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八届年会)
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八届年会)

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八届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11-01-05

主办单位: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云南大学

会议文集: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和中国的云南与广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区内的大部分人口以自然资源维持生计.随着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不断加强,海外投资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快速的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和本地区精英对环境问题及国家环境安全的担忧.国际环境问题的特点使具有公益性、灵活性及专业性等优点的非政府组织成为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不可替代力量.本文在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环保型非政府组织现状和运作方式的基础上,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探讨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在国际社会中,环境问题经常被上升为政治问题、变成各国政治博弈的筹码,利用环境保护问题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其他战略意图。国家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阁顾世界的利益,国家实力往往决定了环境负担和收益的分配。非政府组织可以超越国家利益的局限,表达弱势一方的声音和利益的诉求。虽然非政府组织已经获得了独立行为体的地位,但也必须客观地看待其作用。任何一个独立的行为体如政府、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利益,非政府组织也有自身的利益。非政府组织不稳定的财政来源使其独立的地位受到质疑,且容易受到财团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影响。因此,如何保持在政府与企业间的独立性是非政府组织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若是非政府组织丧失了独立性,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必定会严重受到束缚,甚至演变为政府和企业政策的实施工具。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否定非政府组织积极作用的理由。国际行为体学会如何与非政府组织开展全面、积极的对话和合作,促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对推动国际环境问题的妥善解决、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泰国是湄公河流域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泰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泰国非常重视与次区域国家的合作.自1992年GMS经济合作机制建立以来,泰国一直积极参与次区域各个领域的合作项目.本文介绍了泰国参与GMS的战略目标和自身的独特优势,并介绍了当前合作的主要的进展,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概括,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建议亚行支持论坛的发展并密切经济走廊沿岸各省市的合作;二是设立贸易便利化机制以及各国间跨境运输合作机制,建议制定目标,由亚行协助GMS各成员国加快步伐,共同审议行动机制框架,并提交给将在越南举办的第十六次GMS部长级会议;三是建议由亚行协助就如何有效加快经济走廊发展并必须获得高层的同意,重视加快贸易和跨境运输便利化,将经济走廊从运输走廊向物流走廊发展,建立评分标准制度,便于将来对工作进展进行评估;四是建议实施GMS的卫生和植物卫生检疫措施(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SPS),争取在第十六次GMS部长级会议举行前召开卫生和植物卫生检疫实施工作会议和海关会议;五是建议加快推动经济走廊六大项目的发展。此外,泰国主导推动成立"大循公河次区域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帮助资金实力尚薄弱的中小企业在地区经贸活动中站稳阵脚并发挥作用。
  • 摘要:东盟前秘书长、菲律宾资深外交官赛维力诺(Rodolfo Severino)先生曾在其书中说过: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问题可以归结到"河"与"海"的问题上."海"是南海—虽已被炒得沸沸扬扬,但非本文论述重点;"河"是湄公河,则是本文论述的核心所在.新加坡论坛上首先"开火",直指中国;而在一年前,即2009年同一时间南海因各方向联合国提交相关文件而局势日紧之时,美国并没有如此高调。O7月份的东盟地区论坛上,国务卿再次向中国发难.在2010年9月在纽约的美国一东盟峰会上,美国再次提及南海议题,呼吁和平解决。"下湄倡议"及其启动的"美湄合作"是美国奥巴马政府在东南亚遏制中国日益上升的影响力的举措之一。首先,这体现了美中博弈的部分特点-美中既合作又冲突的局面是一种结构性困境、相互制约的态势是常态、在中国周边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次,显示了美国在东南亚的优势-除了物质领域的优势外,还包括在非物质领域的优势;第三,中国在东南亚的劣势-不仅是在战略上、经贸合作上输于美国、而且民间合作层面更是远逊于美国;第四,美国决策者的智慧,如何在一个中国劣势集中的地方,投人不大,但可达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这在"河"与"海"的议题都有效。
  • 摘要:通过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以"心灵的沟通"来促进经济合作的深化发展,是迄今已有17年历史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简称GMS)经济合作进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并促进GMS的文化合作,无疑有利于促进GMS经济合作的深化发展,也有利于扩大我国参与GMS合作的成果.本文就重点介绍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内开展广泛的文化合作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建设机制等,推进GMS的文化合作,首先还是要解决认识问题,相关各方之间至少要在开展文化合作的必要性、必然性、可行性和总体思路等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就教于专家学者.开展文化合作,有利于深化GMS经济合作"要进一步深化GMS经济合作,必须开展文化合作",这是GMS经济合作发展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悟出的一个道理。积极促进GMS区域的文化合作,对于不断深化GMS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行文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看GMS开展文化合作的可行性,并提出了GMS文化合作的机制建设不可否认的是,GMS国家之间自古以来一直就存在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但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以非机制化、非组织化的自流的民间交流为主;二是在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上,以交流为主,合作为辅。交流显示的是民间的性质,而合作则显示官方的、有组织的行为。从效果上看,交流与合作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交流是初级的,而合作可以是深层次的;交流不一定是有组织的,而合作则必须是,要加强GMS国家之间开展文化合作的机制建设,要利用好现有各种合作机制,要增设各种必要的合作机制。争取将文化合作的某些内容纳人GMS经济合作峰会和部长级会议的议题;争取在GMS经济合作框架内增设"文化与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省市文化局长论坛"、"省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台长论坛"等专业论坛,以此来推动成员国之间的多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考虑推动建立一个"GMS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该促进会可以挂靠在GMS经济合作框架下,主要任务是促进GMS成员之间多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定期或者不定期轮流在GMS成员国举办区域性的表演艺术节、电影节、电视节、书画艺术节、美食节等等。推动建立GMS区域地方政府以及对口文化部门之间双边合作机制的建立,促进地方性的、专业性的基层文化部门之间双边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
  • 摘要:所谓经济外交,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国家以经济为目的,将外交作为手段,把谋求扩大经济利益作为目标;二是指国家在外交中以经济为手段,或依托经济力量,来谋求实现经济利益以外的目标.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外交中,就包括有这两个层次的涵义,其突出表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经济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其目标既是追求经济利益,也有政治战略利益的考量.中国在东南亚无论是以外交促经济,还是以经济促外交,其目标的实现主要面临着以下挑战。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互补性不足制约了中国在东南亚经济外交目标的实现;全球经济的波动影响着中国在东南亚经济外交的经济效应;东盟国家国内政治增加了中国在东南亚展开经济外交的难度;能源、资源、环保等问题使得中国在东南亚经济外交面临不利的舆论环境;区外大国的进入使得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外交面临巨大的竞争由上看出,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外交面临诸多制约和挑战。为此,笔者认为拟采取以下对策:加快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贸易结构,拓展区内市场.实现互利共赢目标;从非政府层面展开经济外交,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消除国内政治对中国经济外交带来的不良影响;拓展经济外交内涵,担负起地区大国责任,为中国的经济外交提供信用保证;扩大经济外交的地区范围.推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化大国竞争为合作;总之,经济外交尽管与政治军事外交相比,具有独特优势,更能彰显软实力,但是经济外交目标能否实现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因素。经济外交必须在自身经济发展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外交,才能取得预期目标。
