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全国首届三部六病医学研讨会
全国首届三部六病医学研讨会

全国首届三部六病医学研讨会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三部六病”创始人是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原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刘绍武先生他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基础,研究实践发展起来的,随刘老学习“三部六病”时,刘老随时指教,他说“三部六病”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运用病证统一归类方法,局部与整体、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用药原则是:热药与寒药同用,补药与泻药同用,升药与降药同用,收药与散药同用,四个矛盾点、八个矛盾面,除大寒、大热、大虚、大实之外,一切病证皆以协调疗法为主、小柴胡汤主之。
  • 摘要:三部六病医学从传承祖国医学的立场出发,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开创性地创立了纠偏疗法,协调疗法,攻坚疗法和复健疗法.为中医治疗学的舞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为许多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了希望,为系统性的临床科系治疗开拓了科学的思路.三部六病医疗的纠偏疗法是源于仲景先师《伤寒论》的方药治疗启示,开拓了一整套系统的理法方药治疗体系,既不是经方派系的医案枚举,也不是时方派系的对证堆砌,而是按着整体、三部(系统)、局部的纵向定性和横向的简变、传变、激变、互变的基本变化规律,形成一个纵横框架的纠偏治疗系统。按着传统观念的“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正治原则;逐步完善了“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反治法则;“升以治寒,降以治热,聚以治虚,散以治实”的奇治法则;和“治寒远寒,治热远热,治虚远虚,治实远实”的妙治法则,使纠偏疗法随着时空变化,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系统的全方位的治疗体系。
  • 摘要:笔者追随恩师刘绍武学习“三部六病”以来,一方面谨遵恩师之命,另一方面也出于临床研究的兴趣所在,一直对《伤寒论》情有独钟,不断研读、琢磨、思索、印证,先后提出了“六时”、“六病时位”等观点,并陆续发表了相关论文,随着研究的不断加深,近来又对《伤寒论》六病病名的由来有了新的领悟.纵观整个《伤寒论》,这个程序是明晰的,病时也是客观存在的。从常理上来讲,无论现代还是古代,不会有哪一位医家,在对病时、病程、病位、病性都没弄清楚的情况下,就去预测病愈的时辰。所以,六病的“欲解时”指的就是六病的“病时”,而非“病愈时”。“病时”是辩证程序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元素。
  • 摘要:三部六病学说有三大疗法,即纠偏、协调与复健疗法.在临床上用的最多的是纠偏疗法和协调疗法.现就我在临床上对这两大疗法的应用谈一点体会,供同道参考.一般说纠偏疗法主要以治疗表、里、枢病位清楚,寒、热、虚、实病性明显的急性六病为主;协调疗法以治疗病位较模糊,病性较复杂的慢性六病为主.诊治疾病的程序以病位病性即病理定治法,以治法组处方,以组方选药物,所以对病理的认识就是诊治疾病最基础、最重要的关键.所以应用好两大疗法的前提就是认识好急性六病和慢性六病的病理,二者病理有异同,则治法有异同.
