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角膜塑型隐形眼镜以及利用角膜塑型术治疗屈光不正的方法

角膜塑型隐形眼镜以及利用角膜塑型术治疗屈光不正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描述具有角膜塑型效用的隐形眼镜。该角膜塑型效用为大面积角膜塑型及局部化塑型中的一者或两者。该隐形眼镜也可具有屈光力。该屈光力可随镜片的不同而变化并且就近视而言,可在中心具有增加的屈光力。由于局部性塑型,所以可以在具有增加的厚度的镜片区域内提供该增加的屈光力。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3-23

    授权

    授权

  • 2013-04-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2C7/04 申请日:201103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2-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领域为角膜隐形眼镜以及结合该隐形眼镜所施加的眼睛角 膜的形状的塑型术以治疗屈光不正的方法(有时称为角膜塑型术)。具体实 施方式涉及用于治疗近视的隐形眼镜以及治疗近视的方法。具体实施方式 涉及用于控制近视的恶化的隐形眼镜以及用于控制近视的恶化的方法。本 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涉及多区(multizone)隐形眼镜。具体实施方式涉及用 于治疗远视的隐形眼镜以及治疗远视的方法。

背景技术

许多人因近视(short-sightedness)或远视(long-sightedness)而受苦。近视 的罹患率日益增加,因此导致对于处理近视的解决方法的研发的关注增 加。此外,就许多人而言,尽管使用某些现有方法进行矫正,近视仍会在 经过一段时间后恶化。

图1表示具正常视力(亦即既非远视也不是近视,也称为“正视”)的 眼睛。图2表示正在观看远对象的近视眼;该影像的焦点位于视网膜的前 面。相对于该视网膜偏移的焦点会使视力模糊不清。不同的近视眼可具有 不同的近视性模糊级数。例如另一眼的视网膜可位于图2中所示的虚线上, 该另一眼会经历较少的近视性模糊。与近视相反,远视性眼具有位于视网 膜的后面的焦点,其亦会使视力产生模糊不清。

数种技术已经被用于矫正近视及远视。这些技术包括配眼镜或隐形眼 镜、手术植入眼内水晶体(例如前房晶体式眼内水晶体)、角膜的手术矫形/ 塑型及通过硬式或软式隐形眼镜而进行角膜的暂时性矫形/塑型。使用软式 隐形眼镜进行的角膜塑型描述在国际专利公开案WO 2005/022242 A1中, 其全文在此并入本案。

国际专利公开案WO 2005/055891 A1(其全文亦在此并入本案)描述在 控制近视或远视的恶化的目标下,利用隐形眼镜来控制相对视场曲折 (curvature of field)。该方法包括将位于外周视网膜的影像点相对于视网膜 分别向前或向后移动,且可得到清楚的中央视觉。可获得所期望的外周折 射的角膜塑型术描述在国际专利公开案WO 2008/014544 A1中,其全文在 此并入本案。

当注视近对象时,业经发现许多患有近视的人调节视力的程度不足以 使影像前进至视网膜上。该调节不足通称为调节迟滞(lag of accommodation 或accommodative lag)。图3表示调节迟滞的近视眼;该影像的焦点位于 视网膜的后面。在一项涉及主要为欧裔的儿童的研究中,使用计算机验光 机在33厘米所测定的调节迟滞发现8至11岁的儿童的中位迟滞为 1.26D(范围自-0.75至2.82D)。在华裔的儿童内,在33厘米所测定的调节 迟滞为0.74+/-0.27D。已经尝试治疗调节迟滞。例如美国专利公开案第US 20040237971 A1号描述控制像差以调整中及高空间频率尖峰的位置来改 变调节迟滞。

该专利说明书内所提到的任何在先技术并非且不应被视为承认或任 何形式地建议该在先技术可在任何权限下形成公知常识的一部分或可由 本领域技术人员合理地预期、确定、了解并视为具有重大关联性。

发明内容

一般而言,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以下意外的发现:若具有屈光力 (refractive power)的镜片亦具有角膜塑型效用,则该镜片具有增强的影响近 视的恶化的能力。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角膜塑型效用可以是大面积角膜塑 型,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是局部性塑型。

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一般而言涉及除了提供大面积角膜塑型外,还提 供一种或多种局部化塑型效用的镜片。适于局部化塑型的结构也可应用于 另一传统的角膜塑型镜片。

在各种不同的实施例中,可以以3种方式进行角膜的塑型。第一,通 过使用能使中央角膜得到大面积拉平(flattening)的现有角膜塑型类型的镜 片。第二,将增加的厚度(就近视的治疗而言)导入内区中以进行该中央角 膜的更特定面积的局部化塑型。其可增强角膜塑型镜片的近视治疗或使公 知镜片(仅)得到局部化塑型功能。第三,通过在外光学区的第二(更外周) 子区内提供增加的厚度(就近视的治疗而言)而由该内区增加中央角膜的局 部化塑型。

