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七次东海油气勘探开发研讨会
第七次东海油气勘探开发研讨会

第七次东海油气勘探开发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2-09-24

主办单位:上海市石油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次东海油气勘探开发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古水流决定了水体的侵入方向,储层物性则影响水线推进的速度,水线沿高渗带快速推进,物性差的区域水洗程度低甚至未水洗,形成了剩余油富集.受沉积相带、隔夹层、微构造和开发因素等影响,A油田剩余油分布在平面上表现为“总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边缘相带、构造上倾方向以及开发井网控制弱的区域。由于层间存在渗透率级差、储量级差、粘度级差、以及能量级差等情况,导致各油藏产出能力不一,动用状况不均,物性相对差的油藏动用状况不如物性好的油藏,从而使得物性较差的油藏剩余油相对富集。由于层内的非均质性,对于没有隔夹层遮挡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取决于沉积韵律特征,在正韵律储层上部及反韵律储层中下部较为富集;对于隔夹层发育的,剩余油则主要受隔夹层控制,隔夹层上下砂体的储层物性差异则又进一步影响剩余油富集模式。
  • 摘要:试井作为油气藏评价的一项重要手段,在气田勘探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短期的不稳定试井资料进行试井解释,双对数曲线往往难以反应出边界的特征,而应用反褶积算法进行试井解释,能够通过全程的压力生产史,根据叠加原理,得到测试全部历程的压力响应,从而获取更多的储层信息,为储层边界的识别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不稳定试井解释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 摘要:储层预测技术是油藏评价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各类反演技术的不断进步,叠前反演成为储层预测的主要手段,东海某油气田平湖组气藏纵向上发育多套含气层段,但储采矛盾严重,潜力接替区的寻找刻不容缓,需要对储层砂体的展布进行精细刻画,文中运用叠前反演方法在平湖组气藏储层预测中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并选用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弹性反演参数对储层的展布进行深化研究,研究表明油气藏的开发后期,为解决实际生产动态的问题,需要对油气藏进行更加精细的描述,叠前反演对开发后期储层的精细研究有更好的效果,在叠前反演的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基础资料的分析,对地震和测井数据应进行精细的预处理,提升反演效果,应用叠前反演来进行储层预测,解决了生产开发中一部分问题,例如储采矛盾,并挖掘了一定的储量潜力,为后期的措施调整指明了方向。
  • 摘要:A构造储层研究的重点主要围绕着寻找储层以及预测油气藏(气藏尤为重要)水体能量大小等要素展开.这需要对储层描述精度更加精细,要对储层空间演化与分布有清楚的认识.地震沉积学通过相位调整、分频解释和地层切片等关键技术达到对储层空间展布与演化的刻画.是近年来对储层沉积体系精细刻画效果较为明显技术之一.结果表明:地震沉积学中地层切片技术对于捕获微小的横向变化和展现不同沉积特征方面更加有效;A构造H5b主力层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沉积,通过地层切片技术应用,较好的刻画出H5b储层纵向演化与横向展布情况,为该区域气的挖潜、气藏冰体能量大小预测等研究提供了较好依据.
  • 摘要:东海平湖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成藏条件复杂.研究表明,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流体性质及分布范围;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了研究区各构造圈闭的形成,为油气储集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断裂对油气的运聚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三方面: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气的封堵及对油气的破坏;储集相带控制了油气在平面上及纵向上的微观分布,油气主要储集于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边缘(花港组)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平湖组).通过对成藏因素的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有利勘探区域:放二断块平湖组下部;次有利勘探区域:八角亭构造的东斜坡和主断裂以西区域.
