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冲压模具拉延筋、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及系统

冲压模具拉延筋、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及系统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冲压模具拉延筋、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及系统,该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包括:定义拉延筋中心线、冲压方向、压料面、拉延筋高度以及出模圆角半径,并在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中进行选择;将压料面沿冲压方向平移以得到凹筋底面;将凹筋底面沿冲压方向的反方向平移以得到凸筋顶面;对拉延筋中心线进行拉伸操作,对拉伸得到的片体向内向外分别进行偏移操作,得到两个侧壁面;将两个侧壁面与凸筋顶面和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以得到凸筋型面,并将两个侧壁面与凹筋底面和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以得到凹筋型面。本发明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相关参数自动完成拉延筋的建模,有利于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30801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10403497.1

  • 发明设计人 刘罡;赵梦龙;肖琨;张国威;

    申请日2014-08-15

  • 分类号B21D37/20;

  • 代理机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张振军

  • 地址 201805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于田路123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2:44:4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1-18

    授权

    授权

  • 2016-03-02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B21D37/2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40815

    著录事项变更

  • 2015-02-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1D37/20 申请日:201408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1-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压模具的拉延筋设计,尤其涉及一种冲压模具拉延筋、变体式 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冲压件的拉延工序中,为了更好控制材料流动与料片成形,需要在拉延工 序所使用的冲压模具中设置拉延筋。

通常,在设计过程中,拉延筋的各项参数都有标准化的限定,对拉延筋的宽 度与底部圆角都有着预设的固定参数值。现有技术中,拉延筋的建模主要通过人工 建模完成,例如在Catia平台下人工完成。但是,人工建模的方式耗时较长,工作 量较大,导致模具设计周期较长,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成方法,能够根据 用户输入的相关参数自动完成拉延筋的建模,有利于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包括:

定义拉延筋中心线、冲压方向、压料面、拉延筋高度以及出模圆角半径,并 在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中进行选择,所述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包含如下信息: 宽度、凸凹筋间隙值以及根部圆角半径;

将所述压料面沿所述冲压方向平移,平移距离为所述拉延筋高度,以得到凹 筋底面;

将所述凹筋底面沿所述冲压方向的反方向平移,平移距离为凸凹筋间隙值, 以得到凸筋顶面;

对所述拉延筋中心线进行拉伸操作,拉伸长度为所述拉延筋高度的2倍,并 对拉伸得到的片体向内向外分别进行偏移操作,偏移距离为所述宽度的一半,得到 两个侧壁面;

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凸筋顶面和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以得到凸筋型面, 并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凹筋底面和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以得到凹筋型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拉延筋类型被选择为方筋,所述凸筋型面的 生成过程包括:

将所述两个侧壁面分别与所述凸筋顶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方筋 的根部圆角半径,以得到凸筋U形面;

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方筋的根部 圆角半径,以得到所述凸筋型面;

所述凹筋型面的生成过程包括:

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凹筋底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方筋的根 部圆角半径,以得到凹筋U形面;

将所述两个侧壁面分别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出模圆 角半径,以得到所述凹筋型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拉延筋类型被选择为圆筋,所述凸筋型面的 生成过程包括:

将所述两个侧壁面分别与所述凸筋顶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宽度 的一半,以得到凸筋U形面;

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圆筋的根部 圆角半径,以得到所述凸筋型面;

所述凹筋型面的生成过程包括:

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凹筋底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方筋的根 部圆角半径,以得到凹筋U形面;

将所述两个侧壁面分别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出模圆 角半径,以得到所述凹筋型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方法,所述变 体式拉延筋包括多个分段,相邻分段之间具有过渡段,所述方法包括:

对于每一分段,分别定义拉延筋中心线、冲压方向、压料面、拉延筋高度以 及出模圆角半径,并在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中进行选择,所述预设的多种拉延筋 类型包含如下信息:宽度、凸凹筋间隙值以及根部圆角半径,对于每一过渡段,分 别定义过渡段中心线;

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拉延筋中心线,采用上述方法形成第一分段和第 二分段的凸筋U形面;

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之间的过渡段中心线,得到过渡段凸筋U形面;

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得到全部分段的凸筋U形面与过渡段凸筋U形面;