经由其厚度修正的合适调整,该内区可同时提供差异屈光力 (differential power),该差异屈光力相对于外光学区为正。在某些实施例中, 该相对为正的屈光力适于治疗调节迟滞。类似地,在该外光学区的第二子 区内的厚度增加的适当调整可同时提供相对于该外光学区为正的(第三)屈 光力。该相对为正的屈光力适于改变外周影像点的位置,使其向前更接近 视网膜、在该视网膜上或位于视网膜的前面。也可使用正常的屈光力变化 以获得外周影像点的重新定位且因此可提供在第二子区内不包括上述厚 度修正的镜片内。

该镜片可具有各种屈光力曲线,其包括一实质上均匀的屈光力中央 区,其具有相对于远距视力矫正屈光力为正的差异屈光力或具有变化的中 央区屈光力。外光学区可包括恒定屈光力、环状的结构及/或一用于进行外 周影像处置的区域。

可重复为眼睛提供镜片的方法以便反映直觉和/或实证练习为眼睛提 供具有角膜塑型功能的镜片。厚度变化的大小及程度以及该镜片的屈光力 曲线可作为能设法获得可令人接受的或最佳的镜片的变量。

就患有远视的眼睛而言,该镜片也可提供能矫正远视的具有屈光力的 镜片与角膜矫形术的组合。一般而言,当治疗远视时,该大面积角膜矫形 术可以使角膜轮廓变陡直(steepen)且该局部化厚度变化会是具有较小厚 度的面积而非厚度增加的面积。

通过以下实施方式及/或自附图可了解本发明的另外一般方面及在前 述段落中所述的各方面的另外实施例。

除了上下文另有要求外,如文中使用,该名词“包含(comprise)”及其 同义词,诸如“含(comprising)”、“包括(comprises)”及“含有(comprised)” 并无意排除另外的添加物、组份、整数或步骤。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正常视力(正视性)的眼睛。

图2表示正在观看远对象的近视眼。

图3表示患有调节迟滞的近视眼。

图4图解表示隐形眼镜的实施例,其包括屈光力及角膜塑型术。

图5图解表示隐形眼镜的另一实施例,其包括具有增加厚度的中央区。

图6图解表示隐形眼镜的另一实施例,其包括具有增加厚度的中外周 区。

图7表示眼睑对于图6的镜片的影响。

图8表示隐形眼镜的实施例的平面图,其包括各光学区。

图9表示图8中所示的镜片的横截面图。

图10表示镜片的多种实施例的相对屈光力对半径的曲线图。

图11表示隐形眼镜的实施例的平面图,其包括一旋转性非对称屈光 力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释,本说明书已着重于用于近视眼睛的镜片。本发明可特别适 用于本领域。一般而言,例如为了弥补调节迟滞及/或执行外周影像控制, 近视眼睛需要负屈光力且可选择性地具有一个或多个相对为正的屈光力 的区域。使用诸如硬式透气性(RGP)镜片的可矫正近视的公知角膜塑型术 倾向于将角膜拉平。施加该拉平作用至该中央角膜的广范围(大面积)。

就远视眼而言,为了执行外周影像控制,该镜片可具有正屈光力,且 可选择性具有一个或多个相对上为负的屈光力的区域,具有矫正远视的目 标的角膜塑型术可倾向于使该角膜的中央陡直。本发明的实施例亦可适用 于远视眼。

1.序言:角膜塑型的方法

角膜塑型术被确认为一可矫正屈光不正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且业经广 泛使用,尤其是通过使用硬式隐形眼镜。最近已经确认软式隐形眼镜(诸如 聚硅氧水凝胶镜片)也可进行角膜塑型术。举例来说,其描述在国际专利公 开案WO 2008/014544 A1中,其全文在此并入本案。

角膜隐形眼镜可进行角膜塑型术的确切机制为正在进行的研究的题 材,但是使用该镜片后所形成的角膜形状可能与以下变量有关:隐形眼镜 厚度、后表面相对弧度、眼睑影响、材料性质(诸如该镜片的弹性模数)及/ 或角膜的原来形状。因此,能获得所期望的角膜塑型的合适镜片的选择可 凭直觉及/或实证练习。当用于本发明时,角膜塑型术的目标为将该中央区 域拉平以向后移动影像或使该中央区域陡直以向前移动影像且该选择方 法可考虑到这些目标。

2.兼具屈光力及角膜塑型效用的镜片

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般而言涉及使用也可将该角膜塑型的具有屈光力 的镜片矫正眼睛的屈光不正。该镜片的屈光力及该镜片的塑型功能的合并 效用可提供优于已知的公知屈光不正矫正镜片及公知角膜塑型镜片的优 点。

