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十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十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11-11-14

主办单位:;中国产业集群研究协调组;;中国海洋大学;;

会议文集:第十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环日本海圈概念,到80年代中国学者正式提出东北亚区域概念,30多年间,东北亚区域合作经过理论到实践,单边到多边等曲折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合作成果,在世界区域合作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影响日益扩大,潜力不断彰显。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和周边形势复杂多变,东北亚区域合作也面临来自区域内外的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挑战,TPP等更宽泛经济体的热议将对东北亚区域合作产生挤压乃至被边缘化的问题;核能安全、恐怖袭击、自然灾难等超越传统安全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上升,给区域内跨国合作提出新的命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区域合作主题的同时,朝核问题走势的扑朔迷离和恶化趋势、中日战略互惠不断被弱化的风险;区域内主要国家政局走向影响双边关系等都将考验区域内主要国家求同存异、谋求共赢的智慧。作为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取得长足发展,与俄日韩朝蒙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得到整固,分别形成了对俄日韩朝的合作重点和竞争优势。同时,东北及黑龙江省依然面临着进一步破解体制机制阻滞、区域内部整合及国家战略平衡与统一、非传统安全局势日益严峻等难题,在扩大经贸合作及互联互通建设等深度参与区域合作方面总体基础较弱、现状较差、水平偏低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开放和合作水平,正视问题,提升潜力,规避风险,重点突破,是东北地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务实选择。
  • 摘要:20世纪末以来,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的东亚地区,出现了沙尘暴、酸雨、水灾、物种灭绝、城市污染和水质污染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局限于各国国内,而且越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因此,各国间的环境合作成为必然的选择。本文就东亚三国国内及共同存在的环境污染现状做一个简单介绍,然后具体说明至目前为止各国间的环境合作情况,最后就未来的环境合作进行必要的展望和预测。
  • 摘要:现在国内外许多地区与地区之间开展的区域经济合作,绝大多数都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机制。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是指从合作的原则到合作的机构,从合作的领域到合作的项目,从合作项目的调研到其最终的决策,从合作措施的推出到这些措施的落实,整个过程都制订或形成了固定的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方式和方法,都有相应的机构去决策、协调、督促和执行。目前,在东亚地区真正形成健全合作机制的主要典范,是东盟及其与中日韩三国所开展的10+3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深入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一定要将完善和健全合作机制作为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 摘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适应国内、国外尤其是东北亚经济形势的需要以及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迫切需求,提升我国在图们江区域合作中的产业实力,加强沿边地区的国际合作与对外开放水平而做出的历史性决策。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立,有效实现边缘城市与中心城市的有机结合,促进沿边与腹地良性互动,通过畅通的对外联系通道,发挥向东北亚的辐射、扩散作用,有效带动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打造东北对外开放的新门户,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新平台,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成立国家级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吉林省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的战略转折点。吉林省应该利用好这个契机,积聚吉林省经济发展核心能量,建设省内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平台,利用东北亚国家资源禀赋互补性强的特点吸引省内稀缺要素,利用国际大通道建设的地缘优势,发展国际贸易,扭转以往省内对外贸易依存度低的情况,带动省内GDP。推行长吉图开发先导区,通过“先行先试”的特点,进一步调整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策略,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使吉林省经济发展更好更快发展。
  • 摘要:本文回顾了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18年(1992-2010)经历,划分为参与搭建合作框架形成共识(1992-1994)、走向务实经历考验(1995-2001)、全面参与走向纵深(2002-2010)三个发展阶段;重点分析了云南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参与次区域合作在参与方式、合作机制、内外协调、环境制约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云南应对挑战、解决困难的举措,主要是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参与、争取中央政府支持、加强与周边国家交往并与其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增强自身参与能力等方面做出的努力;总结了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经验、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云南在实施最新提出的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中与推进深入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关系。
  • 摘要:昆明在与东南亚、南亚的合作进程中,应该加强合作机制的建设。要从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等建设多层次的合作机制;更应该考虑在重点行业建设合作机制,例如,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建设文化合作机制、农业合作机制、科技教育卫生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机制,旅游合作机制等等。要采取推动建立高效的协商机制、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平等对话机制等措施推动合作机制的建设。
  • 摘要:与世界其他区域相比,东亚区域合作进展不快。我们在探讨其背后动因时,除了考察经济需求和市场推动的内力以及国际竞争等外部推力之外,还应当更加深入地分析这些国家的国家利益所在,以及其在合作中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追求方式及重心。具体来说,即是东亚各国在合作过程中追求的是绝对获益,还是相对获益。研究表明,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弱国多追求相对获益,强国多考虑绝对获益;同一国家在不同阶段、在不同的领域,其追求获益的方式也有差异。只有理清各国在合作中的获益追求,才能找到促动区域合作前进的有效路径。
  • 摘要:本文从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和城市群有关理论出发探索了城市群按核心城市产业集群划分的方法;从世界级城市群的条件、经济发展规律、资源与产业等要素的互补性、国家战略这四方面分析了粤港澳合作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另外,还通过分析比较当今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状况和分类,总结了粤港澳构建的世界级城市群所应具备的功能及特征;最后,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的基础上,从四个角度提出将大珠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物流航运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世界级智力中心、休闲旅游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各项政策与制度建议。这些分析不仅有利于粤港澳城市群建设,也为我国其他城市群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 摘要:文章运用运筹学理论和方法,建立海洋油气业安全评价的可拓物元模型,对2001-2007年海洋油气业的安全度做出评价。结果表明,2001年我国海洋油气K2(p2001)=maxKj(p2001)其安全状态处于较安全,2003年K3(p2003)=maxKj(p2003)故2003年其安全状态处于临界安全,2007年K4(p2007)=maxKj(p2007)安全状态处于较不安全,八年来产业安全整体水平有变低的趋势。目前海洋油气业产业安全处于较不安全级别,系统不够稳定。海洋石油勘探污水入海量、海洋油气业产值的增加和从业人员增长等因素是我国海洋油气业产业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基于海洋油气业安全指标体系,提出建立我国海洋油气业安全的预警机制。
