造指数时,发现沿某一条测线的构造指数变化并非均匀的,在场源附近算出的构造指数接近3,但是沿直线变化过程中会出现骤增或骤减的情况。当窗口在移动过程中,反演出的位置靠近离它最近的场源的位置。并且随着窗口增大,反演出的位置会呈现出向离它最近的场源中心点汇聚的趋势。三个球体相距越近,其相互影响越大,对构造指数影响就越大;相距越远,相互影响越小,构造指数越接近3。
  • 摘要: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静态库伦应力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深度为5km的平面上,在主震位置的东、南方向上库仑应力变化为正值,即应力触发区,有利于地震发生。在主震位置的东南方位库仑应力变化为负值,即应力影区,说明在这块区域不利于地震发生。此地震的M4.0余震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值为0.0428×106Pa,M3.2余震的静态库伦应力变化值为0.023×106Pa,两次余震发生的位置刚好处于库仑应力变化正值区。计算了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MS5.8级地震在周围产生的库伦破裂应力变化,发现该地震产生了东、南两个方向的应力触发区,两个大于3级的余震发生在触发区,说明此次主震传递的应力触发了这两次余震的发生。
  • 摘要: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鲁甸地震前后区域应力场进行反演研究,反演结果显示:不同空间尺度下震前应力场表现出均匀性明显,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呈NWW—SEE向分布,最大主张应力轴方位呈NNE—SSW向分布,应力体系成正断兼走滑型。但2014年8月3日鲁甸Ms6.5地震发生后,发现最大主压应力轴和最大主张应力轴方位发生明显顺时针偏转,并且应力结构呈走滑型,这与主震震源机制一致。本文结果说明强震能够使得震源附近应力场发生偏转,在地震过程中,应力的释放导致震后应力场发生变化,并且与主震本身机制趋于一致。本研究为下一步的偏应力量值估计提供研究基础。
  • 摘要:本文对地震波偏移成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令网格间距的大小同时随空间(速度)和频率变化,这样使得网格间距与波长有更紧密的联系。将这种思想应用到广义屏波传播算子上去,通过对Marmousi模型的测试计算表明,这种网格离散方案可以使计算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不会降低计算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随空间和频率同时变化的网格离散方案提升了的偏移成像的计算效率,同时不会损失成像的精度。这是一种比较可靠,值得期待的一种提高效率的算法。
  •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化学爆炸引起的地震和天然地震的检测、定位和识别方法。其中,检测和定位是地震观测的常规工作,用地震方法探测化学爆炸的关键是识别事件类型,即区分化学爆炸与天然地震。本文利用三分向地震仪对东北某矿区等化学爆炸高发区进行监测,基于STA/LTA检测算法实现地震事件的自动检测,基于时差实现事件定位,在特定频带上,通过P波初动和P/S振幅比判据有效识别了化学爆炸和天然地震的事件类型,研究发现,,STA/LTA检测算法、P-S波时差定位算法、P波初动和P/S振幅比联合判据可有效检测、定位、识别东北地区的工业爆炸地震与天然地震事件,精确测量相关地区地震波传播速度可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 摘要:本文以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上王台、理县台和甘孜台水氡,松潘台水平摆、雅安水平摆和乾陵台水管,周至台地电等前兆观测数据的分形值,表明地震前,震前分形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利用多分辨率分形方法,以上王台水氡测值为例,进行小波分解,通过分析高频部分(周期为2天-1~4天-1)、低频部分a(周期为4天-1~8天-1)与低频部分b(周期为8天-1~∞)的分形值,可发现低频部分a(周期为4天-1~8天-1)的分形值在地震前下降更为明显。低频部分a在2008年汶川地震前分形值由1.3016降为1.1843,出现明显的震前异常。
