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华护理学会2017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中华护理学会2017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中华护理学会2017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早期诊断、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决定预后的关键,该患者病情错综复杂,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尽早发现给予处理,以及在护理工作中,全面、连续、专业的优质服务,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推动性因素,能够避免治疗中发生的意外事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 摘要:骨髓纤维化是一种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造血组织由纤维组织取代,脾、肝、淋巴结等有增生的髓样干细胞.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和脾肿大,由于血小板异常和血小板减少,容易发生血栓及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最有临床意义也是最凶险的并发症.它起病急、出血量大、病势凶险、预后极差,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50%左右.患者接受预处理后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纷纷受到抑制,极易感染,导致死亡.出血后急救措施,防止休克,积极止血治疗,预防感染.
  • 摘要:文章阐述了患者基本情况及病史,辅助检查方法,病情演变过程,入院诊断,药物治疗,转入病房治疗,进行抢救,冠状动脉无复流等方面内容。
  • 摘要:患者男,32岁,主因确诊短肠综合征13年余,发热2天于2016年7月11日收住本院.患者于2002年11月7日因肠扭转导致小肠坏死在外院行小肠切除术,小肠仅剩10cm.2003年2月15日在本院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患者因从事网吧管理员而未按照要求规律服药导致移植排斥反应,于2013年1月22日行移植小肠切除术,术后院外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辅助检查提示:肝功能、肾功能损害,代谢紊乱,骨关节变形,骨质疏松,活动受限等营养不良的表现.X线示:肺部感染.入院查体:T39.6,P102次/分,R22次份,BP105/65mmHg,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因患者长期院外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并发全身周围静脉及双侧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及中心静脉广泛血栓形成,管腔闭塞,无法建立静脉通道.于2016-07-11本院通过多学科合作依据置管路径选择长度、材质均合适的多功能血管内造影导管在超声定位、X线引导下经皮经肝、肝右静脉穿刺成功留置15cm至下腔静脉,并使用血管鞘进行内外固定.患者经过1月的溶栓、保肝、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于2016-09-01出院.
  • 摘要:重症暴发性心肌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短时间内并且发展迅速,严重者可碎死,因此在急性期进行有效的治疗能够为心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采用V-A模式ECMO,能够对心脏发挥良好的辅助作用,从右心系统将血液引出经过通过膜肺氧合器氧合后灌入左I自系统,对心脏的负荷进行改善,让心脏得到休息,并且也为其他各个器官供血、氧为患者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宝贵的时间。在建立ECM0时护理配合涉及的人员、设备、物品更多,更复杂。应当注意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保持基础的清洁护理、器械齐备以及无菌操作。ECMO运行期间对循环系统进行有效的监测,对各项心功能和出入量进行观察,保持管路通畅注意对呼吸道进行保护,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出血栓塞和感染等情况进行观察并遵医嘱进行及时的外理抢救过程,加强循环、呼吸、肾脏及胃肠道的功能监测与护理,同时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做好镇静护理使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改善预后,促进康复。
  • 摘要:患者男性,33岁,因“咳嗽3个月,胸闷、气短2个月,咯血20天”于2007年4月3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干咳,予以青霉素、左氧佛沙星静脉输液治疗10天后咳嗽无好转,并逐渐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外院查尿常规:蛋白PRO(++)~(+++),红细胞BLD+;胸部CT(2月6日)“双肺片状渗出影,双下肺磨玻璃样改变”;诊为“肺炎”,予以青霉素、头孢吡肟抗感染及倍他米松2支qd,治疗后患者咳嗽无缓解,胸闷憋气好转,复查双飞片影部分吸收后出院.