  • 摘要: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标志着经过十年努力自贸区正式建成.截至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就达到13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超出同期中国进出口增幅11个百分点.这是对全球经济复苏与均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显示出自贸区的强大生命力.文章介绍了中国东盟贸易的发展过程和自贸区的建立发展,最后还介绍了拓宽合作机制探寻建立多元化的争端解决机制,要不断拓宽合作机制,探寻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即多主体、多层次、多途径、多评价体系所构成的统一体。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在自贸区的框架内,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和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各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点,所结成的一种互补的、满足自贸区多边的、多样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的运作调整系统。《争端解决协议》虽然强调了仲裁的特殊作用,但协议文本中也规定了争端各方可以通过谈判、调解或和解、仲裁等方式来解决。这种多元化的做法有利于争端各方灵活利用各种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议,而不拘泥于争端解决的形式要求。当然,仲裁所具有的一裁终局性、时间限制等特点使其具有较大的法律约束力,使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得到保障,做到了有针对性地设计争端解决机制,实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
  • 摘要:印尼是最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之一.1950年4月13日,中国与印尼建交.1967年10月30日,两国中断外交关系.1990年8月8日正式恢复外交关系.60年来,两国关系尽管经历曲折,但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和印尼关系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尽管如此,影响两国关系的隐患依存.目前,中印尼关系处在良好发展时期,但是阻碍两国关系继续发展隐患依存:其中最大障碍是印尼反共和反华势力及其法规的存在。华人问题的不确定因素。一直以来,印尼一些利益集团对发展对华贸易始终抱有疑虑,担心印尼沦为中国的原料输出国,更担心中国向印尼大量出口制成品,从而冲击印尼中小企业。同时,由于两国主体民族之间的认知还有差距,两国之间的投资和旅游合作也受到了制约。很多中国人对印尼缺乏全面了解,对印尼的市场环境和法制建设缺乏信心,对印尼曾经发生过的排华事件及目前的安全状况仍存疑虑。中国和印尼是友好邻邦,加强两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印尼前总统瓦希德1999年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所阐述的那样:"印尼与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印尼与中国都是大国,应该相互学习、理解、交流经验。"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与印尼步人了两国关系中一个新的富有重要意义的时期,两国关系将更加紧密。
  • 摘要:棉兰(Medan)是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省府,也是印尼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雅加达和泗水.棉兰的主要居民有原始马来族、马达族、美南加波族、亚齐族、华人、印度人和欧洲人等.目前该市的人口总数为211万,其中华人为42.2万人,大约占居民的20%,一切宗教活动总是通过一定的礼仪(仪式)形式来表现和实现的,没有礼仪(仪式)规定的宗教活动一般被认为是读神的行为,宗教仪式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传统领域。在涂尔干的理论关照下,仪式是社会群体定期用来巩固自己的手段,仪式就是将信仰付诸实践、表达宗教信念与体验的某些明确的行为方式,它有一定的程序和运用的场合。印尼棉兰华人的"肃坛持戒"仪式,是指将庙宇某段时间改为法坛而对外封闭,集中门人在坛中斋戒和学习道法话说,它是使门徒在神的教诲下所进行的一种修行法事活动换句它经历了人坛和出坛阶段,而这两个阶段是在庙内与庙外院里的场景中交替进行。从棉兰华人的"肃坛持戒"仪式活动来看,其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具有多种功能。通过仪式的表演,不仅体现了普通民众对于超自然世界的想象与诊释,也可以从中透视一个族群的文化属性,反映一个族群性格和文化心态。"肃坛持戒"仪式所具有的种种功能,无论是在个人层面上,还是在群体或社会层面上,它们都可以成为情感的渠道并表达情感,引导和强化行为模式,或恢复和谐与平衡。
  • 摘要:安南莫朝王室于1592年被黎郑势力赶出升龙,在明朝的调停下,在北部的高平地区形成了历史上的莫氏高平政权.1677年,莫氏又被黎郑势力赶出了高平,莫氏高平政权灭亡,其残余力量在莫元清带领下逃往中国.1683年,一部分莫氏家族被送回安南,而不少家族成员选择了隐居在中国。文章分四部分,分别介绍了莫保莫康武事件,在华莫氏后裔的早期复国活动,以莫敬曙事件为中心,在华莫氏后裔复国活动的高潮,以及清朝对莫氏后裔的政策,在华安南莫氏后裔的世系和居住地等内容。最后部分强调了在清朝对外政策中的热点,指出清朝视莫氏后裔为安南莫朝、莫氏高平政权王室的后代,是贡臣之后,理应待之以继绝之道。因此,在莫朝灭亡、高平政权被推翻之后,清朝尽力保护其家族利益。高平政权灭亡后,清朝对莫氏族人给予了人身上的保护,移送安南者,要求黎朝给予安插,而不是以引渡叛乱者的身份移交给安南政府。对于留居中国者,只要他们不从事影响清朝和安南关系的复辟活动,清朝就允许他们安居乐业。而避居中国的莫氏,已是“内地百姓”,应该安分守己、安居乐业,清朝不允许他们再从事复国斗争,因而影响中越边境地区的安宁和威胁清朝的贡臣—安南黎朝的统治。这些政策体现了作为天朝的清朝在对待安南的政策上,一方面不干涉其内政,而另一方面尽力保护贡臣的原则。
  • 摘要:民族主义与戏剧在菲律宾20世纪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民族主义运动,菲律宾是比较突出而特殊的.这是因为第一,早期菲律宾是东南亚最早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地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民族意识也勃发得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爆发了东南亚最早的民族主义运动,堪称"亚洲觉醒的先声",被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称为"亚洲最古老的民族主义"之一.纵观这一个世纪来菲律宾戏剧民族主义及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可以发现,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民族政治运动或文化思潮,它始终伴随着菲律宾人探索民族认同与文化本真的尝试。菲律宾人民在政治去殖民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与认同,却在进一步的文化去殖民化时遭遇了瓶颈,民族文化寻根之旅步履维艰。然而,正是菲律宾这种"亦东亦西"或者是"非东非西"的尴尬与困境,使得菲律宾人更加主动地寻找民族文化的本质,其民族的自我意识也更加强烈。诚如一学者所言,"菲律宾的焦虑",既是一种被动性的带有痛苦与无奈的焦虑,更是一种主动性的缘于承担者的焦虑。菲律宾民族在主动地承担民族焦虑过程中,其民族意识不断勃发,民族的生命力也由此得以不断延续。总而言之,以戏剧来窥探当代菲律宾民族文化的发展可能会有以偏概全之嫌疑,然而,戏剧是菲律宾民族文化艺术的标杆,"戏剧运动,可能本身并不能改变历史,但当你改变戏剧,你改变了观众的戏剧观看方式,一种理解和看法的改变,培养了一种新的特别敏锐的观察力"。20世纪的菲律宾戏剧民族主义运动,正是在这种改变观众,甚至改变民众的过程中改变了其文化发展的轨迹,为菲律宾的民族想象与动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揭示了其民族文化发展的诸多特征。
  • 摘要: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援助国.1945至1975年间,在国际援助向东南亚地区的流动总额中,美国的经济援助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美国是东南亚地区双边援助最主要的施援国之一,也是诸如世界银行、国际开发署(IDA)等国际金融机构最大的资金提供国,以及亚洲发展银行的重要资金提供国.这一时期美国对东南亚经济援助的演进趋势以及援助规模、结构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对东南亚经济关系变动的基本特征,并对东南亚受援国的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战后,作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外部资源来源国之一,美国通过援助或私人投资等形式向该地区提供了数额巨大的稀缺资本和技术资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无疑对战后东南亚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宏观经济效应。二战后美国对东南亚经济援助的结构和形式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美国对东南亚经济援助的结构主要包括:资金援助-包括赠予和贷款,形式上表现为提供财政援助、项目援助、商品进口计划贷款等;技术援助-包括提供留学教育交流计划、人力培训、技术专家、顾问以及相关技术设备等,旨在创造和加强公共机构的能力(教育、政府管理、科技等),转让和开发技术或促进受援国的人力资源发展。技术援助和资本援助常常区分并不明显。另外一种形式就总体上看,二战后来自美国的官方赠款和长期资本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这在弥补当地资本匾乏、技术和人力资源不足以及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美援也给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例如,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引人外部资金后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这些资金没有给其带来应有的偿还能力。资本交易也使得东南亚借贷国必须支付利息和红利,这样的支付在菲律宾和印尼等国所占的比例很大,结果给这些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债务负担。另外,美国的经济援助并不都是无偿赠予,而且常常附带有苛刻的附加条件,如要求受援国放宽进口限制、允许美国以优惠条件购买受援国的矿产等原料、贷款必须用于在美国购买、运输要用美国船只等等,也不利于发挥援助效用的最大化,因此未能更好地促进东南受援国经济的增长。再者,美国的经济援助常常与自身的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在国际收支中,美国政府的转移支付包括捐赠给欠发达国家的货币和资本品,对外国政府的军事援助等。在某些情况下,美国政府的对外援助项目提供的资金被外国政府用来发展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美国的很多转移支付项目(对外援助)都附加了购买美国出口货物(如军事装备或者农业出口)的条款,因而此类援助成为对美国出口商的一种补贴。美国还推行一种推动欠发达国家使用美国的经济援助贷款"购买美国商品"(buyAmerican)的政策。随着"购买美国商品"政策的实施,美国对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商品销售迅速增加。此外,美国国会批准的480公法也在人道主义的旗号下把美国的外交和市场利益结合了起来。这些资金援助和贸易有助于美国在那些常常发生饥荒或者处于饥饿边缘的地区建立其经济霸权。最后,战后美国对东南亚的经济援助往往乃是基于战略和安全的迫切需要,援助常常与非经济的地缘政治目标密切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政治动机和国际政治因素一直影响着战后美国对东南亚的经济援助行为。在冷战年代里美国对东南亚的经济援助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即通过援助提供必需的赠款和贷款,使东南亚国家实现较高的储蓄率,促进其经济增长,从而使其保持亲西方的倾向和立场。