  • 摘要:八角亭主断裂西部地区发育多种类型的砂岩、砂砾岩储集体,由于储层成分与结构较为复杂,传统电测资料的储层评价难度大.本文主要依据FMI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岩心及常规测井资料,开展了成像测井相及储层特征综合研究,首次依据岩性与结构纹理特征归纳建立了研究区20种成像测井相模式及6种相模式组合.其中,S1、S2及C1相模式组合所对应的储层质量较好,具有较好开发价值;在成像测井相模式及古水流分析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针对重点主力目标砂体开展了沉积环境分析、沉积层序划分.高密度流搬运与沉积形成的粉细砂岩或含砾粉细砂岩,由于搬运距离较长,砂质较均一,储集物性有所改善,为P11层最有利储层;进行综合分析判断,P8砂体沉积主体为临滨相,下部以沉积低角度斜层理的中临滨为主,向上渐变过渡为发育高角度垂直交错层理的上临滨砂体,且物性有所改善.综合研究成果认为,成像测井资料的分析研究不仅节约取心成本,对于储层评价、沉积学研究及开发方案建立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 摘要: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油气田BG4井钻遇古近系平湖组P11层,岩性为一套灰绿色含砾细砂岩.微量元素及古生物资料研究表明,P11层这套灰绿色含砾细砂岩形成于温暖潮湿的淡水还原沉积环境,岩心、测井等资料分析与对比,确定属于近岸水下扇相扇中水道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平湖油田平湖组P11层的沉积相平面展布.
  • 摘要:西湖凹陷低孔渗储层储量巨大,由于低孔渗油气层埋藏深、储层致密,自然条件下难以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因此,对低孔渗油气层进行储层改造是获得工业性产能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对其进行水力加砂压裂改造,取得了一定效果,改造后低孔渗油气层产能获得了较大提升,但从压裂测试效果来看,储层改造成功率较低,压后地层产水严重,大大降低了地层天然气的产量.
  • 摘要:西湖凹陷的沉积体系前人已进行过不同的描述,目前主要观点认为平湖斜坡带平湖组是以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和海湾—潮下带组合为主的沉积体系.通过对区域沉积背景的了解、层序地层的划分及测井相研究,并结合近两年地震解释和钻井成果,认为平湖斜坡带平湖组砂岩为主的层段,砂体形态和沉积层序不符合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体系,也不符合潮下带潮道等砂体微相,而是更接近浅水环境下辫状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容易形成侧封成藏或形成岩性油气藏。
  • 摘要:海洋井场调查普遍采用直角网状测线布置,来开展各种物探方法的检测.在进行浅地层剖面资料解释时,由于过井场中心仅有两条剖面,对钻孔资料成果的利用率比较低,尤其当过井剖面资料质量较差时,将造成对整个井场区浅剖资料解释上的困难.本文提出一种极坐标网状测线布置的方法,可以增加过井剖面的测线数量,从而极大提高了在浅地层剖面解释时对钻孔资料的利用率,相对于传统方法,减少了累积误差,增加了解释的准确性.
  • 摘要:本文以SLEEVE气枪为例,分析在北极极地低温环境条件下,气枪的工作状态,以及"冰塞"现象的产生,解决的方法.对控制气枪的"泳塞"现象,排除故障和维护保养进行了探讨.建议提高压缩机末级油水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尽可能的减少压缩空气中的水分。在压缩空气的甲板管路系统中安装空气干燥系统或油水分离系统。因为甲板的温度和震源区域的温度基本一致,经过油水分离或干燥过的压缩空气不会再产生较大的温差,可以保持气枪里面的空气的干燥质量。有规律的对气枪进行维护保养,有利于气枪使用寿命的提高,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提高气枪的使用质量,保证震源的效率。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选择粘度相对较低压缩机油。保证密封圈安装正确,定期检查检波器线圈、电磁阀以及平面密封。
