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8河北省放射学学术大会
2018河北省放射学学术大会

2018河北省放射学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张家口
  • 出版时间: 2018-08-10

主办单位:河北省医学会河北省医师协会河北省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

会议文集:2018河北省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探测器故障是CT机比较常见的故障,但由于多排CT的复杂性,凭借维修经验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在故障原因的排除过程中,利用仪器本身提供的维修工具软件进行不同的数据测试,多次将故障指向同一位置,再根据对仪器原理的理解,进行综合分析,方能做出准确判断。
  • 摘要:执行定位像扫描后,进入断层扫描计划时,主台显示器提示灰色错误信息窗口.进入断层扫描计划时,系统弹出灰色错误信息窗口显示Error in RSYS,单击OK键后,扫描计划似乎仍能继续进行.但从此以后,执行断层扫描(定位像除外),错误窗口出现率非常高,据统计达到95﹪以上,重新启动系统,没有任何改善,对操作引起不便.到现在还不清楚是什么造成了这个错误,初始化原始数据只是清除主台(S-CON)保存在图像硬盘上的原始数据信息,尽管RDD(原始数据硬盘阵列)上实际原始数据没有被物理删除,只删除了主台图像硬盘上的列表和信息,其结果原始数据仍然不能重新读取和处理了。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管电压及管电流对256层螺旋CT急性胸痛三联扫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40例临床因胸痛行256层螺旋CT胸痛三联扫描的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扫描,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120kV、800mAs)、B组(120kV、自动管电流)、C组(100kV、800mAs)、D(100kV、自动管电流),每组各10例.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记录四组患者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CT值以及图形噪声(N)、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及有效剂量(ED).比较四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 结果:四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及D组的各测量点的CT值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的N、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的ED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D两组相比,D组ED低于C组. 结论:低管电压联合自动管电流技术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辐射剂量,是较为优化的扫描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儿童期消化性溃疡较为多见,但像该患儿这种多发穿透性溃疡实属罕见。它与多种因素有关。该患儿尚处于学龄期,学业压力大、精神紧张,再加上长期饮食不规律,均为该病的诱发因素;另外其父有胃炎、胃溃疡病史,具有家族性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及遗传性因素的共同作用。穿透性溃疡与穿孔性溃疡在影像学上均表现为龛影大而深,呈囊袋状,其内均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液—钡分层现象;但前者狭窄征显著,故胃镜检查难以发现;后者溃疡较前者更大更深;再结合临床其它检查不难做出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系. 方法:选取我科室检查的69例行CTA血管成像及头部磁共振扫描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依据核磁共振扫描弥散成像(DWI)的形态学表现对分水岭区脑梗死的形态进行分型,分为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大脑中动脉管腔狭窄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1)69例患者中,皮质型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共计12例,皮质下型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共计38例,混合型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为19例;(2)CTA显示大脑中动脉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病例总计38例,占55.1%. 结论: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大脑中动脉的重度狭窄,大脑中动脉的重度狭窄是引起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 摘要: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1,NF1)是以皮肤色素沉积为特征,并且在皮肤、大脑及身体其他部位沿神经周出现肿瘤的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也称Von Recklinghausen病或周围神经纤维瘤病,发病率为1/3000—1/4000,该病50%来自基因突变,突变基因位于17q11.2,是突变率最高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头、颈、四肢、脊柱旁,腹腔内病变少见,尤其肝门部病变极其罕见.本例患儿存在多系统、多部位病变,加之基因检测支持,虽无病理检测,故肝门部病变可充分考虑为神经纤维瘤病。对于此类罕见病灶,需加强认识。NF-1影像学表现具体特征性,完善相关检查,根据其系统性特征性影像学改变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可以对其作出正确诊断,最终诊断保证有赖于基因对病变基因的检测。
  • 摘要:本文将探讨HGG术后残腔FLAIR信号增长极值评估肿瘤早期进展及生存期的价值,HGG术后残腔FLAIR增长极值测量对于患者生存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增长极值可能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HGG治疗后残腔FLAIR信号增长极值测量可能具有推广价值。残腔周围FLAIR体积与面积增大速率有助于提示肿瘤进展及生存情况,二者效能相当,面积法更便捷。
  • 摘要:探讨3.0T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R-MRI)及增强扫描技术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闭塞的病因学研究价值.动脉粥样硬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烟雾病是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的常见原因,动脉夹层、壁内血肿也可引起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HR-MRI对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的病因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动脉粥样硬化性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常发生于中老年人。以局灶性狭窄最多见。多为非负性重构,正性重构次之。前壁及下壁斑块常见且为二级强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性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并不少见且中青年为主。血管狭窄-闭塞范围和血管重构模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局灶性狭窄-闭塞均为较明显负性重构。烟雾病性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多数伴有同侧颈内动脉远端的负性重构以及管腔的不同程度狭窄。其供血区急性梗死的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
  • 摘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较新的医学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射频脉冲对置于强磁场中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具有奇数个质子或中子的核素,含单质子的氢是在生命体内普遍存在、数量众多、最重要的信号源核素)进行激励,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进行弛豫,在其弛豫过程中用感应线圈采集信号,通过计算机按一定数学方法重建成形数字图像.磁共振成像整体上是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美国与欧洲发达国家使用的宫内节育器基本不含磁性物质,而我国相当部分宫内节育器含有磁性物质。我国医疗工作者对宫内节育器的MR安全性不可不加分析地照搬欧美的结论。我国医疗工作者对体内有宫内节育器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时,需要根据患者宫内节育器的具体情况,确认是否为MR安全。并在检查前,向患者/患者家属说明相关风险,既有助于维护患者的知情权,也有助于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
  •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冠脉后处理软件测量LM长度和LAD-LCX分叉角度,并进行分型,为进一步研究其对冠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收集冠脉CT血管造影(CTA)受检者的图像309例,精确测量左主干长度和前降支-回旋支分叉角度,并据此进行分析. 结果:309例受检者左主干长度分布区间为0~26.3mm,以80%作为普通人的分布区间,分为无主干型(指长度为0mm)、过短型(0~4.6mm)、普通型(4.6~15.9mm含等值者)、过长型(>15.9mm).所有受检者LAD-LCX分叉角度分布区间为15~145°,以80%作为普通人的分布区间,分为小角度型(<45°)、普通型(45~99°,含等值者)、大角度型(>99°). 结论:应用飞利浦64排CT可以精确测量冠脉LM长度和LAD-LCX分叉角度,并可进行分型.