  • 摘要:文章阐述了血管炎相关研究缺乏,误诊率高,中国血管炎发病情况不明,治疗方法少,疗效不肯定,治疗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创建系统评估体系,为医疗提供支持等方面内容。
  • 摘要:文章阐述了微创技术应用当代先进的电子电热光学等设备和技术,以电子镜代替肉眼直观,以细长器械代替手术刀,力求以最小切口路径和最少组织损伤,完成对体内病灶的观察诊断及治疗,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疤痕细微或无疤痕等内容。从事微创技术工作的护理人员不断增加,护理配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微创治疗的成功与否,工作范畴也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由从事简单诊断的护理配合、清洗消毒工作,逐步发展至贯穿整个微创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对微创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挑战。
  • 摘要:文章阐述了首次将非药物治疗手段引入到支气管哮喘治疗领域,2010年,美国FDA批准支气管热成形术用于治疗18岁以上重症哮喘患者,中国2013年9月获得注册批准,2014年2月正式在中国上市等内容。
  • 摘要:文章阐述了为什么神经内外科患者感染率高,环境管理不容小觑,人员管理包括保洁员,三大管的管理,感染管理一直在路上等方面内容。
  • 摘要:文章阐述了护理的目的为减轻痛苦,减少费用,学会防治,健康促进,未来航向包括走向社区,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等方面内容。
  • 摘要:文章阐述了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及慢病管理趋势,肾脏专科护理的发展及主要问题,肾科专科护士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肾脏疾病的防控与管理等内容。
  • 摘要:文章阐述了如何制定最佳的临床决策,证据分级金字塔,证据分级GRADE,造血千细胞移植护理相关范畴,症状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 摘要:文章阐述了中国介入医学发展状况,介入护理发展现状,专科护理培训,中国介入医学的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内容。
  • 摘要:文章阐述了疾病概述,疾病特点,功能障碍,康复评估,康复治疗等方面内容,一种主要累及横纹肌,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可伴有或不伴有多种皮肤损害.临床上以对称性肢带肌、颈肌及咽肌无力为特征,常累及多种脏器,亦可伴发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疾病特点:通常隐袭起病,在数周、数月、数年内缓慢进展,主要表现在:肌肉、肺部、心脏、肾脏、皮肤。
  • 摘要:文章阐述了ICU患者肌无力原因,合并症,身体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对康复治疗的依从性,离开ICU时的活动水平,后续治疗情况和能力恢复的调查问卷,对临床情况和患者相关情况的分析,制定相关方案。
  • 摘要:文章阐述了癌症患者对护士提供灵性照护需求量表引进的选题故事,量表引进进程,现状分析,差异与空缺等方面的内容。
  • 摘要:文章阐述了UC患者的全程管理包括专设专家门诊筛查,规范诊疗与护理,多学科共同合作,专职人员跟踪随访,完善网络系统,注重患者身心健康。
  • 摘要:目的:探讨反转式教学模式在临床实习护士中对提高实习护士学习效率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在本院临床实习的全日制护理专业本科生50名,将护生按实习时间分段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名.对照组护生白血病的护理,PICC的健康教育,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化疗期间患者的护理.实验组护生白血病的护理,PICC的健康教育,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化疗期间患者的护理。3项理论知识运用反转式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护生3项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及实验组护生对反转式教学模式的评价。 结果:两组护生3项理论知识及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护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88.00%及以上的护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及有利于知识掌握,90.00%以上的护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提高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96.00%的护生认为喜欢该教学模式。 结论:在临床实习护士基础护理理论中运用反转式教学模式,可有效培养护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护生临床教学是帮助护生成功而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护士”这一角色的转换,是护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反转式教学模式是指将教师课堂上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通过视频,课件等形式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借助网络课前自学相关知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答疑解惑,讨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2016年3月~2017年3月对在本科临床实习的50名实习护生运用反转式教学模式,取得满意的效果。
  • 摘要:目前介入治疗是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诊疗手段,尤其SolitaireAB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闭塞是神经内科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支架取栓技术被评为2016年度10大医疗创新技术,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神经细胞损伤达到不可逆之前,迅速地恢复脑血流灌注,能显著降低病死率、致残率.SolitaireAB支架取栓具有完全的血栓清除能力,可迅速使血流再通,恢复脑血流灌注,代表一种新的介入治疗的选择,已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良好的护理才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文章将本科采用SolitaireAB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闭塞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了汇报,指出通过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有效的护理配合,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减少病人因长时间固定姿势带来的不适,减少造影剂造成对比剂肾病发生的几率。最近一项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针对机械取栓并发症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内操作延长与更多的并发症发生相关。SolitaireAB支架动脉取栓术为急性脑动脉闭塞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SolitaireAB支架动脉取栓术具有血管再通率高、创伤小、恢复快,近、远期效果肯定等优点,但各项工作衔接相辅相成促进手术的顺利完成。对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实施合理有效护理是手术成功、有效的重要保障,护士要有高度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应积极开展业务学习,总结经验,建立并完善规范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水平。
  • 摘要:重症胰腺炎的营养支持,传统的观点是通过肠外营养提供能量让胰腺休息.然而,科学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极大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推荐,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功能,首选肠内营养.美国胃肠病学会的重症胰腺炎指南指出,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要好.Lobo等研究显示,食糜进入肠腔距离幽门越远,对胰腺分泌的刺激就越小,因此,鼻空肠营养管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通过鼻空肠营养管可直接给肠道注入机体所需的营养素,既提高患者营养指标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又符合生理功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同时还方便给药.对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放置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在临床营养支持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院2015年3月至2015年8月对10名重症胰腺炎患者放置鼻空肠营养管进行营养支持,总结护理体会。
  •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而高血压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高血压的病人数为2.7亿,其发生和进展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多数高血压病患者并不需要住院治疗,仅在发生高血压危象、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时才需住院治疗,而高血压的治疗,除生活方式干预外,按照医生的医嘱,坚持长期、规范药物治疗,才能有效持续控制血压,最终减少慢性靶器官的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然而文献报道,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仅有39.1%,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仅仅为27.4%.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必须加强社区卫生建设,扩大社区的功能,发挥社区对慢性病的管理,医院与社区建立帮扶关系,而慢病防控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健康教育,为落实医改政策,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本院采用多元化延续性护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产生积极影响。
  • 摘要:自我效能是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慢病患者对自我管理症状,治疗,身体和社会心理后果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的信心.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可以帮助其适应疾病,缓解心理压力,更好地进行慢性病自我管理.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胃肠道疾病.自我效能对IBD患者适应疾病、表达自身疾病诉求、自我管理慢性疾病,从而对疾病的进展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内既往研究IBD患者自我效能的较少,大多着眼于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等的关系,而对IBD患者自我效能的现状影响因素关注不多.本研究调查了IBD患者自我效能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人员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效能水平提供依据.