  • 摘要:低孔渗油气藏射孔技术(包括外置式复合射孔和多级脉冲射孔技术)是在射孔的同时对地层起到微压裂的作用,能够破除近井污染带、增加渗流面积、改善渗透性,提高油气产量.本论文介绍了低孔渗射孔技术的特点,以及在水平多分支井裸眼射孔中成功应用案例,并从技术和工程上对低孔渗射孔技术进行总结和介绍.由于低孔低渗油气田致密的储层具有小孔隙、细喉道、低渗透、高毛管压力等特点,使之在钻井、完井、固井生产影响很大。因此,修井及增产措施过程中极易受到伤害,这对低渗低孔油田油气井的外置式复合射孔技术特别适合于低孔低渗储层,为开发孔低渗储层探索出一条适合海洋石油低孔低渗油气田开发的新路,对其提高油藏采收率,实现增产增效具有极大地现实意义。
  • 摘要:通过对半潜式钻井平台裸眼中途测试风险和可行性分析,系统总结我国首次半潜式钻井平台裸眼中途测试实践的经验,分别对泥浆、座封位置、井底、管柱结构及测试工作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半潜式钻井平台裸眼中途测试的一般方法和技术要点,有助于推进该工艺的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 摘要:东海地区油气储层埋藏深,地层温度、压力较高.常规TCP+APR联作测试工艺已较为成熟,但在东海探井深井测试应用中,由于受井深、井斜、管柱变径和管柱留空段长等因素影响,出现过多次投棒点火失败的情况.上述情况发生后所采取的补救点火措施—管柱正加压点火,需要把留空段重新灌满液体,导致施工方案的设计负压值无法实现.环空加压射孔测试联作工艺的应用克服了投棒点火的缺点,该工艺应用于大斜度井测试,可采用管柱掏空的方式进行诱喷测试,避免了投棒点火在斜井中无法下落或下落中弯曲等情况造成射孔不成功。该工艺应用于测试层已经射孔状态下的补射孔联作测试,点火头与地层隔开,环空加压射孔既避免了投棒射孔方式的风险,又弥补了该井况下无法管柱加压射孔的弊端。要求APR工具操作压力与环空加压起爆压力拉开压力台阶,但常用压力延时点火头单个销钉剪切值为532psi,每个销钉加工时的误差大概是5%,以东海H井为例,压力延时点火头最大起爆压力与最小起爆压力之差766psi,APR操作工具所用破裂盘最小压力台阶为500psi,因此在调节APR工具破裂盘操作压力与压力延时点火头压力可能存在无法很精确的拉开压力档,因此建议对压力延时点火头剪切销钉进行改进,减小单个销钉剪切值;建议对APR工具破裂盘进行改造,减小破裂盘的操作压力梯度。
  • 摘要:钻探结果显示,A构造花港组具有良好的油气显示,其中花港组上段的H5底部、花港组下段的H8和H9的底部发育较厚的含气储层,试油获得了工业气流;H3、H4、H6、H7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揭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A构造的储层和油气层在横向上变化很大,说明油气层不光受构造控制,同时也受岩性影响,为了研究其含油气情况,分析油气层的展布,利用地震资料进行了A构造的叠前反演研究工作.岩石物理分析认为泊松比在该区块能较好区分油气层,因此在对地震和井资料进行了前期处理以后,通过jason进行叠前反演,获得泊松比等属性体,并对揭示的主力油气层的含油气情况进行了研究.
  • 摘要:由于平湖油气田放鹤亭构造导管架上原有平台的井槽都已经用完,若新建平台或利用钻井船来开发P11层油气资源则会大幅度提高租赁费和操作费.因此利用生产平台的老井槽,通过对平湖油气田加深或侧钻水平井钻井技术应用研究,首次在双层套管开窗取得成功,为复杂开窗提供了技术借鉴,并在平湖油气田成功使用了尾管膨胀悬挂器,在平湖油气田成功使用了能对已射孔井段封堵的改进型水凝胶。
  • 摘要:开发了一种耐高温、低伤害、封堵可靠的复合型堵剂,该堵剂可以满足135℃井温条件下对射孔炮眼的有效封堵,耐压差20MPa并对储层具有较低的伤害.通过实验室实验及在平湖B7井现场应用,证实该堵剂对射孔段炮眼具有良好的封堵能力.结合过油管射孔作业打开压裂目的层,实现了利用原井生产管柱进行选层压裂目的,降低了更换压裂管柱的风险和成本.