  • 摘要:调心汤的组成:百合30g乌药15g丹参30g郁金15g瓜蒌30g牡蛎30g五味子15g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0g川椒10g党参3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方中以小柴胡汤宣畅气机,和调阴阳,协调整体,在此基础上强心健脑,宽胸宣肺,舒肝健脾,安神止悸,组方合理,选药精良.刘老创立的调心汤以小柴胡汤作基础方用以协调整体,而小柴胡的运用有其适应症。综观《伤寒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运用及以此两方衍变的方剂都很多,说明小柴胡汤类证与桂枝汤类证也很多,所以临床运用调心汤时也应该根据两个方子的适应证进行加减应用。
  • 摘要:十年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开展的“绿色健康扶贫公益活动”山西省五寨县中医院试点中,担任三部六病中医专家脉诊系统推广项目负责人期间,笔者有幸正式拜师刘老的得意门生宿明良主任,开始临摹学习“三部六病”,经过宿老师一年多的言传身教,初步掌握了协调疗法其特有的方法论和方药运用,经过近十年“南征北战”的临床反复实践,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大健康时代”与“大数据时代”一样,在当今信息时代,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1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富裕起来的中国百姓,面对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越来越懂得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它胜过银行里高额的存款,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成果的享有,必须以健康为前提.关于刘老的四个协调方,与现在国际定的四个慢病几乎稳合。重庆这帮兄妹们除了用这个方法治己病,还充分把四脉的病因病机、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用于未病先防。如脉诊时有上鱼际脉但没有临床症状者,与患者认真沟通,嘱其每年服用调神汤(或者桂枝调神汤)三个月左右,直到上鱼际脉消失,对于预防表部的重大疾病(如脑梗塞、脑溢血)有积极意义。若有聚关脉、涩脉、长弦脉时,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沟通,每年进行定期调理,已有一部分患者接受此观念。
  • 摘要:在没有学习“三部六病学说”之前用西医的方法是没有办法治疗的,当掌握了“三部六病医学诊疗体系”的精髓时对这些疑难杂症即可立法、处方、用药,“三部六病医学诊疗体系”慢性病是以“四脉定位,腹诊定性”,结合舌诊、症状进行辩证用方的一套规范的诊断思维方法,只要脉诊、腹诊准确,就能准确进行诊断治疗,而且不容易犯虚虚实实的原则性错误。掌握一门中医药技术,且能理、法、方、药思路清晰,解决一些临床疑难杂症,在此要真心感谢刘老的伟大,感恩刘老创立了“三部六病学说”,感恩武德卿、康守义两位恩师耐心指导。
  • 摘要: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又称为幼稚子宫,是子宫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临床表现为月经初潮迟、月经后期、月经稀少、痛经、女性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以及性功能异常,如性行为困难、痛感、性冷淡等.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的危害非常大,特别是造成不孕不育,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与家庭的和睦.传统中医认为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其发病或因先天肾气不足、或因后天营养缺乏、或因旧病精血损耗造成的肾虚、肝郁、气血两虚,子宫失于温煦和滋养而发育不良。所以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的治疗以补肾、疏肝、益气生血为主要治疗原则,从这个患者身上说明了中医的神奇之处,见证了”三部六病医学诊疗体系“慢性六病用协调疗法定证、对方、定疗程的的必要性,疗程不到,疾病不愈。有许多西医无法解决的慢性病,运用中医药、应用“三部六病学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摘要:从《伤寒论》中每篇的标题“辨**病脉症并治”来看,每个病都是由多个证组合而来,以“阳明病脉症并治”为例,阳明病篇中有以治疗“腹痛”为主症的(第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有以治疗“发热”为主症的(第240条: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有以大承气汤代表的里部证,有以桂枝汤代表的表部证,因此《伤寒论》的病名归类并不代表着具体的疾病、病性或者病位.那么, 《伤寒论》中的六病到底代表着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系统的学习三部六病和临床跟诊学习中发现《伤寒论》在疾病的归类上实质是以时间分类的.从《伤寒论》原文可看出,每一病篇都包含了“欲解时”一条,大多数人往往把“欲解时”理解为疾病缓解或好转的时间,实质上“欲解时”应理解为患者的发病时间或者症状突显的时间更为合理.可以从以下病例中具体认识和了解《伤寒论》病名和病时的关系.