  • 摘要: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测量正常成人冠状静脉窦及其主要属支开口径线、截面积,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MSCT可客观定量测量冠状静脉窦及其主要属支开口径线、冠状静脉截面积,为临床成功实行心脏介入手术提供了重要影像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心脏成像对房颤患者左心耳与其周围毗邻结构进行多角度观察及测量,为房颤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提供解剖学临床参考及应用价值.房颤患者中起于左上肺静脉,止于左上、下肺静脉开口交界处的左心耳脊多见,并且左心耳到左回旋支的最小距离偏近,研究结果可对房颤患者术前评估指导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等手术提供客观数据参考。
  • 摘要: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心脏成像对房颤患者左心耳容积及心功能进行研究,观察房颤患者左心耳容积和功能的变化,为房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能够客观的对房颤患者左心耳体积和功能进行评估。房颤患者左心耳体积增大,排空分数减低,影响了左心房的充盈,房颤患者左心耳心动周期的变化幅度不明显,使临床直观了解房颤时左心耳的容积变化,对房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脑桥是脑干梗死中最常见部位,然而既往脑干半定量影像学评分主要适用于基底动脉闭塞病人.因此本研究目的是(1)证实下部脑桥梗死与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2)探查作者新提出的影像学半定量脑桥评分—PIS的可行性以及对单纯性脑桥梗死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初步研究表明,下部脑桥梗死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新型PIS简便易行,评估一致性好,可能会更好地评估单纯性脑桥梗死功能预后。
  • 摘要:分析尿毒症脑损害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的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数据,以期尽早发现亚临床脑细胞损害,为尿毒症早期脑损害治疗提供依据.尿毒症患者在发生明显症状前脑细胞代谢功能及神经纤维微结构已有损害,MRS、DWI、DTI 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亚临床脑细胞损害,明确尿毒症患者脑损伤的部位和性质,为尿毒症颅脑受损程度的量化提供客观依据。
  • 摘要:DWI可提高MRI定性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高,有助于发现早期体积微小的癌灶,但因肿瘤异质性的存在,DWI测量子宫内膜癌病变大小的准确性受限,并且异质性越明显其准确性越低。所以应用MRI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病变大小时推荐使用T2WI,而非DWI。微小病变、平坦型病变以及宫腔内血肿是导致MRI漏诊EC的主要原因,DWI和DCE可提高MRI诊断EC的敏感性。MRI判断宫角处肌层受累深度的准确性较低,而腺肌症和子宫肌瘤不影响MRI判断肌层受累的准确性。输卵管显影不清是导致输卵管受累漏诊的原因,人为将输卵管扩张提高输卵管的显示率可能提高输卵管受累诊断的敏感性。受累宫旁不形成转移癌灶结节或肿块是宫旁组织受累漏诊的原因,宫旁异常增多的血管可作为宫旁受累的间接征象。
  •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静息状态下左前降支肌桥对左室收缩功能影响. 方法:分析左前降支心肌桥组135例与33正常对照组超声左室射血分数(EF值),对比分析左前降支不同肌桥厚度及肌桥近端粥样硬化不同狭窄程度左室超声射血分数(EF值).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浅肌桥组、浅肌桥近端轻度狭窄组、单纯深肌桥、深肌桥近端轻度狭窄组对心脏收缩功能(EF)无差异性;浅肌桥近端中度狭窄组、深肌桥近端中度狭窄组对心脏收缩功能(EF)有差异性(P<0.05);浅肌桥近端重度狭窄-次全闭塞组、深肌桥近端重度狭窄-次全闭塞组对心脏收缩功能(EF)有显著差异性(P<0.01).肌桥深度组间对照,单纯浅肌桥组与单纯深肌桥、浅肌桥近端轻度狭窄与深肌桥近端轻度狭窄组、浅肌桥近端中度狭窄与深肌桥近端中度狭窄组、浅肌桥近端重度狭窄-次全闭塞组与深肌桥近端重度狭窄-次全闭塞组狭窄组对心脏收缩功能(EF)均无差异性. 结论:单纯的左前降支心肌桥,无论肌桥的深浅,对于左室收缩功能并无明确影响.肌桥伴近端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时,对左室功能无明确影响,但是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的加重,狭窄程度>50%时,左室收缩功能开始受到影响,狭窄程度>75%、甚至>90%时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受到影响.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情况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而与肌桥厚度无关.
