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系留装置及使用了该系留装置的转向系留机构

系留装置及使用了该系留装置的转向系留机构

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便且牢固地将重量构件彼此连接并能够防止通电,且避免使设置在周围的电子元件等进行误动作的噪音或发热的产生的系留装置。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了所述系留装置的转向系留机构。本发明的系留装置具有:分别固定于两个能够通电的系留对象构件的固定构件;将固定构件彼此连结的金属制的连结构件,所述系留装置的特征在于,固定构件的至少一方构成作为非通电固定构件,该非通电固定构件具有:固定于系留对象构件的金属制的固定体;及将固定体和连结构件非接触地连接的非通电材料制的连接体,连结构件与固定非通电固定构件一侧的系留对象构件为非通电。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20153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申请/专利号CN201180052358.3

  • 发明设计人 西村淳史;

    申请日2011-10-27

  • 分类号F16G11/00;B62D1/16;F16C1/14;

  • 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高培培

  • 地址 日本兵库县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9:46:0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3-16

    授权

    授权

  • 2013-11-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16G11/00 申请日:201110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7-1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系留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将可通电的重量构件 系留的系留装置。而且,涉及一种使用了所述系留装置的转向系留机 构。

背景技术

在利用连结机构将两个重量重的构件即重量构件连结的情况下, 由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所述连结机构发生破损时,一方的重量构件 可能会从另一方的重量构件脱离而落下。若发生这样的重量构件的落 下,则会给周围的作业者等带来危险。

因此,除了所述连结机构之外,考虑利用系留装置将所述两个重 量构件系留的情况。所述系留装置在金属线的两端安装端子,将一端 及另一端的端子分别固定于一方及另一方的重量构件,由此将两者系 留。通过利用该系留装置进行系留,即使在所述连结构件发生了破损 的情况下,由于要落下的一方的重量构件被另一方的重量构件系住, 因此防止落下。

在此,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存在也能够作为所述系留装置使 用的可能性的钢丝绳或控制线缆。

所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钢丝绳通过在金属线的端部加固金属制的 圆型电线端子而安装。通过将插通所述圆型电线端子的螺栓拧入设于 重量构件的螺纹孔,而将该钢丝绳固定于该重量构件。

另外,所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控制线缆在金属线的端部上安装有 形成了球面凹部的树脂制的端子。通过向形成于所述端子的球面凹部 嵌入具有向所述重量构件安装的球面部的销,而将该控制线缆固定于 该重量构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2-486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2-401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公开的钢丝绳将金属制的金属线和圆型电线端 子以能够通电的方式连接。因此,在使用该钢丝绳作为系留装置的情 况下,所述两个重量构件以能够通电的方式构成时,经由该钢丝绳而 使两者通电。在发生这样的通电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使设置在周围的 电子元件等进行误动作的噪音、发热的产生。因此,所述钢丝绳不适 合于作为系留装置的使用。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的控制线缆由于使用树脂制的端子,因此 该端子向重量构件的固定强度变弱。因此,该控制线缆也不适合于作 为系留装置的使用。

本发明鉴于以上的问题点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便 且牢固地将重量构件彼此连接,并能够防止通电,不产生使设置在周 围的电子元件等进行误动作的噪音、发热的系留装置。并且,本发明 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了所述系留装置的转向系留机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系留装置具有:分别固定于两个能 够通电的系留对象构件的固定构件;及将该固定构件彼此连结的金属 制的连结构件,所述系留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的至少一方 构成作为非通电固定构件,该非通电固定构件具有:向所述系留对象 构件固定的金属制的固定体;及将该固定体和所述连结构件非接触地 连接的非通电材料制的连接体,所述连结构件与固定所述非通电固定 构件一侧的所述系留对象构件为非通电。

发明效果

(1)本发明的系留装置将固定于系留对象构件的非通电固定构件 的固定体通过连接体而与连结构件非接触地连接,因此能够将可通电 的两个系留对象构件非通电地系留,不会产生使设置在周围的电子元 件等进行误动作的噪音或发热。而且,本系留装置由于固定体为金属 制,而能够与系留对象构件牢固地固定。

(2)本发明的系留装置中,使用在向系留对象构件固定时使用的 固定部和通过连接体与连结构件连接的支承部通过延伸部而分离的固 定体,因此固定部向系留对象构件的固定不会受到连接体的影响而能 够牢固且紧凑地进行固定部向系留对象构件的固定。而且,在本系留 装置中,由连接体覆盖的固定体的支承部设置成向与延伸部垂直的垂 直两方向延伸,因此能够使施加给固定体的拉伸力向所述支承部分散, 能够防止固定体从连接体脱落。