  • 摘要:本文通过储层物性特征分析和精细小层对比,认为储层非均质性是H2油藏北部采出程度低、剩余油比较富集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剩余饱和度测井技术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预测;借助水平井钻井技术和随钻测井技术对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最终提高了原油产量和油藏采收率.
  • 摘要:在对全球页岩气资源量进行深入的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及分布区域,归纳了页岩气的资源特点,详细记录了我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起步历程,总结了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有地震勘探技术、储层评价及裂缝预测监测技术、钻完井技术以及压裂增产技术。
  • 摘要:H气田位于西湖凹陷的西南部,主要含油气层位于花港组.本文通过薄片鉴定及样品测试等研究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气田花港组低孔渗砂岩储层的储层物性、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以及影响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花港组储层属低孔低渗储层,储层主要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烃类充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储层特征分析,了解低孔低渗储层的主控因素,对今后西湖凹陷花港组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将重力、磁场、地震资料相结合研究东海陆架西湖凹陷内的岩浆岩,对本区岩浆岩的查找方法、分布特征、形成期次、地质意义进行分析,并根据最新资料探讨岩浆岩对本区油气勘探的影响,结果显示西湖凹陷内巨厚的沉积层里有多期次的岩浆活动,这些岩体一部分是盆地沉积过程中的火山喷发物,属于喷出岩,另外部分是沉积层形成之后的侵入岩,盆地内部的岩浆活动与盆地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伴生过程,岩浆活动有南北方向的区域性差异,也有活动时间上的间歇性.就油气勘探来说早期的火山岩可能是潜在的油气储层,而后期的侵入岩一方面可能会对前期形成的油气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作为油气圈闭的封挡物和盖层,在合适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带来背斜圈闭.
  • 摘要:基于钻井岩心、壁心、测井资料及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了西湖凹陷K构造平湖组砂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始新统平湖组砂岩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X胶结、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已达成岩后期;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次生溶蚀现象常见;沉积环境是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基本因素,压实(压溶)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石英次生加大和碳酸盐胶结使储层储集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次生孔隙发育和异常高压的存在是深部储层物性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
  • 摘要:东海南部中生界新勘探层系目前仍处于盆地评价阶段.本文依据近年来采集和重处理的地震资料,对东海南部中生代盆地进行了构造区划研究,并对中生界油气资源远景进行了初步的分类,综合中生界成盆和成烃地质特征,对东海南部油气资源前景做了初步的分类区划,Ⅰ类有利远景区位于基隆深凹带西部,Ⅱ类较有利远景区位于闽江缓坡带中南部和北武夷构造带,Ⅲ类潜在远景区位于基隆深凹带东部地区,Ⅳ类高风险区位于西部凹陷、雁荡凸起和闽江缓坡带西北部,为东海南部后续勘探部署工作提供了依据.
  • 摘要:西湖凹陷平北区带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平湖组中下段属于异常超压系统,平上段-花港组属于常压系统.异常高压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影响作用明显,平湖组中下段具有自生自储特征,富集了众多油气,通过超压体系的幕式排放在常压的平湖组上段和花港组也聚集成藏.处于超压体系的构造圈闭和非构造圈闭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 摘要:平湖油气田放鹤亭构造花港组油藏开发历程,经历了开发方案的制定、开发钻井完成、挖潜调整方案等阶段。通过十几年对放鹤亭构造花港组油藏开发,地质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认识到小层细分对比工作、砂岩顶面微构造—局部高点及低凹构造对储量变化及开发井位部署、构造高部位高度、地质跟踪、重视油层内部夹层的研究工作、沉积微相、地质建模工作等对油藏开发尤为重要。