  • 摘要:"民族国家(Nation-State)"研究一直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产生于中世纪后期欧洲的历史困境,形态特征上有别于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封建化时代的国家形态,拥有诸如"民族"、"领土"、"宪政"等许多不可或缺的要素.其领土和制度由一个唯一的、具有同种文化的、在种族方面可定义为民族的成员所掌握.东南亚各国系世界范围内第三批形成的民族国家,是世界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拟对东南亚民族国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评述.一、西方"民族国家"理念对东南亚的冲击及影响概括起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东南亚民族国家问题的众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东南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实践归因于殖民统治,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主义运动。一方面,以一种强势的民族聚合力,促进民族国家的构建;但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又强化了各种族群的民族意识,客观上对民族国家形成一股向外的离心力,导致狭隘民族主义、地方分裂主义的滋生,对民族国家的统一性造成较大的威胁。其次,学者们分别从国家统治,管理形式、精英构成、文化政治形态等方面,着力探讨东南亚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及意义。复杂的另有一批学者突出彰显宗教文化因素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及作用。他们认为,即便在今天,科学观念与现代化的发展似乎正日益然而,依赖于宗教生活的特殊力量实现的民族认同客观上也会增加国家的不安定因素。东南亚分布着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世界综观世界形势的变化,主权争端的勃兴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总体上看,对东南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发展问题,大多数西方学者仅从西方的现实利益和价值观出发来研究和阐述,具有鲜明的"西方中心论"色彩;一些学者虽然认清了西方大国的新面目,揭示其干涉东南亚事务、争夺战略资源的本质,但面对东南亚社会、经济、政治等发展顽疾时,却又显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心境,以及难于抗拒与改变的两难心态。然而,东南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跳而就,复杂而庞大。("曼陀罗",即印度化的国家)、"帝国"(empire)"殖民地"(colony)及民族国家(nation-state)等,各种国家形态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其实质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改变。新的国家形态并非总是完全取代旧有的方式,而是有所保留或重新加以利用,彼此间总有一些关联。尽管学界已经对一些复杂的特质进行了研究,东南亚的民族国家在排斥西方世界种种束缚的同时,又在现实层面延续着西方的传统。这使得西方的法理传统与东南亚的现实主义取向之间始终表现出两种互为矛盾的张力:一是基于西方民族国家主权、公民身份和政治原则的宪政认定,即延续自欧洲殖民统治基础上的主权原则(一种非自主性发展的边界标准)、国家管理体系(诸如宪政原则、行政系统、身份认定等等);二是基于实用主义主导下的认同理念,东南亚民族国家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问题上怀有极为复杂的矛盾心理。与其说它是构建独立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国家过程,还不如说它只从西方那里借取"民族主义"的核心价值,始终未脱离于西方社会的发展系统与思想体系。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进程中,东南亚各国对民族国家所具有的宪政主义特质,明显地表现出陌生感与距离化的特点。就世界范围而言,老的一批民族国家的建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它们付出过较多的艰辛与代价,而新建的民族国家虽然拥有形成国家要素的很多资源,但是它们缺乏的是时间的锤炼。对于东南亚各民族国家而言,民族与国家的建设仍是它们面临的共同事业。
  • 摘要:伊斯兰金融是一种建立在"伊斯兰法律(沙里亚)"原则之上的金融活动.其实践活动的核心是"遵从沙里亚的金融业务"(SCF),主要特点包括:禁止收取和支付利息.交易有禁忌,不准涉足烟、酒、猪肉、武器以及经营色情、赌博等行业.强调"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即盈利时,交易者参加分享收益;亏损时,也要分担风险.金融产品必须符合"沙里亚委员会"的基本原则.禁止投机行为.从全球范围看,除中东伊斯兰国家外,东亚是另一个伊斯兰金融的活跃区。以马来西亚为首的东南亚国家是东亚伊斯兰金融的主力军;日本、中国以及中国香港等紧随其后的伊斯兰金融将呈现区域化发展的特征笔者以为,全球化背景下东南亚最有可能首先实现伊斯兰金融一体化。东南亚伊斯兰金融兴起的背景全球化:东南亚伊斯兰金融的发展特色:本土化,介绍了马来西亚和印尼、文莱、新加坡、泰国伊斯兰金融等,并指出要放宽伊斯兰金融业务,提供全面的优惠政策;全面推进国际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金融领导国际中心(ICLIF)国际伊斯兰金融教育中心((INCEIF)、伊斯兰银行与金融研究所(IBFIM)和证券业发展中心(SIDC),并推出专门为央行设计的伊斯兰金融课程(CBCIF),为各国伊斯兰金融监管者提供相关的理论与实务培训。
  • 摘要: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早在两汉时期,中国就已经与东南亚地区有了人员上的往来.特别是唐宋以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越发密切,而在近代,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也为这一地区的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随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关系更是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的东南亚研究也和我国与这一地区的关系史一样,源远流长.首先,国家制定东南亚政策要放手发挥学者的智囊作用。第二,在对东南亚的研究中,政府的既有政策需要学者们在理论上深化,为现行政策提供具体的理论依据。第三,在研究过程中,要有新的切人点,防止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工作。第四,对于发生在东南亚地区涉及中国国家利益的哭发事件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学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五,各高校、研究机构应该利用其自身地缘上的优势,进一步深人研究本地区与相邻东南亚地区的关系。第六,学者们应抓住机遇,多出一些有突破性进展的理论著作。最后,应继续鼓励各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国内各机构与国外的交流。
  • 摘要:就目前所看到的资料而言,东盟十个成员国中,除缅甸外,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对华友好协会,分别是文莱中国友好协会、柬埔寨中国友好协会、老挝中国友好协会、印度尼西亚—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合作协会、大马(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新加坡中国友好协会、泰国中国友好协会、越南中国友好协会.虽然名称不一,但其角色是一致的,即承担与中国的"中国东盟友好协会"进行对等来往和交流的民间角色.在今天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中,既有的官方机构己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无法完成日益增长的交流使命,满足人民间与日俱增的往来愿望。于是,民间组织便适时地登上历史舞台,在不同的领域扮演着越来越引人注目的角色。其中,东盟国家的对华友好协会就担当着这样的角色,是东南亚各国发展对华关系的民间组织的重要代表。而华人精英则不同程度地在各自的协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自2006年以来,东盟各国对华友好协会与中国东盟友好协会紧密合作,在东盟与中国的对话合作机制中,发挥了对现有官方机制的"补缺"功能。通过在各国轮流举行对华友好协会年会的形式,东盟中国对话与合作的民间机制逐渐达致常态化和定型化,年会的设计和成果也臻至多样化与细分化,从而使各国对华友好协会成功地表现出出色的运行效能。