  •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目前临床上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手段是胰岛素治疗法,但注射剂量的准确性是确保疗效的重要前提,也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教育管理规范》建议用胰岛素笔皮下注射后应停留10秒,来减少漏液量.由于缺乏经济的微量药液的测量工具,以往文献中多采用定性方法判断漏液情况,未见漏液量定量计量的报道.本研究设计了微量药液剂量靶,测量胰岛素皮下注射停留10秒后的漏液情况,比较了不同长度的胰岛素针头对漏液量的影响.
  • 摘要:保护性约束是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措施.目的是避免患者自伤或伤及他人,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安全.理论上保护性约束分为物理约束和化学约束,临床上保护性约束通常指物理约束,本文也仅讨论借助约束工具的物理约束,又称身体约束.美国医疗财政管理局(Health Care Financing Administration,HCFA)将身体约束定义为:使用任何物理或机械性设备、材料或工具附加在或临近于患者的身体,使其不能轻易将其移除,限制其自由活动或使其不能正常接近自己的身体.尽管在临床上很常用,但是关于保护性约束应用的争议却一直很多.有文献报道,单纯的身体约束并不能减少非计划拔管的发生,有时反而成为增加其发生的因素之一.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身体约束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负性影响,不恰当地约束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对身体约束知识了解越多,执行身体约束的行为越恰当.因此,医护人员对约束正确的认知、恰当的行为是保证约束安全、合理的前提和关键,已经受到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针对护理人员保护性约束态度及行为的调查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特殊科室的护士如精神科、老年护理院,对于综合医院医护人员使用保护性约束的认知、行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调查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行为,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规范使用保护性约束措施提供参考.
  • 摘要:静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作为目前公认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手段,自2001年被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以来,大大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而rt-PA静脉溶栓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其中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是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在2.4~6.4%左右.其他部位(皮肤粘膜、泌尿道、消化道等)的出血并发症研究较少,本文旨在研究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并发症的时间特征,及出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从而指导护士评估溶栓后患者各部位的出血可能性,并迅速有效地做出针对性地观察、预防与护理.
  • 摘要: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也是最常见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对全国22家省级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的回顾性调查显示心律失常占26.8%,其中房颤所占比例最高(35.0%).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存在,使其较无房颤人群脑卒中发生率增高6倍.治疗方面由于抗凝药物的特殊性、射频消融术后的易复发性和围手术期的护理,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院“一病一品”的精髓在于针对某个病种,通过循证制订最佳的疾病护理服务流程、护理方案和专科护理品牌,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并以“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心帮、温馨送、爱心访”的“优质护理服务链”贯穿患者入院、住院、出院和随访全过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2病房自2015年起将“一病一品”项目应用于房颤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 摘要:吞咽障碍是脑卒中重要的症状之一,其发生率高达50-70%.若不及时处理,不仅会造成机体营养代谢失调,还会因进食不当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危及生命,甚至窒息而死亡.吞咽障碍可能导致严重的内科并发症,脱水、营养不良、皮肤压疮、误吸性肺炎和意识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预后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预性预防措施、积极处理吞咽障碍的问题,寻找完善的治疗护理管理模式是临床医护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卒中单元是针对卒中患者的一个系统完善的医疗护理综合体,因此规范化的早期管理是脑卒中患者受益的根本.本文针对我科住院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系统化管理,促进了吞咽功能的恢复。
  • 摘要:随着优质护理全面推广,护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护理健康教育旨在让患者了解和掌握健康教育知识,自愿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到2015年全球将有20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80%的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通过控制主要的危险因素来预防,只有患者及家属掌握了疾病的基础知识,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才能更好的控制危险因素,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积极开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中国现阶段的护理健康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受病人、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者等多因素的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我科以增进患者自愿采纳健康行为,提高患者满意度为目标,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积极地探讨,效果良好。
  •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的疾病,患者主要以居家治疗为主,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水平,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病,中国提出,应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居家延续性护理服务体系,用以促进患者健康,减少因疾病所致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居家护理指的是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护理,其目的在于使患者得到连续性的治疗和护理,并增进家属照顾患者的意识.为此,本文旨在探讨居家延续性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慢病管理提供依据.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被广泛认为是具有肺和肺外成分的异质性疾病,由于肺排空的时间常延长而具有显着的气流限制.COPD是世界上第四大死亡原因并影响全世界大约302万人.病人呼吸功耗增加,呼吸肌易疲劳,常合并有2型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若症状长期得不到改善会引起肺动脉高压,造成右心肥大,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长期家庭氧疗是传统的院外COPD治疗手段,可改善患者气体交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对于并发慢性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疗效欠佳.而NIPPV可提高患者肺泡气的氧分压,减轻呼吸肌疲劳,同时防止呼气相气道过早陷闭,促进CO2排出,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家庭无创通气不受地域限制,使用方便,花费小等优点被广泛使用.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家庭无创通气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应用的相关研究,但已有的结论不尽相同,为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临床工作者提供最佳证据.