  • 摘要:中医标准化包括三方面内容:疾病、理论、技术.三部六病学说已对某些优势病种建立起了独特的疗效标准,如四脉仪的研制成功,是对脉象的客观化标准的确立。总之,中医标准化的方向,首先应解决对于某一疾病,用某一治疗方法,给以确定的治疗时间,用某一确定的药品,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这是就是中医技术标准化。
  •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性的症状为对称性,多个周围关节的慢性炎症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的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结构破坏,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在临床中采用三部六病和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取长补短,缓解症状和改变病情方面中西药同用,以求缓解症状卜更加立竿见影,改变病情上确保疗效,同时抵消其长期服用西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但目前还得不到西医同仁的认同,他们认为其中改变病情起作用的是DMARD而不是中药。当然,笔者也曾经单用三部六病治愈过,只是缓解症状上和改变病情上缓慢而己。但是由于,所治疗的病例数较少,尚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笔者采用三部六病西医两者相结合治疗,几乎没有碰到过无效的病例,而且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摘要: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是原动力.作为一门学科,中医药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创新之路.中医作为我国四大国粹之一,要与时俱进,走出困境,必需在理论上创新。按其自身发展规律,将中外知识进行融合,把古今医学全面对照创造出具有民族行式和民族风格的新医学。“三部六病”学术把人体划分为三个系统,表部与空气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等功能;里部与饮食物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水谷的受纳、运输、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枢部与气血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信息和营养的传输、配供、调节、统帅等功能。三部发生病变,依据对立统一法则,把表现为兴奋的、进行性的属热属实的症候群称为阳性病;把表现为抑制的、退行性的属虚属寒的症候群成为阴性病。这样,三部之中就可形成表阳病、表阴病、里阳病、里阴病、枢阳病、枢阴病六大类症候群,称之为六病。
  • 摘要:从“中医”与“现代”释义入手,对于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述了中医与现代相互联接的重要性.中医要想与现代接轨,一方面是要利用西方医学精密仪器的技术,另一方面则是要运用现代化的语言.在中医与现代接轨的同时,要立足自身,保持传统的视角和思维,让中医融百家之长,走向时代的前沿.搜集近几年的中医与现代相互碰撞交流的资料,以三部六病学说为例,更好的去领会中医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以‘三部六病'立说,临证善用经方,继承又善创新,总结提出了中医“三部六病”的理论框架,以三部定位、六病定性,衍为三部六病学说,自成一家,自立一派,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为弘扬仲景学说做出了突出贡献。三部六病学说使中医与现代相联系,开阔了辨证的视野,明确了治疗的原则,确立了治疗的方向,提高了传统中医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搭建了中西医结合的桥梁,对人体科学的研究以及中医现代化的探索,具有开拓性的发展。
  • 摘要:膝关节积液是以膝关节积水或积血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膝关节疾病,属中医“痹症”、“鹤膝风”等范畴.可以包括现代医学的膝关节滑膜炎、退行性膝关节炎、创伤性膝关节炎及半月板损伤等,西医治疗上以抽液注射激素的方法为主,有一定的疗效,但药物副作用较多,且易复发.过多使用激素于关节腔内注射常致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加重,导致膝关节变形和强直的病状发生,且多为不可逆病理改变.笔者在临症时运用三部六病诊疗学术的理、法、方、药对本病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三部六病学说是山西四大名医、“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刘绍武先生集平生所学,经临床反复实践创立的一个理法方药俱全的中医理论体系.在不断接触三部六病的过程中,认识逐渐加深.人体在自身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气血由三部不断产生运行并加以管束,三部由气血供给所需物质。在此基础上,把三部六病分为急性三部六病和慢性三部六病。急性六病证当家,主要用经方来治疗。慢性六病脉当家,并结合以腹诊,主要用协调方来治疗。协调方中,康老师又根据临床实践,为解决偏于虚寒的疾病,创立了桂枝协调方,进一步完善了刘绍武先生的协调疗法。