  •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不同磁场条件下(包括偶极子场、IGRF模型场和T96模型场)磁力线种子点的选取问题,包括传统的基于统计数据的网格划分算法,并提出了等磁通量法、磁场强度线积分等分法。网格划分算法具有普适性,适用于大多数磁场环境,而等磁通量法对磁场的特性把握较好,磁场强度线积分等分法则在低维度情形下计算方便、快捷。
  • 摘要:本文对晋冀豫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指出精确确定此处的地震位置和速度结构对该地区的地下地质构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获得可靠的地震定位结果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如:速度模型的选取、震相到时的精确拾取、记录台站的数量和布局以及反演的算法等。一维速度模型的合理性制约着定位的结果。另外,一维速度模型的准确性也能反映浅层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根据velest用户手册,选取3种模型作为的参考模型,对其进行迭代,当RMS值变小且地震位置和模型中个层速度趋于稳定时,反演程序将停止迭代,然后选取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同时会得到台站校正值,台站校正值反映了速度模型与真实速度模型之间的差异,台站校正值的正、负分别对应台站布设地区速度异常的高低。研究结果提高了绝大部分所选地震事件的走时残差,采用新的一维速度模型将有助于提高该地区的地震定位精度。
  • 摘要:由于采集的实际信号经常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需要对这些数据变成波形进行滤波处理来消除外界干扰,提出了一种新型窗函数——高阶自卷积窗。通过对经典窗函数进行自卷积从而获得相对于经典窗函数性能更加优越的窗函数,相对于同窗长度的经典窗函数,其同步误差小,频谱泄漏效应不明显,误差小,并且算法同样简单,其也可用于对周期信号高精度参量的估计。高阶自卷积窗函数的优势主要是在优化旁瓣电平,增加旁瓣衰减速度。
  • 摘要:本文针对陆上、海上地震资料采集记录中噪声类型十分复杂,包括多次波、外源干扰、线性干扰、涌浪、挂网羽状噪音、高能干扰、面波和随机干扰等情况,引入数学中的形态学理论来压制这些干扰。通过形态学中的腐蚀、膨胀、开闭、闭开运算,来实现对面波、随机干扰、线性干扰和外源干扰等的压制,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对于面波,可以利用形态学中的多尺度分解来压制面波,将一个剖面进行多次腐蚀,最后通过不同权重的重构系数,就可以很好的压制面波,并且不影响信噪比和分辨率;对于随机干扰,利用形态学的开闭、闭开运算,压制随机出现的野值和干扰;对于线性干扰,可以直接利用形态学的多尺度开闭运算,开小时窗将线性干扰提取出来,然后用有效信号减去对应的线性干扰就可以得到去除线性干扰后的剖面;对于海上外源干扰,一般是双曲型,无法直接去除,可以先拾取外源干扰上的点,定位外源干扰位置并模拟出全剖面上的干扰初至时间,然后利用初至时间将外源干扰校平,再用去除线性干扰的方法提取干扰,将外源干扰再反校平就可以得到原始信号中的外源干扰信号,再用原始剖面减去得到的外源干扰就可以得到压制外源干扰之后的剖面。
  • 摘要:本文在研习包含随机噪声的数字曲线拐点自动确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利用重力异常变化的拐点进行梯级带增强的方法——拐点分界法。首先,分析了理论模型的重力异常特征,对异常的拐点与场源边界的对应情况,进行了模型实验,对误差也进行了分析,确定方法的理论基础。为实现梯级带增强,根据重力异常剖面曲线的凹凸性和增减性,在重力异常变化率最大,异常曲线出现“分界拐点”的位置——即地质体边缘位置附近,将左右两边凹性区间的节点垂直下移,凸性区间的节点垂直上移,从而把梯级带压缩在一个点距之间,实现增强梯级带的目的。由于经过这样处理的异常曲线已不具有重力异常数据的物理特征,而是一条直上直下的台阶状曲线,反映的是场源的边界以及范围。为了方便边界显示和异常解释工作,可单独提取台阶状曲线数值突变的坐标点,作为该方法确定的边界位置。目前,该方法的直接处理对象是剖面数据,对平面数据,则先分别按行和按列处理,并提取边界坐标点,最后再将两个方向的处理结果合并,实现对平面重力异常数据的场源体边界识别。