  • 摘要:为避免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一些医院在临床用血之前给患者实施糖皮质激素类,异丙嗪类药物治疗,以便于预防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有效利用紧缺的血源,调高治疗效果。但也有人认为,随着临床对成分输血的提倡以及血液交叉配型检验技术的深入发展,该类预防药物的应用已经不再必要,对此各说法不一。本研究通过对预防性用药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影响的对照研究试验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输血前预防用药的必要性,为临床实际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随着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技术的提高和应用推广,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的活动能力、社会参与能力明显低于普通人群,其生活质量较正常人低下.本研究通过调查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健康状况,探讨焦虑、抑郁水平和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患者整体健康情况,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患病率、死亡率均在逐年上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负担.有文献表明,至2020年COPD将居全球死亡原因第三位,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第五位.而在中国COPD已跃居疾病负担首位.COPD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呼吸困难与活动受限,因此常需要依靠他人照顾.由于受医疗资源短缺及传统思想影响,目前中国COPD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多是其直系亲属,他们在照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研究报道,COPD患者的家庭照顾者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照顾负担,这些负荷直接或间接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导致其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希望对照顾者调试照顾体验至关重要,它是维持家庭照顾者生理及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有关照顾负担对照顾者希望水平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COPD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对其希望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疼痛是癌症病人最常见和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已是一个全球范围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据报道,在初期和中期的癌症患者中有35%-45%经历着中度或重度的疼痛;在疾病进展期,75%的患者经历着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25%-30%的患者经受着严重的疼痛.根据WHO的三阶梯癌症疼痛治疗方案,癌症疼痛的控制方法首选口服止痛药,然而,临床中不遵医嘱服止痛药物的行为普遍存在,依从性差正是疼痛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患者对口服止痛药的依从性对于改善癌痛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计划实施检查评价(plan do checkaction,PDCA)循环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护理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为提高癌痛患者口服止痛药的依从性,本研究于2011年10月~2013年3月对在本院住院的92例癌痛患者尝试使用PDCA循环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 摘要:谵妄是ICU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急性改变或反复波动、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紊乱.据统计,ICU患者谵妄发生率为23%~51%,谵妄的发生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后期认知功能障碍、再次入院率和死亡率升高,甚至约40%的谵妄患者会出现慢性脑病综合症.截至目前为止,ICU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探讨可能与ICU谵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和预防谵妄的发生提供依据.
  • 摘要: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因具有诊断明确,创伤小,疗效显著等优点,成为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的有效治疗方法和重要手段.但手术成功后,有部分患者的自我症状及生活质量并未显著改善,可表现为心境异常如情绪低落、紧张、悲观、无用感等;同时伴随躯体症状:心悸、胸闷、胸痛、心律失常等.焦虑、抑郁是住院患者常见的负性情绪,与患者生理、心理、生活及疾病状态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被公认为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两者常互为因果.有文献报道,PCI术后发生焦虑、抑郁的患者12个月累计再住院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升高.现已有较多学者对PCI术后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发生情况进行过报道,其发生率高低不一,可能与不同样本群体有关.本调查采用量表测定,了解PCI术后患者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同时对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疾病、是否急诊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焦虑、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为评价术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同时为全面了解中国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相关研究积累数据.
  • 摘要:目前,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在风湿病学中逐渐受到关注,成为了解风湿性疾病对患者影响的一种重要框架.世界卫生组织(WHO)支持这种疾病模式,倡导功能、残障及健康的国际分类法(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并将其作为描述和测量健康和残障的国际标准.在这个模式里,个人因素是与健康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患者面对疾病时个人做出的调适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相关的个人因素已经被提出,如性别、种族、教育背景、人格特征.研究表明,患者在面对疾病进行调整时,人格特征将成为保护性或者是危险性因素.人格特征包括应对策略、乐观主义、预期、人生的意义以及疾病认知.疾病认知是指患者在了解疾病、面对疾病时对疾病产生的信念.国外学者研究表明,消极的疾病认知与较大的心理压力及较差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慢性疾病中,患者疾病认知对其精神和生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患者疾病认知状况有利于预测和监控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风湿病患者的疾病认知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临床患者疾病认知提供干预依据.