  • 摘要:数字钢丝在标准钢丝基础上,经过特殊处理后外涂绝缘和耐磨涂层,利用钢丝自身的导电性实现井下与地面的信号的双向传导,将传统上分别独立的钢丝和电缆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持钢丝作业机械强度和完整性的同时,能够与井下仪器或工具实时数字通讯,并具备完成各种钢丝作业的能力。数字钢丝生产测井不仅对生产测井,对整个油藏资料录取作业的效率和资料质量提升都具有积极意义。在东海某井的测井中,成功监测到井下仪器由于地面注气量不足,导致流量计转动情况不理想,联系工艺提高注气量后,取得合格资料,避免重复下井。
  • 摘要:气藏动储量是指在现有井网控制下气井动用储量,是气藏开发后期措施调整的重要依据.对于储层连通性较好的层状砂岩气藏,气井生产多为多层合采的实际情况,利用压降法,从多角度进行了动储量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对于储层连通性较好的层状气藏,在气井多层合采的情况下,合理的动储量计算方法为分层法。并可通过整体法进行相互验证。
  • 摘要:针对东海某油气田H2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认识不清的现状,首先从岩心分析入手,根据岩相及电性标志,确定了东海某油气田H2油藏砂岩有效储层类型,结合不同井的分级累产参数确定了H2油藏的储层划分标准,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全区储层分为4类,Ⅰ类储层最好,Ⅳ类储层最差.有效储层类型作为反映储层性质的有效参数应用到砂岩储层综合评价指标参数中,这样既考虑了有效储层对储层表征的整体性,又考虑了储层的局部差异性,使分类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选取有效厚度、含油饱和度、有效储层类型、孔隙度、渗透率作为砂岩储层综合评价的定量指标,建立了综合评价海上油藏储层静态质量标准,对于钻井少,井距大,预测难度高的海上油藏具有较为有效的作用。通过对研究区储层的综合评价,较好地划分了该区的储层类型,并指出有利储层的分布井区和层位。在此研究基础上实施的加密水平井,实施效果显著。这也为该油田在特高含水期下一步的加密以及增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地质基础支持。
  • 摘要:地球物理地震技术在平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地震采集处理、构造解释、勘探目标的确定、对油气层作详细的岩性、物性和含流体性的描述和定量分析,储层的横向追踪、油气层分布范围的圈定,合理地布置开发井网、核实储量等.建议加强地震资料处理和测井资料分析以及叠前地震资料的储层和含油气研究工作。加强开展地震的层位标定,地质目标识别模式的建立、正确的理论模型设计,地震属性参数与地质关系的确定,地震信息多解性的消除,地质界面信息和地层信息的分析等等大量的地震精细研究工作,并通过钻井及时补充和修正早先的认识,综合各类地质资料,重新建立相应的油层识别模式,形成对油气田地质条件或规律的新认识,找出更多的含油气层。地球物理、测井、地质,甚至油藏工程人员必须了解各专业知识,对于某一勘探目标的确定,各专业必须共同参与,从地震处理、构造解释、储层及含油气预测,到地质建模,最后井位确定,综合利用各研究成果,相互矛盾的要找出原因,判断各研究成果的可靠性,降低钻探风险。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小波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就小波技术在平湖油气田地球物理测井中的应用成果进行分析,通过A1,PH9井等资料的密度和伽马曲线等实例,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BG4井的部分层段的层序进行了划分,其划分结果对地质分层基本吻合,进一步说明小波分析方法在地球物理测井具有广泛的应用。
  • 摘要:传统观点认为从烃源岩中分离出的干酪根是油气生成的母质,但它的处理方式破坏了有机质与矿物的原始赋存状态.为此,选取济阳坳陷埋深280m-3900m烃源岩,提取<2μm的有机粘粒复合体,研究其结构和生烃特征.有机粘粒复合体主要由蒙皂石和伊利石组成,TOC为2.62-9.78%,经H2O2处理后TOC仍高达1.23-4.63%,表明烃源岩中有机质主要富集在有机粘粒复合体中.有机粘粒复合体加热250℃时,在XRD曲线上的衍射峰(d001)在1.3-1.4nm;加热至550℃时,衍射峰(d001)才移至1.0nm处;并且在DTA曲线上350℃附近的放热峰极其稳定,这些特征表明有机质进入到粘土矿物层间域.在PY-GC(热解-色谱)曲线上,烃源岩和有机粘粒复合体都在250℃-550℃释放C20-C30的有机组分,并在450℃释放量达到峰值.由此可见,烃源岩中的有机粘粒复合体,是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的主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释放出与原油特征相似的有机组分,表明它具有巨大潜力的天然的生烃母质.