对全部分段的凸筋U形面与过渡段凸筋U形面进行接合操作,得到凸筋U形 面总和;

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拉延筋中心线,采用上述方法形成第一分段和第 二分段的凹筋U形面;

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之间的过渡段中心线,得到过渡段凹筋U形面;

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得到全部分段的凹筋U形面与过渡段凹筋U形面;

对全部分段的凹筋U形面与过渡段凹筋U形面进行接合操作,得到凹筋U形 面总和;

将所述凸筋U形面总和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根部圆角半 径,以得到凸筋型面,并将所述凹筋U形面总和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 角半径为所述出模圆角半径,以得到凹筋型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渡段凸筋U形面的生成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之间的过渡段中心线的两个端点建立法平面,所 述法平面与第一分段的凸筋U形面相交得到第一分段凸筋截面线,所述法平面与 所述第二分段的凸筋U形面相交得到第二分段凸筋截面线;

对所述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之间的过渡段中心线进行拉伸操作,并对拉伸所 得型面进行内外偏移,偏移距离为所述宽度的一半,以得到两个凸筋侧壁面,所述 两个凸筋侧壁面与所述压料面相交得到两条过渡段凸筋边界线;

执行多截面曲面操作,其中第一轮廓为所述第一分段凸筋截面线,相切平面 为所述第一分段的凸筋U形面,第二轮廓为所述第二分段凸筋截面线,相切平面 为所述第二分段的凸筋U形面,引导曲线为所述两条过渡段凸筋边界线,以得到 所述过渡段凸筋U形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成系统,包括:

输入模块,接收用户的输入,用于定义拉延筋中心线、冲压方向、压料面、 拉延筋高度以及出模圆角半径,并在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中进行选择,所述预设 的多种拉延筋类型包含如下信息:宽度、凸凹筋间隙值以及根部圆角半径;

凹筋底面生成模块,将所述压料面沿所述冲压方向平移,平移距离为所述拉 延筋高度,以得到凹筋底面;

凸筋顶面生成模块,将所述凹筋底面沿所述冲压方向的反方向平移,平移距 离为凸凹筋间隙值,以得到凸筋顶面;

侧壁面生成模块,对所述拉延筋中心线进行拉伸操作,拉伸长度为所述拉延 筋高度的2倍,并对拉伸得到的片体向内向外分别进行偏移操作,偏移距离为所述 宽度的一半,得到两个侧壁面;

圆角操作模块,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凸筋顶面和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 以得到凸筋型面,并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凹筋底面和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以 得到凹筋型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拉延筋类型被选择为方筋,所述圆角操作模 块包括:

凸筋圆角子模块,将所述两个侧壁面分别与所述凸筋顶面进行圆角操作,圆 角半径为所述方筋的根部圆角半径,以得到凸筋U形面,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 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方筋的根部圆角半径,以得到所述凸筋型 面;

凹筋圆角子模块,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凹筋底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 径为所述方筋的根部圆角半径,以得到凹筋U形面,将所述两个侧壁面分别与所 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出模圆角半径,以得到所述凹筋型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拉延筋类型被选择为圆筋,所述圆角操作模 块包括:

凸筋圆角子模块,将所述两个侧壁面分别与所述凸筋顶面进行圆角操作,圆 角半径为所述宽度的一半,以得到凸筋U形面,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压料面 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圆筋的根部圆角半径,以得到所述凸筋型面;

凹筋圆角子模块,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凹筋底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 径为所述方筋的根部圆角半径,以得到凹筋U形面,将所述两个侧壁面分别与所 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出模圆角半径,以得到所述凹筋型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系统,所述变 体式拉延筋包括多个分段,相邻分段之间具有过渡段,所述系统包括:

输入模块,接收用户的输入,对于每一分段,分别定义拉延筋中心线、冲压 方向、压料面、拉延筋高度以及出模圆角半径,并在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中进行 选择,所述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包含如下信息:宽度、凸凹筋间隙值以及根部圆 角半径,对于每一过渡段,分别定义过渡段中心线;

上述凸筋圆角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拉延筋中心线形成第 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凸筋U形面;