  • 摘要:健康教育成为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手段之一,已受到全世界的普遍重视,同时也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保障健康教育顺利实施、获取理想效果及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指导性.发达国家已建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美国护理认证委员会已制订一系列健全、有效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从住院患者自我行为改变、健康状态、自我护理能力、生理健康情况、精神健康及使用专业知识能力6个方面设定评价标准,为医院提供一个以标准化为基础的质量监测工具,也为护理活动指明方向,保证为住院患者提供高效率、优质的护理健康教育.目前,国内医院85.00%未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87.00%临床护理工作者认为,中国各医院中普遍缺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护理健康教育管理标准体系.本研究参照美国Marion护理结局分类系统,结合心血管内科多年临床实践和研究经验,初步构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实施、评价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工具,对健康教育现状进行评估,以促进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为管理者制订健康教育评价内容和评价健康教育质量、创建其他评估工具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间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包括孕前患有的1型或2型糖尿病.GDM会给母体和胎儿造成不同程度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主要包括五方面:医学营养治疗,运动疗法,胰岛素治疗,孕期监测,健康教育等.其中医学营养治疗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关键方法.医学营养治疗(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MNT)是临床条件下对糖尿病的营养问题采取的特殊干预措施的总称.约80%的GDM患者靠单纯的MNT就能有效地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在MNT教育与执行现状调查方面,朱慧敏等、刘顺英等、陶静等等采用自行编制的糖尿病MNT教育及执行情况调查表分别对南京、长沙、武汉等地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MNT教育与执行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MNT教育与执行现状并不理想,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医学营养治疗知识欠缺.对于GDM患者的医学营养治疗教育与执行现状,相关研究报道较少,且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进行准确的评价.如何能准确评估GDM患者MNT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分析其教育与执行现状,并针对不同背景人群实施个体化饮食教育,促进GDM患者MNT的有效实施,是GDM护理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 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由于其创伤小、效果显著,目前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约为10%~58%,病死率高达20%~45%,因此冠心病PCI术后的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接受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和定期的复查.术后随访是及时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余下血管狭窄的重要手段.支架内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术后早期,术后30天以后的栓发生率每年仅0.2-0.6%.但支架内再狭窄多发生于术后10-12月,且约50%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程度血管直径)的患者无明显心绞痛症状,这使得及时的复查和治疗尤为重要.术后1年内,仅有12-14%的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因密切随访而接受了血管再通术.2011年AHA的指南明确推荐,无论患者植入金属裸支架还是药物洗脱支架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来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最佳时间长度为1年.
  • 摘要:留置管路在治疗、手术、抢救等情况下发挥积极作用.作为生命通道,管路对疾病的转归和康复有着重要意义.管路滑脱发生率作为衡量护理质量的敏感指标,成为护理质量管理的关注重点.对管路管理中的各个安全节点进行有效提取整合,形成关键过程指标,实现有效地前馈控制,有助于发现管路滑脱的现状、趋势、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控制和质量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升整个医护团队的服务规范性.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已成为全球排名第三的“杀手”.COP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疾病,特别是稳定期COPD患者的预后和康复情况不仅与患者自我效能有关,而且与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特别是家庭成员支持与关怀程度有关.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为主观判断,强调效能期望与行为期望因果关系,即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自信程度.有研究发现,拥有高社会支持水平的COPD患者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特别是家庭成员支持如配偶、子女等.COPD在中国患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中国COPD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知能力偏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稳定期COPD患者自我效能与家庭关怀程度的相关性,为培养患者的自我效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慢病已成为桎梏中国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中国2015年慢病状况报告显示,全国慢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慢性病已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沉重的负担.各界学者已然认识到对慢病采取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及意义,并已纷纷采取了行动.慢病管理是一项全社会各层面都需要参与其中的庞大工程,而护理工作在这项工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就目前而言,做好慢病管理护理工作充满了挑战,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慢病管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则成为了应对这场挑战中的关键环节,慢病管理护理质量指标是促进慢病管理工作全面展开和持续性质量改进的重要手段.本院内科片于2016年5月选取试点科室逐步开展慢病护理质量指标的构建工作,并将慢病护理质量指标初步应用于对慢病患者的护理服务实践中,收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 摘要:评判性思维能力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护理领域后日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国外有研究表明,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使护士的病情观察更具有科学性、严谨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计划性、有效性,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独立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差可能导致护士无法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情况而影响护理质量及安全.目前,中国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并不高,很多护士不能将观察到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评估、分析、判断,并及时做出有效反应,这不仅影响了医护合作,使护士对护士、医生对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不高,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安全.标准化沟通方式即Situation(现状)、Background(背景)、Assessment(评估)、Recommendation(建议)首字母的缩写,又简称为SBAR沟通模式,它分别显示目前发生了什么、什么情况导致的、我认为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做的沟通方式,它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标准的沟通方式,能有效引导护士通过观察患者病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沟通问题,从而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大大降低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本院在2015年1月引入标准化沟通方式作为护士向医生、护士向护士沟通病情的模式,对临床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及医护满意度的提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癌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随者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的提高,癌症对照顾者的心理、社会影响日益受到重视.据文献报道,59%肿瘤患者照顾者承受中等以上的压力水平,16%照顾者在日常照顾工作中患病.照顾者面临照顾压力时,个人资源持续消耗而恢复不足,可产生焦虑、睡眠障碍、慢性疲劳以及无助感等消极体验,进而降低照顾者的积极性与主观幸福感.Hudson等指出43%照顾者称其需要从长期慢性的照顾工作中脱离出来,部分照顾者支持常规休息.Sonnentag认为,心理脱离是一种心理恢复体验,指个人在非工作时间不仅身体脱离工作环境,心理亦从工作相关事宜中脱离出来.根据努力-恢复模式,心理脱离有利于照顾者从繁琐的照顾负担中得到短暂的休息,以重新获得情绪、体力的恢复.然而目前国内外对肿瘤患者照顾者的心理脱离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肿瘤患者照顾者的心理脱离现状及其与照顾压力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改善照顾者的心理恢复体验.
