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38届南区八校中文系硕博士论文研讨会
第38届南区八校中文系硕博士论文研讨会

第38届南区八校中文系硕博士论文研讨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台湾屏东
  • 出版时间: 2018-01

主办单位:国立屏东大学

会议文集:第38届南区八校中文系硕博士论文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现代,「忠」字后面时常接「孝」、「义」、「勇」.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忠」最常和「信」并用.本文针对《左传》所载「忠」「信」相关纪录,以表格方式胪列排比检视「忠」「信」出现情形.经本文分析得知三点结论:第一,「忠」「信」二字出现比例均集中在鲁咸公到鲁昭公年间.第二「忠」「信」二字都是在「春秋中期」占最高比例.第三,「忠」和「信」在春秋三期的比例分配上,均为「早期」至「中期」呈现上升情形,「中期」至「晚期」则呈现下滑趋势.
  • 摘要:传奇小说发展至唐代,文学逐渐走向成熟期.文人将思想与情感寄托于作品中,在人物刻画以及情节上的转折,编排也更加饱满.传奇小说的勃兴,与唐代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文化的变迁与社会风气的开放,也间接影响丈人的文学创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爱情题材的作品也随之兴盛.作品着重铺陈,大多是以恋爱的女性一方为主轴,藉以描写她过往之经历以呈现故事全貌.〈莺莺传〉为唐代传奇的情爱名篇,作品中不单是讲述一段男女之情,更是藉由不同面向去思考,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该如何抉择?本文中之论述将聚焦于主角崔莺莺,探讨这位受到社会价值制约的名门闺秀,面对人生的情爱追求再至自我审视的心路历程.
  • 摘要:《西游记》取经中心人物孙悟空,于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路上,担负团队能否继续西行的关键人物,他沿途斩妖除魔,保护与解救唐僧,确保取经团队不偏离轨道,不丢失成员,并能于解决困境后,重新启动团队西行任务.悟空身为团队安全的主要维护者,不仅要面对外部各种考验与挑战,亦要处理团队内部人和问题.此外,悟空自身人格缺陷也经常为其增添危机.本文从《西游记》中,孙悟空所面对的多重困境切入,以32-39回为例,从《坎》卦看孙悟空的取经困境.先论悟空师徒取经路上反覆遭遇的天险、地险,人险,如《坎》卦卦象所示:内外皆险,困难重重.其中,亦尚包含众仙佛为悟空师徒所设,以测其取经真心的险境.再从《坎》卦卦辞「维心亨,行有尚」;《象》曰:「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论述悟空面对取经困境应持的态度.《坎》卦虽显示重险,但其卦辞主在勉励,故悟空必须要诚信守德,才能行有尚,往有功也.
  • 摘要:赵飞燕为西汉汉成帝皇后,颜色美丽,体轻如燕,尤善歌舞,「环肥燕瘦」即指杨玉环与赵飞燕,淘为一代美人典范.正史中对赵飞燕的记载甚少,其生平可见《汉书·外戚传》;然关于赵飞燕的野史轶事相当丰富,其中汉代伶玄的《赵飞燕外传》与宋代秦醇的《赵飞燕别传》,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刻划细腻,系具代表性的作品.汉代《赵飞燕外传》为异闻小说,故事情节精彩生动,较多细节的刻划;宋代《赵飞燕别传》则是传奇小说,文字优美,然写作技巧朴直无华,并无新意.历来学界对于《赵飞燕外传》与《赵飞燕别传》两部作品,多聚焦在赵飞燕的人格特质与汉宫韵事,对于其文学性的观照极少;故本文着墨于二者之「传奇手法」,意在探究小说中的文学成就.二篇小说分别为汉、宋之作,在传奇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尚可见其趋于成熟的艺术倾向.笔者拟比较《赵飞燕外传》与《赵飞燕别传》之人物形象、情节内容与文学风格,以期会通二者的过渡径路.
  • 摘要:「水」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涵蕴着深刻的文化意义,本文以屈原〈离骚〉为文本,希冀藉由这篇自传性的文学作品,能够了解自沉汩罗江的屈原,其生平与「水」的密切关联.且「水」意象在文学创作中,能深刻反映屈原人格特质与思想面向,甚至可以更进一步探究,其于神话素材的认识与楚地氤氲江水对他的影响.故「水」意象虽看似平凡,实际上,却能抽丝剥茧诗人的生平与襟怀,亦能层层深入文本的艺术性分析,能由小见大,是文本探索中重要的文化符码.