过渡段凸筋U形面生成模块,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之间的过渡段中心线, 得到过渡段凸筋U形面;

第一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凸筋圆角子模块和过渡段凸筋U形面生成模块生成 全部分段的凸筋U形面与过渡段凸筋U形面;

第一接合模块,对全部分段的凸筋U形面与过渡段凸筋U形面进行接合操作, 得到凸筋U形面总和;

上述凹筋圆角子模块,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拉延筋中心线形成第一分 段和第二分段的凹筋U形面;

过渡段凹筋U形面生成模块,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之间的过渡段中心线, 得到过渡段凹筋U形面;

第二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凹筋圆角子模块和过渡段凹筋U形面生成模块生成 全部分段的凸筋U形面与过渡段凸筋U形面;

第二接合模块,对全部分段的凹筋U形面与过渡段凹筋U形面进行接合操作, 得到凹筋U形面总和;

总和圆角操作模块,将所述凸筋U形面总和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 角半径为根部圆角半径,以得到凸筋型面,并将所述凹筋U形面总和与所述压料 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出模圆角半径,以得到凹筋型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渡段凸筋U形面生成模块包括:

凸筋截面线生成子模块,在所述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之间的过渡段中心线的 两个端点建立法平面,所述法平面与第一分段的凸筋U形面相交得到第一分段凸 筋截面线,所述法平面与所述第二分段的凸筋U形面相交得到第二分段凸筋截面 线;

过渡段凸筋边界线生成子模块,对所述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之间的过渡段中 心线进行拉伸操作,并对拉伸所得型面进行内外偏移,偏移距离为所述宽度的一半, 以得到两个凸筋侧壁面,所述两个凸筋侧壁面与所述压料面相交得到两条过渡段凸 筋边界线;

多截面曲面操作模块,执行多截面曲面操作,其中第一轮廓为所述第一分段 凸筋截面线,相切平面为所述第一分段的凸筋U形面,第二轮廓为所述第二分段 凸筋截面线,相切平面为所述第二分段的凸筋U形面,引导曲线为所述两条过渡 段凸筋边界线,以得到所述过渡段凸筋U形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只需定义相关参数,就可以自动 生成拉延筋型面,大大缩短了拉延筋的设计和更新周期,可以比现有技术的方法缩 短约4/5的时间,有利于减少重复劳动,减少拉延筋设计差错,还有利于提高拉延 筋设计的标准化程度,有效缩短了冲压模具涉及周期,降低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成本。

进一步而言,本发明实施例的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方法能够根据定义的相关 参数,自动生成每一分段的拉延筋以及相邻分段之间的过渡段,使得拉延筋的自动 生成过程更加灵活,能够满足各种复杂设计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至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得到的拉延筋U形面 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得到的拉延筋的局部 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得到的拉延筋的整体 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得到的拉延筋的两个分 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得到的两个分段以及二 者之间的过渡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成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以此限制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

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定义拉延筋中心线、冲压方向、压料面、拉延筋高度以及出模圆角 半径,并在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中进行选择,所述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包含如 下信息:宽度、凸凹筋间隙值以及根部圆角半径;

步骤S12,将所述压料面沿所述冲压方向平移,平移距离为所述拉延筋高度, 以得到凹筋底面;

步骤S13,将所述凹筋底面沿所述冲压方向的反方向平移,平移距离为凸凹筋 间隙值,以得到凸筋顶面;

步骤S14,对所述拉延筋中心线进行拉伸操作,拉伸长度为所述拉延筋高度的 2倍,并对拉伸得到的片体向内向外分别进行偏移操作,偏移距离为所述宽度的一 半,得到两个侧壁面;

步骤S15,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凸筋顶面和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以得到 凸筋型面,并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凹筋底面和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以得到凹 筋型面。

进一步而言,拉延筋包括相互配合的凸筋和凹筋。冲压模具中的拉延筋按照 形状轮廓可以分为封闭式轮廓与开放式轮廓;按照截面形状可以分为圆筋和方筋, 另外,截面形状包含多种形状的可以称为变体式拉延筋。对于每一种类型的拉延筋, 其宽度,凸凹筋间隙值以及根部圆角半径等参数都具有预设的标准值,本实施例中 将其存储在标准件数据库中,用户可以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UI)选择拉延筋的类 型,并自动生成拉延筋的过程中,将调用拉延筋的类型自动调用预存的相关参数。