  • 摘要: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拟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常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解剖学知识的掌握,是专业基础的重要内容,基于临床实际影像学图像,3D打印技术可打印出解剖学高仿真教具标本,除临床工作参考外,可用于初级医师的教学之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3D打印教具应用探讨,以临床实际CT DICOM格式图像为原始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三维立体实物教学模型,弥补了既往多媒体教学只能看图,不能触摸病例的缺点,有助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化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在胸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可行性. 方法:选择来我院行胸部体检人群(体重指数在19~22kg/m2)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00例,分常规剂量组及低剂量组,行640层CT常规扫描和低剂量扫描.记录CT剂量指数(Computedtomographydoseindex,CTDI)、CT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products,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dose,ED).ED=DLP×K.并对所有图像进行三维重建(3D),最小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分析两组图像质量差别及辐射剂量差异. 结果:主观图像质量无差异(P>0.05),有效剂量(ED)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640层容积CT应用低剂量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且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可广泛应用于胸部体检.
  • 摘要: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算法、算力、数据是人工智能得以快速发展的三个要素:首先在算法上的突破,才让人工智能商业化发展看到了希望;其次,计算能力的提升,使得复杂的算法得以实现,快速得出训练成果,降低成本;最后,大数据时代为人工智能的训练学习提供了大量资料。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分为认知、决策、预测和集成方案。认知是人工智能对这个世界的描述和解读;预测是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推导结果;决策则是强调达到目的的解决方案;集成方案是人工智能与硬件的结合。
  •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CT引导下碘125粒子布阵穿刺角度定位器的制作技术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7例使用自行研制的CT引导下碘125粒子布阵穿刺角度定位器成功穿刺的胸腹肿物病例.结果:此角度定位器使用简便、穿刺成功率高且价格低廉.结论:此CT引导下碘125粒子布阵穿刺角度定位器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摘要:探讨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I,DCE-MRI)在评价烟雾病术前侧支循环及微循环情况、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及术后微循环改善、血脑屏障恢复状况中的作用.Ktrans值评价烟雾病患者侧支循环与DSA结果之间一致性一般,部分急性期病例Ktrans图评分较高而DSA评分较低,提示二者一致性评估需要合适的时间节点,慢性期匹配度可能更高;术前病变显著侧大脑半球感兴趣区Ktrans值较镜像侧升高,说明病侧区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是术前定量评价血脑屏障破坏程度的有价值指标,对针对性选择治疗方案,预估术后治疗效果很有帮助;搭桥术后一周病变显著侧脑质较术前相同脑实质区Ktrans值减低,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后短时间内血脑屏障不能马上恢复,较长时间的复查意义更大;病变显著侧脑质Vp值术后较术前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搭桥术后明显提高小血管流量,能迅速改善微循环状况,说明Vp值是判断术后微循环改善状况的敏感定量指标。
  • 摘要: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观察内囊内纤维束走形及毗邻关系.方法:在一千多病例中,选择健康志愿者一名,采用PHILIPS1.5磁共振扫描,颅内未发现异常信号,后行DTI扫描,应用独立成分分析法分别筛选出DTI成分.分别提取脑网络功能连接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值,采用Extended MR WorkSpace工作站上的DTIStudio软件对所有受试者的DTI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单独显示内囊纤维束,并对纤维束毗邻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内囊内纤维束包括、皮质小脑束、丘脑中央辐射、交叉的皮质小脑束、桥连纤维等。结论:发现内囊纤维束的走形于排列都有一定的顺序,受损后与临床症状息息相关.
  • 摘要: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为诊断规范化提供了依据,运用影像特征对肝细胞肝癌(HCC)高危人群的肝局灶病灶进行分类,包括良性到恶性病变.LI-RADS分类系统的主要征象包括动脉期高强化、病变大小、包膜表现、廓清表现以及超阈值生长.为了保证LI-RADS分类系统对HCC诊断的高度特异性、主要征象只有明确存在时才视为有、不明确则视为无.作为一项诊断规则,LI-RADS还无偿提供了一些在线资源以帮助影像诊断医生的工作,其中包括图表、术语、成像技术路线、影像报告指南和模板以及一些处理建议.