在图4中,示出了本发明的隐形眼镜100并阐明其横截面厚度轮廓。 该隐形眼镜100为角膜塑型隐形眼镜,其厚度及背表面形状的设计计划用 于实施该角膜的大面积塑型术。该隐形眼镜100为硬式隐形眼镜,例如 RGP镜片。当配戴该镜片时,光学区110提供可矫正远距视力的合适屈光 力。隐形眼镜100的外周区120以类似公知或角膜塑型隐形眼镜的外周的 方式作用,亦即以可以使舒适度及视力的稳定性最大化的方式调和自该光 学区至边缘的厚度。

在其它实施例中,该隐形眼镜100为软式隐形眼镜,例如设计用于实 施角膜的大面积塑型术的聚硅氧水凝胶镜片。举例来说,该聚硅氧水凝胶 镜片可以是如已并入的国际专利公开案WO 2008/014544 A1中所述的外翻 镜片。在这些实施例中,该光学区110也可提供能矫正远距视力的合适屈 光力。

就软式隐形眼镜而言,该外周区120适合抵靠在眼睛的巩膜上,且就 硬式透气或硬镜片而言,适合抵靠在眼睛的外周角膜上并用以将该隐形眼 镜100定位且保留在合适位置。当该隐形眼镜100为硬式或硬质透气隐形 眼镜时,该外周区120的大小可减少。

在又一其它实施例中,该隐形眼镜100的屈光力曲线经选择可提供具 有一中央性增强屈光力的面积的多焦点镜片。因此,该隐形眼镜100的不 同实施例具有下文所述屈光力曲线中的任一者。

3.具有中央局部性塑型的镜片

镜片实施例具有经选择可矫正远距视力的屈光力的光学区且具有中 央局部性角膜塑型作用。在这些实施例中,该局部化塑型作用可以附加到 另一公知(非角膜塑型术)隐形眼镜(亦即无局部化塑型特征的不会产生角 膜塑型效用的隐形眼镜)。在此种情况下,该局部化塑型术可以使角膜得到 合适的塑型效用。

隐形眼镜的其它实施例呈角膜塑型隐形眼镜的形式,其经设计可通过 将角膜拉平而实施角膜的大面积塑型,且其包括额外的局部化中央塑型功 能。

具有中央局部化塑型的这些实施例可特别适于以软式隐形眼镜的形 式施行,举例来说,其包括聚硅氧水凝胶镜片,其原因为:a)通过镜片厚 度及材料性质(诸如弹性模数)的合适选择,这些材料可将力自眼睑转移至 欲经调节的角膜表面;及b)假定患者醒着的时候配戴隐形眼镜,则其可增 加配戴者舒适度。然而,在其它实施方法中,角膜矫形用硬式隐形眼镜也 可具有下文所述的特征。

图5为包括(外)光学区210和内区220的隐形眼镜200的横截面厚度 轮廓的图解,其中,光学区210具有用于矫正远距视力的屈光力及/或大面 积角膜塑型效用,内区220具有用于进行(就公知隐形眼镜而言)或增强(就 角膜塑型隐形眼镜而言)中央角膜的局部化塑型以减少近视的增加厚度。因 此,图5展示了三种不同种类的眼镜:

1、具有增加厚度的额外内区的公知(非角膜塑型)隐形眼镜;

2、经设计可通过该内区而提供角膜的大面积矫形及额外塑型的角膜 塑型隐形眼镜;及

3、经设计可通过该内区而提供角膜的大面积矫形及额外塑型的角膜 塑型隐形眼镜且其具有(外)光学区,该(外)光学区具有用于矫正远距视力的 屈光力。

该外光学区210可以使配戴者的远距视力得到合适的矫正。该内区220 可提供(就近视的治疗而言)能进行中央角膜的局部化塑型以减少近视的增 加的厚度。可通过提供过渡区230而使该内区220与外光学区210的结合 处以平顺的方式连接(亦即掺合)。

在图5所表示的所有实施例中,该内区220的厚度相对大于外光学区 210的厚度。选择该厚度以提供中央角膜的所需局部化塑型程度,以减少 近视。由于提供在该角膜上的力取决于厚度的变化,所以该内区220的厚 度最好以外光学区210的“突起的(projected)”中央厚度的百分比表示。 若内区220不存在,则该突起的中央厚度为隐形眼镜200由于该外光学区 而本该具有的厚度(亦即将该外光学区的形状外推至该隐形眼镜中央)。可 自该外光学区的突起中央厚度的约105%(亦即厚5%)至该外光学区的突起 中央厚度的约200%的范围选择该内区220的厚度。然而,就许多患者而 言,已预期合适的内区厚度可选自105%至150%的范围内或选自110%至 120%的范围内。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厚度可在最高110%以下或最高120% 以下。