下面以方筋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用户选择拉延筋的类型为方筋,定义拉延筋中心线、冲压方向、压料 面、拉延筋高度以及出模圆角半径等参数,这些参数的定义例如可以通过图形用户 界面来完成。

之后,将压料面沿冲压方向平移,平移距离为先前定义的拉延筋高度,平移 得到的型面即为凹筋底面;将该凹筋底面沿冲压方向的反方向再次进行平移操作, 平移距离为先前定义的凸凹筋间隙值,得到的型面即为凸筋顶面。

之后,可以按照冲压方向对拉延筋中心线进行拉伸操作,拉伸长度为拉延筋 高度的2倍,再对拉伸得到的片体向内向外分别进行偏移操作,偏移距离为拉延筋 宽度(即预存的方筋的宽度)的一半,得到内外两个型面,即为凸筋和凹筋的侧壁 面。

对所得到的多个型面进行圆角操作,首先将两个侧壁面分别与凸筋顶面进行 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标准件数据库中预存的根部圆角半径,两次圆角操作后所得 到的型面为凸筋U形面,该凸筋U形面如图4所示;再将两个侧壁面与压料面进 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也是根部圆角半径,所得到的型面即为凸筋型面。

在进行凹筋生成时,将两个侧壁面与凹筋底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先 前定义的根部圆角半径,得到凹筋U形面,该凹筋U形面如图4所示;再将两个 侧壁面与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先前定义的出模圆角半径,完成凹筋型 面的生成。生成的拉延筋的型面结构如图5和图6所示。

圆筋的生成过程与方筋类似,主要区别在于两个侧壁面与凸筋顶面进行圆角 操作时,圆角半径为预先定义圆筋的宽度的一半,其他步骤与方筋的生成过程类似, 这里不再赘述。

图2至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1,对于每一分段,分别定义拉延筋中心线、冲压方向、压料面、拉延 筋高度以及出模圆角半径,并在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中进行选择,所述预设的多 种拉延筋类型包含如下信息:宽度、凸凹筋间隙值以及根部圆角半径,对于每一过 渡段,分别定义过渡段中心线;

步骤S22,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拉延筋中心线,形成第一分段和第二分 段的凸筋U形面;

步骤S23,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之间的过渡段中心线,得到过渡段凸筋U 形面;

步骤S24,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得到全部分段的凸筋U形面与过渡段凸筋U 形面;

步骤S25,对全部分段的凸筋U形面与过渡段凸筋U形面进行接合操作,得 到凸筋U形面总和;

步骤S26,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拉延筋中心线,形成第一分段和第二分 段的凹筋U形面;

步骤S27,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之间的过渡段中心线,得到过渡段凹筋U 形面;

步骤S28,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得到全部分段的凹筋U形面与过渡段凹筋U 形面;

步骤S29,对全部分段的凹筋U形面与过渡段凹筋U形面进行接合操作,得 到凹筋U形面总和;

步骤S30,将所述凸筋U形面总和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 根部圆角半径,以得到凸筋型面,并将所述凹筋U形面总和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 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出模圆角半径,以得到凹筋型面。

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于每一分段,分别定义拉延筋中心线、冲压方向、压料面、拉延筋 高度以及出模圆角半径等参数,并选择每一分段的拉延筋类型;对于相邻分段之间 的各个过渡段,分别定义过渡段中心线;之后,按照各个分段的顺序,首先根据第 一分段的拉延筋中心线,以及对应的拉延筋高度等参数,按照先前描述的生成方式 生成第一分段的凸筋U形面,接着采用同样的操作生成第二分段的凸筋U形面, 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凸筋U形面如图7所示;利用先前已经定义的第一分段和 第二分段之间的过渡线中心线,捕捉该过渡线中心线的两个端点,在两个端点分别 建立法平面,将法平面与第一分段的凸筋U形面相交得到第一分段凸筋截面线, 采用同样的操作得到第二分段凸筋截面线;之后,对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之间的过 渡段的过渡段中心线进行拉伸操作,并对所得的型面进行内外偏移,偏移距离为先 前设定的拉延筋的宽度的一半,从而得到两个凸筋侧壁面;偏移所得的两个侧壁面 与压料面相交得到两条线段,这两条线段即是过渡段凸筋边界线;执行多截面曲面 操作,其中第一轮廓为第一分段凸筋截面线,相切平面为第一分段的凸筋U形面, 第二轮廓为第二分段凸筋截面线,相切平面为第二分段的凸筋U形面,引导曲线 为先前得到的两条过渡段凸筋边界线,从而得到过渡段凸筋U形面,其中“多截 面曲面操作”指的是根据给出的多个截面,获得经过这些截面的曲面的操作,例如 可以采用Catia中已有的算法或者其他适当的算法来执行该操作。