  • 摘要:2010年是中泰建交35周年.中泰建交35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泰两国建立了全方位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正如胡锦涛主席指出的,"中泰双方在政治上相互信任,经济上互惠互助,各领域的合作广泛展开,卓有成效.中泰关系已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典范.文章介绍了中泰两国自从泰国曼谷王朝和阿瑜陀耶王朝以来便保持的文化交流的优良传统和现如今文化交流的发展进步,最后还提出文化关系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一样是国家间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家关系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这种作用至少表现在几方面:一是通过交流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二是通过文化交流实现文化的传播,相互吸收对方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三是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人民的交往,增进人民的友谊,四是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中泰文化交流的发展充分反映了文化交流的这些作用。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迅速发展和崛起,美国则陷入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泥潭,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历了"最糟糕的十年".因此,打着"变革"旗号入主白宫的奥巴马上台后,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以实现其重塑美国领导地位的竞选承诺.在东南亚地区,奥巴马继续实施小布什政府后期的"重返"政策,在加大对该地区的战略投入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文章介绍了美国与东盟关系的历史,指出其重返东南亚政策及其中的中国因素,并对该政策的发展及走势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美国将加大对东盟事务的干预力度。美国"重返东南亚",有利于东盟经济发展、增加军事实力,推进地区"大国平衡"政策。在地区层面有可能影响东亚合作及东盟的主导地位。美国加入东亚峰会,将东亚合作机制扩大为"10+n"。这将使东亚合作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使南海局势更加复杂化。对于美国与东盟的合作进一步提另一方面,美国重返东南亚,不会使东盟完全倒向美国一边。在南海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固然有益于保持地区局势稳定,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经济的周边环境,延长战略机遇期,但在东盟有关各国对中国崛起后的未来局势发展难以放心、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东南亚乃至东亚、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是否也应该与时俱进,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减少周边国家的疑虑,继续巩固业已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 摘要:冷战后,中缅关系进一步密切,印度也逐步改善了与缅甸的关系,印度改善与缅甸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警惕中国在缅甸的活动,印度改善与缅甸的关系并扩大在缅甸的影响不可避免会与中国在缅甸进行竞争.同时,中印在缅甸的合作逐渐增多,虽然竞争仍大于合作,但竞争的主导地位有所减弱.中印在缅甸的竞争与合作也给中印关系和地区局势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合作竞争这一概念最早是1996年耶鲁管理学院拜瑞·内勒巴夫和哈佛商学院亚当.布兰登勃格在两人合著的《合作竞争》一书中提出的,汉语简称"竞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之中。两国关系中的合作竞争,那就是两个国家基本上不存在对抗,合作与竞争同时存在,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合作与竞争共同构成了某一具体时期的两国关系。在合作竞争中印在缅甸安全认知的不对称性,中印在缅甸的合作竞争关系与中印关系之间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中印在缅甸的合作竞争也反过来影响着中印关系的发展。中印两国、特别是印度,在缅甸对对方威胁的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固化,好似两国在缅甸确实互为威胁。印度对中国的判断更能说明这一点。印度经常会扩大中国在缅甸的行为对印度的威胁,甚至不加辨别地宣传所谓中国在缅甸对印度产生威胁的证据。认知的固化产生了因果颠倒的结果,中印关系会受到双方在缅甸相互认知的影响,从而加剧了中印关系的复杂性。
  • 摘要:扶南是中国史书提到的一个东南亚的古国.中国正史最早提到扶南的是《三国志》,该书卷四七吴书吴主传二记载:"[吴主赤鸟六年(公元243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献乐及方物."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认为"旁"(paung)或"蓬"(pon)也就是中国史书中译写为"范"的这个词应该是一个古孟高棉语词汇。林邑王范熊名字中的"范",与中国古书提到的扶南国王盘况死后继承王位的大将范师蔓和后来另外一位继承王位的大将范寻等这些名字前面的"范"字,也就是前吴哥时期的高棉文碑铭中提到的"蓬"(pon)这个词一样,也是放在人名前面的一个称号。可是,如果林邑是占人建立的国家,他们怎么会使用高棉语词汇来作为他们的称号呢?这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占人借用了古代高棉人的这个词汇来作为他们国王的称号。由于这个称号的发音与扶南的称号的发音是一样的,所以中国人在有些时候也都写成了"范"字。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可能林邑的统治者是早期的高棉人。威克利就认为,"考古学和语言学的证据表明,在公元初几个世纪,柬埔寨及柬埔寨东北方向的老挝南部和中部以及越南中部偏北一带地区,包拼林邑,其居民均是说孟-高棉语的人,他们是今天仍然可在这一带地区见到的说高棉语、皮尔语(Pearic)、巴拿语(Bahnaric)、卡兑语(Katuic)、克木语(Khmuic)和越—芒语(Viet-Mu'o'ng)诸语言的人的先民。"总之,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扶南一些统治者名字前面的"范"字乃至林邑国王名字前面的"范"字,并不是中国人名字中的姓,而是古代高棉语的一个称号。因此,扶南的历史上也就不存在一个"范氏王朝"或"范朝"。
  • 摘要: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与印尼双边关系,尤其是政治与经济关系经历了四次重大变化.其原因固然非常复杂,但美国的东南亚战略几经改变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冷战结束初期,美国有限撤出东南亚,对东南亚实行"选择性介入"的战略,美国对印尼的干预比起冷战时期明显减少,因此双方的摩擦也就减少许多,双边政治关系相对平稳,而双边经济关系发展迅速、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亚洲金融危机后,美国在东南亚推行"民主扩展"战略,试图强迫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印尼按照美国的标准和模式改革政治经济体制,结果导致美-印尼双边政治关系"荆棘丛生",而经济关系也"陷入低迷";"9·11"事件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开始实施"反恐联盟"战略,美国不得不减缓要求印尼实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美国-印尼政治关系也因此再度"升温",双边经济关系趋于"回暖".奥巴马上台后,美国"重返亚洲",在东南亚实行"全面介入并领导"的战略,把印尼当作"战略盟友",帮助印尼实现在东南亚地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的愿景,美国与印尼政治与经济等双边关系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加强.本文介绍了美国的东南亚战略及其在于印尼的对外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并对当下的关系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全面介人与领导"的美国新东南亚战略中,印尼是美国在东盟实现其东南亚政策目标的重要棋子,美国特别希望通过巩固印尼、泰国等国家的民主来推动越南的民主化,特别指望"通过与东盟(特别是寄希望于印尼)合作来推动缅甸问题的解决"。因此,美国非常强调印尼的重要性。2014年1月12日,希拉里国务卿在题为《亚洲的地区性架构:原则与重点》的讲话中,特别指出:"从战略上看来,一个核心事实是:这个地区在面对上述挑战与机遇时,不断变化着的各类行为体正在发挥影响力,既有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大国,又有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这样在过去一直领先的国家,还有像印度尼西亚这样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东南亚国家。"与印尼建立"全面伙伴合作关系"是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战略核心。印尼势必要成为伊斯兰国家成功实现民主化的典型,成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代言人,成为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桥梁。2009年2月19日,希拉里访问印尼时提出,美国希望与印尼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为了表明伊斯兰教、民主与现代化不但可以共存,也可以共同发展。2010年11月10日,奥巴马访问印尼,也对印尼寄予了同样的厚望,对印尼的作用和希望用更明确的语言予以表述。奥巴马在印度尼西亚大学发表题为"没有自由的繁荣是另一种贫穷"的演讲,对印尼民主高度赞扬:"印尼在非同一般的民主转型中走出了自己的路-从铁腕的统治转变成人民当家作主。近几年,世界以希望和敬佩之情,目睹印尼人民支持政权的和平转移和领导人的直接选举。正像你们的民主是以民选的总统和立法机构为象征,你们的民主也是以制衡得到维持和巩固:一个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多个政党和工会;一个生气勃勃的媒体和积极参与的公民,他们保证-在印尼-民主永不被逆转。"奥巴马肯定民主与印尼发展的关系;"今天,有时会听到说,民主阻碍经济进步。这不是新的论调。特别是在变革和经济不稳定的时期,有些人会说,以人权换取国家实力是一条更容易的发展捷径。但是,我在访问印尼时所看到的情况并非如此。你们的成就表明,民主和发展相辅相成。"奥巴马更赞赏印尼在解决缅甸问题上的作用,"这一努力也延伸到印尼正在海外树立的榜样。印度尼西亚提议建立了供各国分享扶持民主的经验和最佳规范的巴厘民主论坛,印度尼西亚也一直走在推动东盟组织内部更加关注人权的前沿。东南亚国家必须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将坚定支持这一权利。但东南亚人民也必须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正因为如此,谴责缅甸最近举行的既不公正也不自由的选举。正因为如此,支持你们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与这一地区的同行一道合作,因为对人权的尊重绝不应止步于任何国家的疆界。发展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携手并进的关系-某些价值观是普世皆准的。没有自由的繁荣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贫困而已。因为有些理想是人类所共有的-有自由了解你们的领导人是否对你们负责,不会因为与他们意见不同而遭到关押;有机会接受教育并能有尊严地工作;有信奉宗教的自由,不必担惊受怕也不会受到限制。这些都是必须在世界各地得到遵守的普世价值观。",总之,冷战后美国与印尼的政经关系受到了美国的东南亚战略的深刻影响。随着冷战后美国的东南亚战略几经调整,美国与印尼政经关系也是几经起伏。