在某些实施例中,可用数据图表表示该内区220的厚度以同时提供比 外光学区210提供的远距矫正屈光力相对更为正的光学屈光力(ADD屈光 力)。此ADD屈光力的提供可用于治疗调节迟滞。在各种实施例中,内区 220的该ADD屈光力选自约0.5D与4.00D的范围内。例如,若外光学区 210具有-1.50D的屈光力,则该内区可具有自约-1.00D至+2.50D的屈光力。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ADD屈光力可以为约1.25D或在约0.5D至2.75D的 范围内,其将适于基本上减少或去除调节迟滞。在该内区之间,该ADD 屈光力可实质上恒定或可不同。在其它实施例中,选择该内区厚度轮廓以 得到比矫正调节迟滞所需的ADD屈光力实质上还高的ADD屈光力,例如 大于2.75D。

图6为隐形眼镜300的横截面厚度轮廓的图解,该隐形眼镜300用于 通过提供屈光力及/或通过大面积角膜塑型矫正远距视力、用于进行用于减 少近视的中央角膜的局部化塑型、并用于将增加的压力(自眼睑力)施加至 中外周角膜。类似于图5中所示的镜片,图6代表3种镜片,亦即具有大 面积角膜矫形的镜片、不具有大面积角膜矫形的镜片、及兼具大面积角膜 矫形与屈光力的镜片。

该隐形眼镜300包含外光学区310及内区320。该内区320可提供(就 近视的治疗而言)进行该中央角膜的局部化塑型以减少近视的增加厚度。已 经在上文中参考图5描述了该增加厚度的程度。可通过提供过渡区330而 使该内区320及外光学区310之间的结合区掺合。该外光学区310进一步 分成内子区340及外子区350。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内子区340可提供合 适屈光力(单独或并用某程度的角膜塑型术)以矫正配戴者的远距视力。

该外子区350可提供(就近视的治疗而言)增加的厚度。该增加的厚度 可促进并增强通过该内区320而进行的中央角膜的局部化塑型。如同该内 区220、320,该外子区350的增加厚度可以以外光学区310的“突起的” 中央厚度的百分比表示。若外子区350不存在,则由于该外光学区,该突 起的中央厚度为该隐形眼镜300可具有的厚度(亦即将该外光学区的形状 外推至该隐形眼镜的中外周)。该外子区350的最大厚度点可以是该突起的 最大厚度的约105%(亦即厚5%)至突起的最大厚度的约250%。就许多患 者而言,已预期合适厚度可选自105%至200%的范围内或选自110%至 200%的范围内。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内区320与外子区350的最大厚度相 同。在其它实施例中,其等的最大厚度系不同。

在该隐形眼镜的某些实施例中,可以以数据图表表示该内区320的厚 度以同时提供比该外光学区310的内子区340提供的远距矫正屈光力相对 更为正的光学屈光力(ADD屈光力)。该ADD屈光力的选择可参考调节迟 滞或如上文参考图5中所阐明的实施例,可大于治疗调节迟滞所需的ADD 屈光力。

在某些实施例中,以数据图表表示该外子区350的厚度以同时提供比 外光学区310提供的远距矫正屈光力更为正的光学屈光力(ADD屈光力)。 此种正屈光力可将该等外周影像点的位置调整至更接近视网膜、在该视网 膜上或在该视网膜的前面。该ADD屈光力可用以控制外周影像(在充份大 的视角下所接收的影像,其通过视网中央凹(fovea)外的视网膜而接收)的焦 点位置,其目标为影响近视的加剧,如已并入的国际专利公开案WO 2005/055891 A1中所述。例如,对于四周影像的焦点位置的控制可存在于 25度或更高的视角下。

图5及图6中所示的镜片亦包括外周区,其功用与上文参考图4所述 的外周区120相同或类似。

图7表示图6的隐形眼镜300并阐明可通过内区320而进行并通过外 子区350而促进的该中央角膜的局部化塑型方法的可能机制。如所解释的 那样,进行角膜塑型术的确切机制为正在进行的研究的题材,因此,假如 使用文中所述的隐形眼镜的其它机制起作用,则该机制的描述并无意具限 制性。在闭眼或眨眼期间,眼睑会施加动态力到隐形眼镜300上面。该力 与该隐形眼镜的表面垂直。该眼睑力经由隐形眼镜300传送至角膜并提供 可进行角膜塑型的压力在该角膜上。该角膜上的压力数量取决于变更,这 些变量包括:眼睑力、隐形眼镜300的材料性质(例如杨氏模量)和厚度。