(3)本发明的系留装置中,由连接体覆盖的固定体的侧肢部设置 成从支承部的前端与延伸部平行地延伸,因此施加给固定体的扭转力 向所述侧肢部分散,能够防止固定体从连接体脱落。

(4)本发明的系留装置中,由于安装于连结构件的端部的末端体 的凹部与连接体嵌合,因此能够防止在向末端体施加拉伸力时,该末 端体从连接体脱落。

(5)本发明的转向系留机构中,能够将作为能够通电的两个系留 对象构件的车辆的转向操作机构和动力转向机构以在它们之间不通电 的方式牢固地系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系留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中,(a)是非通电固定构件的放大侧视图,(b)是(a)所 示的非通电固定构件的A-A剖视图。

图3是转向系留机构的简要侧视图。

图4是转向系留机构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发明 的系留装置1由连结构件2、设置在该连结构件2的一端的非通电固定 构件3、设置在所述连结构件2的另一端的通电固定构件4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连结构件2是由铁等金属构成的金属线。

在所述连结构件2的一端安装金属制的末端体5。所述末端体5 中,如图2(b)所示,在圆柱状的主体部5a适当隔开间隔而形成向其 一端开口而固定所述连结构件2的孔5b和在其外周面形成为圆环状的 槽的第一凹部5c及第二凹部5d。

在向所述孔5b插入所述连结构件2的一端之后,将所述主体部 5a加固,由此将该连结构件2的一端固定。

所述第一凹部5c形成在主体部5a的长度方向中央附近,所述第 一凹部5c的截面形状为大致U字型。而且,所述第二凹部5d设置在 主体部5a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凹部5c的大致中间点。该第二凹部5d 具有:与主体部5a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底面;向所述第一凹部5c侧倾斜 的主体部5a的一端侧的侧面;及与所述底面垂直的主体部5a的另一端 侧的侧面。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非通电固定构件3具备:由铁等金属构 成的固定体6;及将该固定体6与所述末端体5非接触地连接的由聚酰 胺等硬质且非通电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的连接体7。

所述固定体6为平板状,如图2(b)所示,具备:另一端侧形成 为圆形且在其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的固定部6a;从该固定部6a向规定 方向笔直延伸的延伸部6b;从该延伸部6b的前端的左右分别向与该延 伸部6b垂直的方向笔直延伸的支承部6c、6d;从该支承部6c、6d的 各自的前端向所述延伸部6b的相反侧、与该延伸部6b平行地延伸的 侧肢部6e、6f。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侧肢部6e、6f的彼此相反一侧的 侧面以朝向一端侧逐渐接近的方式倾斜延伸。

所述连接体7如图2(b)所示,比末端体5的第一凹部5c靠另一 端侧,在该侧肢部6e、6f之间使末端体5的另一端与侧肢部非接触的 状态下,通过所述树脂材料覆盖而连接固定体6的支承部6c、6d及侧 肢部6e、6f。该连接体7使构成该连接体7的所述树脂材料也进入末 端体5的第二凹部5d内。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体7例如预先如上所述使末端体5和固 定体6位于图外的成形模内,向该图外的成形模内注入硬化前的所述 树脂材料,然后使其硬化而能够成形。

所述通电固定构件4由平板状的铁等金属构成,如图1所示,具 备:一端侧形成为圆形且在其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的固定部4a;从该 固定部4a向另一端侧笔直延伸且其前端侧为了供连结构件2的另一端 插入而形成为圆筒状的连接部4b。向所述连接部4b插入所述连结构件 2的另一端之后,进行加固,从而将该连结构件2的另一端固定。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系留装置1如图3、4所示,在作为两个能够通 电的系留对象构件,将设置在图外的汽车内的转向操作机构8和动力 转向机构9系留而构成转向系留机构10时能够使用。

如图3所示,所述转向操作机构8包括:用于供驾驶员进行操作 的转向轮8a;与该转向轮8a连动而转动且在与所述动力转向机构9的 连结中使用的前端开口的圆筒状的连结部8b;对使转向轮8a与连结部 8b连动的连动机构进行收容的转向柱8c。

所述转向柱8c由金属等能够通电的材料构成。该转向柱8c吸收 事故发生时的冲击,因此在所述图外的汽车内允许向与所述动力转向 机构9接近及从所述动力转向机构9分离的方向的移动而进行保持。

如图3所示,所述动力转向机构9对所述转向轮8a的基于驾驶员 的转动进行辅助,包括:收纳用于对所述转向轮8a的转动进行辅助的 辅助机构的控制盒9a;及从该控制盒9a的转向操作机构8侧的端部突 出,并通过向连结部8b插入而与该连结部8b连结并一起转动的连结 轴9b。