  • 摘要:本文以地球物理勘探为研究对象,指出大数据的量化是标准不应该是仅以固定的数据体量判定的,指出地球物理预报:蕴含大数据精神的先驱与再生在地球物理领域,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地球物理预报需求,从众所孰知的气象预报、地震预报,到海洋预报、海啸、火山预报、地磁活动预报、太空环境预报。其中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大气层气象预报,已经发展到比较严密的依赖物理参数观测、卫星监测、基于热力学、流体力学方程的数值分析预报,地球物理学既有宏大深邃的科学研究领域,又与人类生活、生存、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对其输出结果要求具体、实际。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地球物理越来越从各分支学科的独立发展研究,趋向于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一直是地球物理勘探及数据分析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半个多世纪以来,地球物理在工程化、综合化、“数理”化指导下走过的路程,也正是一条把地球物理理论,通过越来越庞大、多样的数据综合分析解释,应用于科研与生产实际的道路。在这些数据中,包含了重力学、电磁学、热学、地震学、核物理学、光学以致若干化学观测数据,体量无可计数,范围无远弗届,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探索与贡献。在当代大数据时代环境下,借助新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可望为地球物理想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与推进。
  • 摘要:煤炭资源产业是中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煤炭资源的生产过程中,井下水害事故大多由积水采空区突水造成.因此对煤矿积水采空区的探测是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保障.在受地形影响、矿区强电磁干扰、新生界低阻屏蔽、多层积水采空区探测等复杂情况下,提出采用时间域、频率域、以及直流电阻率等电磁勘探方法组合、不同装置、不同分量等技术组合对地质目标体进行综合探测,以获得对地质体的反映差异的优化组合,提高电磁法探测采空区的准确性.综合电磁法在煤炭采空区的应用能够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更有效的技术保障,为地球物理勘探的产业化提供更优良的探测技术和软硬件装备.
  • 摘要:本研究研制的光电信号同步监测与定位系统由光电信号采集探头、GPS模块和数据采集存储系统几部分组成,主要对超过设定阈值的自然本底条件下脉冲形式的光辐射及电磁辐射信号进行采集。其中电磁辐射探头采用平板与正交磁环一体化天线设计,可确定电磁脉冲来波方位角,电磁信号探测频段为30KHz~300KHz;光辐射探头采用硅光电二极管作为光敏元件,可对光脉冲辐照度值进行精确测量,光辐射探测动态范围可达到106,频率响应范围为10Hz~100KHz。系统用于采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瞬态光电背景信号,建立光电干扰背景信号数据库研究信号特征,为监测雷电光电目标信号提供背景数据支撑。该系统已应用于2013年吉林白城和2014年广州从化的瞬态光电背景数据采集试验,利用该系统收集的瞬态光电信号数据可作为雷电探测背景数据,为雷电监测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摘要:本文以空间地理信息行业为研究对象,指出目前,海量和高效是解决从空间数据采集到系统集成应用的技术瓶颈,因此空间信息的应用深入,让超算技术应用变得更加迫切,华浩超算平台是针对国家空间信息领域大数据开发出一款超算处理平台,可广泛应用于地理国情普查、应急指挥、土地确权以及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有助于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以超算技术优势引领行业发展,华浩超算产品的推出,满足了空间地理信息行业对超海量数据高效处理的迫切需求,彰显了华浩博达在高性能计算的技术积累和不凡的实力。