就软式隐形眼镜而言,局部性较厚的横截面会在较大厚度的位置下方 立即在该角膜上产生较大的局部化塑型压力。在隐形眼镜300内,该内区 320具有一增加厚度。其可将一局部化压力360导至该角膜中央的特定区 域上。因此,该塑型效用系局部性发生在该中央角膜。若该隐形眼镜300 为公知类型(亦即并非本质上有意用以进行角膜塑型术),则内区320可以 使该中央角膜局部化拉平以部分或完全减少近视。若该隐形眼镜300为角 膜塑型类型,则该内区320的提供可经由中央角膜拉平的增强而进一步增 强近视的减少。

当施加眼睑力至外周位置(诸如隐形眼镜300的外子区350)时,局部 化塑型压力370被引入到该角膜的中外周。然而,由于该压力370的散逸 (亦即散布),亦造成380及390的径向分力。在外子区350的更外周的区 域内,该径向分力为向外(离心)(380),而在该外子区350的更中央的区域 内,该径向分力为向内(向心)(390)。该向心力390用以“推挤(push)”并 松弛该中央角膜区域,并随后促进通过内区320而产生的局部化压力所进 行的该中央角膜的塑型。

4.镜片屈光力曲线

图8表示隐形眼镜400的实施例的平面图。该隐形眼镜400可以是上 文参考图4至图7中所述的隐形眼镜100、200、300中的任一种。

该隐形眼镜400包括3个区及一个过渡区。这3个区为外光学区410、 内光学区420及外周区430。过渡区440位于该内光学区420与外光学区 410之间。所有区域都在该隐形眼镜的外周缘450内。该内光学区420的 位置、形状及大小通常与图5及图6中的内区220及320一致,但是现在 参考其光学特征(而非其角膜塑型特征)加以描述。类似地,该外光学区410 的位置、形状及大小通常与图5图6中的外区210及310一致。在某些实 施例中,该外光学区410的屈光力曲线可不同。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外光 学区410包括子区410a及子区410b。当提供时,该子区410b的位置、形 状及大小通常与图6中的外子区350一致。

图9表示通过该隐形眼镜400的直径的横截面。应了解,参考隐形眼 镜200及300所述的厚度的变化通常可在2至100微米的范围内,为了阐 明起见,先前的图示放大了该厚度的变化。

在所示实施例中,该隐形眼镜400具旋转对称性。旋转对称性镜片的 制造比非对称性镜片的制造更简单。然而,如下文解释,某些隐形眼镜的 实施例具非对称性。该隐形眼镜400包括前表面460及后表面470。

在正常户内照明条件下观看近距离期间,该内光学区420的直径D1 近似或小于瞳孔直径P1。根据该隐形眼镜的使用者,P1典型地介于2与4 毫米之间。该近距离可相当于并非无关紧要或非实质性的调节迟滞的距 离。该内光学区420可以是P1的约10%、最大为P1的约100%。然而, 就许多患者而言,已预期该内光学区420的合适直径D1可选自P1的50% 至100%的范围内,因此就具有3毫米的P1的眼睛而言,D1可介于1.5 毫米与3.0毫米之间。

该外光学区410呈环形,其内直径等于D1(当两区自该过渡区440内 的一中间点测定时)且外直径等于D2。在正常室内照明条件下观看远对象 期间,该外直径D2至少近似于瞳孔直径P2。取决于患者,P2通常介于3 至8毫米之间。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外光学区410大于P2。

在该外光学区410可提供屈光力的实施例中,考虑配戴隐形眼镜400 的眼睛的近视状态而选择该屈光力。在许多实施例中,可选择能使眼睛得 到实质上清楚的远距视力的屈光力。在某些实施例中,在渐增的半径下, 该外光学区410具有实质上恒定的屈光力。如下文解释,在其它实施例中, 该外光学区410可包括多个具有不同厚度及屈光力的子区。在这些其它实 施例中,大比例的外光学区410仍被分配以矫正该近视患者的远距视力, 例如该外光学区410的面积的至少50%,或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外光学区 410的面积的约70%或更大。

图10表示阐明横跨该内光学区420及外光学区410的可能屈光力曲 线的实例的曲线图,其为该等屈光力曲线对该隐形眼镜的半径的曲线图。 画出该曲线图以表示相对于矫正近视患者的远距视力所需的屈光力的隐 形眼镜的屈光力差异。在图10中,该相对屈光力差异以屈光力的单位屈 光度(D)在纵轴上标度,而距离该隐形眼镜轴的径向距离(或简言之为半径) 以毫米在横轴上标度。图10表示七种不同多区屈光力曲线L1-L7的轮廓, 其中:

L1具有内光学区420,其差异屈光力(ADD屈光力)高于位于中央(半 径0毫米)的最高峰的用于远距视力的最大2D的屈光力。该外光学区410 可被视为在介于约0.5至1.0毫米间的半径的任一处开始;这两区可合并 以形成连续且相对平顺的屈光力曲线。该外光学区410包括两子区:具有 经选择可矫正远距视力的实质上恒定的屈光力的内子区410a;及在约2.25 毫米的半径开始的具有可变(渐增)正屈光力差异的外子区410b。该屈光力 曲线的实施例可成功地与图6中所示的隐形眼镜合并。在此种隐形眼镜内, 该外子区410b的位置、大小及形状通常与图6中所示的外子区350一致。 然而,图5中所示的隐形眼镜结构亦可具有该屈光力曲线L1。

L2除了该外光学区410完全用于矫正远距视力不同外,该L2具有与 L1类似的屈光力差异。换言之,该内光学区420具有2D的轴上ADD屈 光力,其在1.0毫米的中央半径内急降至所需远距屈光力(distance power), 然后维持在该远距屈光力下。该屈光力曲线的实施例可成功地与具有参考 图5所述的结构的隐形眼镜结合。该屈光力曲线L2也可具有图6中所示 的隐形眼镜结构,在该情况下,增厚的外子区350可自该平坦的屈光力曲 线形成修正体。可通过光学设计而使得自平坦屈光力曲线的修正体减至最 小。

L3除了较大直径内光学区420及在该内区420内的变化的速率较慢之 外,该L3具有与L2类似的屈光力差异曲线。在1.0毫米的半径处,该隐 形眼镜仍具有约0.3D的ADD屈光力。该内光学区420的增加面积可相当 于内区220或内区320的增加面积。

L4具有交替的近及远“环”结构,其包括ADD屈光力大约为2D的 正屈光力内光学区420。该外光学区410从约1毫米的半径开始。该外光 学区410包括3个子区:位于该可矫正远距视力的屈光力下的环;具有在 1.5毫米至约1.9毫米之间的半径的比矫正的远距视力所需的屈光力更具正 性屈光力的2D的正屈光力环;及另一可矫正远距视力的环。在其它实施 例中,可提供能在该用于远距矫正的屈光力及一相对为正的屈光力之间交 替的更多环。具相对为正的屈光力的各环可具有与彼此的环相同的屈光力 或各环的屈光力可不同。通过在该外光学区的第二子区内提供额外屈光 力,该正屈光力环曲线L4可有助于处理瞳孔与镜片中央的不一致。如同 L2,L4可特别适于在具有参考图5所示的结构的镜片上实施。

L5的内光学区420具有实质上恒定的屈光力且其直径为约2.0毫米。 为外光学区410提供窄过渡区440,并且区域间的差异屈光力为3D。在可 矫正远距视力的所需屈光力下,该外光学区410具有实质上恒定的屈光力。 L5可特别适于提供在具有参考图5所述的结构的镜片上。

L6具有较大直径内光学区420与通常位于1.0毫米与1.75毫米之间的 半径上的过渡区440。该外光学区410具有随半径而恒定的屈光力。L5可 特别适于提供在具有参考图5所述的结构的镜片上。

L7具有约1.5D的相对恒定ADD屈光力的内光学区420。该内区直径 为约2毫米(自轴算起1毫米径向距离)。该外光学区410可分成在约1毫 米至2毫米径向距离间的内子区410a以及从约2毫米半径开始的外子区 410b。该内子区410a可提供一用于矫正远屈光不正的恒定屈光力,而该 外子区410b可藉提供渐增(至高+1.5D)外周屈光力而将该等外周影像点的 位置向前调整。L7可特别适于提供在具有参考图6所述的结构的镜片上。 然而,如同镜片L1,也可使用参考图5所述的镜片结构且将其设计为具有 L7的屈光力曲线。

举例来说,可通过将屈光力曲线L1或L7与屈光力曲线L4至L6中 的一个结合以控制外周影像的位置而形成不同的镜片组合。

如先前所解释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该隐形眼镜经设计可提供外周处 置轮廓,例如相对视场曲折。就近视而言,其可将位于外周视网膜的影像 点移动至更接近视网膜或至其上或其前面。据此目的,可控制该相对视场 曲折的隐形眼镜的用途系描述在已并入的国际专利公开案WO 05/055891 A1中。因此,隐形眼镜的实施例可进行以下两项功能:

1、经由角膜塑型以一个或多个合适屈光的区域的组合、或经由大面 积及局部化角膜塑型的组合而矫正近视,这些矫正机制的组合经选择可获 得所期望的总矫正作用;及

2、就近视患者而言,将位于该外周视网膜的影像向前移动以提供外 周影像处理。

因此,隐形眼镜的实施例将这两项功用列入考虑。就远视而言,颠倒 该屈光力曲线以使位于该外周视网膜的影像点移动至更接近视网膜或至 其上或其后面。

适于本目的的实例屈光力曲线为图10中的L1及L7。图10中所代表 的该“环”设计隐形眼镜L4亦可提供适用于近视的外周处置轮廓。在该 隐形眼镜中,从1.5毫米的半径开始的环可将位于外周视网膜的影像向前 移动。在其它实施例中,可存在多个环,每个环可将位于外周视网膜的影 像移动至该视网膜上或前面。这些环可具恒定宽度或宽度可变化,例如外 环宽于内环。如所示,这些环的宽度范围内可具有恒定屈光力,或者,举 例来说,具有可以以视场曲折控制的形式在其宽度范围内达成外周处置轮 廓的不同屈光力。

该外光学区2的相对为正的屈光力子区可具有控制位于外周视网膜的 影像的目的并且可不依赖清楚地观看近对象所需的屈光力。若有两个或多 个相对为正的屈光力子区,内部正屈光力子区可具有考虑到近对象视力需 求的屈光力、而外部子区可具有参考位于该外周视网膜的影像控制所设计 的屈光力,例如,其通过使屈光力差异高于矫正眼的调节迟滞所需的屈光 力差异。

这些相对正性屈光力子区的位置及形状可经选择以避免位于或延伸 入该外光学区2内的任何影像优先区。影像优先区与外周影像像差的组合 描述在国际专利公开案WO 2007/082268 A2中,其全文在此并入本案。

3配具有角膜塑型的屈光性隐形眼镜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通常涉及配隐形眼镜的方法,这些方法考虑到 上述类型的隐形眼镜的角膜矫形效用及提供更合适的隐形眼镜的目标。

为了配兼具矫正屈光力且其可达成角膜塑形的隐形眼镜,并考虑到可 获得所需角膜塑型的目前使用的经验方法,从业者可以使用两阶段处理该 问题。一般而言,在第一阶段中:

1.确认必要的近视矫正:其可确定该隐形眼镜的屈光力;

2.配制期望通过将角膜的中央部位拉平而将该角膜塑型的隐形眼镜。

在治疗期进行后,由于该外光学区及角膜塑型的程度的共同作用,该 最先配的隐形眼镜可能会过度矫正近视。在第二阶段内:

3.经数天(例如10天)后,评估该患者的视力以得到用于使该角膜塑型 稳定化的时间,然后确认使用该角膜塑型术所必要的新(减少的)近视矫正。

4.配具有经调整的屈光力曲线的第二隐形眼镜。

在大多数情况下,已预期该第一与第二隐形眼镜间的塑型性质的变化 较少(这些隐形眼镜应该可完全具有相同特征且可达成屈光力曲线的必要 变化)。因此,该第二隐形眼镜应该可提供清楚的视力。然而,若必要,可 重复一或多次该第二阶段。

从业者可估计该角膜塑型术的屈光效用且将其并入第1阶段内所配的 第一隐形眼镜内。然后第2阶段可证明该估计已得到一可令人接受的隐形 眼镜或可如先前所述继续进行,但是可预期需要的变化的程度减少,这可 导致精度的提升。

若该隐形眼镜为如上文参考图5及图10所述的经设计用于近视的多 区隐形眼镜,则该方法可包括:

第一阶段:

1.确认必要的近视矫正:其可确定该隐形眼镜的外光学区410的屈光 力,该屈光力作为屈光力或作为通过角膜塑型隐形眼镜而将该角膜拉平的 预期总拉平度;

2.测定进行可达成或增强中央角膜拉平的该中央角膜的局部化塑型 的所需增加的厚度:其可测定该内区220或内区320的厚度;

3.若提供外子区350,则测定通过该角膜的中间外周以达成或增强中 央角膜拉平而提供塑型力所需的增加厚度:其可测定该外子区350的厚度。

4.可选地,测定同时产生将从近对象到影像点的光线聚焦到更接近视 网膜或至其上或前面(亦即减少或去除调节迟滞)的正屈光力所需的厚度轮 廓:其与步骤2一起可测定该内区420的屈光力且可影响该内区220或内 区320(如先前所解释,通常与该内区420一致)的厚度及厚度轮廓;

5.可选择性测定同时产生一能将外周视网膜的影像聚焦以提供必要 的外周影像处置轮廓(例如相对视场曲折)的正性屈光力所需的厚度轮廓: 其与步骤3一起可测定该外光学区410的屈光力且可影响该外子区350(其 如先前所解释,通常与该外光学区410一致)的厚度及厚度轮廓;

6.配具有步骤1及2或步骤1至3单独或连同步骤4及5中的一者或 两者中所确认的屈光力及厚度轮廓的隐形眼镜。期望该隐形眼镜通过将角 膜的中央部位拉平而将该角膜塑形并提供用于视力矫正的第一屈光力及 (可视需要选用)用于治疗调节迟滞的第二屈光力。