  • 摘要:目的:探究肩峰倾斜程度的相关测量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houlder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间以肩关节疼痛就诊的患者141例,其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96例,对照组45例.所有病例均行MR检查并测量MRI图像的各项指标,包括肩肱间距(acromio humeral intervals,AHI)、肩峰角、肩锁关节夹角、肩锁关节成角及冈上肌腱损伤程度,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病例组中冈上肌腱损伤96例(100%),对照组中冈上肌腱损伤38例(84.4%);病例组与对照组中肩峰角、肩锁关节成角、AHI及冈上肌腱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诊断SIS有价值,病例组与对照组中肩锁关节夹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峰角与肩锁关节成角及AHI具有相关性(r值均为-0.428,P<0.05),肩锁关节成角与AHI具有相关性(r值为0.512,P<0.05);冈上肌腱损伤程度与各指标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 结论:肩峰倾斜程度是SIS的重要影响因素,对SIS具有诊断意义;肩锁关节成角及肩峰角可作为SIS的诊断依据.
  •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肩峰倾斜角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经临床并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为SIS的患者78例(病例组)以及诊断为单纯关节盂唇、肩袖损伤或者正常肩关节38例(对照组)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与MR检查.在MSCT三维重建的基础上测量肩峰倾斜角α、β、γ,并探究其对SIS的诊断价值.MR检查用于明确诊断. 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肩峰倾斜角α、β、γ,独立样本t检验t值分别为3.56、4.12、3.28,(P<0.05);各肩峰倾斜角α、β、γ与肩峰下间隙(acromio humeral intervals,AHI)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92、0.84,(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的Ⅲ型肩峰构成比行χ2检验值为4.60,(P<0.05);肩峰倾斜角α、β、γ对SIS均有诊断价值,其中诊断价值最高的为肩峰倾斜角β(敏感性78.7%,特异性86.3%). 结论:各肩峰倾斜角对SIS均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其中肩峰倾斜角β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Ⅲ型肩峰可促进SIS的形成.
  • 摘要: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房颤患者与正常窦性心律患者的心外膜脂肪体积的对比研究,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测量房颤患者及对照组的心外膜脂肪体积,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采用256层螺旋CT可以客观定量测量EATV。EATV的增加与房颤的发生显著相关,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对预测房颤的发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256层螺旋CT检查测量心外膜脂肪体积,进一步探讨心外膜脂肪体积和肥胖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心外膜脂肪体积的增加及肥胖均与房颤的发生相关,而心外膜脂肪体积与房颤关系更为密切,是独立于年龄、性别和BMI之外与AF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心外膜脂肪体积受体重增减而变化,是肥胖与房颤相关的主要介导因素。
  • 摘要:磁共振作为比较昂贵的大型影像设备,无论设备如何精密都存在一定的故障率,每一个部件都存在故障风险,如何尽快的将故障定位并加以排除,是本文将要叙述的关键.找到故障首先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了解设备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无论多么高端的设备,只要我们了解其工作原理,认真去分析问题,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 摘要:肝脏疾病在我国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对肝脏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近年来,随着1.5T、3.0T磁共振扫描仪应用于临床,磁共振新技术在肝脏疾病研究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旨在对磁共振新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和弥漫性疾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摘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有多重病理学机制参与,先前的研究证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信号通路是MAPK的一个关键分支,目前发现JNK蛋白包括JNK1、JNK2、JNK3这3个基因编码,其中JNK1和JNK2普遍表达于体内各个部位,但JNK3表达仅局限于脑、心脏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是早期脑缺血敏感的检查,可动态评价脑缺血损伤的发生部位及进展情况。因此,本文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DWI相关参数与JNK1-2蛋白表达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缺血灶周区及远隔部位均可见JNK1-2高表达,提示JNK1-2参与早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应用DWI参数可以很好地评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态时空变化,为早期诊断和治疗脑缺血损伤提供帮助。
  • 摘要: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微球(KMG)作为栓塞剂在经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23例病理证实的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化疗药物选用DDP/L-OHP、EADM、MMC和5-Fu其中2-3种进行联合用药,栓塞物选用海藻酸钠微球.通过治疗前后的患者临床症状和瘤体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病理证实的23例宫颈癌患者中,鳞癌19例,腺癌4例,23例患者经子宫动脉超选插管均成功并给予化疗栓塞;全部患者中行3次介入治疗者1例,行2次介入治疗者2例,仅行1次介入治疗者20例;首次介入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率100%.1个月后肿瘤消退近期有效率达43.4%.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 结论:KMG在经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宫颈癌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与验证影像组学列线图,其中包括影像组学标签和临床危险因素,用于百草枯(PQ)中毒肺损伤、肺炎的鉴别.本研究提出了纳入影像组学标签和临床危险因素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对百草枯中毒暴露史不清的患者,可提高传统影像科医生鉴别百草枯中毒肺损伤与肺炎的能力,为精准医疗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 摘要:建立和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中的有效性.影像组学标签可以有效预测APP患者预后,血液实验室指标添加到列线图,增加了模型预后预测价值。综合预测模型提高了APP患者预后预测准确率,有助于中毒早期准确评估急性病情严重程度,可靠预测死亡风险,可以指导调整临床个性化治疗方案,为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以及减轻患者医疗费用提供了依据。本研究为影像组学在非肿瘤性、弥漫性病变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 摘要:基于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技术,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患者脑局部一致性变化特点.岛叶等边缘系统脑活动一致性减弱,说明CCS的发生可能与这些部位的损伤有关。合并CCS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出现远隔部位损伤,进而诱导卒中进展,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合并CCS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皮质下网状结构(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和丘脑)脑活动同步性增强,促使大脑保持觉醒状态,可能是一种代偿机制。