  • 摘要:“三部六病”学说是一个伟大的学说,其贯通中西古今,以哲学与科学结合将人体划分为表部、里部、枢部,以三部结构特殊性、完整性、组织柔和性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特性,注重宏观整体协调,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确定以先、后天因素,特别是自然、社会因素(情志因素)为病因,通过三部气血供应失衡表现为寒、热、虚、实的现象,用四脉定病位、腹诊找病性的诊断方法,找到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辨证治疗的理论体系。宏观上继承发扬中医学的长处,以哲学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为理论指导,坚持整体全面辨证地认识生理病理,微观上有选择、有范围、有程度地吸收西医的理论,它既符合中医整体观念,又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西医的局部认识之长,补中医局部认识之不足,把祖国中医学现代化,西方医学中国化,并将其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更有科学性、直观性、系统化、规范化、易操作的特色中医诊疗医学。该学说是一个新的理、法、方、药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临床诊断、辨证治疗规范准确,是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 摘要:在刘绍武老师诞辰110年之际,在此总结口腔扁平苔藓的中西治疗的现状,结合我科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黏膜科与山西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合作的,应用中枢攻坚汤治疗口腔黏膜病的经验做一交流.使用中枢攻坚汤就可以,而糜烂型扁平苔藓疼痛明显,为了尽早缓解症状,在服用中枢攻坚汤的同时,局部使用控制感染、促进愈合和抑制炎症的漱口水,如西吡氯胺、康复新、地塞米松含漱液等,此外还要忌口,调整情绪。
  • 摘要:乳腺增生以乳房肿物和疼痛为主要特点.研究数据显示,乳腺增生患者的乳腺癌发病率是未患此病女性的3~5倍,且病理证明,20%~61%的乳腺癌患者并发乳腺囊性增生病.治疗乳腺增生对于乳腺癌预防显得极为重要.现将近年来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病例情况汇报,本治法提出以小柴胡汤为主,该方具有改善精神状态,中枢兴奋、中枢抑制的双重调节及维持机体稳定性的作用,通过此改变植物神经功能,调整内环境和内分泌系统,从根本上治疗乳腺增生。攻坚汤去除乳房肿物,应用加成药物治疗合并症。陈皮、白芍、川军实为大柴胡汤,对胆碱能受体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治疗肝气不舒症状。加龙骨、桂枝、茯苓实变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它治疗的疾病主要与精神刺激有关,且病程多较长,日本科研人员发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海马的单胺类物质无影响,可促进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的DA系,抑制丘脑下部的NE系,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桃仁,当归,红花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 摘要:在临床中,对于整体不协调的慢性病,若是以小柴胡汤证表现出来即用小柴胡汤协调方;若是以腹主动脉搏动亢进的桂枝汤证表现出来,即用桂枝汤协调方,桂枝汤协调方对于三阴合病的虚寒性疾病临床疗效较好。这样刘老创立的众多协调方可以相应的演化为桂枝调心汤、桂枝调神汤、桂枝调胃汤、桂枝调肠汤等等。其他局部方只要符合腹诊的桂枝证,都可演化为相应的桂枝汤协调类方。经过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桂枝汤协调方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如治疗慢性病,若符合桂枝证的腹诊,又诊桂枝汤协调方的探索,并不是否定了刘老的小柴胡协调方,而是在刘绍武先生“协调整体、突出局部”这一协调疗法思想的指导下探索出的又一个可行的协调基础方。不仅在理论上行得通,符合三部六病的学术思想,而且经过了临床实践的检验,疗效可靠。因此桂枝汤亦为协调良方。
  • 摘要:中医腹诊源远流长,腹诊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之后的《难经》中也有大量的论述.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于腹诊的应用就更加丰富了.腹诊虽然起源很早,而且在早期的临床中有着广泛地应用,但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致使腹诊在临床上难以提倡和实施,甚至逐渐淡出中医诊断的视野,未能像舌诊、脉诊那样得到深入的发展.