  • 摘要:静脉血栓形成后若治疗护理不当,其会导致患者长期疼痛,严重影响其工作学习质量,甚至可能出现血栓脱落,造成患者的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因此应加强对老年脑血管疾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避免或降低下肢深静脉形成对患者带来的身体及经济负担.本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脑血管疾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8例,探究其临床护理对策.
  • 摘要: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术后出院患者由于受长期服用药物、急慢性并发症、药物副作用以及免疫机制尚未重建等因素影响,对居家护理有着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目前,国内对患者的医疗护理只限于住院患者,出院后就终止了一切相关服务,患者后续的康复护理信息只能通过回院复诊来获得,健康需求有时难以得到及时满足.我科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院患者在延续护理模式上进行了尝试,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境状态进行了分析。
  • 摘要: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最为常见并发症之一,常引起患者进食、饮水困难,极易发生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窒息等症,且部分患者因吞咽障碍持续较长时间,严重影响患者脑功能恢复,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因此加强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预防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尤为重要.时间护理是应用时间理论对患者开展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根据脑卒中康复时间特点,因时、因病施护,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酸刺激是利用舌部味蕾对酸有极敏感特点,以增强吞咽反射,改善局部神经肌肉活动.为此,本文将对近年本院收治的3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予以时间护理结合酸刺激,并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 摘要: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的症状和体征,集中表现为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也是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由于大部分患者对该病缺乏基本了解,导致病情无法控制.目前的心衰保守治疗还是以系统规范的药物治疗为主,疾病知识缺乏,治疗费用不足等不确定因素常常导致患者难以长期坚持,对治疗的依从性差,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使心衰反复发作,生活质量下降,预后差.经过实施全程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疾病知晓率,治疗依从性,降低心衰复发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预后.
  •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及空气污染也日益加剧,而且呼吸系统疾病所占比重加大以及吸入给药在治疗局部或全身性疾病中的优势,吸入治疗被多国推荐为防治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等呼吸道疾病的首选给药方式.哮喘和COPD是2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使用吸入剂的依从性会影响疾病的控制状态,吸入装置正确使用是足量药物到达预定部位、取得防治效果的保证,但是通过观察发现,不仅是患者,甚至是医护人员对吸入剂的认识不足,因此引入英国GLENFIELD医院临床药师Anna Murphy设计的吸入给药7步法,包括7个步骤,分别是打开、装药、呼气、咬住、吸气、屏气、重复,并且已经广泛应用,本文依据临床实际将医患依从性差的原因进行调查梳理,评价医护一体化措施对医护依从性的价值.
  • 摘要: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最后的堡垒,其显著特点为:完全闭塞、重度钙化甚至极度迂曲、手术极难风险极高,并发症风险较大.心包填塞(cardiac tamponade,CT)又称心脏压塞,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PIC)发生风险较高且极凶险的并发症,如防控监护不严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则后果严重,甚至导致死亡.目前,针对CTO病变PIC术心脏压塞并发症全程全面的监护技术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科学的防治监护技术使风险降至最低,为有效防止心脏压塞发生、促进患者良好转归和临床教学提供参考.