  • 摘要:国际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的衍生,是将经济学原理运用到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当中的一个理论变种。它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各利益相关方(stakeholders)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东南亚是中国得以施展其全面外交战略的唯一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指柬埔寨、缅甸、老挝、泰国和越南5国).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GMS国家在历史上与我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频繁的互动,在现实中又是当前我国周边外交中政治互信基础最好、战争风险机率最低的周边地带。指出国际公共产品是体现中国善意和大国贵任的最佳方式,国际公共产品是中国推动周边战略依托建设的重要工具,国际公共产品是有效提升GMS区域合作层次的重要方式,国际公共产品能解决影响次区域合作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中国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过程中的基本利益保障,中国所需供给的GMS国际公共产品具体内容,中国向GMS国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原则和策略,中国要处理好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与国家形象建设的关系。
  • 摘要:东南亚是台商海外投资的主要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台商就在东南亚国家进行投资.经历70-80年的坎坷发展,台商的投资已经遍布东盟10国,台商投资成为东南亚许多国家重要的外资来源;台商人数已经超过30万人,估计在30万~35万人左右,建立起自成体系的台商商业网络.台商已成为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新华侨的重要群体.首先,虽然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但东南亚经济受影响相对较小,并通过与中国等区域国家的合作,经济已经逐渐复苏好转。此次世界金融危机,相较于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的影响要小,其次,由于近年台湾岛内经济发展不景气,市场狭小,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产业升级调整面临更大的压力,产业外移,加速海外布局成为趋势。第三,两岸关系近年出现良性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2010年6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将给台商在东南亚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氛围。有鉴于台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应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及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契机,加快两岸和东南亚台商与大陆的经贸整合,建立台湾—大陆—东南亚的产业链接和市场融合,实现共赢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具有地缘优势的广西与云南都有条件成为台商布局大陆和东盟市场的门户,在未来的两岸经贸整合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
  • 摘要: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这个国家的权力机构和决策者.外交政策制定者和制定机构的整体价值观、认知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目的.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普遍原则是,维护国家利益,确保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在各种利益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构建世界和地区大国的关系网;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相处,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合作;确保国家和环球经济密切联系,为国家制造政治、经济、外交空间,使国家跨出区域,同整个世界保持联系.政策制定遵循国际法、国际组织及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国际准则.外交政策的实施也不再只由外交机构和外交官负责,而是充分调动国家各个部门配合.通过前文论述,可以看出,缅甸自军政府执政以来,出于国家安全需要的限制,来自政党、团体或个人的任何政治挑战和拓展政治空间的努力都被看作是对整个国家安全的挑战,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是依靠军政府发布政令进行统治的,外交政策的制定也不例外。缅甸政府不允许任何人和机构对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批评,缅甸外交部充其量就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执行者。2010年即将到来的大选,从诸多方面的因素来看,有利因素和不反对因素占了主导地位,军政府继续执政似乎势在必得。缅甸值得更为关注的问题是,这次大选的公信度和在国际上的认可度。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未来的缅甸军政府,需要更加灵活的制定和调整外交政策来应对风云变幻的外部世界,并不断改变在外部视野中的缅甸国内政治和现政府的国际形象,稳定政治格局,加速发展本国的经济水平,摆脱贫困国家的处境。
  • 摘要:在2003年第37届东盟外长会议上,印尼首次提出"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的设想;2004年11月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10次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纲领》;2009年第14次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蓝图》.文章介绍了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的有利因素和内外部存在的障碍,并对前景提出展望,最后给出了建设共同体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必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安全构架。《东盟宪章》规定,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的发展模式不可能是军事同盟。以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为重点,积极推进安全合作。在安全目标上,东盟已从"传统安全"转向"非传统领域。
  • 摘要: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良好关系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所有东南亚国家巩固、恢复和建立了外交关系,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往来日渐频繁.中国改革的成功、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对外战略的调整,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出现历史性转折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未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将朝着更加稳定与和谐的方向发展.笔者指出,鉴于前述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关键性因素将继续存在,并且其影响力有可能出现成长或增长,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将朝着更加稳定与和谐的方向发展。中国经济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并且极有可能在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在2050年进人现代化国家行列,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这一目标的达成过程,必然也是一个"睦邻、富邻、安邻"政策效力的进一步发挥的过程,一个与周边国家共同繁荣与富强的过程,一个地区合作不断得到推进的过程。美国依旧在东南亚扮演重要角色。这不仅表现在东南亚国家在安全方面的公共产品依旧主要由美国提供,而且还表现在美国是东南亚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泉。"从总体上看,美国和东盟在对方的全方位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心就两国的双边贸易来说,美国对东盟的出口,从1997年的483.2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05.62亿美元,美国一直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3年,美国与新加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2006年8月,美国和东盟签署了《贸易与投资框架安排》。可以预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美国和东盟的经贸往来还将不断加深。中国尊重美国在东南亚的存在,并愿意在经济方面在东南亚与美国和其他国家一道把蛋糕做大,进一步形成相互依存关系,而东南亚国家也将依旧在崛起过程中的中国和超级大国的美国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在和谐的乐章中也有不和谐的音节。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之间在南海的领土争端将继续存在。这一争端涉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涉及六国七方,即中国和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文莱和越南。中国一直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是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但是南海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后,南海区域内本属于中国领土的岛礁、暗沙就成为争抢的目标。可以预见,海洋争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可能获得令各方面满意的解决,但这种争端不仅不会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和东南亚相关国家之间已经形成的良好关系,而会依靠地区合作框架的不断完善而有所缓和。
