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七届博士论坛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七届博士论坛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七届博士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8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关系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七届博士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亚太联盟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支柱,推动联盟的调整与转型是美国亚太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美国亚太联盟转型明显,不仅表现为联盟区域扩大、联盟利益拓展,还出现了联盟结构调整与联盟互动增强等趋势.联盟的内在变革、亚太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崛起的地区效应等因素被认为是影响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重要动力,但其内在机制并不明晰.相对而言,将中美关系作为推动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主要动力更具说服力.具体而言,受中美关系中的权力差距与信任水平影响,美国对华战略在遏制与接触中呈现不同态势,美国的亚太联盟因此具有强弱变化.对华战略是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为了管控中国的崛起,美国借助其亚太盟友共同向中国施压.不过,冷战遗留的各自为战的双边联盟很难适应美国当前的亚太战略和对华战略的需要,为此,美国需要推动其亚太联盟转型.受美国对华战略的遏制与接触强弱程度变化影响,未来美国亚太联盟将呈现北约化、岛链化、雁阵化和赫尔辛基化四大趋势,这将对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 摘要:霸权思想是美国战略文化和战略惯性的根本特征.作为一种战略认知的软实力,是美国找寻世界霸权新的解释视角;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软实力,美国文化、观念变革以及国际制度因素等,在美国的崛起以及美国霸权的确立、维系和护持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一种战略路径的软实力,是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内美国对外战略的主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软实力一开始就和美国的霸权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必将深刻的影响美国霸权的未来走向.
  • 摘要:自二战结束始,杜鲁门政府就试图利用各种国内外宗教资源以建立国际反共"宗教战线",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在"危险地带"意大利的选举中,杜鲁门政府在国内动员各种宗教力量开展针对意大利民众的"书信运动",在国外联合罗马天主教会,鼓动选民支持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反对意大利共产党.杜鲁门政府开展的、实为"公共外交"的活动表明宗教与政治很难"分离",并因其能使外交政策合法化而沦为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一种工具。
  • 摘要:"空间转向"已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领域理论研究的共同趋势.空间意识与空间话语的缺失是国际关系学不可忽视的理论疏漏.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构建国际关系的空间理论,成为一项兼具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研究议程.这一研究可分为两个层面的议题:一是从哲学层面对"空间"进行重新审视,奠定空间理论的哲学基础;二是在"社会学转向"的基础上,对国际空间进行社会结构研究和社会过程研究,以构建空间理论的内容框架.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空间转向"有两条研究路径:一是推动反思主义理论的空间化;二是通过建构主义与地缘政治学的融合,构建地缘政治的社会理论.
  •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对外战略中有无预设的"理想世界"也即远期的战略目标、与现有国际体系是否存在根本冲突,正成为中外日益关注的问题.而通过对近期国际关系现实和中国外交政策文本的梳理,不难发现中国的外交战略中确实存在着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中国对国际秩序、发展问题、当前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系均有与现实不同的构想和预期.虽然由于中国当前国力状况和自身战略文化传统等诸多限制,这个"理想世界"的表述十分隐晦,并构成了中国当前外交实践中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因此而成为国际体系中的修正主义国家.相反,正是因为其与现实世界的内在冲突,中国有望通过"立新而不破旧"的和平方式实现其对外政策预期.
  •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行为研究领域出现的“层次的回落”现象,提出了加拿大国际制度行为的分析框架,指出在国际权力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国际/国内政治的互动成为影响加拿大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行为的干涉变量,并区分了国际/国内互动的两种情况,一种是物质层面上国际制度所改变的国内政治结构变化(国内社会因利益和偏好而产生的分化),即国际/国内利益的互动。另一种是规范层面上国际规范与国内规范的匹配。第二、三部分分别具体讨论了限制加拿大行为的国际、国内条件。第四部分以加拿大不同时期对待《京都议定书》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为研究案例,论证了在国际权力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国际/国内体系的互动如何影响了加拿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领域的行为变化。
  •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中非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双方合作的逐渐深入,中国与非洲的基础建设(基建)合作也取得了日益丰硕的成果.但是就基建合作的可持续性与更高质量的要求而言,中国还需要在企业治理、国家政策、国际与非洲的治理主体多元化等方面加强政策协调与顶层设计,以更好地提高中非基建合作的规模与质量,达到更好的互利效果。
  • 摘要:美国对外战略以一种积极、外向的面貌特征出现,但同时基于现实考虑,它也时常对海外事务采取选择性的规避.这种外交倾向从行为哲学上看是实用主义的,也是对美国战略文化中的主流——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或争当"世界领袖"的霸权思维——的一种补充.在美国对外关系史中,风险审慎、"成本—收益"逻辑与完善同盟是责任规避运用的实用主义考虑,但这一外交倾向也受到来自变动中的国际体系的外在制约.