重复上述操作,直到得到所有分段的凸筋U形面以及过渡段凸筋U形面;对 所有分段的凸筋U形面以及过渡段凸筋U形面进行接合操作,得到凸筋U形面总 和。图8示出了2个分段的凸筋U形面以及二者之间的过渡段凸筋U形面。

之后,可以采用类似的操作生成各分段的凹筋U形面以及过渡段凹筋U形面, 对其进行接合可以得到凹筋U形面总和。

将凸筋U形面总和与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先前设定的根部圆角 半径,从而得到凸筋型面;同样将凹筋U形面总和与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 半径为出模圆角半径,从而得到凹筋型面。

采用上述方法生成拉延筋,不管是单一截面的拉延筋,还是变体式拉延筋, 都能大大缩短拉延筋的设计和更新周期,可以比通常方法缩短约4/5的工作时间, 减少了重复劳动,减少了拉延筋设计差错,提高了拉延筋设计的标准化程度,有效 缩短了模具设计周期,降低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成本。

参考图9,图9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成系统的结构框图,该 生成系统包括:输入模块71、凹筋底面生成模块72、凸筋顶面生成模块73、侧壁 面生成模块74、圆角操作模块75以及标准件数据库76。

其中,输入模块71接收用户的输入,用于定义拉延筋中心线、冲压方向、压 料面、拉延筋高度以及出模圆角半径,并在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中进行选择,所 述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包含如下信息:宽度、凸凹筋间隙值以及根部圆角半径, 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及其包含的信息可以预存在标准件数据库76中;凹筋底面 生成模块72将所述压料面沿所述冲压方向平移,平移距离为所述拉延筋高度,以 得到凹筋底面;凸筋顶面生成模块73将所述凹筋底面沿所述冲压方向的反方向平 移,平移距离为凸凹筋间隙值,以得到凸筋顶面;侧壁面生成模块74对所述拉延 筋中心线进行拉伸操作,拉伸长度为所述拉延筋高度的2倍,并对拉伸得到的片体 向内向外分别进行偏移操作,偏移距离为所述宽度的一半,得到两个侧壁面;圆角 操作模块75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凸筋顶面和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以得到凸 筋型面,并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凹筋底面和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以得到凹筋 型面。

其中,在拉延筋被选择为方筋时,该圆角操作模块75可以包括:凸筋圆角子 模块,将所述两个侧壁面分别与所述凸筋顶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方筋 的根部圆角半径,以得到凸筋U形面,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 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方筋的根部圆角半径,以得到所述凸筋型面;凹筋圆角子模 块,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凹筋底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方筋的根部 圆角半径,以得到凹筋U形面,将所述两个侧壁面分别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 作,圆角半径为所述出模圆角半径,以得到所述凹筋型面。

在拉延筋被选择为圆筋时,圆角操作模块75可以包括:凸筋圆角子模块,将 所述两个侧壁面分别与所述凸筋顶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宽度的一半, 以得到凸筋U形面,将所述两个侧壁面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 所述圆筋的根部圆角半径,以得到所述凸筋型面;凹筋圆角子模块,将所述两个侧 壁面与所述凹筋底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方筋的根部圆角半径,以得到 凹筋U形面,将所述两个侧壁面分别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 述出模圆角半径,以得到所述凹筋型面。

