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的人工繁育方法

一种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的人工繁育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的人工繁育方法,通过亲本采集、性腺促熟、催产孵化、幼虫培育、无附着基采苗、稚贝育成等环节,在室内培育出大量健康苗种。本发明结束了传统上大多数人将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误判为杂色蛤,没有真正意义上杂色蛤人工育苗的窘境,首次培育出杂色蛤健康苗种,为其生物资源恢复及维持其遗传多态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等优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76625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大连海洋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410036946.3

  • 发明设计人 闫喜武;张跃环;杨凤;张国范;

    申请日2014-01-26

  • 分类号A01K61/00;

  • 代理机构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高学刚

  • 地址 116000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黄河路219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2:18:4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1-20

    授权

    授权

  • 2014-06-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1/00 申请日:201401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5-0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现代海洋农业中贝类苗种繁育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的人工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是蛤仔属(Ruditapes Chiamenti,1990)、缀锦蛤亚科(Tapetinae H. &A. Adams)帘蛤科(Veneridae Refihesque,1815)的一种滩涂贝类,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同一个属下的两个物种(庄启谦,2000)。 

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分布在我国福建平潭以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喜好高温环境,野生采捕量非常有限,伴随着工业污染、滩涂萎缩等导致该物种资源非常稀缺;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广温广盐,尤其是在福建、山东、辽宁养殖较多,年产量在200多万吨,是我国单产最高的海洋经济贝类。 

在我国,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数量庞大,为人们所常见,由于菲律宾蛤仔壳面颜色变化多端、色彩斑斓,故很多人通过外表都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认定为“杂色蛤”,这就导致了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本身被误判为菲律宾蛤仔。而这两种蛤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水管从基部游离,游离的水管长度与水管总长度几乎相等;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水管仅仅在顶部游离,游离长度不超过水管总长度的20%(张国范&闫喜武,2010)。 

目前为止,已报道的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人工繁育方面的论文、专利等均是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而言,实际上,没有一个报道取样亲本是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的。经过查阅了国内外文献,发现所有有关于杂色蛤人工繁育的报道,均是将菲律宾蛤仔误判为杂色蛤进行报道的(毛雪英,2003;杨玉香等,2005;石斌等,2005,2006;阚建东等,2006;张林中等,2012)。严志洪等(2003)报道的杂色蛤土池采苗研究,实际上是菲律宾蛤仔的土池采苗技术,因为福建莆田是全国最大的菲律宾蛤仔苗种基地,供应全国30%以上的苗种。以上所有对比文件的亲本来源均在福建平潭以北,这些地区根本就没有杂色蛤分布(潘鹤婷等,2008;刘相全等,2011)。 

因此事实上还没有一种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人工繁育方法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恢复我国杂色蛤本土稀缺资源,维护其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提出一种杂色蛤的人工繁育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杂色蛤的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在中国福建平潭以南进行杂色蛤的亲本采集,对于性腺没有发育成熟的个体进行促熟处理,性腺成熟的个体可直接使用,促熟处理过程是将杂色蛤放置在室内水泥池中,采用微充气、人工投喂单胞藻的方式进行促熟,

b、将杂色蛤亲本冲洗干净后放置于海水中,采用阴干0.5-3h与流水30-60min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催产,对获得的成熟配子进行充气孵化,孵化密度为30-50个/ml,

c、对孵化出的D型幼虫采用300目筛绢网进行优选,之后按照2-3个/ml的密度进行幼虫培养,在幼虫培养期间所有的苗池均不换水,采用微充气方式进行培养,

d、当幼虫生长至210-240μm,出鳃原基时,控制其幼虫密度在0.5-1个/ml的范围内进行无附着基采苗,然后继续培养幼虫3-9d,

e、当90%以上的幼虫附着在养殖池底时,进行室内稚贝中间育成,在稚贝中间育成过程中微充气、不换水,以虾池水作为生物饵料,经过30-45d的培育,获得2-5mm的杂色蛤稚贝苗种。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所公开的杂色蛤人工繁育方法,结束了传统上大多数人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误判为杂色蛤,没有真正意义上杂色蛤人工育苗的窘境,运用一系列科学、简单易行的操作步骤首次培育出杂色蛤健康苗种,为其生物资源恢复及维持其遗传多态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 杂色蛤苗种人工繁育流程示意图; 

A:杂色蛤(水管基部游离);B:菲律宾蛤仔(水管顶端游离);C:中期面盘幼虫;D:后期面盘幼虫;E:刚刚完成变态的稚贝;F:双水管稚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1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于2013年7月12日,在湛江硇洲岛采集到杂色蛤样品,为了确保物种单一性。将其放置于恒兴南方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场的水泥池中,静置片刻,当其水管伸出以后,抓出所有水管从基部开始游离的个体,剔除没有伸出水管及其水管从顶部开始游离的菲律宾蛤仔,保留下来的即为杂色蛤样品。。 

筛选出壳长在3.0-3.6cm纯杂色蛤个体2000个作为亲本。将其放置于室内水泥池中,采用微充气、人工投喂单胞藻的方式进行促熟。由于该时节正处于杂色蛤繁殖季节,所以杂色蛤本身性腺就很好,但是还没有成熟好,经过8d的饲养后,杂色蛤性腺成熟。 

于7月20 日,随机取500个亲本冲洗干净,用刷子清除表面污物之后,放置于海水中,采用阴干1.5h与流水45min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催产,获得了约2.1亿自然排放的成熟卵子。从产卵开始,大约经过40min产卵结束,将亲贝移走。充气孵化受精卵,孵化密度控制在30-50个/ml。 

对孵化出的D形幼虫利用虹吸方法,采用300目筛绢网进行浓缩,一共选育出幼虫1.8亿幼虫,分布在6个12m3的水泥池中,培育密度为2.5个/ml。培育期间,所有苗池均不换水,采用微充气方式进行培养;饵料以云尾藻和酵母为主,投喂标准是多次少投,保持水质清新。在此期间,水温在27.8-29.6℃,盐度在25-28ppt。 

经过12-15d的培养,当幼虫生长至210-240μm时,出现鳃原基时,以池底作为附着基,控制其密度 0.6-0.8个/ml,进行无附着基采苗。按照幼虫培育方式继续培养7d,90%以上幼虫全部附着完毕,在原池中进行稚贝中间育成。 

幼虫附着以后,进行室内稚贝中间育成。在此期间,微充气、不换水;以虾池水作为生物饵料,投喂标准保持水色微微泛绿,使其稚贝一直处于摄食状态,不断生长。经过40d培育,获得1500万壳长在2-5mm的健康杂色蛤稚贝苗种。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