  • 摘要:随着头颈动脉CTA检查的普及,为临床提供无创性血管影像的同时,还应关注此类特殊患者,如果(非高龄患者)出现超过25秒仍未见监控层出现明显动脉显影的情况,应立即采取经验值扫描,可尽可能保证一次扫描达到有效CT值,或接近有效CT值,保证VR重建及分析成为可能,避免患者二次扫描。同时应该在有超声提供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可能的情况下,必要时小剂量团注加扫,先用20ml造影剂小剂量团注测峰值时间,监测颈内动脉显影位置,出现异常状况下具体分析解决。
  • 摘要:脑静脉窦血栓是脑血管疾病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疾病,脑静脉窦血栓发生的原因及其病理的变化和普通的动脉血栓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脑静脉窦血栓导致的脑梗死的表现和普通血栓导致的脑梗死也有很大的区別。因为脑静脉窦属于容量血管,和瓣膜之间缺少连接,其侧支循环比较丰富,所以脑静脉的代偿能力很强,导致血栓容易蔓延到脑部的深静脉或者是脑部其他的静脉窦中。脑静脉闭塞会造成血容量的增加,使脑脑脊液回流不畅,增加脑内的总容量,使脑内压力快速升高,发生脑水肿,致患者出现脑梗死及脑出血。脑静脉窦血栓的发病形式比较多,一般表现为急性症状,多发于青壮年,而且其最好发于上矢状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检查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针对脑静脉窦血栓患者CT初查,使用MRI多序列成像及磁共振静脉成像相结合进行检查,已经成为早期检查脑静脉窦血栓的重要手段,其更对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后期的随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摘要:DR在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中可显示其特异性的椎体终板缘骨质破坏同时伴有骨质增生硬化,椎间隙狭窄,但在疾病早期对微小骨质破坏及微小椎旁脓肿不能显示;CT检查与DR相比较,能显示微小骨质破坏,以及超出椎体边缘的椎旁脓肿;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在DR和CT检查未出现骨质改变的情况下就能发现椎体内信号的改变,可显示早期的微量椎旁脓肿及腰大肌脓肿,增强扫描椎旁微量脓肿呈长条状强化、腰大肌脓肿环状强化。MRI可根据检测到椎体信号的不同可对其病程发展进行临床评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的评价。
  • 摘要:探讨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CRMO)的影像及临床特征,提高其诊断水平.CRMO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充分深入的认识此病的发展过程及临床特征,可做出准确的诊断,避免不必要地有创检查及误诊。
  • 摘要: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认知障碍及老年痴呆患者作出病因分析,从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8年5月在河北省故城县医院1608例有认知障碍患者,采用PHILIPS Achieva3.0T磁共振常规序列扫描,性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并分析差异.采用Extended MR WorkSpsae工作站上的DTI Studio软件对所有受试者的不同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显示相关病变区域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结果:发现认知障碍与大脑的神经传导束受损程度、大脑的功能区息息相关. 结论:采用组块设计或事件相关实验设计,研究认知功能引起神经元活动后的代谢改变、神经纤维束受损程度.使其做到与任务相关、空间准确定位记忆脑区,为认知障碍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手段,对老年性痴呆的发展提前预防、管理、治疗带来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 摘要:脑分水岭梗塞是指发生在2条或2条以上脑动脉末梢交接区脑梗死,过去仅能通过病理解剖诊断,自CT和MRI应用于临床后才有了临床诊断。大约占缺血性中风的10%。早期诊断、病治疗,预后较好。分水岭梗塞是脑低灌注和微栓塞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半球内存在2种类型的分水岭区域:皮层分水岭区和脑内分水岭区。脑内型表现为串珠样或融合成条状的异常信号区;皮层前型、皮层后型呈楔形,尖端向侧脑室底朝向软脑膜面,不能用某一支动脉闭塞来解释。
  •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TA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收取117例血脂异常的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另收取同期116例血脂正常的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利用256层螺旋CT对其分别进行颈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的情况.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血脂正常组和血脂异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的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的差异.同时根据血脂升高的程度进一步将血脂异常组分为血脂边缘性升高组与血脂升高组,利用统计学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的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的差异. 结果: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967,P=0.003,P<0.05),表明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这两组间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构成比例不同;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颈动脉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及软斑块的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6.334,P=0.000,P<0.05),表明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这两组间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构成比例不同.血脂边缘性升高组与血脂升高组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28,P=0.219,P>0.05),表明两组间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构成比例相同.血脂边缘性升高组与血脂升高组颈动脉不同性质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χ2=0.443,P=0.801,P>0.05),表明两组间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构成比例相同. 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血脂发生边缘性升高时,其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混合斑块和软斑块的概率均高于血脂正常时,但与血脂升高时无差异.由此可见,当血脂发生边缘性升高时,即应当引起临床关注,积极控制血脂水平.