  • 摘要:本文对地震勘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密集地震观测网应用到地震勘探当中,阐述了密集地震观测网带来的突破:密集地震台网带来的第一个突破,就是仪器烈度速报直接产出,日本是最早利用密集地震台网实现烈度速报的国家,突破了传统的以地震三要素测定的地震速报,使地震烈度信息在1~2分钟就可以快速发布,密集地震观测网的第二个突破就是实现了地震预警,密集地震台网带来的第三个突破,是在高密度地震观测网实践中得出的,那就是地震参数的快速测定也必将改变,第四个突破是跟踪地震破裂过程,第五个突破是监视动态地下结构的变化。
  • 摘要:本文以地质科学网络为研究对象,指出基于云桌面虚拟化技术的诸多优点,采用云桌面系统虚拟技术构建的地质科技办公网络有着重大意义,云桌面虚拟化系统是由瘦客户机aDesk、虚拟桌面控制器VDC、虚拟机管理软件VMS、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组成,实现将员工的办公桌面统一部署于服务器上,员工的个人数据也集中存储,然后通过网络(局域网或广域网)将个人桌面系统快速交付给员工,员工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如瘦客户机、笔记本、手机及平板等随时随地接入办公,建设新型的桌面办公模式。
  • 摘要:本文以气象服务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北斗6D+5G+气象网络信息监测及计算处理技术”的气象服务系统,该系统从前瞻性北斗智能交通实践推进与气象环境检测装备联动背景的过程验证与分析入手,通过高速智能交通系统无线网络运行现状与相关装备动态识别状态的研究,探索适合的陆上闭环交通信息“场序”优化与自动化控制网络技术实践中,车载智能交通系统信息化技术装备自主演进开发的可靠路径和设计原则。新型地球物理信息检测与计算技术、气象服务网络与装备动态地理信息系统对接下,能够即时自主地协同全景“按图索骥”和安全地返回任意地点“重算”、以及更为有序地“在途需求变更”、“在线移动查询”等服务“全息”智能交通过程的,安全开发和“便利”出行方式。
  • 摘要:本文以油田开采进行了研究,指出微地震监测技术已快速发展成为一种监测油气储层技术,该项技术通过在临井或地面布置检波器接收在压裂过程中产生的地震波,利用该数据对裂缝的位置和空间展布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提供裂缝的产状(高度、长度和方位角等)信息,依此可以对压裂的设计、井网的优化以及其它储层改造措施提供指导信息,进而提高油气井的采收率。与常规地震勘探中的震源相反,微地震监测中震源的位置、起震时刻、震源机制都是未知的。而这些信息的求取也是微地震监测中的首要任务。基于震源理论,根据收集到的微地震数据,利用各种反演技术对震源的破裂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是认识裂缝和储层改造的最有效途径。
  • 摘要:本文以野外在线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为研究对象,该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传感器:用于监测地质环境要素;(2)采集控制模块:用于对传感器进行信号采集、控制、存储与发送;(3)信号无线传输模块:用于对采集控制模块进行控制及信号传输,实现远程通信功能,目前主要采用双工模式(Zigbee/Dtu)模块;(4)信息与控制中心:主要由路由器、应用服务器、控制软件及数据库构成,实现人机对话、web浏览,监测数据加工分析,形成监测信息数据库;(5)供电电源:主要采用太阳能供电系统或大容量蓄电池,进行野外监测站仪器供电。