  • 摘要:“三部六病”就是简易“伤寒论”,他将繁杂难懂的“伤寒论”变得使后学者易看懂读懂。 “三部六病十二症“使难学之“中医"简单化的展现到初学者面前。“理、法、方、药”的健全使的初学者有“大道至简”感觉。和康老师学习期间初步掌握了“三部定病位、六病定阴阳、十二症病性”,再接合腹诊更能很好的定病性,在临床很快的处方、用药,疗效能达到十之七八。
  • 摘要:便秘是临床中较常见的排便异常症状.也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治疗非器质性便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伤寒论》创立了蜜煎导法,所记载的麻子仁丸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不大便”、“大便硬”、“大便难”等便秘症状进行了辨治,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而刘绍武老师的三部六病更是非常明确的进行了表述,运用调肠汤或调肠汤加利肠汤治疗,在临床中应用效果确切。
  • 摘要:目的:探讨三部六病调肠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予三部六病调肠汤加减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对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便稀或便秘、便不爽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三部六病调肠汤加减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可更好改善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便稀或便秘、便不爽等症状,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调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入选患者口服调胃汤1个月,每日1剂.结果:痊愈54例,显效53例,有效28例,无效1例,痊愈率39.71%,总有效率99.26%.结论:调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在《伤寒论》里,最早有证有方的条文是第12条,桂枝汤证是第一证,桂枝汤方是第一方.在以后的篇章中,以桂枝汤证衍化的证很多,以桂枝汤方变化的方也很多,可以说和柴胡汤证、柴胡汤方是并列的两个系统的证、系统的方,而且较柴胡汤证、柴胡汤方更多.所以学好桂枝汤证和桂枝汤方是学好用好《伤寒论》的一个重要基础.桂枝汤的应用临床上频率很高,不仅治疗急性外感病常用,治疗慢性病也是常用。笔者在多年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仿恩师刘绍武先生的协调方,试组了桂枝调心汤、桂枝调胃汤、桂枝调肠汤、桂枝调神汤等一套桂枝系列协调方,临床应用效果也较好。每日门诊桂枝系列方的应用能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溃疡病的有效性.方法:受试者被随机分中药组和西药组,采用x2检验,治疗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中药治疗3个月的有效率(93.40%)明显优于西药组(82.42%,12.4+5.07).提示中药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中药治疗溃疡病是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不知不觉已跟随晋中市名中医武德卿大夫学习3个多月了,武老师秉承刘老学术思想,多年来一直悉心研究“三部六病学说”与《伤寒论》,全部采用“三部六病学说”的思维方法与《伤寒论》经方指导临床实践工作.武老师无论医德、医风还是医技都让我折服,但她却说,这一切都是继承刘老而来,还与刘老相差很多很多.老师经常给讲授刘老的医案、生活故事,从而让对这位己故老人了解更多,这也让笔者深深体会到,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大医,必定是有着高深的理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技,是凭借这些在大量的临床诊疗实践中历练而成的.在这段时间学习中也收获很多,思路开阔很多,不会在一系列不相干症状中纠结哪一个才是症结关键,不会在那么多储存方剂中反复寻觅哪一个才是最适合病人的,“三部六病学说”为指明了方向.方为死方,法为活法,方从法出,“三部六病学说”告诉法从何来,这也是三部六病的一个伟大之处.
  • 摘要:三部六病学说以《伤寒杂病论》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表部、中部(半表半里部)、里部,简称“三部”;每部存在的病症,根据其阳侯、热)和阴(虚、寒)的不同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群,简称“六病”.通过这段跟武德卿老师的学习,收获多多,基本理解和接受了三部六病的医学诊疗体系,对三部六病的整体思维方法的调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头扎进了刘老的方剂海洋。如解表的葛根麻黄汤,枢部的小柴胡汤,里部的生姜泻心汤,慢性病的协调方调神汤,调胃汤,更有神奇的调心汤等等。
  • 摘要:《三部六病》学说是一个伟大的学说,是以《伤寒论》为依据,以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遵循对立统一,运用时,位,证,治诊疗方法,临证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正确认识现象本质,局部与整体,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依据整体划分表,里,枢三部,把每部阴阳不同属性病证概括于六病之中,形成了理,法,方,药具备的系统理论学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