第二阶段:

7.经数天(例如10天)后,评估该患者的视力以得到用于使该角膜塑型 稳定化的时间;

A)确认使用该角膜塑型术所需的新(减少的)近视矫正;

B)可选地,确认对于提供合适程度的局部化塑形术至该中央角膜并 使从近对象到影像点的光线聚焦更接近视网膜或在其上或前面所需的新 厚度、厚度轮廓及屈光力;

8.配具有该经调整厚度及屈光力曲线的第二隐形眼镜。当然,如果第 一阶段结束时所配的隐形眼镜可令人接受,则可省略第二阶段。或者,从 业者及该隐形眼镜的配戴者可重复多次以尝试找出令人可接受或最适宜 的隐形眼镜。在使配戴者获得可令人接受或最适宜的隐形眼镜的目标下, 有大量有效的变量可单独或与2或多种变量一起改变。

例如,可通过调整以下变量中的任一个或其组合而调整正屈光力对远 距矫正区的比例:该内区220或内区320的大小、及该内光学区420的大 小;该内区220或内区320的厚度的变化程度;该外子区350的厚度的变 化程度;该内光学区420的屈光力曲线(例如其在半径范围内是否具有实质 上均匀的屈光力,该屈光力是否会变化);该外光学区410的屈光力曲线; 及该过渡区440的宽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约40%至50%的全部视野被分配以用于矫正远距视 力。在其它实施例中,约50%至60%被分配以用于矫正远距视力。在其它 实施例中,至少70%被分配以用于矫正远距视力。在某些实施例中,配隐 形眼镜的方法包括在隐形眼镜的中央及/或外区提供具有ADD屈光力的上 述任何类型的隐形眼镜,评估配戴者的远距视力并改变远距视力矫正区及 相对ADD屈光力区域占据的面积的相对比例,以达到或更接近正屈光力 区域的必要比例,同时维持令人可接受的远距视力。该必要比例可以是仍 维持令人可接受的远距视力的最大值。

例如,该方法可包括从具有内区220或230以及内光学区420的隐形 眼镜开始,当患者正在正常室内照明条件下观看近对象时,内光学区420 的直径D1实质上等于瞳孔直径P1,并且当该患者正在观看远物件时,内 光学区420的直径D2实质上等于或大于瞳孔直径P2。然后可评估该患者 的远距视力。若该远距视力可令人接受,则可通过增加该内区的直径及/ 或提供正屈光力子区在该外光学区内而选择性增加该正性屈光力的比例。 然后可再评估该患者的远距视力,并且如果必要,调整该比例。例如,如 果该患者的近视正加剧超过某一程度,则可采用本在可接受的远距视力(其 可包括患者接受性)下,增加正屈光力的比例的方法以作为用于限制该比例 的标准。例如如果该患者视力恶化每年超过0.5D或超过0.7D或0.8D,则 可采用该方法。如果该远距视力不能令人接受,则可减少该内区的直径及 /或该外光学区内的任何正屈光力区域的大小可减少或移除。

6.旋转性对称及非对称实施例

虽然以上说明已专注于旋转性对称隐形眼镜,但是也可使用其它隐形 眼镜构形。例如内光学区420可以是延伸通过该隐形眼镜的经线以取代通 常为圆形的内光学区420(自沿着该隐形眼镜的中央/光轴所观看)。该经线 可以具有0.5至3毫米的宽度,其与先前所述的内光学区420的直径类似。 该经线可于终止于外周区120。在本实施例中,该外光学区410可以是两 条经线,在该内区1的每侧上具有一条经线。图11表示具有经线内光学 区51、第一经线外光学区52、第二经线外光学区53及外周区54的该构 形的隐形眼镜50的一般结构。如同图3及图4中所示的隐形眼镜结构, 就硬式隐形眼镜或角膜嵌体(corneal on-lay)而言,可省略该外周区54。沿 着垂直半经线(参考图11中所示的隐形眼镜50的定向)的屈光力曲线可以 是上文参考图10所述的轮廓中的任一者。除了获得该隐形眼镜的最佳特 征所需的变异不同外,该隐形眼镜的厚度轮廓仍在很大程度上具旋转对称 性。因此该轮廓实质上如上文参考图5或图6所述。

如果隐形眼镜经稳定或以其他方式成形以定向在眼睛上且当眼睛动 作时仍可维持在合适位置时,则该内光学区420及内区220或内区330的 位置可偏离中心。该位置可反映当观看近对象时,该瞳孔的向内移动(朝鼻 子移动)。该移动可以是约0.5毫米。

应了解本专利说明书中所揭示且定义的本发明涵盖自内文或图示揭 示或可知的各该特征的丙途中或多种的所有可供替代的组合。所有这些不 同的组合构成本发明的各个可替代的方面。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