  • 摘要: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护理的专科化已成为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中国专科护士发展起步较晚,2005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指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2011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明确指出细化专科护士培训计划和内容,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是中国未来5年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卫生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专科护理已在ICU、手术室、急诊、器官移植、肿瘤、人工肾、造口、糖尿病等多个领域得以发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准入标准不统一、课程设置欠规范、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本文从本院专科护士的选拔、培训、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中国专科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指出,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进行长期家庭氧疗,可以提高有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对血流动力学、血液学特征、运动能力、肺生理和精神状态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患者及其照护者对长期家庭氧疗认识不足,或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家庭氧疗的正确性及依从性欠佳.调查显示,69%需要进行家庭氧疗的患者开展了长期家庭氧疗,但仅有19.8%的患者氧疗时间达到15小时.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尤其对氧疗知识的严重缺乏,影响了患者对家庭氧疗的遵医行为.为进一步提高COPD患者家庭氧疗依从性及正确率,我科于2015年11月与社区医院合作,对稳定期COPD患者实施医院社区一体化延续护理模式管理,患者氧疗依从性及正确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 摘要:脑卒中的致残率高达70%.脑卒中急性期过后的功能恢复,主要依靠康复锻炼.当前中国医疗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一,绝大部分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后回归家庭,其恢复期的康复主要在家庭中进行.国内有文献报道,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锻炼依从性低约30~40%;而国外文献报道其脑卒中家庭康复锻炼依从性高达80~100%.由于区域性经济特点、患者康复锻炼知识及意识和享有的医疗资源的差异,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锻炼状况会有区域性的特征,而川南地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锻炼情况未见报道.业内人士公认,脑卒中后的康复锻炼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科学规范康复锻炼才能促进患者瘫痪功能的康复,否则会有导致误用综合征的发生危险.本项研究旨在调查川南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锻炼现状,了解其康复锻炼的规范性、科学性.
  •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涉及环境、免疫学和遗传等因素引起的内源性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和(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由于疾病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引发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可导致肾、眼、足等部位发生问题的疾病.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等类型.微血管病变中又包含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一种基于肾小球血管损伤的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导致残疾、发病率达到90%的一个重要原因,患者会感到身体对称性麻木、疼痛、烧灼感、感觉减退等.并发糖尿病足的糖尿病患者,会形成糖尿病足和高血糖的恶性循环,且极易再次感染和复发.因此,护理并发症对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临床常见的护理包括低饮食指导,心理指导,健康教育,糖尿病自我监护和管理教育,血糖的护理,预防感染,足部护理,眼部护理等.本文对强化护理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效果进行了Meta分析.
  • 摘要:全球约25%成年人对自身的睡眠状况不满意,其中6%~10%达到失眠症的诊断.目前对于慢性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研究发现,将药物治疗与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应用,用药物治疗取得短期疗效,然后在逐渐减少药物用量直至停药的情况下继续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可以取得满意的长期疗效.传统的药物-认知行为治疗方法为患者到医院就诊与医生进行面对面治疗,这种方法沟通效果好,患者易于接受,但受到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患者失访率高,治疗效果差,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降低,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治疗以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及模块化实施等优势逐渐被患者采纳.患者面对面治疗常规管理方法与网络化治疗管理方法最终结局有无差异尚不清楚,我科自主研发了慢性失眠症患者网络化管理平台,自2014年开始采用网络平台对慢性失眠症实施药物-认知行为序贯治疗患者进行管理,并与传统面对面治疗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 摘要:文章阐述了自我管理最早的意思是“病人是治疗过程中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慢性病自我管理”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保健活动等内容。
  • 摘要:文章阐述了医院简介,新时代如何传承医院文化,基于患者安全的全质量管理,构建基于医院文化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等内容。
  • 摘要:文章阐述了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平台是今后工作重要的支撑平台,学科发展及人员梯队建设都处于爆发期,发展非常迅速,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新方向,新手段等内容。
  • 摘要:文章阐述了精美护理就是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在行为上的至善至美,在服务上的全心全意。按照护理质量形成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
  • 摘要:文章阐述了护理质量:回顾历史的启示,“他山之石”护理质量管理的国际案例,中国第一版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作用、意义,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科学护理质量管理之路等方面内容。