  • 摘要:文章介绍了崇左市全面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区域性新兴城市的特征、必要性、可行性和不利因素,崇左市全面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新兴城市的特征崇左市位于中国广西西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边界线长533公里.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下,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有国家给予广西经济发展和扩大对东盟开放与合作的其他优惠政策的支持,崇左市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一切有利条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参与国际合作意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加强经济建设,提高竞争能力,积极、有效参与东盟合作。只有这样,崇左市全面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新兴城市才能早日实现。并提出开展合作的几个领域:建立崇左市与越南边境市县领导和对口部门领导合作机制为双方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崇左市与越南接壤,要与东盟开放合作,交通合作。与越南合作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建立中国-东盟特色产品加工,销售市场,能源合作,旅游合作,贸易合作,农业合作,矿产品开采与加工,教育文化合作。与东盟国家地方广泛建立友好城市。继续办好一年一度的凭祥边境商品交易会和各边境县举办的口岸经济合作研讨会。
  • 摘要:关于神话这一概念,人们通常的理解是既包括神话也包括传说这两大部分内容.至于到底什么是神话,人们一直对它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定义.在西方,有关神话的定义多达一百几十种,以至于一些西方神话学家感叹:"在所有用来区分散文叙事作品类别的词语中,'神话',是最混乱的了.综合以上的描述,泰国和缅甸神话中的中国形象如下:泰国神话故事中的中国形象:中国是一个与泰国通婚的友好国家;中国是一个强大和富有的国家;中国人具有智慧、勤劳、正直、孝顺、信守诺言等美德;中国物品非常精美;中国商人富有但是有一些人具有贪婪的本性。缅甸神话中的中国形象:中国是一个与缅甸具有"兄弟"或"同胞"情意的友好邻国;中国是一个信奉"月天神",同缅甸一样受到佛祖护佑的佛教国家;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兵力强大、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是一个具有留着辫子、爱吃猪油、女人裹小脚等风俗的国家;中国与缅甸发生过战争。从这些形象中,可以看出两国神话故事中有十分相似的形象,例如都认为中国是与其友好的国家,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大和富有的国家;但是泰国神话中有强调中国人具有智慧、勤劳、正直、孝顺和信守诺言,强调中国物品的精美,也谴责中国商人的贪婪和为富不仁;而缅甸神话中强调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民间的风俗,中国与缅甸的战争。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相同与不同?相同之处在于两国对中国的认知是一样的,中国在早期的历史中对两国的影响都十分巨大。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与两国的地理位置的不同,缅甸与中国接壤,因此有直接的交往,中国直接影响到缅甸,因此对中国的理解更加深人,原生态神话中就有对中国的理解;而泰国早期要通过海上通商了解中国,所以对中国的认知比缅甸要晚得多,在新生态和衍生态神话中才有中国的影子。
  • 摘要:1948年2月,马来亚联合邦成立,同年6月,英国东南亚事务总监察、马来亚和新加坡的高级专员麦克唐纳在马来亚电台谴责共产党煽动分子正穷凶极恶地试图强行实施暴力统治.6月18日,英国殖民当局借口霹雳邦的三名欧籍种植园主被杀,突然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6月24日,"紧急状态"扩展到新加坡.这种"紧急状态"一直持续到1960年7月31日才被解除.本文的观点认为,实际上马共提出以和谈方式结束战争体现了马共积极参与马来亚宪政的一种新选择,也是马共在新形势下的政策调整。他们希望参与马来亚的民主政治来促进马来亚的民族独立。但英国政府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打败马共,英国才会考虑马来亚的自治。因此,紧急状态拖得越长,英国在马来亚的殖民统治也就越长久。那种在紧急状态下实施的宪政改革,只不过是拉拢马来人来对付马共,推行必要的宪政改革使更多马来人参政不可避免的。另外,拉拢华人中上层也有英国殖民当局的用意,这样做既可以把马共孤立起来,也可以通过华人中上层为英帝国提供必不可少的财源。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支持华人中上层参政。因此,整个镇压马共的过程也就是马来亚人民争取独立的过程,马共是推动独立进程的主力军,而以拉赫曼为首的马来人也从另一个侧面向英殖民当局施加压力,并用合法的手段完成了马来亚独立的准备。虽然华人与马来人、马来人上层与马共、英国人与马来人、华人有矛盾,但在独立问题上,马来人和华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英国在实施12年的紧急状态的过程中也就无意识地走到了退出马来亚的边缘。总之,马来亚赢得独立是马共武装斗争和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在宪政道路不懈斗争的两股合力的必然结果,那种认为马共武装斗争阻碍了英国在马来亚非殖民化进程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否定马共在马来亚独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当然,民族独立存在多种道路,不能以武装斗争作为唯一评判民族独立运动的标准。马来人为主体的宪政道路同样推动了马来亚的民族独立。
  • 摘要:自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处在一种不停地加速运动之中,资本、商品、劳动力、信息等市场本质性要素在获得新的技术禀赋以后把全球时空进行了压缩,所谓的全球化效果从经济领域溢出,渗透到更加细小的基本结构单元中去,一方面对政治层面上的主权国家体系造成压力,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运动;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成分开始在社会层面上主动,结合起来,也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基础因素的运动,从华人所处的地理区域来看,东南亚华人也处于这种全球社会空间转化与深层构造之中。但是华人在东南亚的活动,有一个历史根基,这个传统已经构成东南亚历史的一个内在成分,是一种重要的参与性历史变量。东南亚华人所处的历史性与全球化的社会空间,构成了华人的两个外部环境:历史语境与全球化语境。目前在国际学术界,对东南亚华人身份的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争议是由于这两种语境转移造成的,这两种语境转移实质上是一种历史和全球化的双重构造,主要集中于世界、东南亚和华人这三个概念的语境转换上。东南亚华人身份及其解释的、变化,形成了一种身份流动性现象,而这种身份流动性现象与华人所处的两种语境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华人身份流动性与世界、东南亚概念转换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两种语境中进行的身份流动性经过了怎样的形态变化?这三个问题构成了东南亚华人身份流动性及其语境之间关系的间题提纲。东南亚华人的这种身份流动性具有几个层面的历史性特征,这些历史性特征构成了身份流动性的历史语境。首先,华人身份流动性中的空间运动内容,包含从流寓、住番、侨居到移居、定居的流动过程。其次,华人身份流动性的历史内容,包括从商人、汉人、唐人、明乡人、华商、华工、华侨、华人、华族或者华裔到新华人的变迁过程。再次,华人身份流动性的社会形态,体现为从华侨社会到华人社会、华族或者华裔社会、新华人离散社区的变迁。第四,华人身份的隐喻与象征,体现为从落叶归根的血统主义阶段到落地生根的出生地主义阶段的过程。第五,华人身份的生产机制,包括从私商贸易、朝贡贸易、宗教、政治避难到世界市场的过程。第六,华人身份流动性的物质与文化内容,包括从丝绸、瓷器、茶叶、手工业品到农耕技术、社会形态、儒家文化、政治制度。第七,华人身份的语境转移,表现为从东方体系、殖民体系、主权国家体系、地区主义阶段到全球主义阶段。第八,华人身份的组织形式,体现为从丝绸之路的海外华商网络、殖民体系中华工的世界市场配置阶段、全球化时期的世界华商网络与跨国社会网络或者跨国社区到全球村的华人社区或者华人村落的转变。第九,华人身份的近代以来形成的地缘学特征,产生了华人是中国国家利益的延伸与领土的空间拓展的观点,使"外中国论"、中华中心论、大中华经济圈论、"第三中国"、和平移民论、华商网络、华人资本或者华商的民族经济性质论的类似观点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使族群的人类学概念与政治学特质结合起来。第十,华人身份的学术视角,包括从传统的文化身份华人、经济身份华商、离散身份的华侨、主权国家的政治身份华族到区域社区、跨国网络或作为一种趋势的全球社区身份的转变;相应地这个身份流动过程被描述为从自然身份、强迫同化、唐人街形式的种族经济化或者政治贫民窟化、多元化到主动同化阶段这样的过程,也体现在华人不变论、华人多重性论的争论性观点中。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东南亚华人身份流动性的历史语境,包括华人史和东南亚史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华人史中的身份流动性现象是从华侨到华人、华裔、新华人的流动过程;东南亚史中的华人身份流动性现象是从南洋、东印度群岛到东南亚的流动过程;东南亚华人的身份流动性现象是从南洋华侨到东南亚华人的流动过程;东南亚史是华人身份中的地域认同,并由此产生地理空间中的政治。从上面对东南亚华人身份流动性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南亚华人的身份史是在东南亚史、世界史的范畴内发生的;东南亚华人在历史和全球化两种语境中发生了身份流动性现象;身份研究的理论模型,包括同化论、熔炉论、多元论、离散论、跨国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七种模式,这些分析方法形成了可以用于对话的解释链条和阐释谱系。
  • 摘要:今中越跨国莽人和苦聪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金平县)的金水河镇、勐拉乡、者米拉祜族乡(以下简称者米乡)和绿春县的坪河乡和半坡乡,共有11483人,其中苦聪人10802人,莽人681人,莽人全部居住在金水河镇境内.越南莽人和苦聪人主要分布在莱州省猛德县境的边远山区,共9537人,其中苦聪人6874人,莽人2663人.莽人和苦聪人在两国边境地带三年两头搬迁,有时在中国境地,有时在越南境地,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两地土司的地界里游动,但不知道具体的边界线。由于他们对两地土司的认可,且略知励拉土司(今中国金平县境勋拉)与励蚌土司(今越南励德县境勋拨)的辖界,也就形成了模糊的两个国家的概念,但无具体的国家意识和认同。后来到上世纪中叶,族群认同仍然强烈,国家认同得到进一步强化,由于中国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吸引,越南部分莽人和苦聪人向中国境内迁移,族群认同强化和国家认同弱化。本文对该族群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研究指出正确的民族政策、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是巩固和加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保障。莽人和苦聪人民族认同是影响中越边境安全的重要因素。莽人和苦聪人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巩固国家认同的重要保证。关注金平县莽人和苦聪人对国家认同感的特殊性。