  • 摘要:本文以紫坪铺水库为研究对象,对该水库地震灾害的频谱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1)地震发生时,大部分地震数据都符合如下规律:振幅重心都会上升,频率中心、重心都会下降,其走势大致相同,频率中心与重心的距离在振幅重心先升后降的过程中,会先增大后降低为零,极少部分不适合该规律,可能是仪器等外界因素引起的;(2)蓄水前后,有50%左右的地震数据符合以下规律:即蓄水后的地震曲线的频率中心降低,频带范围减小,地震发生后频率属性变化平缓,这应该是由于蓄水后,部分水库诱发了水库地震引起的,水库诱发地震后,会出现频率中心降低,频带范围减小,震后频率属性变化平缓的规律,这是由于水库蓄水后,上覆的水在重力作用下对水库下方的地层形成一定的压力作用引起的。根据上述的结论,可以通过对地震数据的时频分析及时频属性提取结果,判断地震是属于构造地震还是水库诱发地震,以及是否即将诱发较大型的水库地震。
  • 摘要:本文以岩溶区为研究对象,根据解决地质问题的精度,岩溶区近地表地球物理方法主要分为地面、井中两大类。以地质问题为导向,从定位、定深和定性三个方面来选择适宜的物探方法。覆盖层探测主要涉及结构和属性识别两个方面。例如隧道衬砌、路基路面厚度等都是结构问题;而岩溶塌陷中的土洞、软弱土等不均匀体,则可归为属性识别。基岩问题:探测地下溶洞和裂隙,要求较高的定位、定深精度,需采用跨孔地球物理方法。对具有一定倾向和延伸的岩溶破碎带/断层,定位探测尤其重要,要求较高的纵、横向分辨率,因此剖面法与测深法是最佳组合;探测地下暗河,借助出露泉或天窗,采用大功率充电法,可追踪其位置和走向。图1和表1以地质问题为导向来选择相应的地球物理方法。在识别地下含水地质结构、构造上,重点在定性方法的选择,这也是目前探测技术面临最大的难点。物探方法组合、野外实施、数据处理解释,按照“假设、试验、验证”的原则,针对覆盖层,基岩问题,分别采用轻便动力触探,钻探验证,地面与井中相结合等,来不断提高地球物理方法资料解释的水平。
  • 摘要:本研究中,搜集震中周围(38.5°~41.5°N,105°~108°E)近年来的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迅速反演得到的该次地震震源机制解,对研究区域的应力场进行初步的反演工作。具体方法步骤是:首先对研究区域内搜集到基础资料进行分析,主要是以走滑性质为主的60个震源机制解的参数,发生在磴口-本井断裂与巴彦乌拉山山前断裂两条主要断裂之间的吉兰泰盆地的构造特点和主要断层的基本参数性质。接下来对研究区域按经纬度网格0.25°×0.25°划分为30个网格点,采用加入阻尼系数的线性反演法(Hardeback et al,2006),使用Patricia Martínez-Garzón(2014)的程序,假定每个网格点的应力场是均匀的,通过观察模型长度和拟合误差的折中曲线确定最优阻尼系数的大小,对相邻网格点的应力场反演结果形成平滑约束,获得研究区域最优的精细地壳应力场反演结果,得到最大主压应力轴和最大主张应力轴的参数,以及应力型因子R值的分布。结果发现,区域内震源机制以走滑型为主,大多分布在两条北东向的走滑断层之间,处于拉张状态下的吉兰泰盆地内部。通过对区域精细构造应力场反演,得到个研究区域的非均匀应力场,结合应力姓因子R值,确定所求应力主轴方向的可信度。
  • 摘要:本文选用频率域的傅里叶变换方法,分析了两个典型区域的磁异常条带的频率域特征,包括南大西洋洋中脊南纬30°S到34°S之间区域(包括0-7Ma的磁异常信息)和Reykjanes Ridge附近58°N到63°N之间区域(包括0-10Ma的磁异常信息)。首先将随着离洋中脊距离变化的磁异常信息转换为频率域的不同波数的振幅强度变化,这些具有不同振幅的一系列波长(波数的倒数)通过叠加即为原始磁异常信号,将特征波长与洋脊扩张速率结合起来可得到倒转的固有周期(频率)。分析结果表明,南大西洋区域的20条剖面过去7Ma以来地磁极性倒转的固有周期均为1.21和0.71Ma,Reykjanes Ridge区域10Ma以来的地磁极性倒转固有周期为1.66和0.71Ma。两个区域频率域分析得到的固有周期中均有0.71Ma。表明过去7Ma以来,地球磁场极性倒转的固有周期可能为0.71Ma。
  • 摘要:本文以地质科学数据网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VMware虚拟化技术架构设计成功构建的虚拟化网络服务基础环境,不仅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增强系统安全可靠性,同时也减少了新购设备、能耗及运维管人力资源等投资,地质科学数据网络虚拟化环境选用VMware产品系列中的vSphere ESX-Server虚拟化服务器操作系统、vCenter Server管理中心、vSphere Client管理控制台等模块构建。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