  • 摘要:糖尿病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社会健康问题.近年来,中国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空巢老年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水平.同伴支持是由与患者具有相同疾病经验的同伴为主要干预者,通过督导患者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从而提高该人群生活质量水平的干预措施.中国以往的研究多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干预方式也多集中在健康教育上.针对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同伴支持方式进行干预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探讨同伴支持对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同伴支持在中国糖尿病干预中的推广奠定基础. 目的:比较经同伴支持干预,干预组和对照组及干预组自身在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评价同伴支持干预过程的有效性。 方法:本研究设计属于类实验性研究,于2013年1月-3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在苹果园、古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共104例。研究对象入组后,采用抛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研究对象给予健康教育,干预组研究对象在其基础上再进行为期6个月的同伴支持干预。同伴支持干预的内容包括同伴志愿者的培训与考核、成立同伴-患者小组、同伴支持的具体实施(自我管理行为的养成、电话督导、小组集体活动)。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采用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活动量表对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评价,同时测量上述时间内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糖化血红蛋白值,并在干预后采用“同伴支持干预过程评价问卷”对干预过程进行评价。 结果:共对102例研究对象完成全部资料收集,其中干预组52例,对照组50例。研究结果显示,(1)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水平、自我管理行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糖化血红蛋白值和BM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干预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的生活质量水平、自我管理行为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而糖化血红蛋白值和BMI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3)约98%的研究对象对本次干预内容、干预方法及干预时间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结论:同伴支持干预有效地改善了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这对糖尿病防治有着深远的意义,值得今后在社区中针对该人群开展和推广。另外,同伴支持的干预方式、内容和时间得到了大部分研究对象的认可。
  • 摘要:面对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有限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主要选择居住在家庭和社区中进行养老,致使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大,各界部门应给予足够的关注。我国家庭护理服务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评估工具是发展老年家庭护理的必要前提,而我国缺乏完善的评估标准。国外家庭护理已成为国家卫生保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完善的家庭护理服务系统,开发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家庭护理评估工具。可以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信效度较好、应用广泛工具,如InterRAI家庭护理评估系统,进行汉化和中文版信效度检验,或在其基础上,研制适合我国老年家庭护理的评估工具,这对于构建我国老年家庭护理评估工具具有尸定的指导意义和提供科学的依据。
  • 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不仅有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还为患者开辟了一条安全、方便、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为避免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导管尖端位置的确定至关重要.而国内外研究表明,心电定位技术因其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逐渐取代X片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房颤患者中中尚无直接应用,一般是将房颤波形转化为窦性心律后再应用心电图技术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尚未见直接应用于房颤波形进行定位的报道.本院PICC护理小组在置管过程中发现房颤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心电波形(f波)也会出现一些特异性变化。
  •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功能的拓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推广,核心能力在护理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必须从护理专业学生着手.为适应医学事业发展对护理专门人才的需求,中国在2010年设置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作为中国高级护理专科人才的后备军,其培养质量将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然而当前中国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能充分体现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价值取向,尚无血液净化方向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对血液净化方向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需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调查,为后续血液净化方向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的专科化培养提供理论框架.
  • 摘要:留置鼻胃管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技术,不仅有助于维持不能经口进食患者的营养状况,还能保证经鼻饲给药和胃肠减压等治疗.如留置鼻胃管误入清醒患者的气道,会导致患者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等剧烈不良反应.但若患者无不良反应,护士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确定留置鼻胃管的正确性:回抽有胃液、气过水声存在以及将鼻胃管外口置入清水中观察无气泡溢出.基于这三种方式并综合病人反应可以判断胃管位置无误后即鼻饲.对于留置鼻胃管误入右下肺支气管、又鼻饲200ml温水后患者仍无任何不良反应实属罕见.2017年3月收治了一位因舌根癌放疗后咯血的患者,患者不能经口进食,护士遵医嘱行留置胃管术,医护通过常规三种方法判断鼻胃管位置无误后鼻饲温水200ml,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再次采取三种方法判断鼻胃管位置,特别是回抽无果既疑胃管位置不妥,经胸部X线检查证实鼻胃管误入右下肺支气管,立即拔除鼻胃管,后经内镜引导下置管成功.患者无新增肺部感染、气胸、窒息等并发症发生,继续治疗一周后好转出院.为了避免此类案例发生,以保证患者安全.
  • 摘要:患者男性56岁,主因“发作性肢体抽搐51天,精神行为异常38天”于2017-04-12,以“自身免疫性脑炎”收入神内监护室.既往高血压病史15年,血脂增高6年,吸烟、饮酒史30余年.经相关检查示血及脑脊液GABAB抗体阳性,确诊为抗γ-氨基丁酸B受体脑炎.抗GABAB受体脑炎是新近被认识的一种神经元表面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报道指出,这类脑炎多与副肿瘤综合征有关,此患者肺CT示双肺感染,左肺上叶结节影.目前以免疫治疗和治疗原发病为主.抗GABAB受体脑炎临床主要表现为癫痫、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及中枢性低通气.患者因中枢性低通气出现Ⅱ型呼吸衰竭转入神内ICU立即给予人工气道建立及持续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入院后相继出现癫痫发作,攻击性行为,腰穿脑脊液压力为240mmH20,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三种抗癫痫药物、激素丙球冲击、镇静、抗感染药物等治疗;由于患者应用激素治疗及抗癫痫多种药物的使用出现了血小板下降,消化道出血,给予了冰盐水洗胃,输血,保护胃粘膜药物及营养支持,监测腹内压治疗;患者还出现了顽固性低钠血症,给予了补钠治疗。现患者癫痫得到控制,血小板正常,病情有所好转。现患者处于药物镇静状态,四肢查体不合作,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应均灵敏。Braden评分13分,营养风险3分,跌倒评估30分,ADL评分0分。经以上治疗及护理措施,患者现原发病得到控制,相关并发症都有所好转,准备下一步病因治疗,给予针对性护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