  • 摘要: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安全是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安全是国家社会经济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安全包括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而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又具有某种连带关系,特别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政治疆域的分野很难发挥有效的防护作用.针对传统安全而言,国家维护对外安全的主要手段包括自助、结盟和集体防卫三种.而这三种手段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既可以交替使用,又互为补充和加强.本文分析了东盟国家外交政策的策略和特点,并对未来的走势结合当下的局势记性了分析,指出东盟国家的安全防卫政策,体现了传统延续性和时代变革性的双重特点。与当今国际社会的绝大多数国家一样,东盟国家防卫政策的基础仍然是适度自卫。但是,由于东南亚位于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区域,东盟国家无力摆脱外部力量的影响。东盟的传统做法是“大国平衡战略”,即避免由某一个单独大国主导东南亚事务,而是设法利用区外另外一个大国或者一组大国加以制衡。并同时创设多边安全合作制度,通过安全对话,增加各方政策的透明度,减缓陷入安全困境的威胁。
  • 摘要: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及其纲要东盟作为协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处理地区安全问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成立于1967年,其最初的成员国有五个,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与菲律宾,经过四十多年的演变发展,东盟的成员国发展到10个.东盟不仅被看作是开创了独特的东盟方式来解决区域内国家间争端、保障该地区长期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繁荣的地区主义的榜样,同时,东盟也开创了更具活力的实践,逐渐带动亚洲的其他国家以及区域外的大国加入以东盟为主体的地区性论坛来推动地区主义的发展.中国—东盟是否能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规范上达成一致呢?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增长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同时也创造了罕见的社会经济发展失衡与社会贫富差距的鸿沟,中国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失序与道德失范也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文化间题,中国急需在社会文化的转型过程中建设具有现代性的社会文化规范。上述东南亚国家倡导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规范,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增长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同时也创造了罕见的社会经济发展失衡与社会贫富差距的鸿沟,中国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失序与道德失范也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文化间题,中国急需在社会文化的转型过程中建设具有现代性的社会文化规范。上述东南亚国家倡导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规范,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中国领导人也认识到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他在致辞中提出并着重阐述了"包容性增长"理论,即包含了以人为本、民众参与并共享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等具有现代性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加强政治互信与深化经贸合作的同时,必须探索建立社会文化规范,促进社会文化共同发展,才能长期、健康地发展深化双边关系。
  • 摘要:本文写作的目的是通过欧盟—东盟区域间关系,采取量化的方法来分析区域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进而探讨多边跨区域关系对不对称性产生制衡作用及其效果.不对称性之所以值得引起重视,是因为它在处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区域间关系中"不对称性"的概念化与制衡行为二、欧盟与东盟区域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三、东盟在区域间"不对称性"关系中的制衡行为通过欧盟与东盟关系,本文对区域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和制衡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学界对"不对称性"关系的理论解释,以及对欧盟与东盟关系的考察。认为,以区域性解释区域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可以得到有效的支持。经过对区域性的量化分析后,实力因素的差距仍然是构成"不对称性"的指标性因素,但是基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特殊性,内聚力和制度化程度是考察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指标性因素,该指标的大小对区域间关系的不对称性有直接影响。作为干扰变量,全球化进程的不均衡也对区域间关系的"不对称性"和制衡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但由于无法精确量化,本文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文的解释力。与冷战时期的结盟不同,东盟制衡行为更多是维护身份和独立性的一种手段,尤其在东盟内部实力尚未大幅度提升,并还没形成强有力的地区竞争力的情况下,这种策略性选择虽不是最佳但非常有效。通过本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东盟依靠的所有外部力量中,在不考虑安全因素的前提下,东盟10-3(中、日、韩)潜力巨大且制衡作用明显,同时也能发现,除了地理位置、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外部力量也有可能向内部力量转化。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大趋势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地区)安全都不可能是孤立实现的;对于云南这样一个有4061公里边界线和众多跨界民族的边陲省份来说更是如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对西南边疆地区产生了日益巨大、深刻的影响,云南在中国周边安全战略和区域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一个以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特征的发展时期正在到来,文章介绍了云南边界安全与周边安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地缘政治经济化与地缘经济趋势增强,云南承担着构建和谐周边的重任,云南周边地区在我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我国参与区域、次区域合作的前沿和重要平台以及人才交流的窗口。
  • 摘要:越南学,即关于越南的学问,也可称之为越南研究.越南学着重探讨的是以越族为主体包括越南各其他民族所创造的历史文明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丰富内涵,越南文明与东南亚文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科空间意义上的越南学:是指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凡涉及越南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民族、宗教、语言文学、文化艺术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学术研究,都可以用越南学来涵盖。但更高层次的越南学,应该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各种丰富知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越南学诞生于越南之外。越南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过"汉化"、"印度化"和某种程度上"西化"的倾向。今天,所要建立和发展的越南学,不应把越南学从属于汉学或印度学,而应将探讨"越南化"、"本土化"与"全球化"、"地区化"有机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加深对于越南的认识和理解,笔者还提出对越南学的研究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1.更新观念。"华夷"秩序、宗藩关系作为历史问题可以研究,当代中国也需要周边战略藩屏,但古代宗藩关系的国际关系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基本准则,建设睦邻友好、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或战略合作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目标。就研究越南历史和中越关系研究来说,要摆脱属地、属国的观念羁绊,首先要看到越南和其民族的独立性、统一性与文化创造性。还要防止狭隘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在此方面,越南学术界也有十分显著的表现,两国学者都应以宽阔的心胸和眼界来对待和从事历史与双边关系研究。2.整合力量。目前只有中国东南亚研究会,没有全国专门的越南研究机构。北大东南亚学研究中心、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刚成立不久的云南红河学院越南研究中心,还有其他一些单位,各有优势和特色。如能通过一定形式加强联合,开展有计划的合作研究,将会推动当代中国越南学的发展。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4,专才培养与通才培养并重。5.西方名著与东方著述的出版翻译并重。