  • 摘要:探讨脑缺血早期CT图像上异常征象与脑梗死发生之间的关系;分析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与这些征象的关系,深入理解脑缺血早期异常CT征象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脑缺血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颅脑CT图像上有意义的异常征象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更准确的诊断早期脑缺血。
  • 摘要:由于腕豆骨位于腕关节尺侧的前下方,人体滑倒用手触地时,容易首先触及,易使豆状骨骨折或脱位.常规腕关正侧位摄影,豌豆骨被三角骨或其它骨头重叠,不易观察其详细情况.经多次讨论证实,通过下述方法投照能更好地显示豌豆骨及其与周围的结构关系,诊断时结合腕关节正位,对豌豆骨的诊断帮助很大.
  • 摘要:医患关系沟通基本要求是尊重、诚信、同理心、耐心。医患关系沟通能力的提升方法是:扎实的专业基础、反复的沟通实践、良好的沟通心态、系统的思维方式。本科基于对上述医患沟通原则的了解,为了缓解医患矛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医患沟通方法,如果影像科能坚持做到以上这些,不但可为临床医生治疗疾病提供有利信息,促进疾病的好转,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更重要的还能及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可以很大程度上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给医院树立良好的医护人员形象,从而营造和谐的就医环境,带动影像科更好的向前发展。
  • 摘要:乳腺疾病是妇科多发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近年来年轻女性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钼靶X线摄影价格合理,操作简便,是目前首选的普选方法,但是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MRI在乳腺癌分期、制订治疗方案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66例乳腺疾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本文通过分析,汇总各项数据后结果显示:MRI的诊断符合率优于钼靶X线,MRI诊断的准确度较高,但是MRI也存在不足,第一对乳腺内微小钙化灶不敏感,有时微小钙化灶是早期乳腺癌的唯一征象,第二强化速度与曲线类型无特异性,存在良恶性病变重叠表现,第三设备复杂,检查时间较长,检查费用昂贵等,使其不能大范围使用,可见,钼靶X线与MRI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上各有优劣,在临床应用中单单使用一种方法是不够的,应将两者灵活的结合使用,互为补充,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乳腺疾病的确诊率,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两种方法联用能够提高乳腺疾病的确诊率,早日确诊及时治疗,在定位、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6例乳腺癌患者的钼靶X线表现及相关生物学指标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表达,根据PR、ER、HER-2的表达状态,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A、LuminalB、HER-2过表达型、Basal like四型.分析不同亚型与钼靶X线表现的关系. 结果:乳腺癌186例患者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112例(60.22%)分子亚型Luminal A型76例,Luminal B型57例,Her-2过表达型37例,Basal-Like16例.单纯肿块、单纯钙化、结构扭曲伴钙化、局限致密伴钙化在不同分型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肿块主要集中在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以肿块伴钙化为主.Her-2过表达型以单纯钙化为主.Basal-Like单纯肿块为主.局限致密、结构扭曲、肿块伴钙化、无在不同分型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肿块X线特征在不同分子分型中的分布进行对肿块形态、肿块边缘X线特征在不同分子分型中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肿块卵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多见于Luminal A型. 结论: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与不同分子亚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其分子亚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摘要: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是以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以及内脏器官内嗜酸性透明包涵体为特征的慢性进展神经退行性病变,由于其临床特征多变,CNS+PNS+自主神经受累,常被认为是一个异质性疾病,本病发病年龄多为为51~76岁的散发型NIID患者中,痴呆为最突出的首发症状(94.7%),其次为瞳孔缩小、共济失调和意识障碍。同时观察到肌肉无力和感觉障碍在发病年龄<40岁的家族性NIID患者中,肌无力发生率最高(100%),其次为感觉障碍、瞳孔缩小、膀胱功能障碍和痴呆。本例患者原因共济失调和意识障碍,做颅脑MRI检查,在患者WI上特征性的对称性尾状核、壳核高信号,大脑皮层“花边征。日常工作中要引起高度注意。
  • 摘要:滑膜肉瘤具有间叶和上皮双相分化的特征,属于软组织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复发及转移率高,最常转移至肺组织,发病原因目前不明。常发生于关节、滑膜等部位,80%~95%发生于四肢大关节,前臂、大腿及腰背部的筋膜也可发病。发生于肾脏的滑膜肉瘤较为罕见,常见于儿童及青年人,尤其以30~40岁多见,男女发病比例并无明显差异。肾细胞癌是目前列居第一的肾脏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与肾脏滑膜肉瘤难以区分。肾细胞癌的典型CT表现为软组织病灶形态欠规整,其内可有坏死,增强扫描呈现边缘性不均匀强化,约15%病灶表现为囊性,若囊性灶发生坏死则表现为中心性,内密度不均匀,且壁不光滑,此特征与前文所述肾脏滑膜肉瘤囊性灶壁连续且没有壁结节不同,可作为鉴别点之一。
  •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医疗得到了体制不断改革与深化,医疗水平也得到了整体飞跃提升,同时公民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然而,医患关系状况却不容我们乐观:医患关系紧张程度愈演愈烈、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等医患问题日益恶化,医务人员群体的整体形象也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医患矛盾恶化导致医疗单位工作进程的正常进行,影响到了患者和亲属对医务人员之间的信任,加重了医务人员的心理负担.