  • 摘要:本文首先论及动机,从他人所整理〈九歌〉中〈山鬼〉之层次与其他地只诗歌做比较,进而探析〈山鬼〉一文中,山鬼的形象,与其文化象征意义,与〈山鬼〉中空间、时间与景物,如何与人之情绪交感,进而探析屈原改作〈山鬼〉之昇华,乃在〈山鬼〉当中,表达出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对永恒美好的追求.然而屈原并无改变〈山鬼〉乃楚民族生活诗歌之本质,其表达之渴望,仍旧从民众的角度出发,最终总结屈原对〈山鬼〉之润饰所带来之影响,其并非只追求於自身之超越,而是藉由事件之传述,对未来寄予美好希望外,也同时是慰藉当下的自我,并以崇敬之心态,面对遥不可知且险恶万分之未来.
  • 摘要:程颐学说重心在于肯定人的努力可以成圣,重视自身的修养与实践工夫,本文将透过对于理的本体探讨,知道理的普遍性与超越性,进而厘清理、性、气三者的意涵,从中了解学说架构的主要论点与定义,明白程颐对于成圣的可能观点与工夫修养.
  • 摘要:吴明益的《天桥上的魔术师》由十个短篇小说组成,透过九个商场孩子的成长故事拼凑及勾勒出一个关于老旧商场的记忆,以及曾经存在于那天桥上的一个神秘魔术师的片段身影.十个故事来自不一样的记忆,而其中的共同点是都围绕着中华商场,以及天桥上的魔术师.小说中对人生的实质与幻象进行一番探讨,呈现出关于生命中不可逆的本质,透过童稚的眼光和角度,看人物在其中营生、恋爱、幻灭、死亡,及各种生命消亡的形态.在小说中,魔术师是十个故事中人物共同拥有的记忆,也是贯穿彼此故事为一体的重要媒介;「魔术」这一项专属魔术师的技艺,也将所有故事串连起来.魔术师的踪迹贯穿全书,真实与虚构在其中相互交接,对场所的回忆,被作者刻意选择的「魔术师」这个人物取代了,十个看似各自独立又隐然相关的段落,被收束在一个更核心的主题--「魔术」当中.本文将以小说《天桥上的魔术师》为主要探讨对象,试图探讨小说中魔术书写的展现,并从启蒙者及治癒者两个角度切入探究魔术师的形象,并且延伸至生命意义与记忆主题的探索.
  • 摘要:原住民族文学强调书写的主体性,巴代的小说强调在历史事件、文化背景中夺回族群的诠释权.彪马社是台东平原的地方霸权,卑南族的大部落,最后的女王是彪马社荣光时段的最后一刻,历经清廷、日本政府两强权的外患入侵,吕家望社崛起、氏族权力旁落的内忧搅局,在原住民部落与汉人移民的矛盾中来回激荡,文献记载上以优势民族的文字能力取得发言权,部落的口传版本成为弱势,巴代利用历史上的「薙发事件」、「大庄事件」、「雷公火之役」的串联,以我族观点重新书写、夺回话语权,表达卑南族的思想情感与生活经验.本文以巴代《最后的女王》为研究文本,针对「族群生存的利益与角力」'「原汉关系的交融与宰制」'「部落文化的传统与变异」三个主题意识进行探讨,试图凸显巴代在《最后的女王》中以「我族」的文化观点,诠释被「异族」扭曲或误解的文化内涵,再现部落的真实生活,去除「他者化」、「污名化」的标签,呈现部落角度,为原住民族的主体性发声.
  • 摘要:杨泽早年的诗风浪漫柔绮,其情诗以向虚位恋人「玛莉安」倾诉为着称.自出版两本诗集《蔷薇学派的诞生》(1977年)及《彷佛在君父的城邦》(1978年)至今,阔别四十年后,于2017年将这两本绝版的诗集重新出版,再次召唤出美丽的玛丽安;而在杨泽2016年出版的新诗集《新诗十九首》,却不见玛丽安的踪迹.对此,本文分成三个部分,细论玛丽安在诗中所蕴含的意义.第一「寻找玛丽安」,统计出杨泽诗作中玛丽安的出没情形.第二「解构玛莉安」,玛丽安的形象是年轻、陌生而美丽的母亲,以及善于倾听,而诗人虚构一场理想的恋情,与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中解构爱情使之成为符号,都能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愉悦.第三「告别玛丽安」,不论玛丽安所代表的是文化母体或虚位恋人,最终因不敌时间必须与之告别,诗人已不再如少年般年轻纯真,玛丽安将变为永恒的符号安放在诗人的记忆中.
  • 摘要:本文以内埔地区作为关注焦点,并以田野调查方式蒐集内埔南四县客语第一手语料进行分析.长期的华语、闽语优势影响,多数客家人具备第二种语言面对生活,在频繁的语言接触下,使得语言在语音、词汇方面皆出现变化,如同十七世纪英国向外扩张,因贸易需求而造成的洋泾滨语(pidgin)、克里欧语(Creole)现象.笔者试着透过语料实际分析,藉词汇借用、语音变异、词汇不分、词语异读等四大面向说明南四县腔内部语音的变异现象及部分词汇说法的异同.
  • 摘要:林金城是马来西亚着名的饮食书写作家,他所撰写的《知食份子》每一篇文章是一种饮食形态的表现.由于他非常注重味道书写,而这种现象可说是贯穿全书,他以修辞方式将食物与情感作连结,将各种传统典故与记忆符码,在象征式的手法运用中呈现出来.在文本中可发现作者大量使用摹写修辞手法带领人们走入各种历史回顾的场景,通过他个人的心觉经验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引领人们关注食物本质上的「味道」,并以味觉作为记忆的召唤.笔者在文本中整理出有关摹写修辞的句子,发现此修辞集中在对食材做法、食物及地景的描写,并有知觉及心觉之区分.因此本文将以此现象为讨论重点,是以理解作者的描写技巧何以体现对「知食份子此角色扮演的意涵.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