关于该生成系统的详细信息,请参见前述实施例中关于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 成方法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图10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系统的结构框图,该生成系统可 以包括:输入模块81、凸筋圆角子模块82、过渡段凸筋U形面生成模块83、第一 控制模块84、第一接合模块85、凹筋圆角子模块86、过渡段凹筋U形面生成模块 87、第二控制模块88、第二接合模块89、总和圆角操作模块90以及标准件数据库 91。

其中,输入模块81接收用户的输入,对于每一分段,分别定义拉延筋中心线、 冲压方向、压料面、拉延筋高度以及出模圆角半径,并在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中 进行选择,所述预设的多种拉延筋类型包含如下信息:宽度、凸凹筋间隙值以及根 部圆角半径,对于每一过渡段,分别定义过渡段中心线,其中,预设的拉延筋类型 及其包含的信息可以预存在标准件数据库91中;凸筋圆角子模块82用于根据第一 分段和第二分段的拉延筋中心线形成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凸筋U形面;过渡段 凸筋U形面生成模块83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之间的过渡段中心线,得到过渡 段凸筋U形面;第一控制模块84控制所述凸筋圆角子模块82和过渡段凸筋U形 面生成模块83生成全部分段的凸筋U形面与过渡段凸筋U形面;第一接合模块 85对全部分段的凸筋U形面与过渡段凸筋U形面进行接合操作,得到凸筋U形面 总和;凹筋圆角子模块86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拉延筋中心线形成第一分段 和第二分段的凹筋U形面;过渡段凹筋U形面生成模块87根据第一分段和第二分 段之间的过渡段中心线,得到过渡段凹筋U形面;第二控制模块88控制所述凹筋 圆角子模块86和过渡段凹筋U形面生成模块87生成全部分段的凸筋U形面与过 渡段凸筋U形面;第二接合模块89对全部分段的凹筋U形面与过渡段凹筋U形 面进行接合操作,得到凹筋U形面总和;总和圆角操作模块90将所述凸筋U形面 总和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根部圆角半径,以得到凸筋型面,并 将所述凹筋U形面总和与所述压料面进行圆角操作,圆角半径为所述出模圆角半 径,以得到凹筋型面。

关于该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系统的更多信息,请参见前述实施例中关于变体 式拉延筋的生成方法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的实例,图9所示的冲压模具拉延筋的生成系统以及图10 所示的变体式拉延筋的生成系统可以采用软件程序的方式来实现,例如可以在专业 软件Catia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开发来实现。进一步而言,该生成系统可以实现与 Catia中几何元素的交互选择,借助这一方式,允许用户自由地在Catia中选择所需 要的主控元素,并将生成的结果输出至Catia。此外,执行平移、拉伸、偏移、圆 角等操作时,还可以利用Catia提供的应用接口。

当然,图9和图10所示的生成系统不限于在Catia中的二次开发,例如也可 以利用独立的软件程序来实现,或者也可以采用硬件来实现。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进一步领会,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来描述的各种解 说性逻辑板块、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可实现为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这两 者的组合。为清楚地解说硬件与软件的这一可互换性,各种解说性组件、框、模块、 电路、和步骤在上面是以其功能性的形式作一般化描述的。此类功能性是被实现为 硬件还是软件取决于具体应用和施加于整体系统的设计约束。技术人员对于每种特 定应用可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性,但这样的实现决策不应被解读成导 致脱离了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解说性逻辑板块、模块、和电路可用通 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 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的门或晶体管逻辑、分立的硬件组件、 或其设计成执行本文所描述功能的任何组合来实现或执行。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 理器,但在替换方案中,该处理器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 或状态机。处理器还可以被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与微处理器的组合、 多个微处理器、与DSP核心协作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任何其他此类配置。

结合本文中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直接在硬件中、在由处 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中、或在这两者的组合中体现。软件模块可驻留在RAM存储 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 移动盘、CD-ROM、或本领域中所知的任何其他形式的存储介质中。示例性存储介 质耦合到处理器以使得该处理器能从/向该存储介质读取和写入信息。在替换方案 中,存储介质可以被整合到处理器。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驻留在ASIC中。ASIC 可驻留在用户终端中。在替换方案中,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作为分立组件驻留在用 户终端中。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 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 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