  • 摘要:2011年,中海油上海分公司在东海海域油气区应用Q-Marine采集技术进行三维地震采集.Q-Marine采集技术具有标定的数字检波器和高密度采集、标定的震源、精确的定位系统以及可操控的电缆四大特点,可提供更利于噪音压制、定位精度更高和频宽更宽的原始资料.在室内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DWD、GSMP、COMFI、SRAC等特色处理技术去除多次波、进行空道插值和消除采集脚印影响,最终获得更高信噪比、更保真和保幅、更有利于后续AVO分析等特殊处理的成果和道集资料.
  • 摘要:低孔、低渗储层正逐步成为西湖凹陷,乃至东海盆地的勘探开发的主体,其储量规模较大,占到了总储量的70%以上;但是目前西湖凹陷探井测井评价存在三个方面的难点,一是储层复杂,岩性录井识别困难,粘土含量变化大,地层水矿化度变化大,缺少典型的地层水数据,且无明显气水过渡带;二是井况复杂,电缆吸附卡严重,砂泥岩薄互层和煤层处易垮塌,影响测井质量;三是解释难度大,电性复杂,部分层段测井与录井相关性差,储层渗透性差难以测压取样.以上都是低孔渗储层存在的典型问题,其应对策略就是,从低孔渗储层沉积成岩成藏特点入手,从根本上理解低孔渗储层的油气藏特点,同时开展精细的岩电关系分析,分层段、区带建立解释图版;另外,好的井况是测井的前提,提高井眼稳定性是关键工作之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随钻资料,以及同测井方法,寻找最适合西湖凹陷的测井评价寻列;在测压取样方面,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测量方式,同时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攻关,提高测量下限.
  • 摘要: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数据,对西湖凹陷A油气田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创新提出以上升半旋回向下降半旋回的转换面(即水进面)为层序分界面,通过岩相类型在垂向剖面的转换位置以及湖泛面的识别,划分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若干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通过对基准面控制下各时期层位的岩石学特征、测井相及砂体厚度的分析,确定了沉积相发育类型,并建立了A油气田沉积层序图.
  • 摘要:在海洋油气开发中,确保油气田海底管道的安全使用一直是整个开发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本文主要依据历年来多次在东海海底管道路由检测中的成果,分析由海洋环境变化而形成的海流冲刷作用对海底管道的影响,探讨海底管道空间状态的发展演化规律,为海底管道维护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根据检测结果,加强对已知管道出露和悬空重点段的检测和监控,并及时进行沙包回填维护,仍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需要关注上覆地层减薄较大或较快的地方。根据管道出露和悬空的特点,结合海流流向和冲刷作用,研究沙包回填工艺,尽量降低因高突起沙包对回填段两端产生强海流冲刷,尽量避免在回填段产生涡流对海底的冲刷而导致沙包滑失沉陷,出现再出露和再悬空的现象。对于地形复杂和变化较大区段,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更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最终消除其对管道的危害影响,仍是未来一个重要的课题。
  • 摘要:随着海上油气开发的向深水的发展深水钻井平台逐渐成为主导.由于深水开发面临着更加恶劣的海洋环境影响,深水钻井平台的装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动力定位系统.该系统是深水钻井平台开发海洋石油的一个关键技术所在,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平台的性能及操作安全.动力定位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定位成本不会随着水深增加而增加,并且操作方便,其包括定点控制(推进器采用低进速)和航行控制两种控制状态。各船级社主要依据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及自动化程度来进行动力定位系统的分级。现有的动力定位系统一般由5部分组成:控制系统、位置及舷向测量系统、环境测量系统、推进系统和动力系统。其中控制系统是动力定位系统的核心部分。
  • 摘要:本文针对东海某海洋平台余热现状,设计了几种不同的余热回收方案.经过对比分析,最终推荐采用导热油炉+空调制冷+热水炉的综合余热回收方案.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综合余热回收方案后,可使平台综合热利用率提高33%以上.该综合余热回收方案是该海洋平台余热回收应用中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及值得该类型海洋平台普遍应用的余热回收方案和解决海洋平台长期存在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简单循环运行模式发电能效低下的难题.