  • 摘要:最近持续了两年多的欧债危机再次升温,本文从欧盟一体化的角度来分析欧债危机的成因和影响,研究欧债危机与欧盟一体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综合使用了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本文首先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不断发展升级的原因,指出解决欧债危机的办法是要完善或者建立相应的金融稳定机制以及共同的财政纪律等方面.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的结论是:解决欧债危机的结果是促进欧盟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 摘要:本文尝试着以温特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这一著名命题为切入点,重新对现存的主流建构主义所建基于其上的结构—施动者模型进行一番审视。本文倾向于认为,由于对结构复杂性问题的忽略,以及结构化理论所固有的缺陷,导致了温特的理论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即他试图打破结构主义的束缚,结果却依然身处结构主义的窠臼之中。在对结构化理论进行审视之后,本文试着提出自己的一套结构—施动者模型。相对于吉登斯的二重性而言,笔者的这个模型更体现出一种多维的特征,即结构和行为体的相对重要性与关联性是随着社会本体深度的变化而逐渐调整的。假如笔者的逻辑不存在太大纰漏的话,那么这一新模型的建立将打破或重组原有建构主义研究的中心概念——文化(规范)。而随着研究“弱文化”(共同知识)的“关系建构主义”的分离,建构主义阵营也许会出现像新现实主义分野那样的局面。而这对于弥合理性主义与理念主义之间的鸿沟来说,也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 摘要:对外政策分析研究或集中于决策制定的过程或关注决策的结果,其实质是针对国家对外行为的缘起和后果进行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对外政策分析已经具有几十年历程。不过,由于受到学科发展传统的限制,对外政策分析始终没有获得国际关系学界的认可.然而,无论从分析层次还是研究对象来看,对外政策分析毫无疑问属于国际关系分支学科.无论是从分析层次还是研究对象上看,对外政策分析与国际关系不谋而合。在分析层次上,对外政策分析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层次分析对外政策这一社会现象,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研究对象上,出于论述的需要,本文主要侧重于讨论新现实主义与对外政策分析的研究对象上趋同。但是并不意味着其他主流理论在研究对象上与对外政策分析上相左,事实上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关注国家的行为。有旨趣于此的学者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探讨。所以无论是从分析层次还是分析对象上看,对外政策分析都属于国际关系的分支学科。但是,对外政策分析能否在国际关系学科中获得合法地位仍然需要学术界的共识,这是一个需要知识共同体集体努力的工作。如何将对外政策分析带回国际关系的大家庭?尽管对外政策分析回家之路已经一目了然,然而仅仅寄托于一篇文章则未免过于一厢情愿。失去学术界的共识和对外政策分析的蓬勃发展,对外政策分析的漂泊生涯还得继续。就目前而言,对外政策分析的发展已成规模。只是构建学术界的共识可能更加艰辛,唯有学界共努力。
  • 摘要:受到当前国内外学界正在出现的一些研究趋势的启发,并基于对本学科核心研究对象、目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的一些认识等,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应该构建一种关于国际政治的国家行为理论.目前来看,其必要性在于,由于受到已被固化为本学科根本研究视角的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当前的国际关系研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以认识论主导研究内容、划定研究范围,人为割裂本为一体的各种国际关系现象的问题,不仅如此,源于层次分析法的层次重要性之争还使主流学界对本学科核心研究问题的把握发生了偏移.要克服这些局限,就必须重新将聚焦点选定在作为国际关系核心研究对象的国家及其行为上面,如此方能贯通各个层次,形成一种关于国际关系本质及其运行与发展规律的统合性理论分析框架.而这项研究的现实意义则在于,或许它不但是适应我国当前参与国际体系、融入国际社会的实际需要而生的,而且还将可能为这些国家行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启示与指导。
  • 摘要:有效的国际领导是克服全球经济治理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国际领导体制处于持续的变迁进程中,国际权力结构、挑战者能力和变革诉求、既有领导体制弹性是决定国际领导变迁方式和方向的三个自变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G7/G8充当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领导者.新兴大国崛起造成了G7/G8合法性和有效性双重赤字,进而使其领导全球经济治理的可行性大为降低,其通过"延展"方式维持既有地位的努力也难以成功.新兴大国正加速集团化,并凝聚起巨大的改革动能.在维持秩序稳定基础上进行决策权重新配置是新兴大国的变革诉求,这决定了它们将寻求稳妥而非激进的改革方式.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领导体制能动回应国际环境变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充分的制度弹性,因而将为新兴大国所倚重.但是,由于低效性和保守性这两大固有缺陷,G20本身不能作为新领导集团,而是需要被定义为多边协调平台.通过以BRICS为核心整合南南合作,进而在G20内部建立BRICS-G7双核领导体制,全球经济治理将可能获得新的领导力量。
  • 摘要:近年来,缅甸政府大力推动水电开发,中国等国也积极参与其中.然而缅甸非政府组织主导的反坝运动已成为缅甸水电开发的重要阻碍,也损害了各参与国的经济利益.本文对缅甸非政府组织反坝运动的基本观点及行动方式做了初步的呈现和分析,并从中国的立场出发提出积极推动两国政府间磋商和同其他政治力量的对话,确保缅甸政府水电开发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对缅甸社会开展灵活有效的公共外交,减少民间社会的反坝声等方面的对策。
  • 摘要:在美国高调重返亚太的背后,从战略层面分析,重返亚太意喻"重整旗鼓"、"返辔收帆"、"锁定亚太".从理论层面体现的是国际关系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所提倡的离岸制衡战略.本文分析了离岸制衡战略的理论实质和理论支点.美国试图通过一系列结构性安排,塑造自己在亚洲地区安全秩序中的中心地位,并积极谋求塑造主导格局,延续其全球霸权地位.在离岸制衡战略的指导下,美国在亚太地区内展开了全方位外交部署.与此同时,美国的外交政策也表现出了与离岸制衡战略相悖的地方.特别是在打破理论局限、围堵遏制中国、甘当地区霸主、乐见中日竞争方面,奥巴马灵活的"巧实力"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离岸制衡.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