所述控制盒9a由金属等能够通电的材料构成,以无法移动的方式 保持在所述图外的汽车内。所述连结轴9b通过连结部8b和在它们之 间夹入图外的非通电性材料等,保持非通电性而连结。而且,连结轴 9b由于所述图外的汽车卷入事故等时的冲击,而向连结部8b的插入量 变化,使转向操作机构8接近动力转向机构9、使转向操作机构8远离 动力转向机构9而吸收冲击,对驾驶员进行保护。

所述系留装置1如图3、4所示,将插通设置在非通电固定构件3 的固定体6的固定部6a上的贯通孔的螺栓11a向设于所述转向柱8c 的图外的螺纹孔拧入,由此将非通电固定构件3固定于该转向柱8c。 而且,将插通设于通电固定构件4的固定部4a的贯通孔的螺栓11b向 设于所述控制盒9a的图外的螺纹孔拧入,由此将通电固定构件4固定 于该控制盒9a。通过它们的固定,构成转向系留机构10。

在此,所述系留装置1基于末端体5与固定体6非接触地由连接 体7连接的情况而成为非通电。因此,非通电固定构件3与连结构件2 及通电固定构件4为非通电。而且,连结构件2由于设置在与非通电 固定构件3及系留对象构件不接触的位置,因此也可以不确保其它构 件的非通电性。

因此,在转向系留机构10中,没有经由系留装置1的转向柱8c 与转向轮8a的通电,而且如上所述,连结部8b与连结轴9b具有非通 电性并连结,因此转向操作机构8与动力转向机构9未通电,而不会 存在噪音、发热等的发生、及周围的电子元件等的误动作、故障这样 的问题。

另外,系留装置1由于非通电固定构件3的固定体6的固定部6a 及通电固定构件4的固定部4a为金属,因此利用螺栓11a、11b,能够 较强地紧固于所述转向柱8c及所述控制盒9a。

另外,在系留装置1中,使用固定于所述转向柱8c的所述固定部 6a和所述支承部6c、6d通过所述延伸部6b而分离的固定体6。因此, 在系留装置1中,由所述树脂材料构成,覆盖支承部6c、6d等,从而 该固定部6a不会受到厚且大的连接体7的影响,能够在小空间内牢固 地进行固定部6a向转向柱8c的固定。

另外,在系留装置1中,构成连接体7的所述树脂材料进入末端 体5的第二凹部5d内而进行嵌合,由此能够防止在向末端体5施加强 的拉伸力的情况下,该末端体5从连接体7脱落。

另外,在系留装置1中,由构成连接体7的所述树脂材料覆盖的 固定体6的支承部6c、6d分别向与延伸部6b垂直的垂直方向延伸, 由此在向固定体6施加强的拉伸力的情况下,能够使该拉伸力向支承 部6c、6d分散。因此,能够防止固定体6从连接体7脱落的情况。此 外,同样地由构成连接体7的所述树脂材料覆盖的固定体6的侧肢部 6e、6f分别向与延伸部6b平行的平行方向延伸,由此在向固定体6施 加了强的扭转力的情况下,能够使该扭转力向侧肢部6e、6f分散。因 此,能够防止固定体6从连接体7脱落。

因此,在转向系留机构10中,即使在所述图外的汽车卷入事故等 时的冲击非常大,连结轴9b从连结部8b脱落,转向操作机构8向离 开动力转向机构9的方向较大移动的情况下,系留装置1将转向操作 机构8向动力转向机构9系住,防止其落下,因此能够确保驾驶员的 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系留装置1及转向系留机构10 只不过是本发明的系留装置及转向系留机构的一形态,在不脱离本发 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例如,系留装置1不仅在形成转向系留机构10时能够使用,而且 在对任意的两个系留对象构件进行系留时也能够使用。尤其是系留装 置1在所述两个系留对象构件是能够通电且重量重的装置而需要对两 者以不能通电的方式进行系留时能够优选地使用。

另外,系留装置1的连结构件2中,也可以利用具有非通电性及 挠性的非通电性管将该连结构件2覆盖,由此即使假设与非通电固定 构件3或转向柱8c发生接触,也不会通电。而且,也可以取代非通电 性管,通过向连结构件2涂敷非通电性的材料,而确保非通电性。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系留装置在对系留对象构件进行系留时能够使用。而且, 本发明的转向系留机构可以使用作为对汽车内的转向操作机构和动力 转向机构进行系留的转向系留机构。

标号说明

1     系留装置

2     连结构件

3     非通电固定构件

4     通电固定构件

5     末端体

5d    第二凹部

6     固定体

6a    固定部

6b    延伸部

6c、6d    支承部

6e、6f    侧肢部

7     连接体

8     转向操作机构

9     动力转向机构

10    转向系留机构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