  • 摘要:在探讨东南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笔者深感有一个问题,对于从总体上认识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极为重要.这个问题就是: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可以说,厘清这些问题,对于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及其历史和社会在宏观上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认识.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即原始社会和东南亚文化孕育时期、早期国家和古代东南亚文化雏形期、走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古代东南亚文化成型和发展期,以及东南亚近代历史和文化变化与转型期。这四个阶段前后相承,每个阶段又都有一些质的变化。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即原始社会和东南亚文化孕育时期、早期国家和古代东南亚文化雏形期、走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古代东南亚文化成型和发展期,以及东南亚近代历史和文化变化与转型期。这四个阶段前后相承,每个阶段又都有一些质的变化。
  • 摘要:东南亚国家的共产党是近现代东南亚政治、历史、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因而应是东南亚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对于它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规律,也有助于理解东南亚的近现代历史、社会与政治发展状况.本文介绍了包括老挝共产党和红色高棉等在内的东南亚共产党的发展和现状,并提出进行了东南亚共产党研究的必要性,第一,出于对一般民众的认知的普及,必须让民众对红色高棉有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它的全部的历史、生存环境、政策变迁及理论来源、组织结构演进、历史经验与教训等。从对红色高棉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显然较为片面,无法回应那些对敌势力的指责,无法还历史以真相。对红色高棉如此,对其他国家共产党的研究也应如此。据我所知,目前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不错的成就,研究成果也陆续出版。在这种情况下,马共领导人陈平就担心这种研究阵地被他人占领,从而丧失话语权,共产党的历史其次,研究东南亚共产党其实也具有较强的现实与理论意义。第三,研究东南亚诸国共产党具有紧迫性。第一手资料对研究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强调。研究东南亚诸国共产党的紧迫性就与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有关。第四,在东南亚诸国反华,特别是打击共产党的过程中,一些党员被迫返回中国。这为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冒险的代价;同时,也有部分共产党领导人及其子女现在也生活在中国,也是绝佳的研究对象。。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学者对东南亚共产党的研究,无论从现实要求,或是从理论要求上来讲都应予以加强。对于那些研究比较弱的,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缅甸和菲律宾共产党的研究,应尽早补课;对于那些研究较强的,如越南、老挝共产党和红色高棉的研究,则应该完善,以求更为深人与全面。当然,研究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但不能把它作为不行为的理由。
  • 摘要:我国石油能源供应形势我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迅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1993年,我国由石油输出国转变为石油进口国,而且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10年之后的2003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石油安全"的概念,强调要从战略全局高度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哈石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它缓解了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程度,降低了海上进口原油的风险。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西部通向印度洋的捷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建设是缅甸引进外资、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明智举措。它将给缅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中缅油气管道除了能源安全、经济效益的考量之外,还是中国着意经营战略大后方、南出印度洋的大棋局中的重要一环。综上所述,中缅油气管道不仅在能源格局上破解"马六甲困局",支持中国大西南经济崛起,更在国家安全上,为中国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战略保障,奠定南进印度洋的基础。从这一战略视角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缅油气管道,是一条经济发展管道,也是一条战略管道;缅甸对中国而言,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友好国家,而是关系到经济持续发展、周边稳定安全、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战略伙伴。
  • 摘要:冷战时期,围绕着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对立,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也转向以围堵国际共运为中心,试图构建起亚洲版北约,以防止所谓"共产主义对亚洲的渗透".文章介绍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对东南亚的政策底色,重点对缅甸的外交政策和关系等进行了分析解读,包括美国国安会第48八号《美国对亚洲的立场》文件提出:"美国能在亚洲运用相应的影响来反对克里姆林宫。其根源在于:美国有能力为亚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和合作;美国保持和发展了作为非帝国主义的,倡导所有国家自由独立的传统声誉;亚洲民族主义和苏联帝国主义之间的日益上升的矛盾;美国与亚洲的文化和慈善事业的联系;美国能够对欧洲远东殖民大国施加建设性影响并且能够从这些远东大国获得援助;美国的军事力量;以及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地位。"这里,美国政府很清楚地表明自己在亚洲地区相对于苏联的优势所在。这种优势可以使当时的美国政府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缅甸吴努政权的转向。因此,在1940年代末期到1950年代初,美国对于缅甸吴努政府基本上采取"不干预"政策。不过多地干预缅甸内部事务,以免造成缅甸当局的反感。当然,这是基于美国情报机构判断缅甸政府的国内地位稳固,缅共的武装斗争不成气候:"但共产主义的弱点-包括运动内部的分裂、与政府计划惊人相似的计划,以及对他们在国际共产主义中丧失主权的固有危险的无知-可以被政府有能力的领袖通过外来援助而加以利用。"由于看到独立后的缅甸政权与缅共的尖锐对立,以及缅甸政府无力自行平定缅共的武装斗争,美国中情局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缅甸政府会寻求外界特别是美国政府对其反共政策的支持。这样一来,美国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在缅甸推销其"亚洲北约"的战略意图。当然,T949年底,美国虽打着如意算盘,算计着缅甸的得失。但是东南亚的政治形势随着中国解放战争的结束、朝鲜战争的打响和越南形势的变化而急剧变化,吴努政权虽然在反对缅甸共产党武装斗争中向美国争取援助,但是却始终不愿意完全倒向美国和西方,拒绝加人美国组织的反苏反华阵营,使得美国建立"亚洲北约"的图谋最终破产。
  • 摘要:缅甸独立初期,吴努执政,担任缅甸联邦首任总理,面临的局势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峙.其东边的长达2200公里长的地带又有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笔者作为一个长期且频繁接触缅甸各界各领域友好人士的缅语教学工作者来说,目睹缅甸今日的诸多现状,感慨万端,久久陷人沉思-缅甸人民和中国人民是友好近邻,也重视发展教育,勤奋向上,素质也不低,一些旅居美国和日本的缅侨,也在当地做出了非凡的成绩和贡献,然而,在缅甸这样一片富饶肥沃的国土上,为何不能以飞快的步伐迅猛前进?为何不能如东南亚的诸多国家那样欣欣向荣,发达昌盛。同缅甸有过接触且基本熟知缅甸今昔的中国朋友们无不感到惊奇或难以理解。为此,笔者想以个人之所见、所闻、所想、所知略谈并概略分析其所存在的几个原因,并总结为三个方面:关于缅甸的军人执政问题;关于如何认识和解决缅甸国内民族问题;关于缅甸的佛教信仰问题。
  • 摘要:南海问题一直以来是东亚地区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中越两国关系中最大的症结点.自美国2010年7月23日在越南河内召开的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宣布南海问题是其国家利益而高调介入南海主权争端后,南海问题国际化事实上已趋于公开化与复杂化.中越南海主权争端问题由此更趋于紧张敏感.不可否认的是,南海问题日趋国际化,致使中越两国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正发生微妙复杂的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笔者认为,这与2010年越南利用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之机,试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的策略与举措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本文论述了201。年越南利用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之机,把南海问题国际化的一系列动作,指出这是近期中越关系深层次矛盾处于微妙变动与复杂状态的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越南努力把南海问题国际化与其长期以来推行的海洋经济战略中发展海洋经济与国防战略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是紧密相连的。越南渴望把南海问题国际化的愿望由来已久。近年随着其融人国际社会的程度越来越高,其把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动作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在国际上积极配合联合其他力量抗衡中国外,在学术上越南也积极与外国学术界以及关联机构组织举行各种各样的论坛、学术会议。2010年12月初召开的第二次东海(我国的南海)问题国际研讨会就是其中的一例。不难看出越南通过学术会议的召开以吸引更多域外人士和国家对南海问题的关注。越南2010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取得了其预期的效果。它不仅促使东盟在2010年中顺利地召开了东盟以及与东盟有关的各种会议、论坛,还通过把美国、俄罗斯等区域外大国拉进参与东盟外长论坛而巧妙地推进了东盟的大国平衡政策。通过担任轮值主席国,越南提升了自身在东盟的影响力。越南近期的一连串有关南海问题的动向还值得进一步关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