  • 摘要:在全球进入海洋经济大时代的关键时期,我国新兴海洋产业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海洋三大产业与全国海洋产业总值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海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此基础上,论文认为,我国传统海洋产业向战略新兴海洋产业转型迫在眉睫。通过对我国海洋产业的现状分析,一方面我们意识到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在传统海洋产业向战略新兴海洋产业转型中所遇到的问题。论文最后据此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 摘要: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探讨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国家行业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其基本组成部分,我国在深海河远洋开发需求与开发能力的差距,促进了面向深海开发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世界海洋强国和海洋大国,纷纷提出对于深海和大洋开发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对策。我国在深海、大洋的开发活动国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深海大洋开发与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尚未形成内在统一,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面向深海开发的国家海洋创新能力建设问题,尝试为我国的深海大洋开发的科技创新支持能力建设提供一些基础研究和对策思路参考。
  • 摘要: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但海洋产业结构不协调、海洋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日渐凸显,严重制约海洋经济的发展。了解海洋产业布局的含义及特点,把握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规律,有利于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海洋产业政策,实现地区间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推动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或地区为了提高区域竞争力,力图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潮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资源整合效应、技术扩散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区域竞争力提升效应,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指明了实现途径与政策着力点。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刚刚起步,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学习效应尚未完全呈现。针对海洋产业集群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山东省应遵循集群的形成规律、注重比较优势,着力解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现代科技加速海洋产业集群成长,促进蓝色经济区建设。
  • 摘要:由于不同沿海地区经济基础的差异,在海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在空间上会不断向经济优势地区集聚,在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作用下,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会形成一种“中心-外围”模式,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态势。空间集聚会带来正面的集聚效应和负面的拥挤效应,相比陆域经济,海洋生态的相对脆弱性会使得拥挤效应更容易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心地区的海洋资源就会出现被过度开发的局面,而外围地区的海洋资源却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因此,空间集聚一方面促进了区域海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使得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在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中,也会出现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现象,这就需要对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进行权衡以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也日益突出。为此,建立海洋经济安全指标体系,分析与评估影响安全因子,并针对海洋经济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以期促进海洋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 摘要: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国,也是世界唯一一个水产品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与水产品产量及水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相比,我国的水产品加工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及创新能力不强对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约逐渐凸现,低附加值的水产品加工模式难以持续支撑我国海洋渔业的高级化发展,成本优势逐渐减弱。我国水产品加工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而该产业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和特殊性又大大增加了其转型升级的难度。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视角:微观层面,加速水产品加工工艺流程的升级,引导企业专注于高度专业化的细分市场;中观层面,由劳动密集型水产品加工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宏观层面,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基地建设,引导水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应该是一致的,且对产业结构优化有着很大的调节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使得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复杂化。本文基于三角模型来实证研究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关系。“产业结构三角形”可以比较两者的演化趋势,本文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模拟了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轨迹,检验得出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关系不大,而且出口贸易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文章最后分析我国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 摘要: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一项旨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制度设计。保护区一旦建立,往往影响当地村民的经济利益,使资源保护和当地社区经济发展出现冲突,村民对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保护区的长远发展。论文以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根据对三个样本村的实地调查,分析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区的管理间的冲突和原因,探讨了建立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渔业补偿机制的解决思路,为提高保护区的资源保护效率提供管理依据。
  •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进行战略调整。我国“十二五”规划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至关重要,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此相关的海洋产业集群培育也上升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本文首先分析了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的产业集群程度,得出海洋盐业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其他海洋产业集群有待形成,并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的结论;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主要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并对在蓝色经济去背景下如何培育海洋产业集群提出一些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