  • 摘要:目的:通过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食管后型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进行形态研究,探讨分析对临床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食管后型ARSA图像特点,采用后处理技术观察如下内容:ARSA近端及远端血管管壁有无动脉斑块及斑块数量和位置;ARSA起始、中部及末端管径;左锁骨下动脉(LSA)起始后壁与ARSA起始前壁间距离;ARSA前壁与主动脉弓内壁夹角(内缘角度,∠1);ARSA管腔长轴与ARSA起始处主动脉弓管腔长轴夹角(中心轴夹角,∠2);记录ARSA折曲次数、折曲角度(折曲两端ARSA长轴夹角,∠3和∠4)及折曲处有无动脉斑块.以ARSA折曲次数进行分组,讨论其形态参数的差异性. 结果:13例ARSA发现33处动脉斑块,均位于近端管壁,前壁占57.58%(19/33),后壁占42.42%(14/33);ARSA近中远端管径分别为(15.97±4.34)mm、(10.32±2.00)mm、(9.04±1.57)mm;LSA与ARSA间距离(8.22±7.12)mm;∠1(108.60±18.56)°,∠2(92.74±13.64)°;21例ARSA中,17例存在1处折曲∠3(123.52±31.01)°,4例ARSA存在两处折曲,角度∠4(108.50±21.00)°,折曲处均存在动脉管壁钙化.二次折曲组在年龄、ARSA中间管腔和末端管腔直径均大于一次折曲组(p<0.05). 结论:MSCT能对食管后型ARSA进行清晰详细的形态参数研究,为临床深入研究ARSA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对比MRI与CT检查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2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基本资料,给予患者CT检查以及MRI检查,分析临床诊断结果以及价值.结果:MRI诊断之后发现患者眼中肿块信号不均匀,眼中可发现更低斑片、斑点状信号影.钙化显示率为40%;CT诊断患者之后眼内出现斑块状、斑点状钙化肿块,钙化显示率为94.11%.结论:在临床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过程中MRI与CT检查均具备一定效果,但是CT诊断效果更显著,肿块内钙化是定性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础与依据,影像学表现可以为以后判断预后以及确定治疗计划提供参考.
  • 摘要:本研究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以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脑代谢物改变及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损伤,并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1H-MRS脑组织代谢物变化以及脑白质纤维束分数各向异性变化的相关性.T2DM患者在脑常规MR无明显异常的情况下,其脑代谢及脑微观结构就已经发生异常改变。1H-MRS能够从代谢的角度分析T2DM患者脑组织的异常代谢改变,并且NAA/Cr浓度比值与HbA1c水平呈负相关,Cho/Cr及Mi/Cr浓度比值与HbA1c水平呈正相关。DTI能够从脑白质纤维结构的异常反映T2DM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损伤,并且T2DM患者FA值较正常对照组减低,FA值的变化与HbA1c水平呈负相关。
  • 摘要:脑膜瘤是起源于蛛网膜细胞的肿瘤,可发生于具有脑膜上皮细胞的任何神经轴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大多数脑膜瘤被认为是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透明细胞型脑膜瘤,是脑膜瘤的特殊亚型,因其具有更容易复发及局部侵袭性行为,2007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与脊索样脑膜瘤、非典型性脑膜瘤定义为WHOⅡ级。因为CCM病例数量的局限,就目前文献报道总结出颅内CCM在MRI上影像学特征为,体积较小者信号均匀,体积较大者囊变坏死明显,出血罕见;边界清晰,多呈类圆形,周围呈中度水肿,T1WI信号略低于灰质信号,T2WI呈毛玻璃样高信号影,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但其与常见类型的脑膜瘤、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及其脑原发淋巴瘤的但其与常见类型的脑膜瘤、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及其脑原发淋巴瘤较难鉴别。
  • 摘要:胃血管球瘤CT表现为胃内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好发于胃窦部,病灶突向胃腔内或腔外,边界清楚,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延迟期与肝脏密度相近。分别测量病灶与同层面腹主动脉各期强化CT值,显示病灶与同层面腹主动脉强化曲线基本一致,由此提示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显示具有血管性病变的重要特征,胃血管球瘤相对少见,但其符合血管病变的影像学表现,CT增强对其有较高价值。但病理诊断还是其主要确诊方式。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息肉样食管癌与息肉样平滑肌瘤X线征象,提高该类型食管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能力. 方法:通过食管双对比造影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息肉样食管癌46例,息肉样平滑肌瘤22例,对其X线征象进行分析,归纳其特点. 结果:在46例息肉样食管癌中,边缘伴切迹或分叶状34例(73.9%),轮廓线扭曲、粗细不均38例(82.6%),钡剂涂抹为颗粒或地图状34例(73.9%),管壁僵直30例(65.2%),形态呈“双环”征18例(39.1%);11例息肉样平滑肌瘤中,边缘规整、圆滑16例(72.7%),轮廓线锐利、均匀呈素描线条状18例(81.8%),钡剂涂抹呈淡薄均匀的水墨画样18例(81.8%),其中显示正常黏膜的10例(45.5%),管壁柔软16例(72.7%). 结论:X线钡餐检查对于早期息肉样食管癌与息肉样平滑肌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运用256层螺旋CT心脏成像定量测量房颤患者的左心耳径线、容积,并与同期的非房颤患者比较,初步评估房颤患者的左心耳径线及容积特征及临床意义.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能够客观观察左心耳参数。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左心耳体积明显增大,各个解剖径线大小与性别有关,但是左心耳体积在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别,后者可科学指导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封堵手术,亦对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应用256层螺旋CT心脏成像对房颤患者左心耳与其周围毗邻结构进行多角度观察及测量,为房颤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提供解剖学临床参考及应用价值。