  • 摘要:射孔压裂测试一体化工艺采用油管传输射孔与环空压力响应侧试工具联作,射孔、常规测试后进行压裂作业,再进行测试作业。包括射孔工艺、测试工艺、压裂工艺、排液技术,通过本项目海上探井射孔压裂测试一体化管柱的研究和实践,推动了海上探井作业进程,降低了海上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费用,使低孔低渗气田得以顺利高效的勘探开发,提高了东海气田勘探开发利用效率。
  • 摘要:本研究以西湖凹陷A气田等储量计算为对象,通过对西湖凹陷已钻探区域的储层精细解释,总结出了一套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储量地质参数的方法.该方法以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地层测试资料、岩石物理实验和化验分析资料,建立了准确的解释模型,采用各种交会图等技术精选工区解释参数.充分利用岩心物性分析资料,通过岩心归位和覆压校正的岩心孔隙度,检验测井计算孔隙度;利用毛管压力资料和核磁测井技术求取束缚水饱和度,以此标定含水饱和度,并进行相关误差分析,确保储层测井参数符合储量规范要求.该方法的研究,也为今后西湖凹陷开展储量计算的储层测井参数评价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 摘要:定量解释是基于已钻井岩石物理量板,根据岩石物理定量解释模板推广至不同孔隙度及油气水状态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利用地震属性体(泊松比、纵波阻抗体等)外推,达到刻画储层空间展布及含油气性预测的目的.该方法在平湖油气田平西区块P11含油气砂层组的空间展布及P8储层的含油气潜力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海管防冲刷治理是国内外油气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海底仿生水草技术,是基于海洋仿生学原理而开发出的一种海底防冲刷措施。该技术是由耐海水浸泡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加工制成的且符合海洋抗冲刷流体力学原理的仿生水草、仿生水草安装基垫、特殊设计的海底锚固装置,以及专用于水下的液压工具等组成的。针对其存在的难题,经多次研究,对技术和工程设计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创新,设计出独特的铺设方式,证实了在对仿生草技术和铺设方式进行适当改进和创新后,能够适用于绝大部分的海管防冲刷治理。
  • 摘要:平湖油气田放鹤亭构造F1断块下层系P4-P10凝析气藏开采一直是主力开采层位,目前的采出程度较高.通过地质及生产过程中的测压分析,认为P4-P10气藏为弱边水影响的近似定容的气藏,开采过程中,产量与地层压力相关性良好,但通过静压法计算的动态储量远高于地质储量.通过数值模拟和烃类检测等技术分析,认为北部有扩储的可能,是下步挖潜的方向之一.