  • 摘要:基底动脉闭塞为脑梗死少见病因,但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旨在探讨一种新提出的后循环基底动脉及侧支循环评分方法—BACS-MRA的可行性及评估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初步研究表明,新型BACS-MRA简便易行,评估一致性好,可能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基底动脉闭塞性亚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功能预后。
  • 摘要:联合灌注CT成像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正常肾组织和肾脏肿瘤组织的血流分布的影响,阐明血管紧张素Ⅱ对早期肾脏肿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作用机制.灌注CT能够准确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正常肾组织和肿瘤组织的血流分布的影响,阐明血管紧张素Ⅱ对早期肾脏肿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作用机制。血管紧张素II使出球小动脉收缩,使原本可能进入肿瘤组织的血流,更多的进入了肾小球内,导致肾肿瘤的血流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血管紧张素II选择性增加肿瘤组织和CAT的RPS,RPS可以做为一个更有效的灌注参数,有助于提高肾脏早期不能明确诊断病变的术前正确诊断水平。
  • 摘要:目的:分析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的MRI表现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临床治疗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26只眼)眼眶外伤性骨膜下血肿患者中行MRI检查26例,其中行增强MRI检查20例.行MRI检查前26例均已行眼眶横断位、冠状位CT检查.结果:眼眶MRI显示骨膜下间隙血肿,其中上壁18例,外上壁6例,外壁2例.病变广基附于眶壁,一般不跨越骨缝.血肿信号取决于出血时间,增强后边缘强化17例,不均匀强化2例,1例延时扫描后强化范围稍有增大.结论: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信号取决于出血时间,增强MRI扫描后多为边缘强化.MRI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摘要: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我们医学影像科为能给儿童按影像科操作规范中的要求,并能达到诊断的目的,必须取得儿童的良好配合,要做到这点就应该对儿童的心理有初步的了解.日常工作中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在影像科工作中,往往因儿童的移动而造成废片,因此能取得儿童的良好配合非常重要.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将影响儿童配合的因素概括为对影像科设备的不了解;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易受不利因素影响等方面。
  • 摘要:目的:观察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医源性动脉出血的疗效. 方法:25例术后动脉出血患者,根据疾病种类、手术部位及出血器官供血特点等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造影,明确出血动脉后,用弹簧圈栓塞治疗,栓塞完毕复查造影,了解血管闭塞情况. 结果:2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并证实有出血病变,超择性插管至出血动脉,用弹簧圈栓塞后复查造影,出血动脉闭塞.随访3~30天,25例患者出血均停止. 结论:医源性动脉出血常来势凶猛,血压常呈进行性下降,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超选择动脉栓塞止血迅速,患者术后身体恢复快,不延长住院时间,不明显增加医疗费用,可以减少医疗纠纷,同时也为医院的医疗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医学影像设备维修工程师,我们服务对象是医院,你了解医院吗?医院领导在想什么?行业面临形势和任务;影像设备维修重要性;医院面临维修困境;医院对医疗设备维修要求;是值得思考的,提出一些误区,思考解决出路,总结了大型影像设备技术太先进,医院依靠自己力量不能完成,大型影像设备维修就是更换配件,大型影像设备有国家相关机构完成质量检测,无需医院完成质量控制工作等方面。
  • 摘要:本例患者因多次发胸闷、发憋,胸疼不缓解入院,入院诊断自发性气胸,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后痊愈,一个月复发;之所以误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病史采集不全,本患者在以往多次发病均未被问及气胸与月经周期的关系,而造成误诊,也说明医生对月经性气胸认识不足。女性,如遇月经期,无明显原因屡发气胸,应首先考虑到“月经期气胸”,笔者对月经性气胸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目前比较普遍认同月经性气胸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较为密切。在工作实际工作中遇到女性气胸患者,应询问月经周期情况,想到气胸与月经周期相关性。
  • 摘要:一洲质子肿瘤医院,以肿瘤患者诊疗为主,影像科的常规检查,面临着除原发癌的诊断外,更加重要的是肿瘤分期、转移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等;Revolution CT扫描方案中能量成像扫描方案可否在常规检查中应用?是否有常规应用的必要?目前的肿瘤成像检查规范中并未明确说明。随着可进行能量成像CT设备的普及,探讨常规行能量CT扫描的价值,有助于提高对扫描规范的再认识。本研究分析初步应用Revolution CT并行常规能量扫描的病例,探讨能量成像对未加选择的肿瘤患者病变诊疗方面的作用。能量成像技术胸部扫描辐射剂量低于常规扫描,腹部扫描辐射剂量与常规扫描相当;采用能量扫描可一定程度地提高各部位肿瘤、淋巴结转移和非转移性病灶的鉴别诊断能力、有助于判断痛风石的存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