  • 摘要:气井出水后,井筒中的油气水三相流动非常复杂.在实际生产中,带水生产和排水采气,是延长气井寿命,提高气藏采收率的重要关键.采气工程方案设计过程中,气井最小携液临界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它决定着气井生产管柱的选取,井下工具的选择.计算最小携液量最常用的方法包括Turner和李闵等公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对部分参数需要加以校正,才能得到准确的计算结果.分析Turner模型、李闵椭球液滴模型及之后的球帽液滴模型各自对应的临界携液流量公式的推导原理,三种物理模型均建立在液滴在高速气流中受力平衡及能量转化平衡的理论之上。
  • 摘要:凝析气藏的相态特征,决定了其开发难度比一般油气藏要复杂,开发中要兼顾天然气与凝析油的采出程度.中山亭中一断块为一海上边际凝析气田,通过该气藏开发方案研究认为:对于海上边际凝析气藏的开发,应以开发效益为中心,宜采用衰竭式开采方式,以开发主力层为主.通过不同方案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对比,认为利用平湖主平台现有设施钻大位移井方案各项指标较优.中山亭气田的开发,对海上类似边际气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一个完整的油藏饱和度剖面从上到下包括纯油区、油水过渡区及水区,油水过渡区是饱和度纵向变化最大的一段,定量表征三维空间内油水过渡带饱和度变化特征是进行储量计算、开发方案编制的关键技术之一.电测解释仅局限于对井点饱和度的定量表征,通常采用的岩心毛管压力J函数方法可实现油藏三维空间内饱和度定量表征,但计算结果往往与单井测井解释饱和度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油藏油水过渡带饱和度定量表征的实用方法,有别于岩心毛管压力J函数方法,该方法首先是通过毛管压力的定义式,按照油藏中过渡带的垂向位置来计算不同深度的毛管压力,然后结合井点孔渗数据计算油藏毛管压力J函数,最后将油藏毛管压力J函数与电测解释饱和度建立预测关系式,计算三维空间内过渡区饱和度分布.总之,该方法是以油藏井点数据代替岩心试验数据来建立饱和度预测方程,实现了从井点到油藏三维空间的饱和度定量表征.
  • 摘要:西湖凹陷的砂岩储层,目的层埋藏深,且属浅水沉积环境,从而导致砂体横向变化快,低孔渗砂岩储层普遍发育.因此准确刻画砂体的横向变化,且在低孔渗储层中找到物性相对好且含油气的有效储层是成功勘探的关键.通过岩石物理分析,砂岩的阻抗特征与泥岩差别较小,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无法有效识别砂岩储层;而叠前反演提供的纵横波速度比等弹性参数能够有效识别储层.利用叠前反演在该区进行了储层预测及有效储层的刻画,经钻探验证,预测结果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 摘要:Y构造上发育了"两组、三期、三种"类型的断裂,将其分割成四个高点.Y构造具有良好的生、储、盖和圈闭条件,且构造形成时间早,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油气成藏分析认为:该构造保存条件虽受晚期近EW向断层影响,但对油气成藏破坏有限,不完全控制油气成藏;控制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是断层未连通平湖组烃源和上部花港组、龙井组储层,导致油气运移通道不畅,使渐新统以上圈闭供烃不足;但始新统平湖组自生自储油气成藏仍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 摘要:传统的气测录井油气判别方法如PIXLER、烃三角图法等具有区域局限性,不能直接用于西湖凹陷的油气层评价.通过对研究区已钻井的多个测试层气测录井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出烃气湿度指数和烃气密度指数,建立了适合西湖凹陷探区的气测烃气指数图版.9个测试层的验证有效性为77.8%,表明该图版判别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以为现场快速评价油气层提供参考.
  • 摘要:针对工区二维地震测线采集品质差异大、中生界复杂、残存多次波能量强、火成岩发育等特点,加强了对地震原始资料的品质分析,采用了组合多域叠前道集净化处理技术、真振幅恢复处理技术、多域组合去多次技术、弯曲射线的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等方法,通过重处理,地震剖面整体上信噪比得到较大提高,资料品质得到较好改善,地震反射层次清晰,波组特征明显.
  • 摘要:平湖油气田是位于东海西湖凹陷的一个海上油气田,主要产层花港组油藏具有充足的边底水能量,储层孔渗较好,地层原油属于轻质原油,油井产液量高,单井控制范围大,开采效果好,剩余油挖潜难度相对更大.在平湖剩余油的挖潜过程中,强调了地震资料的处理及应用,采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及数值模拟技术预测剩余油分布.在油藏监测方面注重套管井C/O测井,生产测井等对剩余油分布的校核作用.通过研究,认为井网不完善、构造上倾尖灭、砂体连通性差、薄互层交错、微构造高点、正韵律油层顶部、孔渗相对较差部位以及偏离水平井水锥轴线部位等剩余油分布较多,在这些部位进行剩余油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